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動輒腫瘤篩查究竟值不值?

動輒腫瘤篩查究竟值不值?

癌症

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2012年全球新發癌症病例數為1400萬,死亡例數820萬。據估計,到2025年這個數字將分別達2000萬和1200萬。2012年我國新發癌症病例350萬,死亡250萬,相當於每10秒鐘就有1人被診斷出患癌,每14秒鐘就有一名癌症患者死亡。

癌症可以治療,且治療效果不斷提高,少部分病例甚至可以治癒,但總體來說治療效果不佳。癌症也可以預防,要避免內外環境因素引發人體內的基因突變,但目前也難盡如人意。

既然治療困難、預防亦屬不易,有無其他解決途徑可尋呢?

人們注意到:未能獲得早期診斷乃是癌症治療效果不佳的關鍵原因。而難以早期診斷是因為「癌症早期並無癥狀,病人不會主動就醫,一旦出現癥狀又已不是早期」,這一難題長期困擾著腫瘤醫生。

動輒腫瘤篩查究竟值不值?

人們終於想到「篩查」!在正常人中發現疑似患癌症的人,這些人本無癥狀,他們的癌症應該是早期的,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

1.篩查能不能早期發現癌症?早發現後能不能及時確診和治療?早期治療是否真能使病人獲得較好的預後?

2.即使都能做到,篩查的費用和獲益如何進行評價?

篩查應符合哪些條件?

癌症篩查不同於臨床醫療,它是面對無病人群、群體性的社會工作,因此癌症篩查除了需要嚴格的生物學評價外,還需要社會學、倫理學和衛生經濟學的評價。

首先,並非每種癌症都適合進行篩查,適合篩查的腫瘤應該符合下列條件:

1.高發的腫瘤。

2.預後不良(死亡率高)的腫瘤。

3.有可檢出的「播散前期」的腫瘤,只有這種尚未擴散的腫瘤,通過手術治療才有可能治癒。

4.有適合用於篩查的方法,這一方法應符合下列條件:對篩查腫瘤的早期發現應有較高的敏感性,即腫瘤皆應檢出,極少漏診,而查出陽性者確實是腫瘤,即很少是假陽性;價格低廉,操作簡便;受檢對象的接受性強;對篩查檢出的可疑病例有早期確診方法的腫瘤;具有有效的(根治或能顯著延長生存期)並有實施可能的治療方法的腫瘤。

事實上符合這些條件的腫瘤是不多的。美國癌症協會推薦篩查的腫瘤為: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前列腺癌;日本做了很多的胃癌篩查工作;我國在食管癌、肝癌、鼻咽癌的篩查方面曾經做得很有特色。

腫瘤篩查的爭議在哪裡?

即使如此,關於腫瘤是否適合篩查的爭議聲仍不絕於耳,目前國際上比較被認可的只有乳腺癌與宮頸癌的篩查。

學術界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篩查的目的是什麼

對篩查持否定意見者認為,篩查並未減少癌症的發生;相反,由於提前發現病人,在一定的時間內只會「增加」癌症患病人數,同時也增加了治療癌症的醫療費。其實,篩查並不能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其目的應是減少該癌症的病死率。如:美國的健康保險計劃篩查了3.02萬名40歲~64歲的婦女,經18年隨訪,證實減少了乳腺癌病死率23%;荷蘭的宮頸癌篩查,使受檢者宮頸癌病死率下降80%。即使不能降低該癌症的病死率,至少也應該取得了顯著延長生存期的效果。

篩查能否降低該癌症的死亡率

持否定意見者有時能舉出某篩查項目並未降低死亡率的例子。其實,篩查本身並不能減少該腫瘤的病死率,亦不能顯著延長檢出病例的生存期。篩查只是為可減少病死率、延長生存期的治療——而且主要是手術治療,提供更多的機會。若不能實施有效的治療,則篩查無意義。

生存期延長與領先時間的爭議

領先時間是指病人因篩查而在發病前被提前診斷出來的時間,這段時間算作病人的「生存期」其實是不妥的。故若不能準確判定領先時間的長短,而認為篩查延長了病人的生存期是沒有意義的。

成本與效益之比問題

篩查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與取得的效果(即減少了癌症病人死亡)的利弊應進行權衡。如將人力、物力都折成費用算,那麼花多少錢能減少一位癌症病人死亡是適合的?這是一個倫理學問題,需要多方論證達成共識才行。

篩查本身給社會公眾帶來心理影響

腫瘤篩查難以絕對避免假陽性的出現,被檢出的人會出現恐慌,一些受檢者自我認定可能患有癌症,也會由此產生心理障礙及過度診斷。假陰性則會帶給人們虛假的安全感及疾病來臨時可能的疏忽。

哪些人應列為篩檢對象

這也是一個倫理問題,需要組織倫理委員會論證。

檢出病人治療效果會不會更好

通過篩查檢出的病例,治療是否確實比經臨床診斷、接受相同治療的病例更有效?

「化整為零」可否取代篩查?

癌症篩查的種種難度來自它的「群體性」,能否避開這道檻,「化整為零」使癌症早期發現常態化?

其實人們患某種癌症的機會並不均等,如吸煙者易患肺癌,慢性乙肝或慢性丙肝患者易患肝癌,母親或姐妹患乳癌者易患乳癌等。這些人可稱為某種癌症的「高危對象」,所以癌症的篩查應該針對這些高危對象下功夫,比如可以做下面的選擇。

1

機遇性檢查:

當癌症高危對象因非癌症原因就醫時,被醫師建議進行相關防癌檢查。例如可以建議有腸癌家族史、肥胖、吸煙、50歲及以上的人做腸鏡檢查。

2

主動性檢查:

癌症高危對象因對自身患某種癌症的關切,自主進行定期防癌檢查。

癌症篩查,即使如某些發達國家投入巨資的大型項目,其實質也只是為了研究而已。因為它不可能包括全體民眾、持續永久。所以對戰勝癌症來說,癌症篩查只是一種研究手段,而不是目的。

研究的成果應該轉為公共衛生項目(如對特定人群的防癌體檢)或如前述之機遇性檢查與自主性檢查,即實現常態化才有價值。當然,這需要經濟的發展,科學知識的普及。其實,癌症早期發現的基礎也即在於此。

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 楊秉輝

圖/源自網路

以上為《健康報》原創作品,如若轉載須獲得本報授權。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自助獲取轉載授權。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健康報 的精彩文章:

遼寧省「合理用藥 · 全民健康素養提升行動」啟動
醫院科技影響力哪家強?請看最新排行榜

TAG:健康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語音」動輒腫瘤篩查究竟值不值?
腫瘤篩查,究竟應該怎麼查?
除了篩查,肺癌腫瘤標誌物還有什麼用處?
皮膚不僅關乎顏值 還關乎腫瘤
此物絕對不能碰否則腫瘤瘋長!
防癌篩查中,腫瘤標誌物升高是不是一定就有腫瘤?
這種腫瘤長在胃上,但卻不是胃癌!誤診率很高
肺上長了腫瘤是肺癌嗎
體檢查出腫瘤標誌物升高,是不是體內長腫瘤了?
防癌篩查中,腫瘤標誌物升高就一定有腫瘤?
肺腫瘤就是肺癌嗎
【最新情況】腫瘤女生映雪肚上巨瘤已切除,但胰腺里的腫瘤不能動!
【腫瘤】艾灸治療腫瘤惡性積液效果好,值得學習!
重大突破,一滴血可實現腫瘤病情監測和治療效果評價!
「腫瘤篩查」是白花錢?記住這幾點,體檢不上當
研究發現 監測癌症腫瘤有時比激進治療更好
做腫瘤篩查謹記三點,能為你省下不少錢!
還不減肥?脂肪也可能變成腫瘤,快摸摸你身上有沒有!
體檢檢查出的「甲狀腺結節」,會是惡性腫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