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肥胖並非一無是處?

肥胖並非一無是處?

一提到肥胖,人們總是和高血壓、中風、心臟病、糖尿病等疾病聯繫在一起。其實,我們對肥胖的認識可能存在誤區——有時,它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是有益的。


肥胖並非一無是處?肥胖並非一無是處


胖子會越來越多嗎

在美國,肥胖是可預防性的死亡原因之一,僅次於吸煙。在世界範圍內,它與多種慢性病緊密聯繫在一起。即使如此,全世界的肥胖者並沒有減少,而是越來越多。如果照這樣的趨勢繼續下去,可能到本世紀中期,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變成胖子。值得慶幸的是,肥胖的趨勢並沒有按我們預想的發展。21世紀初,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流行病專家凱瑟琳·弗萊戈發現,肥胖率並沒有持續增長而是趨於平穩。她還發現,至少自2008年以來,美國肥胖的流行程度沒有顯著增加,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肥胖比例穩定保持在34%左右。這個「肥胖平穩期」不僅僅出現在美國,在過去10~15年其他發達國家也出現類似的下降趨勢。


那麼,肥胖率究竟為何會進入平穩期?德國耶拿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源於優質食品和鍛煉。不管原因如何,肥胖率將無限制增長的觀點看來需要修改了。


有時胖比瘦好


2002年,美國心臟病專家卡爾·拉維發現一個讓人困惑的現象。在他治療的心臟病患者中,肥胖或超重的患者比那些偏瘦的患者活得更長,而那些體重偏輕的心臟病患者的死亡率是那些超重甚至肥胖的心臟病患者的2倍。這怎麼可能呢?眾所周知,肥胖對人們的心臟和身體的其他部位都有害。

於是,拉維開始深入鑽研文獻。他發現,大量大規模的研究都支持他的結論。2012年,一項調查了64000名瑞典的心臟病患者的研究發現,肥胖或超重患者的死亡風險比那些正常體重的患者要低。


心臟病絕不可能是唯一因多餘的體重而獲益的疾病。同樣讓人驚訝的是,肥胖竟然與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命運有著明顯的聯繫。美國西北大學調查了2625名新近診斷出Ⅱ型糖尿病的患者後發現,在調查期間,正常體重的患者的死亡率幾乎是超重甚至肥胖患者的2倍。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腎臟疾病也有類似的情況出現:如果是超重或是輕度肥胖者,他們活得比正常體重的患者更好。有點胖的人可能更容易挺過許多疾病,這一現象並不少見,人們稱其為「肥胖悖論」。


身上的贅肉為什麼會對身體有益呢?一種觀點認為,體內脂肪包含抗炎症因子和多餘的能量,能夠支持體內對疾病的防禦。更具體的實驗指向儲存在脂肪里的瘦素,這些多餘的脂肪可能對心臟病患者具有保護作用。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肥胖更健康?這僅僅針對患者,還是對所有人而言呢?「肥胖平穩期」的提出者弗萊戈在一項288萬人參與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健康和體重之間的關係是U型,而非線性。也就是說,與過輕的體重或極度肥胖相比,超重或輕度肥胖的死亡風險相對較低。


體重指數誤用

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是體重指數(BMI),即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然而,BMI指數體系從一開始就被錯誤地使用。首先,不論是應用於個人還是群體,BMI指數並沒有真正體現實際的脂肪量,也不能說明脂肪在體內的位置。許多分析研究顯示,只有腹部肥胖,而非整體肥胖,BMI指數才可真正用於預測一個人是否會患上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其次,BMI指數無法區別脂肪和肌肉。在很多情況下,一個被BMI指數歸為超重或1級肥胖(臨近超重範圍)的人,只要進行適當的健身運動,新陳代謝就可能比正常體重的人更健康。但是,根據標準的BMI指數分類,這個人與體質很差、重度肥胖的人並無區別。


更糟糕的是,當一個超重的人增加了肌肉,他的身體更健康,但是他的BMI指數更差。有時,他甚至會被歸入肥胖之列。其實,肥胖這個類別範圍太廣,包含任何BMI指數超過30的人。弗萊戈研究發現,1級肥胖和BMI指數接近40的人健康狀況的差別非常大,2級肥胖和3級肥胖與高死亡率有緊密聯繫,而1級肥胖則不是的。然而,依賴BMI指數的多數研究幾乎無法區別這一點,醫療機構也傾向於忽略這一點。


2013年,在一項調查43000人的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聯繫的研究中,46%的肥胖人群的新陳代謝沒有問題,也沒有高血壓、高膽固醇和胰島素抵抗這些與肥胖相關的癥狀。這些「健康類肥胖」組因心血管疾病或癌症而死亡的概率,與新陳代謝健康的正常體重組是一樣的。這種新陳代謝健康的肥胖狀態在普通人群中是常見的,它揭示了BMI指數甚至無法代表一個群體的綜合健康情況。


美國營養學家琳達·培根表示,體重不應該是關注的重點。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多少證據可以證明減肥能帶來許多好處。因此,對於BMI指數處於18.5~35之間的人來說,重要的是體能訓練,而不是減少體重。


肥胖並非一無是處?美國國家橄欖球聯盟的球員平均體重是114千克

正確認識肥胖


人們常常建議BMI指數高於正常值的人去減肥,而對於心臟病專家來說,這種思維模式需要轉變了。當然,這也是有爭議的。如果每個人都認為體重偏重是正常的,那麼父母將不再認識到,他們超重的孩子是有體重問題的。


不管怎樣,僅從BMI指數出發而進行的治療並不奏效。2014年2月,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那些感覺到醫生根據體重來診斷他們的患者,更有可能去嘗試減肥,不過減肥的成功率並不會更高。


事實上,對BMI指數的執著可能引發實質的傷害,令那些超重和肥胖患者害怕去看醫生。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與體重相關的就醫障礙,比如恐懼、害羞、感覺遲鈍和行動笨拙,所有這些都會阻礙肥胖女性做有可能挽救生命的乳房X射線檢查和子宮頸塗片檢查。

那麼,為什麼人們仍然使用BMI指數?目前,至少有5種可替代BMI指數的指標,從巧妙的數學公式到腰圍身高比,這些都能更好地反映真正的疾病風險。然而,沒有一家醫療機構計劃採用另外的衡量標準。其中一部分原因是,BMI指數非常便於進行簡單的評估。


為了把傷害降到最小,許多專家建議醫生應更加慎重地使用BMI指數。比如,對於年輕人,傳統的BMI指數的標準是有指導意義的,但是對於老年人來說,BMI指數的標準具有誤導性。多項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中,肥胖與較低的死亡風險有關。同樣,BMI指數不是對所有人種都適用,甚至對不同性別都是有所區別的。


那麼,人們對於肥胖的恐懼是否真的出於健康考慮呢?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分校的社會學家阿比蓋爾·薩基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不太容忍肥胖的社會,而且這種偏見一直得到社會的縱容,人們互相之間也缺乏理解。真正威脅公眾健康的「傳染病」正是對超重和肥胖的歧視。減少對肥胖的歧視、嘲諷,很可能會挽救人命。


(作者:王琪;來自《科學畫報》)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蘋果公司是這樣保密新項目的?
戰鬥機飛行員在空中拉肚子咋辦?
人類無法創造出「超能查派」機器人?
建造太空天梯,難點在哪裡?
您可能感興趣

尿酸並非一無是處
混合餵養並非一無是處
脂肪就等同於「胖」?脂肪並非一無是處!
原來橘貓身體還可以當床?看樣子胖並非一無是處!
可樂並非一無是處,它也有幾種神奇功效
王陽明: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
猝死的十大惡習!並非無稽之談!你是不是也常做呢?
高力士並非一無是處
有氧對增肌並非「一無是處」,增肌不能不做有氧!
一切幸福並非沒有煩惱,一切逆境也絕非沒有希望。生活一半是回憶,剩下的一半是繼續。
狐臭並非一無是處,研究發現有狐臭的女性奶水更足適合育兒
蘇杯曾是國羽復甦起點 如今慘敗卻也並非一無是處
有一種肥胖,並非只有體重說了算
原諒,並非是因為心寬,而是因為不舍
你總是無法按時完成任務?可能並非拖延那麼簡單!
勇士並非完美無缺,錯位換防一直是弊病!
身體這些不適並非簡單的胃病,很可能是胃癌的信號!
這五種顧客我們不做,並非任性!
守宮砂用途到底是什麼?原來並非檢驗處子,而是另有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