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末三傑之文天祥

宋末三傑之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信國公。南宋末期吉州廬陵富川(今江西吉安縣)人,漢族江右民系,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文天祥與忽必烈談判,提出隱居深山的條件,忽必烈提出的條件是做官或處死,文天祥選擇處死,與陸秀夫和張世傑被並稱為「宋末三傑」。明景泰七年,追謚忠烈。

生平

文天祥18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鑒,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後父親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

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主張遷都;他上疏請斬董宋臣,建議禦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散盡家產,招募豪傑,起兵勤王,組織義軍三萬,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進行反元鬥爭。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次年任右丞相,赴元營談判,希望以談判的方式來刺探蒙古軍情,在談判過程中,文天祥據理力爭,怒罵伯顏,但與此同時,南宋朝廷卻派人前往文天祥軍營,宣布解散文天祥的軍隊。伯顏得知文天祥軍隊已經被解散,故下令逮捕他,押解北方。當文天祥被押送到鎮江的時候,得當地義士相救脫險。此後力圖恢復,轉戰東南。這時,南宋朝廷已奉表投降,恭帝被押往元大都,陳宜中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同時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秋天,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

文天祥與當時朝臣張世傑與陳宜中意見不合,於是離開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劍州(治今福建南平)開府,指揮抗元。1277年,文天祥率軍移駐龍岩、梅州,攻入江西。在雩都(今江西南部)大敗元軍,攻取興國,收復贛州十縣、吉州四縣,人心振奮,抗元形勢轉好。但好景不長,元軍主力進攻文天祥興國大營,文天祥寡不敵眾,率軍北撤,敗退到廬陵、河州(今福建長汀),損失慘重,妻兒也被元軍擄走。

祥興元年(1278年)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駐崖山,為擺脫艱難處境,請求率軍前往,與南宋行朝會合。由於張世傑堅決反對,計劃失敗,文天祥率軍退往潮陽縣。當年八月南宋朝廷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同年冬,元軍大舉來攻,文天祥再敗逃走,傳說曾經發生文天祥幾乎快被元軍逮捕時,突然冒出三座山遮住蒙古兵,掩護文天祥逃去,後人即以「三山國王廟」祀拜這三座山神保護忠義;文天祥在率部向海豐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將張弘范的攻擊,文天祥軍在五坡嶺(廣東海豐北)造飯時被元軍攻擊,兵敗,文天祥吞下隨身攜帶的冰片企圖自殺,未死,但卻昏迷過去,在昏迷當中,文天祥被俘。張弘范要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乃書《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不久遣使護送至大都,路上絕食八日,不死。被關押在北京府學胡同,拘囚四年。帝昺祥興二年(1279年),宋亡,文天祥仍堅守初志,在給妹妹的信中說:「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裡,於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獄中作《指南後錄》第三卷、《正氣歌》。

忽必烈愛其才,先後派出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八日(1283年1月8日),忽必烈召見文天祥,親自勸降。文天祥堅貞不屈,答曰:「一死之外,無可為者。」元朝又請出當時已經降元的南宋大臣,出面勸降,結果遭到文天祥的痛罵;元朝又派出已經被俘的宋恭帝趙?勸降,文天祥置之不理。次日押赴刑場(柴市口,今北京東城區交道口),文天祥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從容就義,享年47歲。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然文天祥已死,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歐陽氏收屍時,在其衣帶中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文天祥著有多篇作品,以《過零丁洋》和在獄中所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其中前者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乃千古絕句。他生前所用的硯台玉帶生硯仍保留至今。

紀念

為了紀念文天祥,在北京文天祥曾被關押的地方,成立了文丞相祠,後成立文天祥紀念館。明朝正德年間在文天祥被俘虜的五坡嶺建立「方飯亭」紀念。在浙江省溫州市江心嶼上建有文信國公祠。

在台灣的太魯閣國家公園境內因中部橫貫公路開發,於塔比多社的佐久間神社舊址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並改稱天祥。在大沙溪原名深水溫泉,則取其號改稱文山溫泉。花蓮縣秀林鄉天祥路與台北市中山區亦有道路以天祥為名。

台灣新北市雙溪區亦有全台唯一供奉宋末三傑的「三忠廟」。興建於同治7年(1868年),是雙溪居民的信仰中心。

而香港元朗新田及大埔泰亨鄉文氏族人(香港原居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源自江西吉安,他們的先祖文天瑞是文天祥之堂弟,於宋末避元兵禍入居東莞,故此文族子弟(包括文祿星、文壽強、文洪磋、文肇偉等人在內),在分別在新田及泰亨祠堂村興建文天祥紀念公園及文山公園,並文天祥像及《正氣歌》的碑刻。

深圳大學校區南面的兩大湖泊被命名為「文山湖」(東北泊為「上文山湖」,西南泊為「下文山湖」)。深圳南山區南頭城亦有信國公文天祥祠。

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域建立紀念宋末抗元民族英雄的「宋大元帥墓園」

潮陽區谷饒鎮一帶流傳著不少關於文天祥的傳說。相傳南宋末年,元兵入侵。右丞相文天祥在潮陽整軍圖謀復國,征戰中於海豐縣被俘。而都統陳懿勾結叛將張弘范,與宋軍血戰於小北山麓。由於雙方兵力懸殊,宋軍大都戰死於此。明太祖追封宋末抗元陣亡將士為「元帥」,欽定貴山都赤寮(谷饒舊稱)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定期祭祀當年犧牲的將士,谷饒等地才開始了祭社。民間修葺宋末殉國將士之孤冢,稱為「宋大元帥之墓」,各鄉各族分期依時拜祭。據查,谷饒以及周圍鄰鄉共有宋墓九處。谷饒祭社歷來隆重,在海外也有影響力。每逢祭社,各村都披紅掛綠,村民們穿街走巷進行民間藝術巡演。海外遊子也紛紛回鄉參加。

更多歷史,敬請關注王昆明細說歷史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昆明細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宋末三傑之陸秀夫
宋末三傑之張世傑
崖門海戰經過
南宋四川抗蒙山城
宣和北方大暴動

TAG:王昆明細說歷史 |

您可能感興趣

宋末三傑之張世傑
淹死末代皇帝的民族英雄,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宋末三傑之陸秀夫
漢初三傑之蕭何《四》
初漢三傑與唐三傑
浩然正氣之「宋末三傑」
隋唐英雄十三傑,第一傑竟是李元霸
北洋三傑:王士珍、段祺瑞、馮國璋,都是一時英傑,書法縱橫超群
《太閣立志傳》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豐臣秀吉
東晉寬鬆的社會環境造就了三傑之「書聖」王羲之
歷史傳奇:幫助劉邦奪取天下的張良為什麼排在漢初三傑之首?
中國歷史上不為人知的春秋三傑,各個完爆漢初三傑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百家姓》之蘇姓:眉山三傑,滄浪一亭
宋璟、張說、源乾曜三人是何人,唐玄宗要寫「三傑詩」讚美?
清朝三傑之一,殺了李鴻章的兒子,中國近代海軍奠基人
中國古代歷史十大謀臣,一代智聖諸葛亮和漢初三傑張良
蕭何、張良、韓信為漢初三傑,哪個人為劉邦的西漢王朝建立功勞最大?
「金陵三傑」之一柳子谷國畫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