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中國的茶飲歷來有「茶興於唐,盛於宋」的說法。

唐代茶飲以烹煎為主,稱之為「烹飲法」。採摘新鮮茶葉先蒸熟,後焙乾碾成粉末,添上油膏、米粉等製成餅茶。飲用時,將茶餅搗碎,放上調味佐料(鹽、姜、蔥、棗、橘皮、薄荷等),烹煮成茶湯。


正好唐代詩人盧仝《茶歌》:「摘鮮焙芳旋封裹,紗帽老頭自煎吃。」


宋代茶飲流行「分茶」,稱之為「點茶法」。在唐代的基礎上發展,包括炙茶、碾茶、羅茶、候湯、焰盞、點茶等一套程序。但是,飲用時不添加調味配料,追求茶的「真香靈味」(宋徽宗趙佶語)。


先把團茶、餅茶碾成粉末,然後用沸水點沖;飲茶時往往連茶粉帶水一起喝下。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到了明代,茶飲方式提倡從簡行事。這一變革主要體現為「瀹飲法」,即以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無須經過以往的炙茶、碾茶、羅茶等工序。


最早提倡「瀹飲法」的是明代寧王朱權。朱權(1378年—1448年),別號涵虛子、丹丘先生、臞仙;自署大明奇士,安徽鳳陽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藩大寧。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當時,年僅十多歲的寧王朱權統領塞上九十城,擁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特別是麾下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史稱,朱權「智略淵弘」、「威振北荒」。


朱元璋死後,建文元年(1399年),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權。由於顧忌其弟朱權兵強勢壯,先騙朱權入燕軍,將其掌控起來。待朱棣登上皇位後,永樂二年(1404年)卻未放朱權回大寧,而是改封南昌(今江西南昌)。


在皇室猜疑、傾軋下,倖存性命的朱權,自此韜光隱晦,在住處修造一所精廬,終日讀書鼓琴,與文人雅士相交往。寄情於道教,並以音樂、戲曲自娛,自號「臞仙」。


可是,朱權仍然難逃統治者的監視。永樂年間,有人曾舉告其巫蠱誹謗朝廷,後經上頭派人秘密查探,認為「查無實據」,才不了了之。明成祖朱棣死後,法禁稍見鬆懈,朱權上書朝廷,申訴南昌並非其封國。

而作為其親侄的明仁宗朱高熾,卻毫不客氣地拒絕朱權離開南昌。甚至,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朱權已是知天命之年,還有官府上門找麻煩,使其過著忍辱負重的日子。


因此,朱權晚年崇尚道家思想,完全是一種無奈之舉。他追求老莊思想歸復,「道法自然」,強調「無為自化」、「清靜自正」。以追逐自然清新的生活方式,講求寧靜恬淡的生活情趣,構築其人生失意時的「隱循之所」,自舔其精神傷痛之處。

茶飲方式的變遷與道家的關係


朱權著有《茶譜》一書,對茶品、茶具、飲茶方法等茶事活動有明確具體要求。其認為茶發「自然之性」,飲者要「清心神」、「參造化」、「通仙靈」,追求秉於性靈,回歸自然的境界。


對茶具反對繁複華麗和「雕鏤藻飾」,形成一套「從簡清飲」的茶飲方法。應當說,朱權改革傳統的茶飲方式,「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


由於「瀹飲法」對茶湯色、香、味的追求,還刺激了白瓷以及青花瓷的生產發展;同時,促進我國茶葉生產技術的進步,散茶的品種迅速增多。


魯迅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誰又料到,連尋常生活中的茶飲方式變革也與道家有干係。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行天下網 的精彩文章:

人生,多欲者累,寡慾者安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治頸椎病
生命中的三盞燈
秋季適合煲湯的四種蔬菜
古人修身格言中蘊含的大智慧

TAG:道行天下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茶道的茶具要求
淺談道家和道教的關係
道家的黑鍋與元神的說法
淺談道家打坐的方法與目的
道家,調動運氣的九種方法!
道家改運的九種方法
道家的神在寺廟供拜和家中供奉的方法你都知道嗎?
夾脊關在道家修鍊中的作用,仙道修鍊中秘不外傳的大法
茶道的四重「真」意——道家的哲學
道家符咒對風水化煞鎮宅的作用
道家道医:各派硬气功的修炼方法
道家、仙學與道教之關係
道家與葯膳
真性情與假道家
道家文化之道家和道学
道家、道教與風水、命理以及科學或者迷信的關係
道家的胎息術是怎樣的
道家記載,與鬼對話的方法!
道家的獨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