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我們繼續看接下來的內容,下面一個心不相應行法呢,叫做「數」,也就是數字了,我們小時候一開始上學,就學1、2、3、4……,這個算是熟悉的不得了吧?那麼「數」這個東西有什麼值得仔細了解的呢?我們看看經論和古德的解釋,先看看窺基大師的說法:


數者,度量諸法之名,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轉也。


窺基大師說,度啊,就是度量的度,念「dù」,在古代是指計算長短的器具或單位,那麼在現代的哲學概念裡面呢,這個詞哲學上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的數量界限。「量」呢,有兩個讀音,一個 liàng,四聲,古代指斗、升一類測定物體體積的器具,也有表示數目多少的意思。「度量」呢,作為名詞的時候都可以表示器具,但是作為動詞的時候,都可以用來表示計算、推算的意思。「度量諸法」,就是對諸法進行計算,算一算諸法的各種數據,一個,十個,百個,千個……一直到「不可轉」,「不可轉」的意思是不可數,就是數不過來了,可以看作是一個很大的數量單位,或者叫做「無窮大」。


然後呢,我們看看普光法師的說法:

一十百千,名之為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普光法師說,一、十、百、千等,這些叫做「數」。


然後我們再看看《瑜伽師地論》裡面的解釋,是這麼說的:


云何數?謂安立顯示各別事物計算數量差別;是名為數。


大論裡面說,數字也是通過假安立而成立的東西,用來顯示不同的事物的計算數量方面的差別的。


那麼在數字的具體表示上呢,在古代印度的數字單位跟我們現在是不太一樣的,我們看看《佛光大辭典》裡面列舉的那些數的情況:

數,唯識宗作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勝論學派以之為二十四德之一。即表示存在之數量。印度將數分為單數(一數)、雙數(兩數、二數)、複數(多數)三種。從一至無數(阿僧祇),通常以如下十進法之五十二種數來表示,即:一、十、百、千、萬、洛叉、阿底洛沙、俱胝、末陀、阿由多、大阿由多、那由多、大那由多、缽羅由多、大缽羅由多、矜羯羅、大矜羯羅、頻跋羅、大頻跋羅、阿芻婆、大阿芻婆、毗婆訶、大毗婆訶、嗢蹲伽、大嗢蹲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醯都、大醯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三磨缽耽、大三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闍、大拈筏羅闍、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藍、大跋藍、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等。阿僧祇又作阿僧祇耶、阿僧企耶、阿僧、僧祇等,譯為無數、無央數,即「無法計數」之意。但由一至阿僧祇為止,原有六十個數,後佚失八數,遂成為五十二數。翻譯名義大集則加上曾佚失之八數,而為六十數。此外,譬喻極大之數,以微塵數來表示;一以下之分數為極小之數(或作十六分之一),稱為歌羅分;最極微小之分數,稱為鄔波尼殺曇分。新譯華嚴經卷四十五以一阿僧祇為單位,舉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等十數,此稱為十大數。其演算法是將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稱為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再乘以阿僧祇轉,則為無量;以下各大數皆以此類推。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這裡說「數」,唯識宗看作二十四不相應行法之一,勝論學派以之為二十四德之一。以前我們關於實、德、能講過好幾次了,勝論學派認為二十四德是構成世界的基礎條件,數是其中的一個。從印度人對數的規定來看,就知道他們的思維比我們要廣闊得多,它首先把數分成單數、雙數、複數,這就是語法裡面說的性、數、格。


從一到無數(這個無數就是阿僧祇,我們常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以十進位累進有五十二個位數——實際上原來有六十個,即:一、十、百、千、萬、洛叉、阿底洛沙、俱胝、末陀、阿由多、大阿由多、那由多、大那由多、缽羅由多、大缽羅由多、矜羯羅、大矜羯羅、頻跋羅、大頻跋羅、阿芻婆、大阿芻婆、毗婆訶、大毗婆訶、嗢蹲伽、大嗢蹲伽、婆喝那、大婆喝那、地致婆、大地致婆、醯都、大醯都、羯臘婆、大羯臘婆、印達羅、大印達羅、三磨缽耽、大三磨缽耽、揭底、大揭底、拈筏羅闍、大拈筏羅闍、姥達羅、大姥達羅、跋藍、大跋藍、珊若、大珊若、毗步多、大毗步多、跋羅攙、大跋羅攙、阿僧祇等。 阿僧祇又作阿僧祇耶、阿僧企耶、阿僧、僧祇等,譯為無數、無央數,即「無法計數」之意。但由一至阿僧祇為止,原有六十個數,後佚失八數,遂成為五十二數。而按西方的計算方式,到了千之後是三個零三個零的增加,中國到了萬之後是四個零、四個零的增加,這個其實也是受了印度的影響。你可以想像一下後面的一些數字是個什麼概念,而且這不是最大的數,在六十個數之上還有更大的。


在華嚴經裡面是用微塵數來表示,形容十方的世界多得沒法數,只好用天上飄的微塵來比喻。在「一」以下之分數為極小之數(或作十六分之一),稱為歌羅分,最極微小之分數,稱為鄔波尼殺曇分。新譯《華嚴經·卷四十五》裡面以一阿僧祇為單位,舉有: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等十數,此稱為十大數。其演算法是將阿僧祇乘以阿僧祇,稱為阿僧祇轉;阿僧祇轉再乘以阿僧祇轉,則為無量;以下各大數皆以此類推。從這些詳細的計量單位我們可以看出印度人的憶持能力比我們確實要強很多的,他們對空間和時間的思考比我們也要深。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數」



我們最近學的時、方、數這幾個概念很特殊,它們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就像前面我們學習的名身、句身、文身一樣。名身、句身、文身是代表了一個語言系統,這個語言系統就是所謂的「境」,境主要分成兩塊:假說和離言。凡夫所認識的都是假說的層面,這個境界是我們凡夫虛幻分別出來的,這個分別就是用語言來分別的,所以語言是在分別時最基礎的東西。而時、方、數也是十分基礎的東西,為什麼在心不相應行法裡面要講這些東西?


如果我們學這些概念,比如什麼叫時?時就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什麼是方?方就是東西南北上下;數就是數字,個十百千萬。如果只是這樣簡單了解這些概念,也是在學百法,但是這就不是在學唯識,這樣學僅僅是懂得一些基礎知識,沒有多少用處。實際上時、方、數這些東西能反映我們凡夫的最基本思維模式,我們凡夫的思維模式有哪幾種呢?你看從泰勒斯說世界是由水構成的,到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其中還有個哲學家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數字的對不對?是誰來著?是畢達哥拉斯嗎?那麼我們現在的人思維是怎麼回事?講到人的思維模式,是有一定的邏輯規律,這個邏輯現在人講主要有三個:形式邏輯、辯證邏輯、數理邏輯。以前有老師說,時間的思維比較象是一種形式邏輯,前面是個因,後面是個果,因為前面這樣,所以後面那樣,時間就是通過前因後果推導出來的。方位則比較象是辯證邏輯,它講上下、左右、前後這些都是相對的概念,就像老子說的,長短是相對的,這樣就是一種辯證。到了現代在邏輯裡面最難懂的是數理邏輯,都是符號,用符號來組合,比如我們現在用的電腦就是以這些為基礎,這個可以和「數」相對應,以前上學的時候,學編程,教編程的老師說二進位,說整個電腦那麼複雜的系統無非都是0和1,是不是?所以你看,時間、空間和數字,這幾個東西不是簡單的知識點,而是要讓我們通過這些概念去深入體會諸法背後的本質的東西啊。


百法是世親菩薩歸納的,他是加行位的菩薩,他從《瑜伽師地論》六百六十法裡面歸納出這一百個法,不可能是莫名其妙地歸納,也不是為了選個吉祥數字湊個一百,他每選一個法都是有其內在的思考和意義的,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明白簡單的幾個概念,而是要我們通過這些簡單的概念,不斷去體會,去認識到諸法的真、假,然後不斷的破假歸真,最終破除我法二執。這是我們學習百法的關鍵所在,這個大家一定要時刻記得啊。


大象圖書館,


千聊直播啦,


歡迎來關注,


聽經聞佛法!


千聊直播



大象佛學圖書館的千聊直播間開通了,目前有佛經讀誦、佛經導讀和佛教儀軌等欄目,跟大家一起讀誦和學習經典。以後會陸續開通一些其他的版塊,邀請更多的法師宣講佛法,歡迎大家關注參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對今世趣識佛教研究的預診,對趣智佛教研究的呼喚
百法略說《中論·觀時品》中對於「時」的破遣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時」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相應」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住」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生」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方」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勢速」
百法略說 心不相應行法之「流轉」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常」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滅盡定」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次第」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無想報」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和合性」
百法略說心不相應行法之「不和合性」
百法略說何為「心不相應行法」(下)
抄经是重要的的修行法门 十大功德不可不知!
萬行法師:一心不亂做事就是修行
抄經是重要的的修行法門 十大功德不可不知!
娛樂圈通行法則:撞衫不可怕,誰丑誰尷尬
真氣運行法疑難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