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科教授:禪與腦之間有任何共同基礎嗎?
本文摘自《預見——沉思與冥想的力量》,(美)詹姆斯·H.奧斯汀 著 ,朱迺欣 譯,九州出版社,2016年9月
意識形態、哲學、宗教教義、世界模式、價值系統等的屹立或倒下,最後將會根據腦科學研究提供的答案。這一切都在腦內彙集。
——斯佩里(Roger Sperry, 1913—1994)
破繭成蝶。圖源網路。
很多事情不可思議:由醜陋的開始,出現一隻漂亮的大蝴蝶。由卵到蛹,沒錯。不過,蛹如何把自己轉變成振動翅膀的蝴蝶呢?真是無法想像!我們要看兩次,才會相信這件事。
我們也有許多理由,帶著健康的批評,看待目前的「再生」人類;我們不清楚此事如何發生;為什麼我們應該相信它的發生。然而,很久以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度,某人的腦突然改變。他也經歷了蛻變。因為他的轉變是這麼完整、持久且具有影響力,他一直被人們記得是一位開悟的人。
在西方,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已經知道啟蒙是什麼。對我們而言,啟蒙運動就是18世紀的時候,科學與藝術的長期知識發酵。它由牛頓和其他思想巨人獲得了原動力。這些思想巨人證實,我們可以通過理性思考,發現控制物理宇宙的「自然法則」。其後,「啟蒙」——德文是Aufklrung——就表示,只有經過邏輯順序與理性討論後,真理才會清楚。啟蒙怎麼會有另一個非理性的意義?一種語言文字無法表達、並超越理性的觀照智能?我們幾乎無法接受這樣的觀念。
啟蒙運動的倡導者。圖源網路。
事實上,關於禪,至今尚未有真正令人信服的說法。它只有許多世紀老舊的、柔性的相同證據;但是這些證據卻傳遞了了不起的信息:多年的修行,可以調整、鏤刻和轉變人類的腦。為了什麼目的?就是要產生感覺、見解、態度和行為的驚人組合。它們與社會秩序和諧地混合。
被人們稱呼為佛陀的人,用這種方式開悟後,仍然將自己視為人。對他而言,他只是最近許多開悟人當中的一位而已。他的傳奇成就,可以作為我們的原始榜樣;他一個人的頭腦轉變,使整個社會產生了大規模的真正改變。以今日的日本為例,佛教的信息融入國家的文化,已經經過很多世代了。
不過,談到東方宗教讓我們感到不安,甚至對佛教這個名詞,我們似乎也是陌生的。我們的語言,會在哪裡遇到錯位?我們西方對釘在十字架上流血的基督像,認為理所當然;但對東方宗教也強調受難,卻認為奇怪。我們的神的形象,傾向於符合米開朗琪羅的一神論見解。他就是那位偉大的、白鬍子的長老,由天上下凡,僅僅碰觸他的食指,就以他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類。總是一位白人男性,總是大寫的H(指Human)。儘管我們自己的文化孕育這麼一句「上帝已死」,無神論者仍感覺不自在。任何摒除「上帝」的外來宗教,一定有某些地方不對。
在我們的文化中,任何神秘的事情雖然會產生困擾,我們不會不承認,神秘主義存在於拿撒勒的耶穌、聖十字若望、普羅提諾和其他人的事迹。不過,佛陀以奇怪的雙盤腿蓮花坐姿打坐。如果自己沒有親身體驗,誰會知道它所代表的真正意義?我們都是後來的打坐者。在喬達摩·悉達多前的好幾個世紀,東方早已發現一個神奇的事實:一位以這種姿勢,安靜地、完全覺知地坐著的人,可以喚醒特殊的意識狀態。在亞洲,這種知識經由瑜伽傳統傳承下來;接著在印度、中國和日本,通過新形成的佛教傳統進一步演化。
這種安靜的打坐姿勢,如何培養出有觀照的精神狀態?在本書中,我們會回答這個問題。當我們知道更多有關禪的精微機制,我們將會發現另一項奇特的事實:對西方而言,禪的信息並不是那麼陌生。正像許多章節開場引用的話,我們自己的藝術與文學,已經有好幾個世紀,都在講述著相同的東西。在它們的源頭,東西方人類的腦,是否皆朝向相同的方向,尋找相同的自然信息?
特殊的意識狀態,被賦予特別的經驗特質。許多比較小的事件,例如加速,也有它的特殊性。我們將會挑選這兩種類型的經驗,並檢視其個別的形式與內容。然後,我們會發現,它們的特質包含神經學的基本意義。事實上,書中的幾個病例都是有用的模式,說明頭腦的功能。為什麼這本書如此野心勃勃,想要同時探討禪與神經科學呢?因為這兩個領域是這麼緊密地相互關聯,並彼此相互輝映。
所以,禪不只是個人改變的媒介。在本書里,禪的主題也將演變成產生科學改變的途徑。書中的假設會不會在不久被證實,並不重要。比較重要的是,當它們以後被證實時,始料未及的新機制或許會被發現。
不過,探究啟發是一件艱難的工作。在這個觀點上,禪可以像牛頓的稜鏡,協助我們將光線分解成它的波譜。然而,當西方人研究禪的時候,我們必須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方法。禪或人腦,無法在一個空間、一個時間、一個層次去了解。我們必須注意:要探究這兩大主題的複雜界面,我們將進入費解之道。這趟旅程將會帶領我們走進相當起伏不平的新奇平原。精神啟發抵抗被切割分離。
稜鏡分光與牛頓的實驗
當神經細胞協助進行複雜的精神功能時,我們無法監控每個神經細胞的放電率。氣象學家是通過追蹤雨量以及局部地區的空氣氣流,來描述大風暴的鋒面。他們不是根據畫出的雨量做天氣預報,而是根據廣大區域的大天氣系統。腦的研究者也運用其他的描述技術來進行探討。這表示,某些我們分析的層次,也將採用比較大的尺度,以及根據抽象生理構念的單位。這樣的步驟,會把禪和雨滴打在臉上的簡單直接經驗推離得更遠。我們用幾種方法來探討:一種是由下往上的綜合法,了解比較高層次的腦功能。在其他時候,我們遵循由上往下的方式;這就表示,先觀察複雜的腦功能,再回到基本的心理生理機制。我們不嘗試開發一個完整的行為神經化學。行為由整個神經系統相互作用產生;化學最適用於研究,像單細胞比較小、也比較簡單的次部分。
本書兩大主題所涉獵的文獻非常多,也非常不均衡。研究人員戴著手套,半盲目地組合一個巨大且變動的三維空間拼圖。許多桌子上的東西,還未擺進拼圖裡面。所以我們不期待,禪與腦會以傳統方式結合,以便滿足宗教的檢視與正式科學的證明。
還好,過去已經有人走過相同的路徑,讓這項工作比較容易。在這些人當中,有先驅詹姆斯。在我們的路途上,我們會遇到他許多次。數十年前,他就警告過,我們的能力有限。如果他還活著,他會提醒我們,注意避免他所謂的「神經學家的謬誤」。這種過於簡單的想法認為,對眼前蘋果的感受過程,腦與神經學家是一樣的。禪觀出奇簡單:蘋果就是蘋果——這是它的本質——我們不在圖中。
還原論者依賴智慧的脆弱邊緣。他們能接受禪的理性反證嗎?他們的嘗試會如履薄冰。如果我們對內心事件過於「神經化」,這是因為我們已經接受頭腦清楚的詹姆斯的警告,他說:「原則上,知識主義的邊界已經有缺口;它只能接近現實;它的邏輯不適用於我們的內心生活。內心生活排斥並嘲笑知識主義的不可能性。」
任何人想冒險進入內心生活——即神經科學與禪的界面——將會在誤解上腹背受敵。茲舉兩個國際權威的例子。一是布魯諾維奇,他覺得,西方對超感知覺、玄秘學與禪,皆全然退卻。不幸的是,他卻選擇將這些領域全部混合在一起。他認為,它們中的任何一種,皆無法引導人類重新確認它的命運。他下結論:只有通過自知的提升,我們才能讓「理性的智慧證明,它比反射作用更好」。讀者不久將會發現,「自知」就是禪的一切。
韓福瑞斯由另一個方向思考。他認為,任何「精神至高無上的禪學派」會涉及「檢視腦與禪經驗的關聯,就像在大街檢查一輛汽車,以為這樣做就能了解車內駕駛者的心思」。事實上,神經生物學家繼續研究反射作用,並在車蓋下進行檢查,而不是被動地在壕溝里亂成一團。許多人仍然保持疑問:「內在生活如何開始?」困惑未解中,他們在兩個大假設之間擺盪:(1)腦可以被了解;(2)我們永遠無法接近了解腦。同時,他們持續探索腦機制,部分出自於習慣,部分出自於信念。他們的前提是:「腦是心識的器官。」很明顯,這個重三磅的組織,就是我們當下存在的「觀照信息」的源頭,其中某些地方可能隱藏一些指引,讓我們有比較好的方式過日子。
禪不會被這樣的心識科學盤踞。禪關心的是,我們的腦在簡單的覺知和日常行為中,表達「自知」本性深度的方式。這些自知超越膚淺的自我中心。
對某些人而言,禪是一隻稀奇華麗的蝴蝶,現在已經老了,翅膀也磨損了;當它振翅讓人無法碰到時,它是高貴的生物;它無意被放在放大鏡之下檢查,當然更無意被解剖分析。對其他人而言,他們的神經科學應該是維持傳統方法。原則上,他們排斥分子、細胞膜和神秘主義之間有任何共通的基礎。在他們的觀點來看,想在腦里尋找神秘主義落點的嘗試,就像上個世紀被鄙視的顱相學。更有一些人感覺到,悉達多似乎溫和(但卻是革命性的)的教誨,在今日嚴酷的現實社會,影響不大。
過去,這些態度存在於我的心中,我知道它們。不過,我的希望是,讀者將會發現,禪的方式與我們今日面對的嚴重的社會問題具有關聯性。因為禪具有實際作用,對今日的科學、宗教、哲學、政治與生態也會有某種貢獻。這些將與禪一起,出現在腦里。
某些讀者會對動物實驗的報道感到不安。一般民眾和科學讀者或許有興趣知道,日本佛教徒已經設立了一個紀念日——慰靈祭。它是奉獻給動物的安靈儀式,感謝它們犧牲生命裨益人類。在美國以及其他地方,有相當程度的保護,確保書中引述的種種研究,將會遵循人道的原則進行。
長久以來,真正的禪,贊同個人探討的最大自由。不要害怕我們在此必須詢問的問題,或者會出現無法衡量的狀況。如同常常出現的情形,神經科學的每一種新發現,只會在過程中增加更多的神秘性。
最後,讀者領悟的任何禪與腦的簡單真理,將不屬於狹隘的宗教、科學或哲學的信仰系統。在第七部分討論的觀照,不是文化建構。它們的真理都是自然的,是個人古老的、普遍的生物傳承的一部分。
作品簡介
《預見——沉思與冥想的力量》,(美)詹姆斯·H.奧斯汀 著 ,朱迺欣 譯,九州出版社,2016年9月
本書是關於一位神經科醫師的個人探索,及其專業研究的故事。全書共分八個部分,總結呈現最新的證據,從概念、定義入手,提供幾種不同意識狀態的特殊實例,接著討論意識於何處與何時在人類大腦的深處浮現。最後介紹的是超越短暫經驗的澄清持續階段和它對社會的影響。
(本文為騰訊文化簽約的合作方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許倬雲作序《現代的歷程》:寫給每個現代人的現代史
※法蘭克福書展主席:中國的移動閱讀趨勢值得關注
※為什麼中國人重視道德,西方人重視契約 | 華文好書
※國品景泰藍《友誼之船》典藏版人民大會堂震撼首發
※知識為什麼是最高的善?
TAG:騰訊文化 |
※前沿神經科學家們與佛教都同意意識是無所不在的!
※外科醫生的手,神經科醫生的腦
※「睡不好」,神經科醫生如何看待?
※心理學家與腦神經科學家如何和諧共處
※明明心臟不舒服,為什麼醫生讓我去看神經科?
※神經科的一項特殊查體-霍夫曼征與頸椎間盤突出症
※神經科學之父的奇幻畫作
※用愛守護孤獨的天使-神經科專家王玲
※山東省立醫院小兒神經科科主任——高玉興
※丁香播報:神經科夜班常見急症與應對策略:意識障礙篇
※詳細的病史詢問對神經科免疫性疾病的診斷意義重大
※「你想讓孩子上哈佛?」真的想知道研究數據怎麼說?權威腦神經科學家告訴你:「回家好好疼愛妻子!」
※推動幹細胞及神經科學發展 同濟大學腦與脊髓創新研究中心成立
※《神經科學雜誌》:長期睡眠不足,大腦開始吃自己!
※蒲慕明院士深度解讀中國腦計劃:從基礎神經科學到腦啟發計算
※神經科學領域的大神們
※全人的發展-利用神經科學來管理,真的需要?
※人類對美與藝術的追求,可以用神經科學來解釋嗎?
※神經科學家能否理解計算機微處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