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作者簡介:


林晨超,福建漳州人,自幼傾心中國傳統文化,並對西方哲學有所涉獵。


康德曾說,形而上學的工作,是一件無法完成的工作,說的是人無法認識自在之物,本體論是不可能的。

文/林晨超


一個人沒有記憶,就得從頭開始;一個民族忘了自己的文化,不知何以形容。在西方,古希臘的哲學財產,造就了現代科學的發展。在古印度,婆羅門的修梵行,孕育了終結形而上學的佛教。而在中國,古代的聖賢言行,會帶給世界怎樣的啟發?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中國古代聖賢圖(資料圖)


科學是哲學的註腳


在哲學方法方面,一個人的空想,其實是徒勞無功的。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這句話在當時適用,在幾千年後的今天也適用。


有時一個人認為的新發現,其實早已寫在了過去。西方人說,近現代的哲學,只是柏拉圖的註腳。他們的工作只是把一些話更詳細化而已。即使佛陀,一個覺悟者,也說,過去劫有燃燈古佛。


哲學作為形式,而科學作為內容,科學是哲學的註腳。作一個比喻,比如車輪,無論其材料是古代的木頭,還是現代的材質,它始終都是個圓形。所以有西方學者說圓輪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之一。顯而易見,車輪的圓形,是並沒有發展的,只是質料的不同而已。哲學其實也有可能是如此。

中國文化的特點


其實,古希臘、古印度的文化,與古中國文化,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如柏拉圖講的理念,亞里士多德講的邏輯,古印度講的梵,古中國講的道,這些都是共性;而對於這些理念,邏輯、梵、道,這樣的本體,有怎樣的解釋,卻是各有個性。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漢字是象形文字(資料圖)

中國古代有件大事,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中國文化造成了重創,甚至於很多經典只能靠背誦流傳。所以漢文的書寫與讀音,是聚集了一些曾經有讀過書的學者回憶而保存傳承的,這些學者學習文化的時候是少年,但經歷戰爭後,等文化又要恢復的時候,已是白髮蒼蒼。然而對於當時文化的重建,他們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保存、註解了大量的古代知識。


漢字作為象形文字,在記錄時,都是言簡意賅的。其書寫的文字,更多地需要悟性,這是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國人從自然界的現象來喻人事,甚至在文字意象方面也是如此。這與拉丁語、或字母語,是有不同的。不知道是拉丁文造成了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還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造就了其文字,反正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文如其人。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周易》作為一本自然哲學作品,是非常神秘的一本書,它通過對天地的觀察,發現了一種哲學,知道人在天地間的意義,及天地人的變化規律,具備解釋和預測未來的神秘知識,特別是孔子的註解,以及繫辭的內容,甚至可以說,這本書創造了西方想構建卻未能完成的演繹式哲學,是儒家與道家的共同的宗師級經典。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資料圖)


老聘是一個太史,是一個史官,而孔子,是一個司徒,是一個禮官,一陰一陽之謂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殊途同歸。老聘更像是一個智者,依其對歷史的考察,和自己的思索,其中的許多話語是一個智者的觀點,比如天地不仁、上善若水等。而孔子更像是仁者,他提出的最多的是仁。仁者與智者在許多觀點方面存在衝突,這也是儒家與道家常常相互反對的現象。孔子從心發動向物,而老聘從物回歸向心;孔子為學日益,老聘為道日損;孔子以邏輯(仁)為起點,老聘以歷史為起點。但其實這兩者都沒有錯,只是和而不同。


何謂道?何謂陰陽?


那麼,我們能不能從《周易》、《論語》、《道德經》這三本書中,窺探到什麼是道呢?在書名里,論,是一種排列,這就是邏輯,而《道德經》,其原來叫作《德道經》,德是知識多,道是本體一,德道是回歸,論語是發動,一陰一陽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一陰一陽之謂道(資料圖)


孔子罕言性與天道,而老聘常講的就是道,為什麼?因為孔子是靠直覺,老聘是靠總結,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都受到了周易的影響。讀過西方哲學的就知道,仁者與智者、唯心與唯物、先驗與經驗、唯名與唯實,相反相成,貫穿了整個西方哲學史,原因是什麼?周易里有答案!


哲學的起點,無非外觀、內省,以及啟示。古希臘是在概念邏輯的研究開始的,主要是針對人自身的理性、自然界的規律所進行的工作,偏重於分析。而古中國是在通過對自然的觀察,與內心的悟性,而進行的工作,這偏重於綜合。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陰陽非常重要,需要解釋。怎麼解開陰陽這兩個範疇的義理,黑格爾曾說中國人沒有發展出概念思維,而概念思維是人才有的特點。這句話很狠,中國人的概念,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君子以類族辨物。這就講了歸納、演繹的方法,一句頂一萬句。至於整體與局部的整體性,君子以同而異,天地睽而其事同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至於意識與物質的關係,叫作進德修業,盛德大業至矣哉!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生生之謂易(發展),明明德,作新民,進德修業,是意識與物質的發展。這其實是與西方哲學有共性的地方,而中國的發明,則是統一觀念的哲學,眼光獨到,解開了形而上學的謎團。


以體悟認識世界


康德曾說,形而上學的工作,是一件無法完成的工作,說的是人無法認識自在之物,本體論是不可能的。那麼西方人是在對物質、人的理性,這兩件事,徘徊於共相的解決,原先是證明上帝的存在,而後來,甚至於要把整個宇宙的絕對精神,回歸到書里,這些工作與古印度的吠陀書很相似,然而這種演繹工作,雖不至於錯誤,但也是不可能的,這完全是人要代工上帝的工程,上帝存不存在,這是我不知道的,然而,人通過理性而非啟示,要代替創世主,這是不可能的工作,先說明一件事情,物質可以一分再分,想找到一個基礎物質,這是個悖論,歸納可以無限歸納,想演繹一個完整的哲學,一定要在方法上有獨到的智慧。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形而上學的工作,是一件無法完成的工作(資料圖)


當然在這裡,我講的不是人無法認識物自體的事情,而我講的更偏向於馬克思的觀念,歸納是現在最好的方法,演繹沒有錯,但沒能絕對。中國人講的,思不出其位,人知道自己的意義就很不錯了。所以這裡講中國人,是關於人的哲學,而不是經院哲學,是關於神的哲學。這裡不是複雜地通過數字與概念的構造來尋找,數字與概念是分析,有形式沒差別,而中國人是通過觀察與感悟,用這種綜合方法來系統化這個世界。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讀易,韋編三絕,是什麼讓孔子有這樣的不舍,反覆鑽研,以至於五十知天命?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就體相而言叫天地,就功用而言,叫乾坤,乾以龍形容之,坤以馬形容之。龍是變化之物,就是精神。龍能大能小,能潛能飛,沒有空間限制,如法國哲學家帕斯卡爾講的,精神是沒有空間的,馬是順從之物,就是物質,物質是被動的,孔子就依此而得出結論: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他對於萬物的觀察,而寫下這句話,這就是解開陰陽的一句話,講的就是性與天道,所有的知識都以此展開。


什麼是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我們先來講另一種觀念,是來自英國的進化論。所謂適者生存,生物由環境決定,優勝劣汰,生物是進化而來的,英國是一個經驗哲學的國度,英國經驗哲學,與德國先驗哲學,都是十分著名的。你會發現這裡印證了孔子講的,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島國的英國、大陸的德國,你又會發現,在東方有島國的日本、大陸的中國,日本的科技工業十分發達,很有效法的能力,包括其文字,也是學習自中國,效法之謂坤,有人說日本人沒有哲學,是的,這個國度很難出現孔子與老子這樣的人物。在英國一個主教講的,英國這個島國國度啊,其環境的風與浪,造就了繁榮的經驗哲學,其實經驗哲學就是科學原形,而德國就是純粹哲學,那麼作為英國人的先民,我還覺得其本身就是喜歡大海,喜歡闖的性格,智者樂水,智者動,所以英國的先民本來應該就是智者性格,所以靠近海,然後又渡向英國島。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環境的風與浪,造就了繁榮的經驗哲學(資料圖)


英國與德國,為這個世界貢獻了很多的理論,而東方呢?仁者與智者,要帶給世界以什麼?智者偏智少仁,這也是這些民族喻利不喻義的原因。具有侵略性,不只是島國物質缺乏的原因,這就是周易的,極數知來。是環境還是本性,繼之者善,成之者性。無論是仁與山,智與水,都無法說一個起點,但是環境與其本性,這是都有的成份,水流濕,火就燥。


另一方面講,也就是說人之於為人,並非只是環境決定的因素,如果只是環境因素,那人的生存,與動植物的生存,為什麼會存在差異性?或者說為什麼要存在差異性?其中具備一定的目的,所謂:萬物睽而其事類也,天尊地卑,物質支持精神,親近於神秘的天空,親近於精神的尊貴。這是王弼對孔子的「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的解說:「然萬物之體,有感於天氣偏多者,有感於地氣偏多者,故《周禮·大宗伯》有『天產』、『地產』,《大司徒》雲『動物』、『植物』,本受氣於天者,是動物含靈之屬,天體運動,含靈之物亦運動,是親附於上也。本受氣於地者,是植物無識之屬,地體凝滯,植物亦不移動,是親附於下也。」


植物親近於大地,植物的頭,即根在地底下,大地不動,植物也不移動,而人是親近於天,頭向著天空,天空動,人也動,精神之動,而動物是在植物與人之間,動物頭向前,是天與地之間,體之動,在植物中,雌蕊為中、雄蕊旁居,而動物,例如群居動物,昆蟲是以雌為尊,如蜂王、蟻王,而動物,則以雄為尊,如獅王、猴王,而人,是以聖人為尊的。頭在中醫里講是作為諸陽之會,在乾卦是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而身體四肢,是為陰,在坤卦是暢於四肢,發於事業。在生命形態的表現上是,植物有多枝,昆蟲為多肢或為六肢,動物為四肢,人為兩足,而鳥類,也是兩足,只是其發展的是翅膀而親近於天空,如聖經講的,上帝沒有忘記天空的鳥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些是中國人的愛情表達,特別地引用兩足的鴛鴦、雎鳩。又如西方講的天鵝,這是對人類愛情的很恰當的比喻。


乾坤與仁智


乾為男性,更適合於哲學工作,精神工作,這也是解釋哲學家為什麼多是男性的緣故,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地球生命有這樣的圖景,似乎要以物質來支持精神,嚮往神秘的天空,甚至於在形態上,從植物的頭在地底下,到昆蟲,到動物頭向前,到人類,頭朝天,直立行走,似有一種意志嚮往著純粹的天空,嚮往著純粹的精神世界。如康德以直覺而發出的感嘆: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中國傳統的體悟之道 能否解決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難題?



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資料圖)


仁者以自強不息,智者以厚德載物。一個哲學、一個科學,一個精神、一個物質。智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仁者安於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於山,故樂山。知者屬「坤」,故樂水,仁者屬「乾」


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在人,乾哲學多,智慧,聖,坤科學多,聰明,多能;在生理上,乾是理性,坤是經驗記憶。仁是無形,智是有形,乾卦,叫保合太和,而坤卦,叫含弘光大。太和,光大,前為感,後為應,一者音樂,一者顏色,聲音是靜,由天有序動之,能量動作,光是動,由地有序靜之,色譜定位,交響樂是地物由靜變動,如天空般行,畫作是天光由動變靜,如大地般勢,那麼聲音更近於天,聖人以耳聽為要。德國的交響樂很厲害,這是理性國度,是親於天,而日本人漫畫很厲害,這是經驗國度。在古中國,樂常與禮合稱禮樂,作為一種很重要的事件,甚至把樂作為經典之一研究,後來消失了。(編輯:若水)


溫馨提示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從古到今 明星藝人們都拜哪些神?
偷桃竊葯事難兼:李商隱和女道士的凄美情緣
道家金丹正宗《悟真篇》流傳本末及重要注本
如果跨越時空 他一定能夠成為老子的至交好友
任宗權大師講全真傳戒10:方丈拜台科

TAG:騰訊道學 |

您可能感興趣

一種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是否可能?
「形而上學」——最容易被誤解的哲學概念
不能用西方標準解讀中國哲學
意識是哲學難題還是科學的研究對象
苑舉正:從西方哲學看中國道德論之發展——開篇
從中西比較看「道」對中國哲學本體的建構
當代西方政治哲學,你不得不知道的八大流派
論當代中國哲學的自我理解和生命形式——「解放思想」的哲學特性與當代價值(二)
泡學中的哲學思想
張學智:中國哲學中身心關係的幾類形態
古代中國陰陽哲學思想與現代物理學哲學思想的相似之處
中國古代哲學博大精深,太極哲學近乎完美的解釋了黑洞的本質!
樓宇烈:不能用西方標準解讀中國哲學
經濟變革中的哲學問題及其研究路徑
玉文化的演練——蘊藏著深刻的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人生
南懷瑾:善惡的問題,是道德哲學上的大問題
道堅法師:佛教對中國哲學思想的貢獻
有人說中國古代哲學不算是真正的哲學?
好玩的哲學之「中國的亞當」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