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人社部:將完善醫生職稱評價標準 唯論文論英雄或改變

人社部:將完善醫生職稱評價標準 唯論文論英雄或改變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一則「巴西學術期刊大量中國醫生論文涉嫌抄襲代筆」的新聞引發不少關注。這本鮮有學術影響力的期刊,僅去年就發表了超過 1600 篇中國醫療從業者的論文,占這本期刊全部篇幅的 7 成,其中大量文章涉嫌抄襲造假。還有另一則消息:近期警方破獲了一個代發醫藥類論文的全國詐騙鏈條,被騙的醫生竟超過兩千人。


這些事件,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原因:論文一直是我國醫療領域職稱評定最重要的標尺,然而大量骨幹臨床醫生沒時間寫論文、基層醫生平日接觸的又都是些常見病,拿不出疑難雜症科研成果。無奈之下,部分人只得訴諸「非常手段」。對此,人社部表示:將完善醫生職稱評價標準,這種「唯論文論英雄」的現狀有望改變。


安徽蚌埠某醫院的湯醫生,去年底有一次晉陞高級職稱的機會,但她發表論文的數量不夠。眼看珍貴的機會要錯過,她卻突然接到了一個陌生的電話:「說可以幫我發表論文。也剛好我自己需要評職稱著急就信了,他說我的論文寫得不太好,需要 1000 元的修改費。之後需要兩千元的審稿費,最後給我一個論文的錄用通知書,需要 8200 元的出版費。」

今年 4 月,湯醫生真的收到了一本名為《中國中藥》的雜誌,她的論文就發表在上面。看著到手的這本印刷精美、刊號齊全的雜誌,湯醫生原本沒有絲毫的懷疑。不過出於好奇,她還是登陸了雜誌官網。這才發現,上當了:「發現官網上的雜誌和我這期不太一樣。當時我就覺得不對勁了,電話也打不通,之後就再也聯繫不上了。」


隨著案件告破,警方竟揪出了一條覆蓋全國的犯罪鏈條。這個所謂代發醫藥類論文的團伙,成批印刷著種類繁多的正規醫學期刊的「山寨版」。三個違法賬戶,僅今年半年時間,就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總數上百萬的匯款。辦案民警估計,受騙醫生總數超過 2000 人:「半年時間資金量就有數百萬,而且打款都是從全國各地過來的。針對性很強,醫生這塊兒基本上都是一拍即合,的的確確他們有這方面的需求。」


畢竟花錢發論文不是什麼光彩事,所以即使上當,大部分當事醫生也只能吃啞巴虧。


另一件與論文相關的,是近期有媒體曝出,遠在巴西一本學術影響力並不高的期刊,僅去年就發表了超過 1600 篇中國醫療從業者的論文,佔了它全部篇幅的 7 成,其中大量涉嫌抄襲造假。

讓這些醫生陷入「學術造假」窘境的,還是眼下職稱評定「論文導向」的指揮棒。據了解,目前醫生評高級職稱,普遍需要 2 到 5 篇 SCI 論文;主治醫生,原先無論國內外的 2 篇核心期刊即可,但現在水漲船高,甚至也需要 SCI 論文。


然而,河南腫瘤醫院護師曹長松說,無論是內外科醫生,臨床壓力任務普遍較重,門診、會診、病例討論,手術做到晚上七八點更是常事,加上每周末有半天查房,根本沒精力搞科研,完成一篇論文大多需要 3 到 6 個月甚至更長:「基層比較忙,讓他們期刊上發表論文,確實對他們要求挺高的。我認識的一些大夫,5、60 歲晉陞副高一直評不上,考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論文過不了。很多這樣大夫,技術沒問題,論文卡的很嚴。」


對於縣市醫院和鄉鎮衛生院工作的醫務人員,雖然職稱評選時對論文要求相對有所降低,但論文仍然是不少人過不去的坎。鄭州新鄭市新村鎮衛生院業務院長李俊超說,他整個醫院連一個副高職稱的醫生都沒有,因為論文一般都注重研究疑難重症,而基層醫院更多的是常見病、多發病:「基層少,發表也不好發表,都是常見病多發病,疑難的咱這沒有。副高職稱,鄉鎮醫院很少,有的醫院都沒有。像俺醫院有主治醫,副高職稱一個也沒有。」


李俊超坦言,除了論文難,有時候職稱名額也非常有限,到鄉鎮醫院,已經所剩無幾:「縣級醫院都占完了,到鄉鎮醫院都沒有。建議鄉鎮醫院評副高程序,應該簡化程序。像鄉鎮醫院論文不能要求老高,(要求)老高像搞科研,鄉鎮醫院也不會。」


雖然論文與職稱直接掛鉤,但在大部分醫生看來,論文與提高醫術,卻幾乎掛不上鉤。一份調查顯示,有接近六成的醫生認為論文與自身醫療水平的關係不大,認為有極大促進意義的人只佔 8%。

國家行政學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認為,目前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的「論文指揮棒」,使論文在晉陞、獎金、評優中佔了過於重要的位置,不僅容易出現學術造假,甚至會耽誤部分醫生精進醫術:「把寫論文寫書作為醫生評價的第一標準,導致醫療行業不注重臨床,這對於提高整個國家醫療水平、提高醫院的治療質量不好。基層醫院主要不是搞研究,主要是看病的質量。」


曹長松認為,在職稱評定中,如果適當考量論文,能夠起到提升醫生素質和科研的作用,但應該區分專註於臨床和科研領域的醫生,分別做要求:「就像考試一樣,你是臨床大夫,你主要考臨床業務,其他東西作為參考。你就是搞臨床科研的,就把論文作為重點,然後臨床作為一個加分項。」


人社部在去年 11 月出台過一份《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地方在基層衛生專業技術人員評職稱時,論文、科研只作為參考條件而非硬性要求。政策到如今一年,不少基層醫生感受到,有了更多精力投入到臨床看病中。河南省胸科醫院某主治醫師表示,基層的醫師那就以看病為主,而大型的,學校的,比如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以科研型為主,這樣就把不同的醫院的層次就分開了,職稱的評審會更加客觀更加公正。


人社部最新透露,接下來將研究制定一份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意見。通過完善分類評價標準,讓該搞科研的重視學術水平,該重視臨床技術的醫生專註於實踐能力。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最主要的是分類評價。「對一些基層的醫務人員,可能關於常見病、多發病的一些診治專題報告或者病案分析資料更能反映專業能力,這些就能夠用來替代相應的論文要求。再比如,可以考慮推行代表作制度,重點考察研究成果的質量,淡化論文的數量要求,以免『一刀切』的做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丁香園 的精彩文章:

當心:貌似腎實性腫塊實為腎動脈瘤
世界卒中日:兒童卒中的 7 大常見高危因素不容忽視
21-三體綜合征
NASS2016:智能導航技術讓脊柱外科醫生的眼睛更銳利
減重可以防治糖尿病

TAG:丁香園 |

您可能感興趣

人社部:完善職稱評價標準方面要向基層一線傾斜
當論文數量變成評估標準,人文學術怎能發展?
淺論當代中國畫文化標準及語言標準的定位問題
太上誠言:上古擇徒授業標準紫府靈文論修道心性標準
職教國家教學標準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五部委聯合發文:電視劇嚴禁以明星為唯一議價標準,熱評:面癱劇、注水劇、摳像劇…棄
符合「三快」標準人體才健康
文人畫的鑒定與標準是什麼
層次履職——管理人工作評價的可視化標準
中華文化 傳統文房的標準
公共服務領域英文譯寫國家標準發布
東屋為《中國智能家居產品與相關技術》標準制定研討會獻計獻策
泰國國家銀行改革外匯管理標準
遼寧出新規職稱評審醫院說了算:組建高評委自主定標準自主發證
健美史上第一個改變裁判標準的人,絕對是標誌性人物!
《智力是什麼》推薦序:人生標準九
侵害保護作品完整權的判斷標準 l 法學中國
教研員專業標準再對焦
專家建議胃癌護理「標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