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不是所有「非遺」都能產業化

不是所有「非遺」都能產業化

非遺項目——大頭佛


記者鄧柱峰


前天,2016年佛山市文化遺產保護宣傳月正式在梁園啟動,活動一直持續到6月11日。「非遺」再度進入了市民的視線,如何傳承、發揚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再度成為業界及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翻查資料顯示,作為明清四大名鎮之一、嶺南文化發源地的佛山,有著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傳承,散落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也豐富多樣,到目前為止已經有38項國家級和省級的「非遺」,其中國家級14項。


面對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該如何傳承和發揚?說到「非遺」的傳承發揚,當前提及最多的便是產業化,大家也紛紛在此問題上下功夫。然而,事實上並不是所有「非遺」適用於單純的工業化、產業化。


理清問題:不是所有「非遺」都能產業化


佛山的非遺產業化大概有三大類。一類是如今仍然在工業化生產的。比如馮了性藥酒、石灣玉冰燒、九江雙蒸酒等。

第二類是民間參與度極高的活動,重新走向了產業化。比如詠春拳,長期以來都不乏世界各地的武術愛好者前來佛山拜師學藝,加上前幾年電影《葉問》的紅火,更是對詠春拳的推廣宣傳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成為佛山武術產業的支柱。再比如,醒獅、樂安花燈會、官窯生菜會、行通濟等,長盛不衰,同樣衍生出獨具自身特色的民俗產業鏈。


但是,不是每一項非遺都如詠春拳那樣幸運,它們更多的是默默地堅守,有的在苦苦掙扎;有的在等待鳳凰涅槃;有的可能只有在博物館才能看得到。這就是剩下的第三類——早已夕陽化的歷史產業。


重新思考:不少「非遺」曾是先進產業


一味追求「非遺」產業化似乎並不科學。事實上,不少「非遺」的在其歷史輝煌時期,就曾是一個產業,只不過如今已有不同。


比如說佛山木板年畫,史料記載,清乾隆、嘉靖年間到20世紀40年代前為佛山年畫生產的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不過,隨著現代人大量使用印刷年畫甚至不再張貼年畫,這一技藝已經失去產業化的必要性。

有類似情況的「非遺」還包括剪紙、彩燈等。對於這類曾經是一門產業的「非遺」,更應該好好地珍視和保護,因為它們都是佛山名鎮歷史時期,商貿繁盛的「活化石」。


如何破題:「非遺」產業化方向在文旅


不管是仍在工業化生產的米酒,還是群眾基礎好的廟會,抑或是只剩一家人在傳承的木板年畫,它們都是佛山名鎮時期繁華的代表,既然是歷史的東西,就應該從文旅創意方面入手進行保護。


前年,佛山出現了一家木板年畫為主題的食府,經營者寄望可以將木板年畫與現代美食融合一起,給食客不一樣的用餐體驗。而九江米酒廠計劃打造一座「南國酒鎮」,目標是將該項目申報為國家AAAA景區。


上面的探索案例都是很好的開始,期待佛山「非遺」能湧現更多類似的文旅創新、創意和創造。

來論


老龍的傳承


鹽步老龍距今已有580年歷史,是珠三角地區最古老的龍舟之一。鹽步老龍在各個歷史時期,永遠保持了奮力向上、互相禮讓、團結友愛的良好體育風格,因此得到各時期人們的尊重。


還記得1956年6月13日端午節,應廣州市嶺南文物宮(現廣州文化公園)邀請,老龍作陸地游龍表演,得到廣州市民大力讚賞。游龍結束後,龍頭、龍羅傘及裝道具木箱(1944年建造)留下展覽,直到1973年取回。如今每到端午節,銀髯飄繞,往來於珠江河中,鹽步與泮塘友誼永不間斷,一代接一代,珠水長流。

我和老龍相知相守近半個世紀,一直致力於老龍禮俗歷史的文化挖掘及傳承。上周六正逢四月初八,是老龍起水的日子。今年還特別舉行了起水儀式,這是老龍第一次舉行正式的起水儀式。我希望通過儀式,讓鹽步龍舟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不斷增進廣佛的情誼。


現在很多龍舟競賽跟傳統龍舟賽內涵並不一樣。老龍作為傳統龍舟的代表,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我希望傳統龍舟文化能永遠傳承下去。經過多方努力,位於鹽步直街的鹽步老龍傳習所向外開放。傳習所向年輕人展示老龍文化,今後,我也會常去傳習所,向年輕人講述老龍的歷史、禮俗文化。


我們正打算將鹽步老龍禮俗申請國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最大的願望是龍舟文化永遠都不會消失。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傳承龍舟文化不僅是我一個人的事,就像扒龍舟一樣,需要集體的力量才可以完成。


文/廣州日報記者溫利(按照鹽步老龍傳承人邵鉅熙口述整理)


銅鑿剪紙的堅守


我的藝術生涯的轉折點在2009年,那一年我正式拜入馮有才大師的門下。而在一次上海召開的全國工藝美術年會上,一位專家說年會上如果沒有佛山的銅鑿剪紙,就好比廣東的酒宴上沒有雞這一道菜一樣,讓我大受啟發,堅定了要復活和發揚這項非遺的決心。


然而這條道路是艱難的, 拿著師父保存下來、只有巴掌大小的銅鑿剪紙琢磨。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師父和我兩人終於創作出新品,讓失傳30多年的銅鑿剪紙重現「江湖」。然而問題隨之而來,一些老一輩的藝人告訴師父,我並沒有成功復活當時的銅鑿剪紙,首先是缺少一種金碧輝煌的效果,再者作品很容易氧化,太厚無法捲起來。


聽到這些話我很沮喪,但咬牙堅持了下來。由於銅箔已銷聲匿跡,為了能找出銅箔片,我找了近一年的時間仍一無所獲。最後一次突發奇想,嘗試鍍金的方法來增加金碧輝煌的效果,然後再敲打銅箔的兩面,讓人物的形象更加立體,最終解決了問題。


如今,佛山只有三四個人在做銅鑿剪紙,人數的缺少讓傳承變得困難。剪紙需要堅守,需要耐得住寂寞,但更需要資金的投入。此外,如今佛山剪紙不可避免地成為禮品、收藏品、文旅融合的產物,如何在這方面突破值得考慮。


文/廣州日報記者劉鵬飛 (依照佛山剪紙傳承人饒寶蓮口述整理)


「非遺」發展之路


「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成為時下熱搜辭彙。雖然說,在佛山,有粵劇、粵曲在傳唱,有剪紙、木版年畫和彩燈點綴美化著人們的節日與生活,有陶藝浸染著從實用器皿到登堂入室藝術品的各種物事,有馮了性藥酒依然解除著跌打風濕的病痛以及玉冰燒酒、九江雙蒸飄蕩著裊裊酒香等。但與過去日常生活所依賴的非遺相比,如今大多數的非遺已不再與人們息息相關。在時代的大潮中,非遺又該怎樣發展?


國家啟動非遺保護工程讓人歡欣鼓舞,滿懷憧憬,只是有些項目生存的現狀仍充滿了艱辛。歷時十年之多的調研、挖掘、申報、保存、保護和發展利用,如今的非遺工作已進入更深度的保護傳承發展階段。


對佛山的非遺項目,筆者認為,按當前的狀態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亟須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做出努力,一類是在如何發展壯大取得更大生產性保護的前提下穩步前進。前一類可以說是非遺的「第三世界」,處於求溫飽階段,這個狀態需要社會各界的直接扶持,比如資金;後一類則屬於非遺的「第二世界」,他們有自己的實力,需要政府及各界的間接扶持,比如政策與市場。


筆者認為,在先進的城市鄉鎮,非遺的某些製作開始走集約化和生態保護區的道路,就是一種突圍的舉措。


非遺的持續壯大,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傳承人的培養與成長,演藝、技藝、民俗的程序,在傳承人的手中得以流傳。傳承人的多寡和技藝的高下,直接影響到項目的精彩程度與發展程度。這取決於傳承人帶弟子做傳承的資金實力和主觀意識。二是要保持活態性傳承,生產性保護。活態存在,便是生機無限。只有非遺手工藝產品連續地生產,粵劇粵曲一直在傳唱,民俗的香火才不斷絕。三是要全社會提高認知度,提升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支持非遺的發展。有機地利用非遺的元素,讓更多的青年投身進來,整體性地提升非遺品質,從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品牌品格和特色競爭力。


前面所說對於非遺的發展存有焦慮,主要針對的是如何保持原真的非遺。先進的社會科學技術,大生產代替了手工業,一些原始方式被生產線取代。我們必須認識到保護原真性、核心性的重要。如果久而久之不能把握流向,非遺就將失去地方特色,存在斷流的可能。這種斷流將隔斷我們的鄉愁。我們如果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開拓,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專家說,重整旗鼓的非遺工程,是實現民族文化偉大復興的引爆點。我們期待如此。(關宏 佛山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市博物館副館長)

您可能感興趣

非遺,非要遺忘一些情節才能長大
遺是非遺,非遺是遺。
「非遺」不是「商標」,不必擔心他國「搶注」
非遺是否需要「人為」的傳承?
他做的花椒油既是非遺也擁有專利
非遺項目就業前景好
非遺在身邊:石能「印」意更可人
非遺節來道明,領略不一樣的竹編「非遺」魅力!
非遺在身邊,精彩看不完
你很少聽過的一類非遺文化
非遺「活路」:稍有不慎,就會流失於指縫
當非遺遇見時尚——非遺是以更美、更精緻的方式生活
別總以為「非遺」就是書法京劇,咱家門口有個可以玩可以互動的好去處
非遺糖畫現身各地 市民:希望有更多的人把它傳承下去
國家非遺唯一需要火藥的保護項目,全國就泰順獨有,保證你沒看過!
一生痴戲不唱戲的非遺藝術家
追求品質生活,非遺傳承人王連道天竺筷用竹子也是心做的
尷尬的「非遺」,難以再生的「土壤」
關於非遺,不要老提沒落:85後的他們,做出了美哭你的搪瓷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