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現代經濟學的十個理解誤區


摘要:經濟思想(idea)是做經濟研究的必要條件。首先應該指出,一個經濟思想的產生,通常並不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換言之,數學推導通常不會產生新的經濟思想。經濟思想的火花,通常是經過細心觀察經濟現象、閱讀大量文獻資料、長期思考、討論、爭論等,才能產生出來,而且產生的思想火花具有偶然性。比如,有人是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突然在某一天的睡夢中得到某一個想法的。但是數學在一個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想法產生以後,必須通過論證、提升、系統化才能最終成為一個理論…


作者 | 洪永淼


來源 | 《經濟資料譯叢》


當前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處在市場化改革的攻堅階段。由於理論突破和實踐跨越的雙重需要,中國的經濟學工作者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發展空間。毫無疑問,與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中國的經濟學無論在理論體系還是在研究方法上均存在較大的差距。中國的經濟學界應該怎樣才能快速追趕上先進思想並引領潮流?該如何立足本土、研究國情、開拓創新?這是經濟學研究必須重視的問題。當然經濟研究工具的選擇也顯得十分必要。

誤區之一: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


在中國,長期以來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高深難懂的,特別是那些大量使用高深數學的經濟理論只不過是某些經濟學家的故弄玄虛而已。似乎經濟理論應該象民謠那樣讓人朗朗上口才達到經濟學服務於社會的目的。


首先應該承認,經濟學屬於社會科學,因而具有社會科學的共同特點。但是同時經濟學又是社會科學當中最接近自然科學的,因而又具有自然科學嚴謹的特點。現代經濟是個複雜系統,對複雜系統的研究需要複雜的分析工具與方法,簡單的方法已經不適用了。由於經濟系統和研究方法的複雜性,現代經濟學家便有了明顯的分工,並且分工進一步細分,因此也產生了在經濟學領域內「隔行如隔山」的現象。因此,現代經濟學的發展已經達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即沒有經過系統專門訓練的經濟學家就沒有辦法看懂經濟學期刊的學術論文。這種現象,與物理學等其他自然科學是類似或一樣的。如果要求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首先必須將分析工具或方法簡化,這樣就沒有辦法對複雜的經濟系統進行深入透徹的分析,而只能停留於事物的表面現象,不能深入了解規律本質及進行預測。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物理學理論充滿大量公式,比經濟學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我從來沒有聽說過有人也要求物理學必須通俗易懂,也從來沒有聽說過物理理論深奧難懂(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物理學家在故弄玄虛。


事實上,要求經濟學必須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是將經濟理論的專業性研究與經濟知識普及化、大眾化、實務化混為一談了。列寧說過,一個理論只有被廣大群眾掌握以後,才能產生最大的物質作用。經濟理論也不例外,特別是經濟理論研究的是廣大人民的經濟活動,與所有人密切相關。如果經濟理論能夠為廣大人民所理解、所掌握,那麼這將極大地促進整個經濟的高速、高效發展,也能夠提高每個人的生活質量與福祉。因此經濟理論需要普及。但是這種普及不能替代專業化的經濟研究,這與醫學知識的普及是一樣的。如果一個社會能夠普及醫學養生知識,那麼整個社會大部分人的健康水平將大為提高,但是這不能替代醫生的作用和醫學工作者對醫學知識的探索。正如對愛滋病的預防及傳染渠道的知識宣傳普及,並不能取代醫學界對愛滋病疫苗和藥物的研發一樣。社會有一個合理的分工,少數人進行更專業的研究,使大多數人只要了解知識的普及就足夠了。


因此,經濟學是否需要通俗易懂,需要視對象而定。對於初學者或者實際工作者,如果只是想了解經濟學的一般原理與理論,通俗化、大眾化的介紹與教學就可以達到目的。如果是想了解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最前沿及最先進的研究方法,則必須閱讀經濟學學術期刊的學術文章。這些文章都是深奧難懂的。記得我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培訓中心(也稱『福特班』)」學習期間,對經濟機制設計的文章感到深奧難懂,就問來自斯坦福大學的任課教授,需要多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看得懂?他簡單回答說,五年。很多年以後,我才明白他是指必須經過經濟學博士學習階段(在美國,大約為五年)的系統訓練,才能看得懂所學專業的學術論文。

誤區之二:現代經濟學不適合指導中國經濟實踐,西方經濟模型不適合描述中國經濟運行,因為中國經濟有西方經濟沒有的特殊性


這種論斷的主要依據是中國經濟體制與西方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有本質上的區別。所謂西方經濟理論,實質上就是私有制市場經濟理論。在計劃經濟時代,市場經濟理論確實不適合指導我們的經濟活動,因為經濟實踐者主要並不是也不用對市場價格的信號做出反應。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給束縛住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比如,在計劃經濟時代,一個工廠生產什麼、生產多少都由國家說了算,廠長不用自己去找市場、找原材料,不用擔心自己虧損或盈利,因為盈虧都由國家承擔。但是,經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走上了混合經濟制度之路,建立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並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機制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的每一個環節與每個方面,如果還抱著現代經濟理論不適合中國經濟運行的觀點,勢必導致很多偏頗。


不管是私有制,還是中國目前的混合經濟制度,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通過市場機制進行生產、交換、分配與消費。而且,即使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實踐者,無論是公有制企業的法人代表,或者私有企業主,還是消費者個人,均有各自不同的利益,都是在維護自身所代表的利益前提下,根據市場價格信號,進行經濟活動。所以,在目前這種市場經濟制度下,西方市場經濟理論或者現代經濟學有相當部分可以用來借鑒並指導中國的市場經濟建設,深化經濟改革。例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條件下,在國與國經濟交往時如何維護中國的自身利益?在充滿風險的國際市場上,如何利用金融衍生產品規避風險?在發展中國金融市場的過程中,如何在金融監管與金融開放之間找到最佳平衡點?在國企改革過程中,如何應用委託-代理理論與信息經濟學維護國家利益?這些根本性或非常重要的經濟問題,均可以從現代市場經濟理論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現代經濟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前提基礎上的。誠然,現代經濟學的一些理論,由於其假設前提與中國實際相差甚遠,可能不適用於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但具體哪些理論不適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中國經濟有西方經濟所沒有的特殊性,但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我們所觀察到的中國各種經濟現象都是一般經濟規律在中國特定條件下的具體表現。中國經濟學家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運用現代經濟學先進的理論與研究方法,從理論上解釋中國經濟現實並指導中國經濟實踐。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吸收全世界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實踐上的經驗教訓和經濟理論上的所有合理成分,為我所用。


有一個研究令我至今還印象深刻,這就是中國國企承包制的研究驗證了信息經濟學的正確性,證明了西方經濟理論——信息經濟學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期也是適用的。誠然,有一些西方經濟理論不能適用於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但具體哪些理論不適用,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既不要因為有若干個西方經濟理論可適用於中國經濟研究,就全盤接受所有西方市場經濟理論;也不能因為有一些理論不適用於中國,就全盤否定西方經濟學的合理成分。我們的最終目標就是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國經濟學的完整理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必須吸收全世界包括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實踐和經濟理論上所有的合理有用的成分,為我所用,然後超越別人。這時候有用的理論姓「社」還是姓「資」已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經濟模型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表述形式與基本分析方法。這種分析方法也適合於中國經濟研究。西方經濟模型的研究起步比國內早,發展相對成熟。在幾十年前,他們的經濟模型有時候現在拿到國內來看,也仍是很先進的;他們能把制度、產權這些變數都量化,這些都有不少借鑒之處。我們學習借鑒的是現代經濟學先進的抽象思維與研究方法,至於具體經濟模型的前提假設條件、參數取值範圍、解釋變數數量的多少、函數形式等均有可能與西方經濟模型不同。我們應借鑒其模型的理念,並結合我國實際,改選成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型,以為我所用。


在對待國外經濟理論與研究中國經濟的關係上,王亞南先生是他那個時代應用國外先進經濟理論來研究中國經濟的典範。他的被稱為「中國式的資本論」的《中國經濟原論》及回答了「李約瑟難題」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是應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來研究中國經濟的範本。


誤區之三:研究生培養教育應該是創造性研究的訓練,而不是應試教育


「應試教育」,似乎早就成了眾矢之的,現在流行的是「素質教育」。然而即使是素質教育,也是在保證掌握好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實施。

研究生教育確實應該是培養創造性研究的專門人才,但是這與考試教育並不矛盾。所謂應試教育,主要是指核心課程的學習和考核。經濟學的核心課程有大量的數學模型、數學推導,因此數學基礎比較差的人學起來比較吃力。為什麼需要上這些課?就是為學生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分析方法,學完這些課程以後,學生才有今後進行他們所認為的創造性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分析工具。這是建設任何一個學術大廈的基石。


一個問題是,可不可以不要上核心課程,不要考試,直接進行創造性研究?如果目標是培養具有現代經濟學素養的創造性經濟學人才,寫出高質量的碩士、博士論文,那麼核心課程的系統訓練是不可避免的。這是敲門磚,現代經濟學人才是不能用中國傳統的私塾或是工匠學藝的方法,即一個師傅帶幾個徒弟的辦法來培養。基礎核心課程的學習和考核是經濟學研究生培養的關鍵,核心課程應試教育當然是難免的而且是必需的。


事實上,單單學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這些基礎核心課程,要馬上進行創造性學術研究是非常困難的。在國外,學生上完基礎核心課程以後,一般還要上一些前沿課程,這些前沿課程不是通過使用教科書,而是閱讀某個領域的經典文獻與最新研究動態的文獻,由任課教師講授,也可能由教師學生互相討論。在中國,這樣的前沿專題課程很少。其實,這是訓練學生如何進行文獻查閱、如何進行選題、如何進行學術研究的過程,與基礎核心課程的教學方法與要求有很大的不同。這樣的課程,不但不會妨礙學生從事創造性學術研究,恰恰是幫助他們如何做研究。在中國有不少人,包括職能管理部門,常常將研究生所得學分,看成與從事研究無關或對立,其實是不了解基礎核心課程與前沿專題課程之間的區別。


誤區之四:使用高深數學會妨礙經濟思想的發揮。


經濟思想(idea)是做經濟研究的必要條件。首先應該指出,一個經濟思想的產生,通常並不是通過數學推導出來的。換言之,數學推導通常不會產生新的經濟思想。經濟思想的火花,通常是經過細心觀察經濟現象、閱讀大量文獻資料、長期思考、討論、爭論等,才能產生出來,而且產生的思想火花具有偶然性。比如,有人是在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突然在某一天的睡夢中得到某一個想法的。但是數學在一個經濟理論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個想法產生以後,必須通過論證、提升、系統化才能最終成為一個理論。有很多想法似是而非,需要嚴謹地識別真偽。還有很多想法均是在特定假設條件下才能夠成立。列寧說過,真理越過半步,就會成為謬論。因此必須嚴格界定各種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數學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瓦爾拉斯(Walras)的一般均衡論,假設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通過價格調節可以達到均衡狀態,這個理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假設不等於理論。因為現實世界不是完美世界,必須清楚經濟系統是否真正存在一個均衡價格體系。最終這一個論證由阿羅(Arrow)和德布魯(Debreu)通過運用數學上的不動點定理(fixed point theorem)完成,從而真正讓一般均衡論成為一個經濟理論。並成為經濟學理論體系的重要部分。


有一年夏天Clive Granger 訪問上海時曾說過,數學是一個信念(belief)。為什麼這樣說?因為經濟系統非常複雜,要透過大量的、複雜的經濟現象去看到本質的規律,必須進行抽象的理性思維,而數學正是抽象理性思維最佳的工具。經濟學如此,其他學科也如此。前不久一個搞音樂舞蹈的人告訴我,他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這一經歷對他的音樂創作很有幫助。


雖然數學推導不能產生新的經濟思想,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數學公式沒有任何經濟思想或含義。許多數學公式包含著極其豐富的經濟含義。也就是說,數學公式是經濟思想的載體。這就象在物理學中,數學公式大都可以賦予豐富的物理含義一樣。我們現在舉一個例子,就是理性預期(rational expectations)學派的歐拉方程(Eular equation),這個方程包含很豐富的經濟含義。


理性預期學說是當代宏觀經濟學的核心基礎。假設有一個代表性經濟人,他在第t時期消費額為,獲得即時效用為。這個消費者的目標是使一生的效用最大化,即他將選擇一條消費路徑(其實也是要決定投資路徑)使其一生期望效用最大化。如果用β 代表時間折現因子,它將未來消費而獲得的效用折算為效用的「現在值」,那麼這個數學問題的一階條件為:



這裡是從第t 時期到第t+1 時期的資產回報率,是第t 時期經濟人做決策時所擁有的信息。這個一階條件一般稱為歐拉方程。歐拉方程有很豐富的經濟含義,它代表消費或投資達到了最佳配置狀態。具體地說,右邊表示如果在第t 時期將最後一單位貨幣用於消費時,所得到的效用為。另一方面,如果在第t 時間最後一單位貨幣不用於消費,而是用於投資,則從第t 時期到第t+1時期資產回報率為。如果將這個用於消費,則在第t+1 時期,所得的效用為。由於是隨機的,經濟人在第t 時期做決策時不知道,因此必須使用期望值,同時乘以β,將它折算為現在值。


因此,歐拉方程表示,當消費與投資配置最優時,經濟人對最後一單位貨幣,到底是用於消費或用於投資,所得效用是相同時。如果右邊大於左邊,意味著在第t 時期消費不足,需要增加消費;如果右邊小於左邊,意味著在第t 時期投資不足。


事實上,在物理學上,發射衛星或宇宙飛船的最佳運行軌道,也是由歐拉方程來描述的。


誤區之五:學習經濟理論只要掌握經濟理論實質,無須了解詳細數學推導過程。


如果只是想對經濟理論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而且時間有限,那麼詳細的數學推導過程完全可以免去。但是,如果想對經濟理論有深刻的理解與掌握,那麼數學推導過程就顯得非常重要。嚴格的數學推導,可以讓學生認識到某一經濟理論得以成立的前提條件,知道某一經濟理論在什麼條件下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論。同時,在數學推導過程中,假設條件、一階條件、結論與推論常常可得到很好的經濟學的解釋,這對深刻理解經濟理論極有幫助。對今後立志從事現代經濟學研究的學生來說,數學推導過程本身是一種基本功訓練,只有通過這種訓練才能掌握如何進行經濟理論研究的鑰匙,尤其是教科書上的許多數學推導均是一些非常重要的經典性的數學方法,非常具有啟發性。


經濟學教科書里的這些數學推導是一種經濟學的基礎訓練,只有在認真掌握的前提下,才能更透徹地了解經濟學的嚴謹性,為以後的深入研究奠定良好基礎。在中國,不少教師上課只介紹理論、思想,不進行必要的數學推導。這種教學方法是有缺陷的,特別是對培養學術型人才更是如此;當然,在進行數學推導時要給予經濟學上的解釋,並舉例說明,以避免枯燥無味的數學證明。


誤區之六:數學和計量經濟學均是數學工具,在經濟學研究過程中所起作用是一樣的。


在經濟學研究中,數學是經濟學理論的最嚴謹的邏輯語言,是經濟學理論規範化的最重要標誌。為什麼需要數學?任何一個理論要成為一門科學,需要有兩個條件:其一,理論本身要有邏輯一致性;其二,理論和現實要有一致性。要保證一個理論本身的邏輯一致性,即推導上沒有自相矛盾,數學是一個很理想的工具。因為它是最嚴謹的邏輯語言與工具。馬克思說過,任何理論如果達到可用數學表達的程度,就意味著這一理論已達到相當成熟的階段。在二十世紀,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使得經濟學這門學科的邏輯更嚴密,表達更準確。但是數學並不能保證經濟理論成為一門科學,因為它不能保證理論與現實的一致性。一個理論,如果建立在與現實相去甚遠的假設基礎之上,那麼這一理論就不可能解釋現實和預測未來。要驗證一個經濟理論是否能夠解釋現實,必須用計量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就是使用經濟觀測數據,採用適合經濟數據特點的統計方法,估計、驗證經濟理論或經濟模型,解釋現實經濟現象的有效性。計量經濟學是連結理論與現實的橋樑。經濟學發展的歷史可以看作是這麼一個過程:在一定時期內,某一經濟理論與當時的經濟現實相吻合,即沒有出現與現實相違背的情形,這時理論可以解釋當時的現實,但是一段時間以後,新的經濟現象出現,現有的經濟學理論不能解釋新的現象,這時候就必須提出新的觀點,產生新的理論,以解釋新的現象(如Phillips curve);亦或是對舊現象提出新的理論解釋。在這樣一個經濟理論發展過程中,計量經濟學起著數學無法替代的作用,即它可以檢驗一個理論是否與當時的現實相一致,數學是做不到這一點的。隨著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除可直接量化的因素外,還可以把制度、法律、婚姻等納入經濟學研究中來。


數學是一門純理論的邏輯工具學科,而計量經濟學則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它能運用數學工具,並結合經濟學理論知識來剖析現象,得出更本質的結論,並檢驗歷史和預測未來。作為一種數量分析方法論,計量經濟學不是數學或統計學的一個分支或應用。正如計量經濟學會創始人Fisher所說,計量經濟學的重要目標「是促進以定性與定量方法、經驗實證與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經濟研究範式的發展;促進在自然科學領域廣泛使用的富有建設性的嚴格思維方式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但是,經濟學的定量研究方法有很多方面,任何單一方面均不能獨自存在,必須與計量經濟學相結合。因此,計量經濟學不是經濟統計學,也不能等同於一般的經濟理論。儘管這些理論中有一部分具有數量特徵,同時,計量經濟學也不是數學在經濟學中的應用,儘管這些理論中有相當一部分具有數理特徵。實踐證明,統計學、經濟理論、數學這三個要素是真正理解現代經濟生活中數量關係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只有三個要素互相結合,才能發揮各自的威力,才構成了計量經濟學。」


誤區之七:計量經濟學只是一門課程,不是學科。


在國內,有種觀點認為計量經濟學只是一門課,而不是一門學科。事實上,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的一個學科,大約成形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


那麼,什麼是計量經濟學呢?簡單地說,計量經濟學是基於經濟觀測數據,採用適合於經濟數據特點的統計科學的理論與方法,估計經驗模型並檢驗經濟理論是否與觀測數據相吻合。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基本方法論,已廣泛用於經濟學所有領域與分支。


在經濟研究中,絕大部分的學術研究均是實證研究(empirical study),均需要使用計量經濟學。與自然科學不同,現實的經濟系統與觀測到的經濟數據具有非實驗特點。我們不能象自然科學那樣通過重複實驗來驗證不同的經濟理論的有效性。因此,計量經濟學在經驗研究中所起的作用,變得更加獨特與重要。比如說,不同的研究人員使用不同的實證研究方法,得到不同的結論,到底哪一個理論是正確的呢?在自然科學中,這個問題可以通過重複實驗給予回答。但在經濟學中,我們只能通過判斷哪個研究人員所使用的計量經濟學實證研究方法更好、更有一般性,來判斷他的結論更有科學性。


鑒於計量經濟學的重要作用,當今世界上主要研究型大學經濟學博士培養項目一般均將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計量經濟學三個學科列為經濟學理論核心課程系列。每一系列至少有兩門課程,甚至更多。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校區,計量經濟學系列就包括六門課(學季制),需要整整三年才能修完。


除了基礎課程以外,計量經濟學還有不少分支,如時間序列計量經濟學(主要用於宏觀經濟的實證分析)、微觀計量經濟學(主要用於微觀經濟的實證研究)、金融計量經濟學(主要用於金融市場的實證研究)等,這些大致是根據應用領域來劃分的。也有根據經濟數據特點來劃分的,如面板數據計量經濟學、空間計量經濟學等。以研究對象看,可劃分為理論計量經濟學與應用計量經濟學。還有根據研究方法來劃分的,如非參數計量經濟學等。


總之,計量經濟學不是一門課程,它是一門學科,是現代經濟學中興起的一門交叉學科,是經濟學實證研究的基本方法論。


誤區之八:學術講座特別是國際學術講座的聽眾越多越好。


初一聽,這種想法似乎符合經濟規模效益。因為邀請一位國外或國內學者,尤其是知名學者,要花相當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但是,如果要求有很多聽眾,這種講座就只能是大眾化的、介紹性的、綜述性的講座。這種講座是有用的,特別是對本科生或應用型碩士生,我們應該時常舉辦這種講座。但是如果只有這種講座,我們在研究上只能是跟在別人後面,而不可能趕超並引領潮流的。


真正具有國際水準的講座是國際知名學者介紹自己現在的研究,通常是未發表的研究報告。能聽得懂的人,只能是同一領域的研究人員,因而人數不可能太多,這就是所謂的「曲高和寡」。這種講座值得不值得去辦?表面看來聽得懂的人少,故而經濟規模效益差。但是科學研究不能只用短期的、直接的經濟規模效益來衡量。如果請了一個知名學者講座以後,有少數幾個人能夠應用其方法、模型寫出高水平的學術論文,發表在頂尖學術期刊上,這就非常值得。


學術講座一般代表最新、最前沿的研究。由於經濟學學術論文發表周期較長,即使是最近出版的學術期刊,所刊載的文章也是二、三年前寫出來的,已經不是最新的研究前沿了。事實上,不可能有大部分人均聽得懂的高水平的學術講座。聽不懂沒有關係,有個大致(哪怕是模糊)的印象就可以了。因為如果想從事同一方向的研究,你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前沿,並據此準備知識。這樣可以避免走很多彎路,而且能很快上道。今年夏天WISE舉辦計量經濟學國際培訓班,有一個同學告訴我,他聽不懂,但知道了要學習計量經濟學,應該修哪一些數學、概率、統計課程。這樣的心得就是一種收穫,值得。因為不可能每個人都聽得懂並能消化前沿的理論,而且聽學術講座本身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開始可能是沒有任何感覺,這需要一段時間和過程。積極主動參加學術講座是一種學術習慣與學術素養,它的作用是「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的。如果因為一開始聽不懂就放棄,那就很難有長進了。


誤區之九:國際學術研討會需要有五個國家以上的學者參加。


在目前中國高校管理中,大多存在一種簡單的數量管理模式。比如,教師職稱晉陞,必須有若干篇所謂一類核心刊物或權威刊物的論文;博士生畢業之前也需要發表若干篇一類或幾類刊物的論文。召開所謂國際會議,也是採用數量管理的簡單方法,即要求必須至少有多少個國家的學者參會。上述規定或做法其實反映了傳統的思維習慣。「國際學術研討會需要有五個國家以上的學者參加」是一個典型的計劃經濟的例子。沒有五個國家的學者就不能稱為國際研討會?有五個國家的學者參加的研討會就一定是高水平的研討會?一個國際會議水平、質量如何,當然與參會學者來自多少國家沒有必然的關係,而是取決於會議內容的水平。國際研討會的「國際性」說的是學術研究水平的國際性,而並非國籍的國際性聯盟。


記得改革初期剛開始允許個體私人業主僱傭工人時,規定僱工在7或8人以下不算剝削。根據在哪裡?究其根底,原來在《資本論》里,馬克思用英國的例子,算出在當時英國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資本家如果僱傭7-8人,剩餘價值大致為零,沒有剝削髮生。但是,英國在馬克思所處的時代與中國八十年代一樣嗎?中國的各個地區情況一樣嗎?我們不能不顧實際情況而照搬一切。我們應研究的是在我國特殊國情下的實際,而非照搬西方的經驗。


中國經濟學正處於國際化過程中,國際交流是促進中國經濟學現代化、規範化的快捷途徑。國際交流有很多種途徑,其中一個重要途徑是召開國際會議。在中國,舉辦國際會議的動機或目標有時是為了今後統計上報教育部等全國性評比。其實,這樣做,掩蓋了召開國際會議的初衷。國際會議是為了讓校內與國內的學者、學生能夠及時了解國外研究的前沿及最新動態,與國際同行建立學術聯繫,並擴大中國經濟學在國外的學術影響力。WISE過去五年舉辦了很多高水平國際會議。在舉辦這些國際會議時,我們從來沒有考慮到需要邀請多少個國家的學者,以後是否要上報等問題。但是,我們從這些國際會議中獲益良多。


誤區之十:知名經濟學家是經濟學各個領域的專家


在中國,有不少知名經濟學家常常對並不屬於他們研究領域的經濟問題發表意見與看法,就好像一個人一旦成了名,就變成萬事通了。同時社會大眾也有這樣一種看法,即知名經濟學者對所有經濟問題均了解掌握,並能對所有問題找出癥結,並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有求有供。因此我們也就看到不少上述現象。


200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Clive Granger曾經談起他獲獎前後的差別。獲獎前與常人無異,但獲獎以後,很多人特別是新聞記者和一般人都期望他所講的每句話均富有哲理,對所有問題均有正確的看法。去年他被邀請到泰國,泰國國王接見了他並要他對泰國經濟增長做出預測。但是Clive Granger對泰國的經濟運行狀況不了解,怎麼能輕率地做出預測呢?——經濟學家有了通用的分析工具,但不等於他就是可以隨便開包治百病的「藥方」的「萬事通」。


事實上,知名學者不可能成為萬事通。有一個故事,在1989年北京風波之後,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經濟制裁,前幾年已經去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Milton Friedman在舊金山的報紙上發表文章,預測中國經濟將崩潰。鄒至庄教授看到該文後,就寫信給Friedman提出相關意見,認為中國經濟不會崩潰。Friedman後來給鄒至庄教授回信,承認鄒教授是正確的,並說這件事給他一個教訓,就是對他不太熟悉的事情,今後不能再輕率做出評論。


另一個例子,就是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即LTCM)。LTCM成立於1994年2月,是一家主要從事定息債券工具套利活動的對沖基金,為國際四大「對沖基金」之一。LTCM聚集了一批學界與業界精英,包括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Merton和Myron Scholes。LTCM建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電腦數學自動投資系統模型,建立起龐大的債券及衍生產品的投資組合,從事投資套利活動。在1994—1997年間,該公司每年投資回報率分別為28.5%、42.8%、40.8% 及17%,業績驕人。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預測失誤,最後到了破產的邊緣。該基金在2000年已倒閉清算。這個例子說明了,即使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雖然在經濟理論上能獨領風騷,可以設計出近乎完美的模型,並用這些模型進行實際操作,但實際運行的結果也會不盡如人意。因此,經濟學家,即使是知名經濟學家也不可能是「萬事通」。


結束語


本文討論了中國經濟學專業學生與學者對現代經濟學存在的十大理解誤區。正確理解現代經濟學及其與中國經濟研究之間的邏輯關係,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掌握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與分析方法,並用其合理的理論成分與科學的研究方法來研究中國經濟,從而從理論上解釋並指導中國經濟實踐。


文章不代表東書房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請您點個贊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於建嶸的東書房 的精彩文章:

深度思考:當年日本經濟是如何走向衰退的!
崔衛平:知識分子要堅持真實和良心
獨家長篇連載《故鄉》(3)(4)
究竟什麼是「格物致知」?
從「自我改造」到「改造自我」——歷史變遷中的1950年代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

TAG:於建嶸的東書房 |

您可能感興趣

學醫的八個誤區
職場心理學:創業失敗的十個思維誤區
眼部護理的七個誤區
從國學中醫營養的角度之談感冒理解的誤區
眼部護理的5個誤區
個人理財存在哪些誤區?理財中常見的幾個錯誤觀念
新手學把妹的三個階段與誤區
經驗之談:四個常見的減肥誤區
當代儒學復興之路的三大誤區
學佛初階的誤區
糖尿病治療的五個誤區
女生剛學化妝,三個誤區別踩
學練太極拳過程中易出現的誤區
懷孕誤區:誤解「開十指」
經絡養生堂 中醫治病的五個誤區有哪些
常見腹肌訓練的兩個誤區
五個跡象表示你還存在理財誤區
區塊鏈投資,又現人類經久不衰的認知誤區
中國人對美國學校的幾個誤區:文理學院就是三本,社區學院就是大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