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文物守護神—楊文和——1

文物守護神—楊文和——1

作者:丁大華


難忘的教訓


如果不說楊文和自1938年曾先後在琉璃廠「墨廟齋」和「蘊古齋」當學徒的那段歷史,僅從1948年初進入博物館工作到2006年秋離開市文物局文物進出口鑒定崗位,他在文物界差不多工作了60年,當了一個甲子的文物守護神。他與數以幾十萬計的國寶朝夕相處,終生廝守,可以說已經骨肉相連,魂牽夢繞,幾乎融為一體了。為了國寶的安全,為了不使一件文物受到哪怕輕微的損壞,或者輕易從他的眼皮子底下溜出國門,他殫精竭慮,不知耗費了多少心血。而最令他痛心疾首的要算髮生文物盜竊案了。

楊文和在國家歷史博物館42年所經歷的教訓,特別是兩次文物盜竊案,在他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烙印。1948年年初,解放軍兵臨城下,楊文和剛一進入博物館工作便碰到「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的危險局面。博物館所在的午門廣場前,傅作義守城部隊用幾百輛汽車拉來大批炮彈,摞成兩米多高,一排排擺滿了故宮午門前廣場,那可是一座隨時可能爆炸的彈藥倉庫啊。它的用意很明顯,只要有一顆炮彈落在這裡,就能立即將大半個故宮夷為平地。那時候楊文和與為數不多的學者和工友立即住進辦公室待命,日夜警惕地守護著國寶。正當心急如焚的時候,一個更為兇險的情況發生了。一位「奉命」佔據博物館辦公室的營長,忽然提出非要進博物館倉庫「參觀參觀」。遭到婉言拒絕後,這位營長居然揮舞手槍,要強行參觀。正在雙方對峙之際,幸好時任博物館館長的韓壽萱聞訊,給自己的故交、傅作義的城防司令打了電話,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1950年,楊文和這個赤貧出身的農家子弟很快就被發展入黨,領導鄭重地把一串串鋥亮的鑰匙交到他手中。他接過沉甸甸的鑰匙,也接過無限信任和莊嚴的承諾。他向黨組織保證,絕不辜負領導重託,一定為博物館把好庫房大門。從此,這千鈞重擔便落在他的肩頭,這一壓就是40多個個春秋。這15000個日日夜夜,無論是在文物庫房,還是遠離祖國,他總是一步一個腳印,實現著自己的誓言。他經手的成千上萬件文物,沒出過一次紕漏,沒有半次閃失。但卻見證了血的教訓。


50年代中期,博物館舉辦轟動中外的全國七省市出土文物展,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毛主席在百忙中兩次撥冗前來參觀,稱讚展覽會辦得好。各大報社、出版社紛紛索要展品照片,大家馬不停蹄地加緊工作。一件件文物被從展櫃中提出送往照相室拍照,而處在起步階段的博物館保管和保衛工作與蜂擁而至的大批觀眾相比,卻顯得杯水車薪,力量嚴重不足。儘管楊文和的工作崗位在庫房,但他仍不時對年輕工作人員隨便亂放展櫃鑰匙的現象提出了忠告,可這並沒有引起他們的警惕,問題終於暴露出來。一天快下班時,展室內觀眾寥寥無幾。正忙於打掃衛生的保管員突然發現展櫃中一隻剛剛照拍照完畢送回的漢代「馬蹄金」「蒸發」了,杳無蹤影。仔細觀察,原來展櫃沒有及時上鎖,留下了嚴重漏洞。種種跡象表明,這一疏漏給混在觀眾中的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更為嚴重的是,負責展覽廳保衛工作的幹部慌了手腳,立即上前四處亂摸,破壞了現場,使破案的公安人員束手無策。事後,那位幹部和失職的保管員受到處分。保管員被調離博物館。在這一案件中,楊文和雖沒有任何責任,但他內心深處的痛楚和創傷卻久久難以撫平,心坎上彷彿一直在暗暗滴著鮮血。這使他進一步認清:針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風,文物保管工作必須慎之又慎,任何點滴疏忽都有可能給黨和人民造成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


然而,令他萬萬想不到的是家賊難防。1959年,聳立在天安門前的國家博物館新館落成。正當十年大慶的重頭戲之一、國家博物館通史展覽進入衝刺階段的緊要關頭,在楊文和與一個名叫趙桐臻的保管員先後值夜班的時間內,一件西周時期的國寶——青銅器「史孔和」突然被盜(本文作者也被列為犯罪嫌疑人之一)。案件迅速呈報給十年大慶總指揮周恩來總理,成為在周總理那兒挂號的一宗大要案。公安部、國家文物局、市公安局組成專案小組日夜奮戰。雖然組織上在內部早就排除楊文和作案的可能性——因為自從解放後,博物館庫房鑰匙一直拴在他褲腰帶上,如果他想做案,所要得到的可能是比這件青銅器價值更高的文物,恐怕也早就等不到今天了。可這絲毫沒有減輕楊文和心中的痛苦和壓力,反而使他更加重了他對破案的責任感。他積極配合組織實施「引蛇出洞」計劃,同主要犯罪嫌疑人一起下放農村勞動,並以自己丟失的瑞士全自動手錶作為誘餌之一,配合偵查工作,終於揪住了趙桐臻的狐狸尾巴,使其原形畢露。

「史孔和」案告破,國寶盜竊犯趙桐臻被判處無期徒刑。楊文和心坎上卻留下了一道更深的瘡疤。從此,他頭腦中的那根弦兒綳得更緊了。


與大師做鄰居


1938年,當爺爺被迫賣掉河北省新河縣老家最後一間土房後,12歲的楊文和只得踏著父親的腳印,走進琉璃廠的「墨廟齋」當起了學徒。「墨廟齋」倒閉後,他不得托老鄉幫忙鑽進「蘊古齋」混飯吃。但是10年之久的學徒生涯,他只能在打雜跑腿侍候老闆幾乎累折了腰板的時候,偶爾受些古舊書畫的熏陶,比起當泥腿子也強不了多少。眼見老闆根本不拿他當人看待,1948年,一個偶-然機會,他又靠老鄉介紹來到北京大學博物館系當了工友。當時的北平歷史博物館雖隸屬南京中央博物院,但委託時任北京大學博物館系主任的韓壽萱兼任館長。楊文和也隨著韓館長來到破敗不堪的北平歷史博物館繼續當差。是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把他變成了國家主人翁,成為博物館的正式職工。1950年2月,他因出身貧農,政治上要求進步,工作表現出色,被第一批發展入黨。從此,文物倉庫的鑰匙就拴在楊文和的腰帶上了。


為了提高文化水平,他參加了東城職工業餘文化補習學校,刻苦學習文化,埋頭攻讀古文。面對著深奧晦澀的春秋秦漢唐宋名篇,一個來自農村的只有小學畢業水平的庫工,簡直如墮五里霧中。光一篇《過秦論》,他就足足背誦了好幾個晚上。為了攻克古文關,他時常熬到深夜,白天還要鼓起精神完成繁重的文物保管工作。那可是不折不扣的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相結合的重活兒,既要有一根頭髮破八瓣的細緻勁,還得當「壯勞力」,搬搬扛扛。好不容易能磕磕絆絆地讀懂了古文,可一進文物倉庫,面對神秘莫測的青銅器、甲骨文和成千上萬的古代陶瓷、石雕、錢幣、禮器、字畫,他仍然一竅不通,有時甚至翻開文物賬本倆眼就犯暈。一想到文化太低影響保管工作,他焦急萬分,晚上常常睡不安生。


正在這時候,一個絕好機會從天而降,著名作家、文物專家沈從文帶著全家搬進了他所住的東堂子胡同51號院,兩家只隔著一道牆。以前,他們雖同在博物館工作,但他只是為幫助沈先生查找文物提供方便,私交並不多,彼此很少溝通。現在做了鄰居,了解機會自然大大增多了。「上面」雖然偶爾提到沈從文思想趨「右」,政治立場不穩,還需要徹底改造,要他注意「劃清界線」,但沈從文刻苦讀書寫作的精神頭卻使楊文和震驚了。這位50多歲的長者,每天早出晚歸,步行上下班,到館時間比他早,離館時間比他晚。每天晚飯之後,立即端坐在書桌前埋頭讀書寫作,常常熬到深夜兩三點鐘,仍然意猶未盡。這股學習和寫作的執著精神,使楊文和心血沸騰,打心眼裡佩服得五體投地,對照沈從文,他深感慚愧。從此刻苦學習的熱情如乾柴烈火在他心中猛烈燃燒起來。這天,他特意拜訪,來到沈從文屋內,請教古代繪畫《阿房宮圖》。沈先生像老朋友一樣熱情接待他,隨即打開《史記》、《漢書》和《唐代文選》等一堆史書,詳細講解了如何正確評價秦始皇統一中國的重大意義及其歷史功過,介紹了秦代歷史、文化、建築、《阿房宮賦》的時代背景和清代畫家袁耀創作《阿房宮圖》的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還仔細介紹了閱讀古文的基礎知識,一直講到深夜。這次講解,給楊文和的心靈上打開了一道天窗,使他茅塞頓開。

從此,他就拜沈從文為師,茶餘飯後,常常當面請教。有時聽沈先生講解一直講到凌晨,自己都有點累了,但沈先生仍然興緻勃勃地詳細解說,從無倦意,這使楊文和反倒不好意思打擾沈先生了。從此,他注意儘可能少給沈從文添麻煩,生怕耽誤人家的寶貴時間。他的顧慮不久就被沈從文察覺了,主動提出:你千萬不要怕打攪我,耽誤我時間。只要有需要我幫忙的,儘管說出來。在沈從文的幫助下,楊文和文化水平和寫作能力一步步提高,不但撰寫文物方面的文章,而且主動承擔別人懶得動筆的學習、運動總結等寫作任務,常常寫到深夜,寫作能力大有長進,他撰寫的文物知識和考證方面的文章也不斷見諸報刊。


沈從文對於他一家人的生活也時常關心。當聽說楊文和的母親因家庭生活困難要外出當保姆時,沈夫人張兆和特意買了洗臉盆送過來。當看到楊文和兩個兒子要上學了,沈從文特意將自己用的筆筒送過去,鼓勵他倆認真讀書學習。有了沈從文這個好老師,楊文和在文物知識學習上如虎添翼,學習熱情也愈來愈高漲了。久而久之,庫房內的文物彷彿有了靈性,漸漸地與他同呼吸、共命運,成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您可能感興趣

守護文物,英都農民為文物保護碑描紅
90后「文物修复师」用青春的匠心唤醒古老文物
惊艳的琥珀文物
故宮的文保與文創:從文物到萌物
博物館的文物醫生:我給文物做手術
博物館文物醫生:我給文物做手術
《我在故宮修文物》:對文物的保護敬畏滲透在血液里
90後「文物修復師」用青春的匠心喚醒古老文物
敦煌文物珍品:《持玻璃缽的菩薩》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鑒定贗品文物
《沈從文說文物》:一代大師畢生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唐卡及佛教文物
古文物修復——畫醫
文本與文物:《劍橋中國古代史》書評(上)
文本與文物:《劍橋中國古代史》書評(下)
唐朝貴族的金銀器文物
文本與文物:《劍橋中國古代史》書評(中)
忠誠無限·工匠精神:文物修復師李劍 心懷敬畏復原歷史
文物文物,文在先,物在後——文房首器:宣德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