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程廣云:革命悖論——重思文革

程廣云:革命悖論——重思文革

程廣云:革命悖論——重思文革


程廣雲,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主任、教授


作者授權愛思想網發布,轉載須取得授權

近些年來,尤其在喧囂一時的「重慶模式」(「重慶經驗」)和「烏有之鄉」之類左派(左翼)網站中,文革幽靈重現。這引起了人們對文革的重思。而今,文革爆發將近半個世紀,它的結束也近四十年了,人們對十年文革的反思從未停止。早在八十年代,中共就以黨的決議的形式給文革下了定論。《決議》指出:「歷史已經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決議》對文革的定論,支配著官方對文革的認識和評價。全盤否定文革是改革的必要前提。因此,人們也是以改革的成敗來判斷文革的是非。三十年來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在經濟建設方面)為舉世所公認,但改革所帶來的問題如腐敗、兩極分化等,也為世人所詬病。中國民間社會因此被撕裂為左右兩派。其中的一個界限是對文革的態度。右派主張徹底否定文革,左派反對全盤否定文革。但文革與改革勢同水火,肯定毛澤東晚年的文革路線,勢必否定鄧小平的改革路線,反之亦然。這是中共領導者們所深知的。因此,在中國大陸,在相當一段歷史時期,文革研究不是一個純粹學術問題,而是一個敏感政治問題。「文革在中國,文革學在國外,在西方。」這一句話說明,文革研究只有在完成政治脫敏後,才能確保學術中立。


在本文中,筆者試圖從革命的邏輯來考察文革的歷史,其核心觀點是:文化革命是革命的完整版和最高版;文革是一個合乎革命邏輯的歷史進程;文革的荒誕現象映射革命的悖論本質,反映在語言、心理、社會三個基本層面上,文革歷程充滿了矛盾、兩難和悖論;只有消解通往文革的社會、政治和文化條件,才能最終走出文革。


一、革命的完整版和最高版


我們所謂革命,是指一種群眾性的、暴力式的歷史運動。革命是既古老又現代的歷史現象。在中國就有所謂「湯武革命」,商湯王放逐夏桀,周武王討伐商紂,之所以稱為革命,是因為這種改朝換代「順乎天而應乎人」。革命就是順乎天道又應乎人心,也就是說,革命無論訴諸於群眾,還是訴諸於暴力,或者改變政權,必須具有一定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否則不能稱為革命,它們或是動亂、暴亂、叛亂,或是政變,不能僭用革命名義。在西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很早就討論了革命現象,他們似乎將任何一種改變政權的運動稱為革命,無論這種運動合法與否、正當與否。

在類比意義上,與量變、漸變相區分,事物運動、變化、發展進程中的質變、突變就有革命意義,譬如農業革命、工業革命、科技革命、生態革命等等。但是,在真正意義上,我們通常所謂革命僅僅包括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文化革命四種基本形態,不指其他形態。有人將四種基本形態比喻為革命1.0版、2.0版、3.0版、4.0版,說明它們之間在廣度、深度、烈度上是一個不斷升級換代的過程。相比而言,低版本的革命期望低,代價低,風險小,高版本的革命期望高,代價高,風險大。


在世界歷史上,1640年的英國革命是政治革命,革命所確立的共和制度為克倫威爾個人軍事獨裁所取代,而又經歷斯圖亞特王朝復辟,至1688年的「光榮革命」,最終建立議會君主立憲制度,實現現代國家轉型;1776年的美國革命既是民族革命,也是政治革命,美國革命幾乎是一次成功的,確立聯邦共和立憲制度,幾乎沒有反覆(除了美國內戰——南北戰爭之外);1789年的法國革命既是政治革命,更是社會革命。革命所確立的君主立憲制度依次為吉倫特派的共和、雅各賓派的民主專政、熱月黨人統治和拿破崙個人軍事獨裁所取代,而又經歷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建立等等反覆,歷經五次共和、三次帝國,其間多次革命、政變、復辟,最終建立共和制度。


在這些革命中,只有法國革命才是大革命,其他革命都是小革命。張灝指出:「大約說來,近代世界的革命有兩種:一種可稱之為『小革命』或『政治革命』,它是指以暴力推翻或奪取現有政權,而達到轉變現存的政治秩序為目的的革命,最顯著的例子是1776年的美國革命和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另一種是所謂的『大革命』或『社會革命』,它不但要以暴力改變現存政治秩序,而且要以政治的力量很迅速地改變現存的社會與文化秩序,最顯著的例子是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與1917年的俄國革命,中國共產主義革命也屬此類。」在《論革命》一書中,阿倫特比較了兩種革命的差異:美國革命的成功在於它限於政治革命目標,以「構建自由」和進入「新秩序的時代」為兩大「立國」原則,而法國革命的失敗則在於它偏移政治革命目標,力圖解決「社會問題」和「追求幸福」。這就是說,小革命易於成功,大革命易於失敗。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但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問題。


正如法國大革命一樣,1917年的俄國革命、1949年的中國革命都是大革命亦即社會革命。但是,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法國大革命和英國革命、美國革命一樣是資產階級革命,而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則是無產階級革命。當然,無產階級革命是從資產階級革命中發展起來的。在俄國,1905年的革命和1917年的二月革命還是資產階級革命(小革命),1917年的十月革命才是無產階級革命(大革命);在中國,1911年的辛亥革命還是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小革命),1919-1949年的革命才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大革命)。歷史證明,無產階級革命通常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替代形態。換句話說,只要革命任務沒有完成,革命就會不斷升級:從小革命到大革命,從政治革命到社會革命。


關於無產階級革命和資產階級革命的區分,在恩格斯看來是非常清楚明白的:資產階級革命是消滅階級特權,無產階級革命是消滅階級本身;資產階級革命是實現法律上的平等亦即形式上的平等,消滅等級制度,無產階級革命是實現經濟上的平等亦即事實上的平等,消滅階級制度。法國革命動員了廣大第三等級的全體成員(工人、城市平民和農民)起來反對第一等級、第二等級的特權階級(教士和貴族),而俄國革命、中國革命則動員工人反對資產階級,動員農民反對地主階級。無產階級革命——無論表現為西方的工人革命,還是表現為東方的農民革命——兼有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和文化革命的特徵,既是革命的完整形態,也是革命的最高形態:首先,資產階級革命只是偶然地具有民族革命形態,而無產階級革命則必然地具有民族革命形態。這是因為,資產階級革命通常是在先進的壓迫民族中進行的,資產階級只要進行政治革命就足夠了,而無產階級革命通常在落後的被壓迫民族中進行,無產階級則要同時進行民族革命,相比壓迫民族資產階級的強大,被壓迫民族的特點是無產階級的強大。其次,無產階級革命不限於政治革命,它必須是一場社會革命,也就是說,它不限於通過革命方式改變政權,還必須通過革命方式改變整個社會結構。資產階級革命只有法國革命達到了社會革命的高度,其他革命停留於政治革命的水平。最後,無產階級革命不僅是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它必須是一場文化革命。大革命與小革命的根本區別在於它必須進行最廣泛、深入和持久的社會動員,這就必須衝擊舊的社會意識形態、社會心理、文化觀念,灌輸新的革命意識形態。在這一問題上,無產階級革命比資產階級革命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俄國革命、中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都是大革命或社會革命,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是以新的私有制(資產階級所有制)來代替舊的私有制(封建所有制),而無產階級革命則是「消滅私有制」,「建立聯合起來的個人所有制」亦即「社會所有制」。兩種社會革命要求兩種文化革命。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早已宣告:「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這句在文革中被廣泛引用的語錄表明,共產主義革命是比資本主義革命更徹底的社會革命,因而也是更徹底的文化革命。

此處有刪節,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思想 的精彩文章:

再考「狼牙山五壯士」
吳偉:從特指到泛指:西戎名號變遷
俞平伯:紅樓夢辨·論秦可卿之死
您可能感興趣

經濟學應該如何解釋「斯密悖論」
似是而非的答案:概率論悖論
五大天文悖論之首:黑洞悖論
最佳膚色理論的悖論
彩票悖論與序言悖論的統一解
扎心文案:社會價值取向的悖論
「綠色悖論」真的能夠改變地球生態環境嗎?
同理心的悖論
人工智慧悖論:簡單的動作比複雜的推理更難以實現
愛情法則里的悖論
《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
量子力學是如何解決芝諾悖論的?
希爾伯特旅館悖論
悖論-紐卡悖論
懷疑的「計謀」及其超越;希臘懷疑主義對語義悖論的闡釋與利用
關於宇宙時間的四種悖論!
悖論董其昌:大師、淫棍和惡霸?
阜外研究:接受冠脈介入治療的心梗患者存在「肥胖悖論」
探索中發現,追求真理,追求真相,愛伊斯坦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