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尋章摘句」學習月經病

「尋章摘句」學習月經病



中醫書友會第1132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I導讀昔年河畔,曾叨君子之風。今日囊中,復照聖人之典。關於「月經病」的那些格言,求補充!(編輯/張亞娟)



月經病

編寫/華北東北八所中醫院校






  • 「經不調有三,一脾虛,二沖任損傷,三痰脂凝塞。」——清·沈金鰲《婦科玉尺·月經》




按:婦女以血為本,脾主生血,又主統血,脾虛血之化源不足,輕則血海不能按時滿盈,月經錯後、量少,重則漸至經閉不行,導致血枯經閉;脾氣健旺,血循常道,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則又可致月經提前,甚則氣虛下陷,造成崩中漏下。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說明月經的行止是與沖任二脈息息相關的。沖任損傷既可失其固守之力,使血妄行,出現經水不斷乃至崩漏,也可導致沖脈不盛,血海不充,月經澀少,以致經閉不行。




痰脂凝寒,亦是月經不調的原因之一,特別是肥胖之人,多濕多痰,痰濕壅滯,血海之血不流,可導致經期錯後或經閉不行。沈氏總括了月經不調的三大病因,為臨床分析病因,求得疾病的本質提供了思路,可供臨床參考。





  • 「婦人因情慾房室,以致經脈不調者,其病皆在腎。」——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月經不調病因多端,若因多思妄想,慾念不遂或房室不節,早婚多產而致沖任不固月經不調者,當責之於腎。治療此種月經不調,不能單靠藥物,更應告誡病人:節制房事,心胸開暢,保持樂觀。正如張氏所說:「若思郁不解致病者,非得情舒願遂,多難取效,房室不慎致病者,使非勇於節慾,亦難全恃藥餌也。」





  • 「凡經行之際,大忌寒涼等葯,飲食亦然。」——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血得溫則行,遇寒則凝,經行之際,即便有熱證亦不要過服涼葯或過食生冷食物,勿使陽氣受損,血行不暢,以致瘀血內停,易生諸病,此當切記。






  • 「治婦人之疾,先須調經。」——明·陳文昭《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




按:月經不調往往是導致婦科諸病的重要因素,諸如癥瘕積聚、經閉不孕、崩漏腹痛等婦科疾病,無不因月經不調,氣血失乖所致。因此,陳氏強調「治婦人之疾,先須調經」,月事正常,氣血和暢,諸病自愈。






  • 「婦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間,皆屬少陰;天癸既行,皆屬厥陰;天癸既絕,乃屬太陰。」——明·王肯堂《證治準繩·女科》




按:婦人不同年齡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如在青春前期,由於「天癸」的產生,是以腎氣充足為先決條件,故此時月經不調,多責之於腎。婦人以血為用,中年時期,尤為突出,即受孕,則胎靠血養,乳靠血生,加上臨產又易損傷陰血,血傷則肝失所養,故經、帶、胎、產諸病很容易發生。婦人又易郁怒,常易引起氣鬱、氣滯、氣亂等病症,故治療中年婦女疾病應以養肝血,調肝氣為主。婦女斷經以後,天癸已竭腎氣漸衰,氣血俱虛,此時全賴後天脾胃水谷之氣以養,若脾胄虛弱,則氣血益熱,諸病易生,故治療又當健脾胃以資化源為主。王氏根據婦女不同時期的生理特點,分別對腎、肝、脾三經的作用,與年齡的關係作了論述,對臨床分析病機,擬定治則頗有指導意義。






  • 「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知斯二者,則盡善矣。」——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此言補養先後二天是調經之要。婦人以血為用。脾胃為後天之本,為血的生化之源,沖脈又隸於陽陰,故補脾胃滋其源,沖脈盛,血海滿,月事才能以時下。腎為先天之本而藏精,又為沖任之本,胞脈繫於腎,經由腎水所施化,腎陽不足或腎陰虧損,皆可導致沖任虛損,精血失養,月經不調。因此,滋腎補腎可以使沖任固、血室安。景岳強調調經貴在補先後二天,正是抓往了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只有脾旺腎足,氣血和暢,月經才能按時而至,因此,補脾胃養腎氣是調經的重要法則。






  • 「調經莫先養血,養血莫先於調氣。」——清·程杏軒《醫述·月經門·引汪石山語》




按:婦人經、胎、產、乳,皆以血為用,所以陰血常不足,且以血病居多,如陰血一虛,則月經或先或後,或多或少,或經閉不行,雖應分因而治,但均當養血為先。然氣為血帥,血隨氣行,氣升則血逆而上升,氣陷則血隨而下崩,氣熱則血熱,氣寒則血寒,況且,百病皆生於氣,婦人尤甚也。所以汪氏指出「養血莫先於調氣」,符合病機之要,為調經之要法,氣機調順,陰血循經而行,月經自調,諸病不生。






  • 「調經不宜過用大辛熱葯……中病即止,不宜過劑。」——明·陳文昭《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




按:因寒所致月經不調者,固然可用辛溫之劑以溫經散寒,使血運行,但用之要得當,中病即止,否則,用之太過,反傷陰血,甚則有致崩漏、吐衄之虞。






  • 「先病而後致經不調者……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因經不調而後生諸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矣。」——清·肖慎齋《女科經綸·月經門》



按:肖氏本著《內經》「治病必求於本」的精神,指出了治療月經不調的原則,實為臨床治療月經不調之規範。






  • 「先期而來多者,火熱而水有餘。」「先期而來少者,火熱而水不足。」——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調經》




「血熱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此三條言其月經先期多屬火熱。月經先期雖火熱居多,然有虛實之分。實熱者,邪熱亢盛而腎水不虛;虛熱者,腎水不足,水不制火。其虛實之證,雖從月經量之多少可分辨,但亦應注意從其他兼症加以鑒別。






  • 「(月經不調)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月經先期固然以火熱居多,但亦有中氣不足,脾失統攝,或命門火衰,沖任不固先期而來者,故不能一見月經先期,一概以火熱論之,要注意察脈審證,例如,月經量多,色紫稠粘,心煩苔黃,脈滑數有力者,為血熱先期;量多色淡,質清稀,體倦無力,心悸氣短舌淡脈虛大無力者,為氣虛先期。






  • 「後期而來少,血寒而不足;後期而來多,血寒而有餘。」——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調經》



「凡血寒者,經必後期而至。」——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過期而來,乃總血虛。」——元·朱震亨《丹溪心法·婦人八十八》




按:上三條言月經後期而至之由也。氣血溫和則血安於經,月事以時下,遇熱則沸溢,得寒則凝滯。然寒有虛實不同,實寒者,由寒邪所致;虛寒者,陽氣不足所由。虛實之分不應拘泥於經量之多少,當脈證合參而辨之。例如:前者色黯紅,舌質正常,舌苔薄白,脈沉緊;後者經色淡白,腰酸無力,面色?白,舌淡脈沉遲無力。另外,氣血不足,血海不能按時滿盈,亦可致月經後期而至。






  • 「先期有火,後期火衰,是固有之,然持其一端耳。如虛不能攝,則雖無火,亦必先期;或血液漸枯,則雖有火,亦必後期。」——近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月事不調》




按:月經先期而至,多屬熱證,月經後期而至,多屬寒證,此僅概而言之,臨床不能執一不變。先期並非皆為火熱,後期並非皆為寒凝,當全面審證,不應以一症定論。






  • 「肥人經水來少者,責其壅凝經墜。」「瘦人經水來少者,責其血虛。」——明·萬全《婦人秘科·過多過少治法》




按:此兩句以望形體之肥瘦,推測經水不調之病理機轉。肥人多濕多痰,濕痰下注經脈壅滯,月經量少;瘦人多虛,陰血不足,故月經澀少,責其血虛。






  • 「血色有辨,固可以察虛實,亦可以察寒熱。」——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太旺則紫,火太衰則白。」——近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辨色及痛》




按:月經的異常顏色,也是月經不調徵象之一,故可以通過月經的顏色,為辨別寒熱提供一定的依據。大抵「火旺則紅,火衰則淡,火不旺則紫,火太衰則白」。至於經色黑者,有屬熱者,亦有屬寒者,除應結合脈證辨別外,應注意經質和月經之氣味。一般色黑而質稠有臭味者多為熱證;色黑而質清稀無味者多為寒證。






  • 「熱化稠粘臭必穢,寒化清徹臭則腥。」——清·吳謙《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調經門》




按:此言從經質和氣味辨別寒熱。月經經質的稠粘、清稀,及有無穢臭之氣味,是診斷月經不調的重要內容之一,是辨別寒熱的主要依據。






  • 「經行腹痛,證有虛實。」「實痛者,多痛於未行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痛者,於既行之後,血去而痛未止,血去而痛益甚。」——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總括痛經之因,不外虛實實者,或因寒濕,或因熱壅,或因氣滯,或因血瘀,使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其痛於經之前,經通而痛自減。虛者,或因氣血不足,或因肝腎虧損,使精血不能濡養胞脈,不榮則痛,故經行而痛不止,或痛益甚。






  • 「痛在經前,誠是氣滯。」——近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辨色及痛》




按:氣色二者,猶形與影,氣行血行,氣滯而血亦滯,故經前腹痛,以氣滯居多。經前腹痛,張氏主張「香附、青皮與桃仁並用,然能行血中之滯」。若氣滯因肝鬱所致者,則以「玄胡,金鈴子,尤為捷驗」。






  • 「經水不通,有屬積痰。」——明·陳文昭《陳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




按:脾氣不足,運化失常,無以生化水谷精微,反聚濕生痰,痰濕阻滯,經閉不行,此肥胖之體居多。陳氏擬四物湯合二陳湯導痰行血治之。






  • 「(經閉)無少腹脹痛等證,必不可妄投攻破。」——近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月事不來》




按:經閉有虛實,其中鑒別要點之一,是察其少腹有無脹痛感,實則多因氣滯血瘀,沖任不通,故有少腹脹痛,虛則多屬氣血虛弱,血海空虛,故少腹無脹痛之感。因此,對於無少腹痛之血虛經閉,不可妄投攻破之葯,否則必犯「虛虛」之戒。






  • 「(血枯經閉)欲其不枯,無如養營;欲以通之,無如充之。」——明·張介賓《景岳全書·婦人規》




按:血枯經閉,為陰血虧損,血海空虛,經血枯竭,張氏曰:「枯之為義,無血而然。」治療之法當以補脾胃,滋其化源,補肝腎,益精養血為主,使精血足,月經自至。血枯經閉不可妄用攻破之通法,因血源已枯,復用通法,必犯「虛虛」之戒,則枯者愈枯。然而血枯得之於漸,故久虛必瘀,雖治以養血益沖,亦宜少佐化瘀之品,則補益見功。






  • 「須知淋漓之延久,即是崩漏之先機。」——近代·張山雷《沈氏女科輯要箋正·淋漓不斷》




按:此言漏下日久不愈,為崩證之先兆。《濟生方》云:「崩漏之疾,本乎一證,輕者謂之漏下,甚者謂之崩中」,若久漏不止,病勢日進,易由漏成崩,因此,要注意提早醫治,以防由漏轉崩,危及生命。






  • 「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復其舊。」——清·肖慎齋《女科經綸·崩漏》




按:此言崩證初、中、末期的治療法則。崩證出血多,病情急,如不迅速止血,可危及生命,故「初用止血以塞其流」治其標。雖以止血為主,但不宜單用止血之品,當與治本之葯配伍合用。澄源,即探求病因,澄清本源,治病求本,這是治療崩證的中心環節。依據不同的病因,擬定不同的治本方法,如因血熱而致崩者,當清熱涼血;因氣虛不攝而致崩者,當補氣固攝。切勿認為惟清熱涼血,才為澄源之法。崩證後期,多為氣血俱虛,當用益氣養血之法收功,既能補已失之血,又能養血以生新,使氣血調和,月事以時下。治崩三法,是相輔而行,相得益彰,若只塞流而不澄源則為治標棄本,崩漏不可遏,只澄源不復舊,易致孤陽上浮,則血無以上。






  • 「止崩之葯,不可獨用,必須於補陰之中,行止崩之法。」——清·傅山《傅青主女科·血崩》




按:俗醫治療崩證,常以止血藥為主,雖能取效於一時,但總不是治本之法,往往隨止隨發,不能根除病因,甚則瘀血內蓄,反使病情加劇。若把止血藥物與治本藥物配伍合用,以治本為主,止血為輔,標本同治,相輔相成往往效果更為理想。






  • 「(崩漏)陰血大下,陽不能維,固當以無形之氣生有形之血。」——清·肖慎齋《女科經綸·崩帶門》




按:陰陽相互為根,血崩不止,陽無所附,則有血脫氣亦脫之虞。肖氏取陽生陰長之理,治以補氣為先,陽氣足既能生血,又能攝血止血。此法對於虛證血崩,實為治本之法。






  • 「經正行忽病泄瀉,乃脾虛。」——明·陳文昭《陣素庵婦科補解·調經門》




按:婦人行經期間,大便泄瀉,經凈即止,稱為「經行泄瀉」。脾主統血運化水濕,脾胃素虛,經行之時,脾氣益虛,不能運化其濕,水濕下注而為泄瀉。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自學中醫之路叢書·歷代臨證格言選粹》,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編寫/華北東北八所中醫院校。編輯/張亞娟,一校/曉燕,二校/王勤莉、張靜。



  •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I 投稿郵箱  tg@linglan.com


【全能搜索】解惑,【精選文章】授業,【經典誦讀】傳道,【臨證參考】實戰。歡迎下載靈蘭中醫App,給你的中醫「裝備」升級。請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或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下載,也可在各大應用商店搜索【靈蘭中醫】。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月經病常見癥狀 閉經 痛經?
艾灸治療女性「月經病」案例分享一(痛經篇)
日積月累話中醫-手太陽小腸經病證
月經病 備用方
千金難買:《黃帝內經》關於月經病的診治方法!
什麼是月經病?
月經病莫害怕,中醫用「花」來調理
「暢聽-中醫小講堂」經期延長、點滴不凈?請先確認是月經病,還是妊娠病!
有些人學佛學出了八種「神經病」…
現代女性4種常見生活習慣,為月經病埋下病根
中醫奇經病案二則
女性經常呆空調房當心「月經病」
學佛學出了七種「神經病」,請對號入座!
神經病 七顆葡萄
學佛學出了十二種「神經病」請自查,你有幾種
月經病中醫辯證治療要點(一)
對付月經病 中醫有自己的原則
名老中醫王暉:婦人月經病治驗
學佛學出了八種「神經病」,請對號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