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肥胖元兇:糖分or脂肪?

肥胖元兇:糖分or脂肪?

肥胖元兇:糖分or脂肪?


食物使人發胖的原因,是熱量過多,還是食物中碳水化合物比例太大?新研究也許將得出最準確的結論。


但是,人們對這一傳統解決方法的質疑也一直揮之不去,原因不言而喻:少吃多運動的口號,已經廣為流傳了40年,但人類的體型卻如吹氣球般膨脹,肥胖率節節高升。今天,超過三分之一的美國人體重超標——這是40年前的兩倍多,全球的肥胖者更是超過五億。

在發胖的同時,代謝失調也開始困擾越來越多的人。2型糖尿病是代謝失調疾病的一種,它會造成胰島素分泌異常,影響人體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貯存。值得注意的是,肥胖人士患上2型糖尿病的概率遠高於體重正常者。


矛盾的是,肥胖問題看似容易解決,但現實情況卻變得越來越糟。對此,科學界存在兩種假設:第一種假設是,我們對為什麼發胖的分析是正確的,但肥胖者(無論是由於遺傳因素,亦或是後天的環境和行為因素造成其肥胖)缺乏足夠的動力或毅力去減肥。第二種假設是,我們對肥胖原因的認識存在根本性錯誤,因此那些所謂的減肥方法也就成了無稽之談。


如果第二種假設正確,或許我們該重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被歐洲學者接受的一種觀點。這個觀點認為,造成肥胖的原因不是能量失衡,而是源於一種類似激素缺陷的機制。該缺陷的產生,可能取決於人們日常攝入的碳水化合物的數量和質量。依照這個思路,人們在解釋肥胖原理時所犯的根本性錯誤在於:將食物所含的熱量視為增加體重的直接因素——不論攝入的是牛油果、牛排、麵包,亦或碳酸飲料,而沒有考慮食物本身,尤其是食物所含碳水化合物對體內激素的作用,但恰恰是這些激素控制著人體脂肪的積累。


考慮到研究人員經常把能量失衡作為肥胖的成因,人們可能會認為,這種觀點應該在幾十年前就經過了嚴格的實驗驗證,但實際上,科學層面上的驗證從未發生過。即使不考慮高昂的成本,這類實驗的實施難度也很大。並且,研究人員總是想當然地認為,這個觀點無懈可擊,根本沒必要耗費精力去證明——我們之所以胖,還能有什麼原因呢,無非是吃得太多了。結果,當代最受爭議的健康問題——肥胖、糖尿病及相關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其背後的科學原理至今懸而未決。

十多年來,通過對肥胖生理機制及過往歷史的研究,我越發肯定地認為,要想真正對付肥胖,只有一個辦法:重新思考,並嚴格驗證我們所認為的肥胖成因。去年,我與癌症專家彼得·阿蒂亞(Peter Attia)共同創立了名為「營養科學倡議」(Nutrition Science Initiative, NuSI)的非營利機構,該機構的主要任務就是,找出肥胖的生理機制。在勞拉及約翰·阿諾德基金會(Laura and John Arnold Foundation)的資助下,我們讓一些原本各在一方的科學家走到一起,設計一些實驗方案,非常嚴謹地來驗證肥胖(更寬泛地說是體重增長)相關的假說。勞拉及約翰·阿諾德基金會承諾,會承擔NuSI目前研究預算的60%,並在三年內提供總額為4 000萬美元的資助。研究人員會對每一個線索追蹤到底,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在未來的5~6年中,人類對肥胖的生理機制將有比較明確的認識。


【激素失調導致肥胖?】


只要弄清楚激素假說為什麼這麼受科學家「待見」,你就會知道,能量失衡假說的短板在哪裡。吃得多,消耗得少會導致肥胖的觀點,大致源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即能量是守恆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會憑空消失。所以,任何生物體攝入的熱量,無非通過代謝被轉化為其他形式,被釋放出去或貯存起來。如果我們攝入的總熱量超出消耗及排出部分,那剩餘部分必然會被貯存起來,這就意味著我們會變胖、變重。


這種說法看似有理有據,但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它無法解釋,為什麼人們攝入的熱量,要超出消耗的熱量,更不能回答為什麼超出的部分會轉化成脂肪,積聚在體內。而這些「為什麼」,正是亟待回答的問題。


需要用生物學,而非物理學來解釋的疑問還包括:為什麼脂肪細胞會過量聚集脂質分子?為什麼多餘的脂質分子沒有進入代謝循環,轉化為其他能量?為什麼多餘的脂肪更容易在特定的身體部位堆積……

要回答以上疑問,不可避免地要考慮體內的各種激素——尤其是胰島素,在促進脂肪累積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胰島素的作用是調節體內的葡萄糖水平。當人體攝入含較多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後,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會升高,胰腺隨之釋放更多的胰島素,將葡萄糖濃度控制在安全水平內。可以說,胰島素扮演著體內信號的角色,它會告訴肌肉、器官乃至脂肪細胞,趕快吸收葡萄糖,轉化為熱量。胰島素也會讓脂肪細胞存儲脂肪(包括一日三餐中的脂肪),作為後備能量。所以,當體內胰島素濃度較高時,脂肪細胞會存儲脂肪,其他細胞則會優先選擇葡萄糖(而不是脂肪)作為能量來源。


日常食物中,葡萄糖主要由澱粉、穀物及糖類這些碳水化合物提供(當攝入的食物中不含碳水化合物時,肝臟也會利用體內的蛋白質合成葡萄糖)。研究發現,我們所攝入的碳水化合物越容易被消化,血液中葡萄糖濃度上升的幅度越大,速率越快(降低速率的有效途徑是增加食物中的纖維素和脂肪含量)。因此,食用精加工的穀物和澱粉,會加劇體內胰島素的釋放。另外,諸如蔗糖和果葡糖漿這樣的糖類,在胰島素分泌機制中也扮演關鍵角色。這些糖類由大量的果糖分子組成,而大部分果糖由肝細胞負責代謝。依照許多研究的觀點,大量的果糖會導致機體細胞產生「胰島素抵抗」機制。這種機制一旦形成,便需要更多的胰島素參與才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按照激素假說,這樣一來的結果便是,人體內的胰島素水平常年偏高,導致越來越多的脂肪被貯存下來,而不是轉化成熱量。即使每天只會貯存10或20卡路里的熱量,數十年下來就會造成肥胖。


根據這一假說,唯一能打破惡性循環,預防甚至逆轉肥胖的途徑是,減少糖類和其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以免胰島素水平上升。這樣,人體自然會分解體內存貯的脂肪,提取能量。因此,從邏輯上說,即使攝取的熱量沒有任何變化,仍然可以讓人體「燃燒」脂肪,而不是碳水化合物。細胞可以「燃燒」脂肪,是因為體內激素非常明確地告訴它們應該這麼做,這也可使能量消耗增多。按照這種觀點,要想除去體內過多的脂肪,必須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攝取,最好是用脂肪取而代之,這也就不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


關於肥胖的上述假說說明,已成為世界難題的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胰島素抵抗」引起),主要由日常食物中的穀類食物和糖分導致的。如果這樣的話,解決這兩種健康問題的第一步,不是看人們吃了多少,有多大運動量,而是要避免攝入糖類,少吃高澱粉類蔬菜和穀物食物。


【觀點的演變】

在關於肥胖的傳統觀念中,能量失衡假說並不是一直像今天這樣,佔據主導地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歐洲學術權威和絕大多數醫學教科書都認為,肥胖和其他生長缺陷一樣,都與激素調節上的缺陷相關。當時的科學家認為,之所以會出現肥胖,肯定是影響脂肪存貯的激素和酶發生了異常變化。


激素假說最初是在一百多年前,由德國內科專家古斯塔夫·馮·貝格曼(Gustav von Bergmann)醫生提出的。如今,德國內科醫學學會(German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所授予醫生的最高榮譽——古斯塔夫·馮·貝格曼獎章,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貝格曼創造了「親脂性」(lipophilia)這一術語來形容體內不同組織積聚脂肪的能力。正如身體的一些部位體毛旺盛,另一些部位無遮無蓋那樣,脂肪也喜歡囤積在體內的某些特定部位。貝格曼認為,這種「親脂傾向」必然由一些生理因素決定。


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英語取代德語成為科學界的通用語言,上述假說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在很大程度上,激素假說在當時被拋棄的另一個原因是技術手段的限制。要想弄清楚人體調節脂肪積聚的生理機制,進而揭示肥胖的生物學機理,首先得有一些可靠的技術手段,精確檢測血液中的脂肪酸和激素的含量,但這些技術一直到20世紀50年代末才問世。


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胰島素在調節脂肪積累的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這已經非常清楚,但那時,肥胖已經被認為是由飲食過量引起,而肥胖的治療,也是誘導或強迫患者減少熱量攝入。當時的研究還發現,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與心臟病的患病風險相關,而營養學家認為,飽和脂肪酸是造成這一現象的罪魁禍首。一時間,低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備受專家們推崇,而碳水化合物造成肥胖(或是糖尿病和心臟病)的觀點,則被人們迅速遺忘了。

不過,仍有少數醫生支持激素假說,並且著書呼籲,只要盡量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肥胖者可以想吃就吃,一樣能達到減肥的目的。但是,當時一些最有影響力的專家卻認為,人們變胖就是因為想吃就吃,沒有節制,因此那些支持激素假說的著作備受質疑。


羅伯特·C·阿特金斯(Robert C. Atkins)是這些備受質疑的作者中最有名的一位。他提出了一個被很多人認為荒謬且危險的觀點,即盡量避免攝入碳水化合物的同時,可以隨心所欲地大塊朵頤,吃那些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而不必擔心發胖,無論是龍蝦紐堡(一種高脂美式菜肴)還是雙層芝士漢堡。


【前所未有的精確實驗】


過去20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幾十年前的那些醫生的觀點或許是正確的——對於我們為何變胖,激素假說是一個合理的解釋;而且,由飲食中的糖分引起的胰島素抵抗,不僅是2型糖尿病,也是心臟病乃至癌症的重要誘發因素。所以,通過嚴格的實驗,弄清楚碳水化合物和胰島素的影響,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此類實驗的最終目的在於,準確找出誘發肥胖的環境因素,因此,最理想的情況應該是,直接通過實驗去尋找導致多餘脂肪積聚的生理機制。


但是,肥胖的產生過程往往需要數十年,人體在幾個月中積累的脂肪量往往很少,很難檢測得到。所以NuSI機構的研究人員逆向思考,打算第一步先通過減肥實驗來檢驗不同假說,這樣得出結論所需的時間就可以短很多。然後,再根據這批實驗的結果,來決定未來還需要哪些實驗,來進一步闡明肥胖的機制,確定究竟哪種肥胖假說是正確的。


初步實驗會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國佛羅里達醫院-桑福德-伯納姆轉化醫學研究中心(Florida Hospital–Sanford-Burnham Transl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以及彭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er)的研究人員共同開展。在整個實驗期間,16名超重和肥胖的受試者將會受到「嚴格監控」,各種實驗設備會精確檢測他們攝入的熱量,以及消耗的能量。實驗的第一階段,受試者得到的食物類似當今美國人的日常飲食——由50%的碳水化合物(其中糖類占食物總量的15%)、35%的脂肪以及15%的蛋白質構成。研究人員會非常細緻地調整受試者攝入的熱量,直到受試者的脂肪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換句話說,「能量代謝房」(metabolic chamber)測量到的結果是,受試者攝入的熱量,恰好等於消耗的能量。而在第二階段,受試者會獲得相同數量的食物,食物所含熱量也不會改變,但食物結構則會完全不同。


調整後,飲食中碳水化合物所佔的比重非常低——僅有5%,而且是肉類、魚類、家禽類、蛋類、乳酪、動植物油以及綠色蔬菜中天然攜帶的碳水化合物。食物中,蛋白質的比重和調整前沒有變化,仍占熱量攝入的15%。至於剩下80%的熱量,則都由以上日常食物中所含的脂肪來補充。需要注意的是,這個實驗的目的並不是測試上述飲食方式是否健康,是否可在日常生活中長期維持,而是希望通過這樣的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降低受試者體內的胰島素水平。


這個實驗創造了非常理想的環境,可以很好地檢驗出,哪一個肥胖假說是正確的。如果能量失衡假說成立,這些受試者在實驗結束時體重將不會變化,因為他們攝入和消耗的熱量始終會相互抵消。如此的話,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將從理論上被證明,肥胖確實和攝入的熱量直接相關,不管熱量是來自脂肪、碳水化合物還是蛋白質,效果是一樣的。如果食物結構會影響脂肪積聚,那在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受限的情況下,受試者體重和脂肪量都會下降,這將是對激素假說的強力支持,說明在胰島素的作用下,與脂肪或蛋白質相比,碳水化合物更易使人發胖。


精準實驗可以提供非常精確的數據,但往往耗時耗力,這個實驗也不例外,僅僅是預實驗就將耗費大半年的時間,下一階段的大規模實驗更可能長達三年。隨著該項目獲得的科研經費越來越多,我們的雄心也越來越大。除了研究肥胖成因,我們還計劃通過這項實驗,探索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及神經系統疾病,與糖代謝以及其他主要營養成分間的關係。這些探索實施起來會有一定難度,但是可行的。


我們開展這個項目,最重要的目的在於,確保公眾得到的關於減肥、保健、預防肥胖等方面的各種飲食建議是科學的,而非基於某種成見或盲從。肥胖和2型糖尿病不僅會嚴重影響個人健康,還對我們的公共醫療系統提出了嚴峻挑戰,甚至可能影響整個國家的經濟。只有藉助NuSI機構的精確實驗結果,我們才能知道,到底是什麼引發了肥胖,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在目前這場對付肥胖的戰鬥中,我們是不是犯了致命的戰術錯誤。


(撰文:加里·陶布斯/Gary Taubes;翻譯:談笑)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奇思妙想】保持嬰兒生長速度到20歲有多高?
石油是如何形成的?
進化能力能進化嗎?
您可能感興趣

減肥MM,4種食物打破「肥胖循環」跟脂肪Say bye
肌肉型肥胖和脂肪型肥胖分別如何減脂?
吃脂肪就會屯脂肪?吃雞蛋要丟蛋黃?|Keep Talking
暴汗的Tabata訓練法,4分鐘讓脂肪燒成灰!
肥胖元凶真是脂肪吗?花半个世纪嫁祸脂肪
澱粉or脂肪,誰才是致胖的真正元兇?
脂肪=魔鬼?or天使?
減肥大殺器—hiit訓練 5分鐘急速燃燒脂肪
維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可以治療糖尿病?
背上為什麼會長脂肪粒 教你6大步驟快速消除油脂粒
hin瘦hin瘦的你,能做自體脂肪豐胸嗎?
肌肉型肥胖和脂肪型肥胖分別如何減脂?丨賽普經第14講
Cell子刊:納米藥物促成脂肪「褐變」!
Nat Commun:清除衰老細胞可逆轉脂肪肝
脂肪還分顏色?這種顏色的脂肪堪比減肥藥?
Diabetes Care:非酒精性脂肪肝在孕前糖尿病婦女中很常見!
減肥食譜,消水腫、排毒、降脂肪,一周瘦7斤!
脂肪肝和肥胖有關係嗎?
肥胖和脂肪肝:與肺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