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後金建國概述

後金建國概述

後金(1616年—1636年,或稱後金汗國、滿洲國)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爾哈赤在滿洲(現今中國東北)建立的王朝,為清朝的前身。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國號沿用昔日金朝之名,稱「大金」,史稱「後金」。至其子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大清,後金共歷21年,兩位君主。後金之義,同「愛新」相同,是表明承襲完顏氏的金國。此外,還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稱呼後金政權。

歷史

建州女真的興起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滿洲(即今中國東北),後分為三部,其中一部最為強大,該部明代時稱為建州女真,即今中朝邊境的長白山一帶。明太祖時,明為包抄和壓抑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滿洲一帶設立遠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部的各個部落。明政府先後將建州女真分成三個衛,總稱「建州三衛」,其首領大多為女真部族的領袖。

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努爾哈赤六世祖)時為明朝建州衛左都督,北方的部族兀狄哈勢力強大,南下壓迫建州女真。猛哥帖木兒被殺,建州部被迫南移,最終定居於興京,並併入建州衛。

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得到提高。1570年代,建州右衛王杲沿邊作亂,被擊斬後,兒子阿台繼續和明軍對抗。遼東總兵李成梁又發動攻擊,嚮導覺昌安和兒子塔克世在混戰中死亡。這場戰爭使「建州三衛」瓦解,部落零散,各自為政。而此時正是塔克世之子努爾哈赤任明朝建州部首領。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努爾哈赤被明政府襲封為指揮使,傳說以祖、父遺甲十三副,相繼兼倂海西女真部,征服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分散在滿洲各地的女真各部。八旗制度亦在此期間建立,成為後金的一種社會和軍事組織形式。至1605年(明萬曆三十三年)時,已對內稱建州等處地方國王。1599年(明萬曆二十七年)二月,努爾哈赤下令借用蒙古文字編製滿文。

建立後金

1616年(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西老城)稱汗,國號「後金」,改元天命,兩年後(1618年,天命三年,明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公布名為「七大恨」的討明檄文,起兵反明。1619年(天命四年),後金與明朝的第一場關鍵戰役--薩爾滸之戰爆發。明神宗任命楊鎬率領四路明軍合擊後金軍,準備直搗後金大本營赫圖阿拉。四路軍的主帥分別為山海關總兵杜松、遼東總兵李如柏、開原總兵馬林和遼陽總兵劉鋌。然而,明軍情報卻泄露給後金軍,使後金軍早有準備。結果努爾哈赤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法,以少勝多大敗明軍,從而改變了遼東的戰略格局,使得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此後後金採取主動出擊的方針,而明朝相對於後金處於被動局面。

明亡清興

1621年,努爾哈赤於三月十三日率重兵圍攻瀋陽。瀋陽城很堅固,而且埋伏火炮,故易守難攻。但由於城中降兵叛變以及後金軍不斷加強兵力,後金終攻克瀋陽城。同年,後金還成功攻取遼陽,並下令遷都遼陽。1625年,後金又決定遷都瀋陽,並改瀋陽為盛京。

努爾哈赤於1626年攻打寧遠,是為寧遠戰役。然而寧遠在明軍將領袁崇煥的防守下久攻不克,後袁崇煥採用紅夷大炮,將努爾哈赤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在一場權力鬥爭獲勝後繼位。由於東邊的李氏朝鮮親明,而且明朝作戰時常有朝鮮兵參戰,皇太極遂以此為借口下令攻打朝鮮,使得後者降伏。這場戰爭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丁卯虜亂」。此時山海關外,明政府只剩下錦州、寧遠、松山三個據地,其他已成為後金汗國的領土。皇太極隨後通過反間計,使得崇禎帝中計,將袁崇煥以「通虜謀叛」等罪名處死。從此後金基本控制了關外。不過,由於朝鮮王朝之後仍然奉行親明政策,皇太極於十年後再次下令進攻朝鮮,最終迫使朝鮮屈服並成為其屬國。這場戰爭在朝鮮歷史上被稱為「丙子虜亂」。

與漠南蒙古的對抗

從17世紀初開始後金即與漠南蒙古(即今內蒙古)察哈爾部發生一些小規模軍事衝突。不過直到此時,由於之前後金的羽翼實力尚未豐滿,努爾哈赤不敢同時與明朝和漠南蒙古進行兩線作戰。薩爾滸戰役大獲全勝後,後金繼續攻擊明朝駐守的鐵嶺,大傷元氣的明朝此時不得不向末代蒙古大汗林丹汗求援,並給予蒙古以經濟方面的好處。於是林丹汗急派內喀爾喀五部、科爾沁部率軍萬餘人馳援明軍,當蒙古援軍抵達鐵嶺時,後金軍已經攻陷鐵嶺,在數量佔優且士氣高漲的後金軍的攻擊下,蒙古軍戰敗。鐵嶺、瀋陽之戰的失利使林丹汗的勢力退回到漠南蒙古境內。

皇太極即位後,決定在南下入關之前解決蒙古這個後背隱患,以避免重蹈金朝的覆轍。為消弱林丹汗的勢力,皇太極對蒙古各部採取聯姻、勸誘、征討一系列軟硬兼施的策略。而且由於林丹汗後期在西藏紅教喇嘛沙爾巴呼圖克圖的影響下皈依紅教,引起信奉黃教的蒙古眾多部的不滿,使得這些部落開始疏遠林丹汗。同時,在後金軍的優勢武力打擊下,漠南蒙古各部逐漸瓦解。林丹汗雖組織力量抵抗,但其下屬已逐漸離心離德,紛紛向後金投降。3月皇太極決定親自對林丹汗進行最後一次決定性的征討戰。在後金大軍壓境之下,林丹汗撤退到漠北蒙古喀爾喀部,然而喀爾喀部不願接納他。在皇太極的追擊之下,林丹汗只得西逃,在此期間部下不斷為皇太極的追兵所收攏。至1634年,林丹汗逃至大草灘(今甘肅境內)一帶安營紮寨,但在此因病去世。林丹汗去世後,其勢力加速走向崩潰。第二年(1635年),林丹汗之子額哲歸降皇太極,並獻上據說是當年元順帝離開中原時帶走的傳國玉璽。漠南蒙古遂被併入後金版圖。

皇太極於次年(1636年)在瀋陽稱皇帝,上尊號「寬溫仁聖皇帝」,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改元崇德。後金汗國遂為大清國所取代。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多倫諾爾會盟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宋金戰爭概述
英國健康新城項目概述
各國年號歷史概述
中國曆朝歷代玉器總概述
概述道教系師張魯建立「義國」政權始末
我國古代貨幣概述(三)
金熙宗改制概述
蒼隆雪說 我國古代貨幣概述三
我國古代貨幣概述(一)
天聰新政概述
英文學者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研究概述
蒼隆雪說 我國古代貨幣概述之一
捻軍發展概述
中國傳統名茶之一的日鑄雪芽的概述
六穀部概述
話題丨我國歷代玉雕人物概述
日本書道概述
蘭文化概述
湘軍發展歷史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