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簡論南宋之第二次收兵權

簡論南宋之第二次收兵權

簡論南宋之第二次收兵權



北宋初年曆經太祖、太宗二代苦心經營,終於成功削奪地方兵權,結束了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並隨後開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文臣控兵體制。

然至兩宋之交,隨著宋金戰爭的日趨白熱,與士兵同生共死並擁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武將地位開始逐步上升,並終於取代文臣成為部隊的真正指揮者。建炎四年(1130)范宗尹出任參知政事,建議在宋金接壤地區,凡由土豪、潰將、群盜佔據者,皆封為鎮撫使,其言曰:「群盜并力以據官軍,莫若析地以處之,盜有所歸,則可漸制。」朝廷採納了他的意見,以「淮南、京東西、湖南北諸路並分為鎮,除茶鹽之利仍歸朝廷置官提舉外,他監司並罷。」與此同時,宋廷還撤消了御營司,改御前五軍和御營五軍為神武軍和神武副軍,從而正式進入武將掌兵時期。


至紹興五年(1135)止,南宋境內共有五支大軍,其統帥皆為武將,即韓世忠(軍兵出身);岳飛(軍兵出身);吳玠(軍兵出身);張俊(以盜從軍);劉光世(蔭補武職)。這五支大軍占當時宋軍總兵力的絕大部分,很明顯呈現出宋歷代皇帝所不願見到的內輕外重的局面。


在連續不斷的對內對外戰爭中,以這五支大軍為代表的各支部隊實力不斷擴充,擁兵武將的權力也隨之水漲船高。這些武將一般任宣撫、制置、招討等要職,在其勢力範圍內擁有民政、財政大權,士兵與武將關係更是十分密切,各軍多有以主將之姓為名的情況。


此種局勢自非高宗所樂見,故其從很早開始就已經設法削奪武將兵權。紹興二年,高宗任命呂頤浩「以左僕射出都督江淮、兩浙、荊湖諸軍事,置司鎮江」,從而開始了漫長的重收兵權之歷程。

紹興五年,高宗以左僕射兼知樞密院事趙鼎、右僕射兼知樞密院事張浚二相「都督諸路軍馬」,後趙鼎辭官,張浚獨相,在他的負責下相繼展開了一系列加強文臣控兵、削奪武將兵權的行動。


首先張浚督促岳飛鎮壓楊么起義,並隨後親赴江淮置防。紹興五年十一月,張浚命韓世忠據承、楚以圖淮陽;劉光世屯合肥以招淮北;張俊進屯盱眙;岳飛屯襄陽以窺中原。接著又任命韓世忠為淮東宣撫處置使,徙鎮楚州;岳飛為湖北京西宣撫副使,駐軍襄陽;吳玠為川陝宣撫副使,駐軍興州。


在完成上述調防後,隱然已形成一個以張浚為中心,以地方各軍為主力的北伐攻擊態勢。此時張浚想一蹴而就,企圖借移蹕建康和發動北伐的機會達到中央直接控制各軍的目的。故其在紹興六年和七年先後兩次上書論罷劉光世,並最終使劉自動引疾乞歸。但由於張浚之後用人不慎,措置失當,致使劉光世部下酈瓊率所部北降劉豫,直接導致此次收兵權的失敗,並一度使中央和地方關係趨於緊張。


張浚罷相後,高宗意識到地方武將的勢力已非中央所能掌控,削奪兵權一事只能步步為營,逐漸進行,故重新啟用了老成持重的趙鼎為相。首先趙鼎提議以靜制動,「臣愚慮不在淮西,恐諸將竊議,因為罷劉光世不當,遂有斯變,自此驕縱,益難號令。朝廷不可自詛,為人所觀。」其次,設法緩和朝廷與將領之間的緊張關係,由高宗出面向各將領宣示提拔之功,加強其效忠之心。


紹興七年(1137)金廢劉豫,欲與南宋謀和,南宋的邊疆危機一時大為緩和。趁此時機,高宗一方面任命秦檜為相,主持和議,另一方面又再次試圖削奪武將兵權。首先中央設法限制大將勢力的發展,積極擴充中央軍,高宗於紹興八年駁回岳飛增兵的請求即為一例。同時中央再行「眾建」之策,以分大將兵權,任命兵部尚書王庶為樞密副使,到沿江及淮南措置邊防。

紹興十一年,宋金和議初成,故高宗也加快了收奪兵權的行動,同年四月,「范同以諸將握兵難制,獻謀秦檜,且以柘皋之捷言於上,召張俊、韓世忠、岳飛入覲。」宋廷接受了范同的建議,在「眾建」的基礎上再行「推恩」,以更隱蔽的手法削奪武將兵權。


高宗以慶祝柘皋之捷為名,把岳、韓、張三人召回臨安,任命韓世忠、張俊為樞密使,岳飛為副使,表面上讓他們參與最高軍事決策,實際是削弱了三人與軍隊的聯繫。同時,高宗又下詔「罷三宣撫司,逐司統制官以下各帶御前字入銜,鑄印給之,依舊駐紮,將來調發並三省樞密院取旨,統制官等各以職次高下輪入見」。不久,為進一步推行「眾建」,高宗又下詔:「凡爾有眾,朕親統領,肆共偏裨,鹹得專達。」這樣,朝廷把三大將的軍隊收歸,使其直接隸屬中央,並通過提高三將所統軍隊中中層部屬的權位,使中級軍官由對將領效忠轉變為對皇帝的效忠,大大增強了中央在軍隊中的影響力。


在上述基礎上,高宗又相繼採取了擴大總領所之權,使其可以預聞軍事;減罷樞密院承受文字官員,以架空樞密使之權;以閱兵為名,製造岳、韓、張等大將之間的矛盾,以達到肢解軍隊的目的等多項措施,成功將軍隊掌握在手中。最後,高宗殺岳飛以立威,罷張俊以懾眾,迫使韓世忠辭歸以鎮各軍,南宋初年一度風光無限的五大將除吳玠身在川陝,中央鞭長莫及外,其餘皆成過往雲煙。


高宗曾言:「今兵權歸朝廷,朕要易將帥,承命奉行,與差文臣無異也。」文臣再次取代了武將,掌控著宋廷的軍隊。這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南宋在對外戰爭中的疲軟局勢,但考慮到宋歷來奉行的「總力戰」的戰略方針,以及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來看,這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進步。終南宋一朝,中央集權穩固,地方勢力始終無法坐大,各地商業活動繁榮,物資流通便利,達到中國歷史上各朝代的巔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籍 的精彩文章:

「巾箱本」曾被用作科考作弊 攜帶方便易於閱讀
張遼威震東吳為何名氣難比關羽
唐朝御史彈劾的「有為」與「難為」
俄國使臣眼中的紫禁城
日本佔領時期的台灣歷史書寫(上)
您可能感興趣

繆鉞:杜牧詩簡論
朱權以道養生思想簡論
「大黑天神」簡論
簡論漢傳禪宗與藏傳寧瑪派之關係
韓繼亮《修譜簡論》
《古今人物通考》簡論
簡論謝安的歷史功績與歷史地位
院刊預讀︱呂成龍:明代弘治、正德朝景德鎮御窯瓷器簡論
完整佛教思想簡論
作家顧影憐:中國傳統繪畫簡論
簡論任繼愈先生的科學無神論與宗教研究
楊曉敏:百家簡論-寫生與漫畫
離間之後的真實——簡論《中國姑娘》的真實觀
百達翡麗與卡西歐用戶需求差異——簡論手工大師刀與量產刀的區別
聲學|建築聲學發展史簡論:實踐與認識的發展
剛柔相濟.博懷觀遠.簡論畫家溫黎明的焦墨山水兼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