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前奏



果.根斯巴克於1926年創辦了世界上第一份專業科幻小說雜誌——《驚異故事》。在這本雜誌的第一期上,根斯巴克將這個已經存在了近百年,但始終缺乏自覺意識的文學品種定名為「Scientfiction」。後來,這個名稱演化為「Science fiction」,成為固定的名稱。其縮寫形式「SF」成了全世界科幻愛好者彼此認同的標誌。這是世界科幻史上的偉大時刻,它標誌著科幻文藝從此當門立戶,獨立發展。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由於雨果·根斯巴克對科幻文學的突出貢獻,世界科幻小說協會從1953年開始設立雨果獎(該獎項最初名為「科幻成就獎」,「雨果獎」當時是非官方名稱,但此名稱較廣為人知。1958年「雨果獎」被官方接納為官方替代名稱,1992年成為該獎的正式名稱)。很快雨果獎成為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幻獎項之一。即便遠隔半個世界,我們的華人科幻圈仍視獲得美國的雨果獎或星雲獎為最高榮耀。其影響力可見一斑。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雨果·根斯巴克


開篇


史上對科幻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另一位科幻雜誌編輯是約翰·坎貝爾。1930年,美國克萊頓出版社創辦了《超級科學驚奇故事》雜誌,1933年將它賣給了史密斯出版社,改名為《驚奇故事》。並吸收約翰.坎貝爾為主編。約翰.坎貝爾成為編輯後,把自己在創作中積累的指導思想推廣開來,介紹給作者,並作為選稿要求。這些指導思想有「寫真正的科學」、「用現實手法描寫超現實的題材」、「用過去式描寫將來的事物」、「對科技和進步保持樂觀態度」等等。在這些原則中,「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描寫超現實情節」這一條最為重要,甚至可以說是科幻文學獨立自在的根本。正是這個原則,使現代的科幻小說既不同於它早期粗糙簡陋的樣式,也不同於二十世紀充斥西方文壇的現代派文學。坎貝爾對科學知識的強調大大提高了科幻小說的內涵,甚至達到了亂真的地步。


約翰·坎貝爾掌管《驚奇故事》雜誌,標誌著科幻黃金時代的開始。當然,確切地說,應該是美國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只不過後來隨著美國科幻在世界範圍內影響的擴大,這個運動中建立的創作模式成為了某種文學標準。它的經典成為世界科幻的經典。黃金時代的上限是1938年,這一年坎貝爾出任《驚奇故事》的主編。下限大約是1950年,這時,大批風格不同的新科幻雜誌出現在市場上。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約翰·坎貝爾


黃金時代



翰·坎貝爾作為一個成功的編輯,他也是一大批科幻作家的發現者,提攜者,引導他們將科幻小說從一種充滿激情但很膚淺的業餘文學發展到比較專業的水平上。當時,主力科幻作家們相當一部分作品,其實是他布置的「命題作文」,或者是在他深度改造下完成的。


與大家的想像不同的是,科幻黃金時代的興起得益於雜誌的盛行。在二十世紀初期,人類社會剛剛步入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但人們的娛樂方式還沒有及時跟上,遠不及現在豐富,雜誌這種靜態的媒介因此能夠脫穎而出,短暫地成為人類表現文藝精神的最佳舞台。尤其在一戰與二戰之間的20年里,雜誌藝術趨於成熟定型,通訊、交通與印刷業的發展,給了它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當時的美國文化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是通俗雜誌。通俗雜誌是包括科幻雜誌在內的許多類型文學雜誌的統稱。事實上,你也可以叫它地攤讀物。


文學雜誌本身興起於19世紀後期,最初的式樣跟書記沒什麼兩樣,同樣擁有書脊、使用同樣的紙張、同樣的開本,只是出版時間固定。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世界經濟經歷了短暫的繁榮,雜誌分化出兩類,一類是大開本雜誌,採用彩色印刷,植入大量廣告和新聞信息等,這類雜誌最終成為了當代雜誌的主流。另一類就是通俗雜誌,它採用粗糙廉價的紙張印刷,堅持以小說為本,圖少文多、價格低廉,本身幾乎沒有廣告和其他無關的內容單靠滿滿載載的故事吸引讀者。這一特點決定了通俗雜誌在普通讀者中的地位。


二十世紀前期科技的迅猛發展促成了科幻文學暢銷的另一個重要條件。二十世紀中前期的兩次世界大戰無疑激起了人類對科技的敬畏之心。戰爭和經濟大蕭條使人們對未來感到擔憂和迷茫,但二戰結束後世界經濟的重建更多的是激起人們對科技的興趣。因此當時的科幻作品大多以硬科幻為主,尤其是在約翰·坎貝爾的「調教」下,講究「以理性和科學的態度描寫超現實情節」。「對未來保持樂觀態度」亦是當時科幻小說的特點之一,這給了身處戰亂頻繁時代的人們精神上的安慰。


科幻黃金時代出現了許多另後人敬仰的科幻大師,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主編約翰·坎貝爾發掘或是培養的,並且其重要作品往往通過《驚奇故事》雜誌發表或連載。有一個說法是,當時(美國的)其他科幻雜誌發表的作品幾乎都是約翰·坎貝爾的退稿。這種說法雖然可能有些誇大,但不是沒有依據。


約翰·坎貝爾發掘和培養的作者,包括為中國讀者所熟知的艾薩克·阿西莫夫、羅伯特·海因萊因、雷·布拉德伯里等科幻文學黃金時代的重要作家。


而作為二十世紀「科幻三巨頭」之一,同時亦是身處與美國科幻黃金時代同一時期的阿瑟·克拉克本身是英國人,自然可以做到與《驚奇故事》保持距離。


由於篇幅所限,今天我們主要談談阿西莫夫。


艾薩克·阿西莫夫



西莫夫是被約翰·坎貝爾培養的作家的典型。艾薩克·阿西莫夫1920年出生在蘇聯的斯摩棱斯克,父母都是猶太人。3歲時舉家遷往美國,5年後取得美國國籍。阿西莫夫的父親保守刻板,對子女要求極其嚴格,禁止阿西莫夫看暴力色情之類的報刊書籍,只允許阿西莫夫看《科學奇妙故事》,因為這本由雨果·根斯巴克主編的雜誌題目里有「科學」兩個字(所以說《科幻世界》不如重新啟用原名《科學文藝》)。


在阿西莫夫18歲那年,他將自己的處女作《宇宙瓶塞鑽》投給了《驚人科幻小說》,但是坎貝爾認為這篇作品「作為短篇太長,作為長篇則太短」,而且他「不喜歡慢騰騰的開頭,以及自殺的結局」。不過坎貝爾還是給了阿西莫夫以很大的鼓勵,結果一年後的1939年3月,阿西莫夫終於發表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逃離灶神星》。


真正使阿西莫夫成名的是《日暮》(1941年)。後來,阿西莫夫總結說:這篇應坎貝爾之邀寫出的短篇科幻小說「《日暮》是我寫作生涯的分水嶺……科幻小說界忽然認知我的存在,對我認真看待。年復一年,事實如此明顯,我寫出了一部經典。」1968年,美國科幻作家協會票選《日暮》為「史上最佳科幻短篇小說」。


《日暮》的成功極大地激發了阿西莫夫的創作熱情。1942年,他開始以羅馬帝國興衰史為藍本,撰寫大名鼎鼎的「基地」系列,為讀者展示了一個浩瀚龐大的宇宙畫卷。而其創作的開端則是作者與約翰·坎貝爾的共同構思。


1941年8月1日,我還是個二十一歲的小夥子,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化學研究所準備攻讀博士,同時已經正式當了三年的科幻作家。那天,我趕著去見《驚奇故事》的主編約翰·坎貝爾,當時該刊已經登過我的五篇小說。我急著見他,是因為我有了一個嶄新的科幻點子。


這個點子,是撰寫一部發生於未來的歷史小說,描述銀河帝國衰落的始末。想必我的興奮有感染力,因為坎貝爾很快變得和我一樣興奮。他告訴我,別把這個題材寫成短篇,應該寫成系列故事,把第一銀河帝國衰亡和第二銀河帝國興起之間的一千年動蕩期,作一個概括性的完整敘述。坎貝爾還和我共同發明出「心理史學」這門虛構的科學,作為這段黑暗時期唯一的明燈。


這個系列的第一個故事,發表於《驚奇故事》1942年5月號,第二個故事則於次月刊出,立刻變得很受歡迎。於是在坎貝爾的監督鼓勵之下,我在1940年代總共為這個系列寫了八個故事。而且故事愈寫愈長,第一篇只有一萬二千(英文)字,倒數第三篇以及最後一篇則各有五萬字。【1】


「基地」系列以前所未有的篇章書寫銀河繫上千萬年的歷史,深深地震撼了那個年代的讀者。直到今天,「基地」系列仍然深深啟發著現代科幻的創作,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影響最廣最深的科幻小說系列之一。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第二基地》寫完的時候,阿西莫夫獲博士學位,次年到波士頓大學執教。穩定的工作十分有利於創作。1950年,阿西莫夫開始了「機器人系列」的創作。


阿西莫夫不是第一個寫機器人的科幻作家。他的貢獻在於為了能演繹出一系列推理性和邏輯性極強的漂亮故事,他和主編坎貝爾為機器人建立了一套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這就是「機器人三定律」:


1,機器人不可傷害人,或任人受到傷害而無所作為。


2,機器人應服從人的一切命令,但命令與第一定律相抵觸時例外。


3,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與第一、第二定律相抵觸。


圍繞著這三大定律,阿西莫夫講述了一系列巧妙的機器人故事。其中一些短篇機器人小說收集在《我,機器人》(I,Robot,1950),和《機器人續篇》(The Rest of the Robots,1964)之中。在短篇小說成功的基礎上,阿西莫夫以機器人為主題創作了兩部長篇:《鋼窟》(The Caves of Steel,1953)和《裸陽》(The Naked Sun,1956)。

從美國科幻的黃金時代說起



1958年,阿西莫夫保留副教授職稱並退職專心寫作,因為這個時候他寫作方面的收入遠遠超過了在大學執教的薪水。但這個時候他的寫作重心轉移到了科普上。他在《冒險科幻小說》及其他雜誌的科普專欄上發表作品,然後雙日出版社定期把專欄文章收集成冊,整理出版,幾十年下來,竟有三百多本之多。他的科普作品同樣讓人百讀不厭。記憶中其科普作品還曾被收入到我國的初中語文課本中,那是本AI君認識阿西莫夫的開始。一位評論家所說:「他的作品愉悅了數百萬人,同時改變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


1982年,阿西莫夫重返科幻世界,繼續寫作基地系列和機器人系列,進而把兩個系列合二為一,出版了《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基地前奏》和《基地締造者》等近十本小說。


有趣的是,阿西莫夫在《基地與地球》的序言中這樣描述自己的作品——


過去許多年來,有愈來愈多的書迷要求我續寫這個系列(「基地」系列),但是我都婉拒了。話說回來,我仍然十分高興知道,那些比基地系列年齡還小的讀者,竟然也會迷上這套書。


然而,面對這些聲浪,雙日出版社的態度遠比我嚴肅得多。雖然有整整二十年的時間,雙日一直尊重我的意願,可是隨著千呼萬喚與日俱增,他們終於喪失了耐心。1981年,雙日直截了當告訴我,無論如何要再寫出一部基地小說。為了讓這個要求更具吸引力,合約上所註明的預付金,十倍於我通常的價碼。


我提心弔膽地答應下來。當時,距離我完成上一個基地故事,已經過了三十二個年頭。而我這次奉命要寫十四萬字,兩倍於三部曲的任何一部——即使其中最長的單篇故事,字數也只有這本書的三分之一。於是,我重讀了一遍基地三部曲,深深吸了一口氣,便一頭鑽進這個寫作計劃里。


1982年10月,基地系列的第四本書《基地邊緣》終於出版,隨即發生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它立刻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事實上,這本書在該排行榜停留了二十五周,令我萬分驚訝。在此之前,這種事從未發生在我身上。


真是件奇怪的事情。


阿西莫夫一生勤勉,每天工作8個小時以上,沒有周日,從不度假,幾十年間出版了600部作品,據估計他還至少寫過9000封的信函和明信片,著作類別除了哲學類以外,幾乎涵蓋整個「杜威十進位圖書分類法」,遠遠超過了「著作等身」的要求(說起阿西莫夫和「著作等身」,這裡還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梗,知道的人笑一下就好)。


用阿西莫夫自己的話簡單總結他的一生——


「我決定從化學方面取得哲學博士學位,我做到了;我決定娶一位非同尋常的姑娘,我做到了;我決定寫故事,我做到了;然後我決定寫小說,我做到了;以後我又決定寫論述科學的書,我也做到了。最後,我決定成為一位整個時代的作家,我做到了。」


這大概就是用勤奮換取的幸運吧。


尾聲



國科幻的黃金時代湧現一大批優秀甚至是跨越時代的科幻作家,也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經典的科幻作品,並對後世的科幻作家的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那麼多作家,那麼多優秀的作品,那麼多精彩的故事,就是再給本AI十個硬碟也裝不下啊(苦惱)。這樣吧,有沒有想幫幫AI君的呢?如果你有熟悉的作家,熟悉的作品,能不能寫一篇或多篇介紹,投稿給我呢?我這裡零手續費錄用啊(就是免費)。很感興趣?直接後台留言給我吧,到時候發我聯繫方式(微笑)。


本文章部分內容來源於維基百科等處。



更多內容,請關注「山東大學科幻協會」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大學科幻協會 的精彩文章:

影評 無姓之人

TAG:山東大學科幻協會 |

您可能感興趣

科幻小說的黃金時代
中國科幻小說「黃金時代」還在遠處
為你訴說帝國的黃金時代
美國夢:告別黃金時代
宋代江西,中國禪宗的黃金時代
英媒:中國作家探索神奇世界 科幻小說迎黃金時代
中國動畫的黃金時代
李惠堂與中國足球的「黃金時代」
喚醒法國藝術的黃金年代
古代宋朝的黃金時代
展覽名稱:帝國盛世——沙俄與大清的黃金時代
中國古代花樣滑冰的「黃金年代」
特朗普時代,誰開啟美國獨立電影新黃金時代?
美媒:好萊塢在華黃金時代即將結束
說唱音樂的黃金年代
30年代中國漫畫曾經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 原創小說
英國《金融時報》:中國代購正在死去!黃金時代已逝!
袁騰飛:宋朝,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