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你好,這裡是世界說的圖文故事系列


八 零 / 九 零 華 人 新 移 民


Young Chinese Immigrants, born in 80/90s

他們出生於80、90年代的中國,還未成年時隨家遷居國外,在跨語言和文化的轉折中調整和自我探索。他們如何看「中國」?又如何看待不同文化下塑造的自己?


第4期人物:Kiwi Asian Qian Qian


人物:袁千芊


出生年:1990年

出生地:江蘇鎮江


離開中國:2000年


入籍時間:2010年


千芊的媽媽是教師家庭出身,外婆還是紅學會成員,她成長時的文學氛圍就很濃厚。12歲,她拾起了一本簡寫版的《紅樓夢》開始讀。長大更多之後,她又讀了成人版的。我和她視頻對話時,她隨手就拿出粉紅封面的《紅樓夢》給我看,告訴我這本書她一直放在身邊。


她搬到紐西蘭的時候10歲,小時候帶了什麼都記不得了。但有的中國來的東西,是後來別人送的,她覺得能代表對中國的歸屬感。比如說她經常會用到的一套功夫茶茶具,是去年朋友從福建帶來的禮物。她會按照「茶道」的標準流程一步步做,要用福建鐵觀音或者台灣高山的鐵觀音來沖泡。另一件是用來標記書籤位置的「書刀」,產地江蘇南通,以青花瓷盛名。這件禮物是上一次回國的時候(2013年11月到14年3月)親戚送的。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福建茶具、兒時在鎮江金山寺的照片、常州特產「宮梳」、《紅樓夢》上下冊(圖片來自受訪者)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江蘇南通產的書刀(圖片來自受訪者)


千芊比較幸運的一點,是在換國家時沒有遇到適應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因為年紀小,和其它小孩子在一起玩,英語學得很快。另外,紐西蘭是一個移民多元的國家,所以作為華裔也沒有文化弱勢的感覺。到現在她思考時也是以英文為主。儘管如此,她的中文完全沒有生疏感,表達流暢,很少用英文詞,只是偶爾要想一下。可能是家庭環境影響,千芊很注重中文,小時候寫日記、讀小說,現在又在公司里負責每個月一次的中文報告,她的口語和書面中文仍然保持著母語水平。


搬到紐西蘭之後,她回過三次國,前兩次去了曾經生活的院子去看童年的小夥伴,但時間久了,大家的變化也打,保持聯絡的朋友不多了。最近的一次,是2013年末到14年初,她用紐西蘭的長暑假來北京實習。當時她在三里屯SOHO的一家建築公司工作,辦公桌兩邊的同事是英國人,從附近各式各樣的外國餐廳,到工作和生活中與人打交道的方式,都讓她感覺到北京的精神狀態里有種新鮮的國際化氣息。


千芊90年出生,10歲搬到紐西蘭,20歲時入籍,換護照那一年她剛好在中國和紐西蘭生活了一樣長的時間。她自豪於紐西蘭的多元民族文化,在這裡,大多數人都有雙重的歸屬感,所以千芊會把自己稱作Kiwi Asian或者Chinese New Zealander,這也是她現在的身份認同。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Q & A


Q1. 什麼時候搬來紐西蘭的?剛去的時候有不適應嗎?


2000年出國,那時候上小學四年級。


我記得一開始是什麼都聽不懂,但小時候臉皮很厚就不care。而且小朋友在一起玩不需要太多語言的,下課大家一起去防摔地面的兒童遊樂區和小朋友玩耍。過了三個月我就可以暢通無阻的交流了。小學時班上30多人,包括我有5個華人,其中一個是完全不會中文的馬來西亞華裔。


從來在班級里都沒有碰到可以講中文的人,這樣就逼我把英文學好,要不然沒辦法融入。雖然最好的朋友都是華人,但是都是不講中文的華人。我知道其它區裡面有中國人比較多的,有個女生,她也是一樣10歲來,還是能感覺到她不是用英文思考的。


Q2. 知道要搬走去國外是什麼心情?有沒有鬧情緒?


不高興。小時候生活在一個大院,大家都很熟,朋友很多,沒有小朋友玩就不高興。要移民,紐西蘭的規定是小孩也要簽字,我就跟我媽提了很多條件:1.帶我去吃好吃的 2.要買電動小賽車,白色的,有遙控的那種。 還有其它的條件我不記得了。但當時我媽帶我去吃好吃的了,小賽車也買了,條件她都滿足了。


當時有很多東西,搬家是裝了集裝箱的一部分海運過去的。我媽帶我先去,外公外婆2003年過去的。


Q3.那是第一次坐長途航班囖?還記得中間的過程嗎?


我還記得當時是4月復活節的時候,我們在香港轉機。機場還做活動,給小盆友送巧克力蛋的禮物。其它的就記不得了,到的時候很累,是媽媽的朋友接我們到她家先住的。


現在每一次回去,都很喜歡奧克蘭的機場,很親切很小。機場的設計像帆船的帆。奧克蘭到處都有帆船,叫做「帆的城市」(City of Sails)。落機出來之後出機場,走的那段路全部都是玻璃,外面能看到海和輕微起伏的山,很舒服。這就是很典型的奧克蘭景色。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奧克蘭機場


Q4. 再去中國是什麼時候?幾次回去對中國的感覺是怎樣的?


2004年第一次回國,隔了4年。那個時候,和朋友聯繫的方式就是寫信,到後來有網路之後才用QQ的。第一次是和一個江蘇來的朋友一起回的,上海到常州再到鎮江,第一次回去只有一兩個人知道。第二次回去是2008年,和媽媽一次,上海坐高鐵到鎮江。每次回去都有改變,大家的生活越來越不一樣,後來再繼續見面的人就很少了。


再後來是13-14年在北京實習,去了香港、台灣、廣東。


Q5.沒有中文的環境,是怎麼練習中文的呢?


我其實就是在家裡講一講中文,上學的時候沒有講中文的。但是在家裡面說的話就非常有限,餓了嗎、吃什麼這樣的。我覺得大多數的中文都是從書裡面學的,尤其是《紅樓夢》。我不是特別愛學習,但從小喜歡看書,看小說,要是看科學的書我不一定看得進。小時候舅舅送了我一套中文的《奧茲國仙境傳奇》(The Marvelous Land of Oz,也叫綠野仙蹤),我都看了好多遍。金庸我也看了好幾本、張愛玲基本所有的作品我都看過。現在《紅樓夢》我都放在隨處可拿的地方。但是真的沒有刻意地練中文。


現在說中文的時候,我有時會用英文邏輯思考,然後轉換,但是我不太喜歡這一點。我覺得中文更詩意,本質更精簡、更圖像性。英文來源於拉丁語,他們會有一個詞,然後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加起來,變成新的詞。比如說英文文學作品,《哈利·波特》第七部,英文的這麼厚,但是中文的書薄很多。所以我覺得中文比較厲害。


其實我會用中文寫東西。剛來的時候我會寫散文類的作文,像在國內上小學的時候老師布置的作業那樣,新奇的事情我會寫下來,記錄自己的一天。後來我還寫了一篇短短篇小說,叫做「豬的故事」。還有其它一些小的東西。現在我每個月都要一篇中文的東西,我們公司的客戶在中國,我每個月都要寫是一份30頁的報道,由我翻譯成中文,中英文一起發過去。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千芊在外婆畫的國畫面前(圖片來自受訪者)


Q6. 說說你的英文名字的由來吧?這個名字是護照上的名字嗎?是誰起的呢?


我的護照里兩個名字都有,中文的名Qianqian就作為中間名了。其實在英文裡面,大部分歐洲人後裔都有中間名。而且我們英文名是我很小,兩歲的時候,爸爸給我起的,可能是他那個時候去了美國,喜歡美國的文化吧。我的中文名,外國人100%讀不出來。剛去的時候,要有個簡單的名字才好交朋友,所以我就一直是Cynthia了。


Q7. 你什麼時候決定入籍的呢?入籍經歷是怎樣的?


我的媽媽一直沒有入籍,我入籍是在大學的時候。因為我學建築的,學校經常有去歐洲的考察旅行(study trip),中國護照去就需要辦很多簽證,所以方便是我入籍換護照的動機。在紐西蘭,超過18歲就可以獨立入籍了。


儀式是在2010年。每次入籍都需要攢夠一群人一起,大約500個人,到一個莊重的表演廳,唱國歌、宣誓,有點像畢業典禮。


Q8. 在紐西蘭,會在什麼時候用中文呢?


以前去一個中文教會,現在去的中文教會。有的時候跟客戶用中文。最好的朋友之一是台灣人,還有香港人,也是用英文。台灣和大陸的許多用詞表達不一樣,和他們說英文反而更方便。


Q9. 接觸在中國長大的同齡人,你覺得自己和他們有什麼不同?有相似的地方嗎?


小時候都玩得很來,長大就發現大家不一樣了,不志同道合的人,慢慢就會少一些聯繫。很多小時候的朋友早已經沒有聯繫了。佳雯(小時候一個院子的朋友)是一個特殊的例子。和她再聯絡上是最神奇的經歷。那時我剛去到北京,在辦公室里給大家發郵件,說,如果來北京玩可以見一面。而佳雯工作的地方走路5分鐘就到我這裡了。那幾個月我們常常一起吃飯聊天,也發現彼此的觀念很相同。


最重要的一點,是注重事業。每一個女生都要一個屬於自己的事業,看得見自己腳印的事業。她非常執著,高中的時候就瞄準要做製片這一行。考大學的時候全年級藝考,進了自己想去的學校,得到了想做的工作,她都是一步步做到的。


Q10. 當時你選專業的時候為什麼選了建築?是自己做的決定嗎?


小時候有一個房客,爸爸媽媽都是建築設計院的。在決定之前,最大的準備、精力、個人愛好,更匹配的是法律。我絕對不會昧著良心做一件事情,做律師的話很難沒有這樣的時候,除非是做人權律師,但是這樣又會擔心錢。做律師是以利益為重的,現在回過頭來想,雖然它很難,它還是要有人做的。可能做錯事的幾率比較大,但是因為做的人少,才更需要有人做這個。我覺得我當時是膽小了。


所以我就選了建築,在奧克蘭大學念的。我現在從事建築項目管理。雖然我還是在這個領域,但是跟我息息相關的並不是設計本身了。Anyway,我現在如果到一個喜歡的建築物前面,如果是我喜歡的風格,我會非常感動,甚至想要流淚那種感覺。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生活中千芊常需要開車(圖片來自受訪者)


Q11. 會考慮去中國工作嗎?在北京住了幾個月之後,怎麼看中國現在的樣子?


想過。現在這一行(建築)在中國的工作機會不是很多。我非常希望第一份工作在這裡,這個行業上在中國成熟之後再去。如果要回去我的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我需要等待合適的機會。


北京比我想像中更國際化,我覺得待在北京就挺好玩的。我實習的時候,工作的地方有兩個英國人,坐在左右,上班講英文更多。三里屯洋人比較多,隨處可見。實習了之後也去了深圳和廣州,深圳到處瀰漫著商業氣息,廣州更親切,茶樓、騎樓、公園、綠化是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北京這個城市的精神、思維方式,還是有更多國際化的東西在裡面。我出生的鎮江,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想要離開。那裡的人對外面世界的理解,往往是道聽途說。北京不同,(生活在北京的人)對國外的事情很了解。


在我原本的想像中,北京和香港的國際化程度是不一樣的。但當我去到那裡,發現在香港街頭能看到的店,北京都能看到。星巴克的員工會講英文,收據上寫服務生名字也是寫英文名。還記得一個有意思的情景,在三里屯太古里的星巴克,一個歐洲長相的男子進去,用中文說:「我要一個拿鐵」,結果中國店員用英文跟他回復。另外一次,我去點餐的時候,自己是中國人的長相,對方卻是用英文問我,「我想要什麼。」


另外,在北京,我的英國同事喜歡吃肉夾饃,他們叫它Chinese hamburger(中式漢堡)。還有我常去的一家義大利餐廳,食物在細節上的處理也相當地道。

她讀《紅樓夢》,但用英文思考



中式漢堡-肉夾饃


Q12. 對自己的身份是怎麼看的呢?


紐西蘭移民非常多,各種種族的人都有。在我的高中,大堂里會掛國旗,依照學生來源國家來掛。所以大家都會有雙重身份的意識。


我會把自己稱作亞洲來的人:Kiwi-Asian (紐西蘭的國鳥是奇異鳥,所以紐西蘭人也昵稱Kiwi)或者Chinese-New Zealander。紐西蘭在包容民族多樣化的這一點,甚至比鄰居澳大利亞都做得好。


Q13. 從文化習俗上來說,你更喜歡中國的什麼?紐西蘭的什麼?


中國人的性格更有彈性,會尋求不同的辦法,早一點晚一點,有時候這是更友好的問題解決方式。德國和英國後裔的洋人則是最死板,刻板的,一板一眼,這個時間就是這個時間。但另一方面,他們在有些問題上更嚴謹一些。


比較喜歡這邊的是:人交流起來,不需要思考太多。很多事情可以直接說,不用太多言語的修飾。


還有就是喜歡中國的店營業得比較晚。紐西蘭,所有的店,下午5點6點就關門。我記得德國是星期天除了麵包店,很多店都關門,包括加油站呢。


故事徵集中!


你身邊也有小時候移民的朋友?歡迎推薦Ta,加入到我們的故事裡來吧。


END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說 的精彩文章:

槍擊案後,特朗普vs希拉里
另類升學戰:美國華人父母為孩子吹響維權軍號
被忘卻的越戰,只剩下一碗「奧巴馬米線」
Facebook員工爆料:臉書也搞言論審查?
85後迪拜新土豪:喝酒把妹愛日本、不娶表妹不買豪車

TAG:世界說 |

您可能感興趣

讀《紅樓夢》有感
解讀《紅樓夢》中的茶文化
讀《紅樓夢賞析》
蔣勛:我把《紅樓夢》當佛經讀
讀出《紅樓夢》的《傳習錄》味道
我讀紅樓夢
古耜:老舍怎樣讀《紅樓夢》
《紅樓夢》里,我唯獨讀不懂她!
《紅樓夢》讀書筆記:綉春囊是誰的?
關於《紅樓夢》教學的思考
讀過未必讀透,《紅樓夢》中隱藏的國學知識
如何讀紅樓 談《紅樓夢》的細節
《三國演義》當《孫子兵法》,《紅樓夢》翻譯外文用了20年
《紅樓夢》中的詩詞究竟怎樣?
《紅樓夢》黛玉唯美詩詞品鑒
《紅樓夢》之掰謊記,細看紅樓
讀名著《紅樓夢》,賞文玩,看古人也玩文玩
《紅樓夢》讀書筆記:晴雯的雙手有故事!
《紅樓夢群芳圖譜》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