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陳平看劉邦的用人之道

從陳平看劉邦的用人之道

在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一個裸男跑進了劉邦的大營,經人引薦劉邦接見了他,並且聊的十分投機,當下就封了他為都尉,並留作參乘。這個裸男就是陳平,劉邦手下最重要的謀士之一。史記六齣奇計,助漢王平定天下。


陳平為什麼會如此狼狽的跑到劉邦的大營,因為他是從項羽那邊逃命跑出來的,跑到半路過河結果上了條黑船,船家看他相貌堂堂手持寶劍,於是想打個劫,陳平一看壞了,這是要劫財劫色的節奏,趕快把身上衣服扒了,顯示自己身無分文,又把寶劍扔在船上,說我來幫你撐船吧。於是也不顧船家異樣的眼光拿起漿一邊哼著讓我們盪起雙漿一面死命的把船撐到對岸,然後頭也不回的跑了,總算是逃過一劫。


於是,陳平以最落魄的形象投奔到劉邦手下,卻經過一番聊天,得到劉邦的青睞,獲得與漢王同乘的待遇。劉邦手下的將領都有意見了,鼓噪說陳平不過是楚國那邊的一個逃兵,有什麼本事都還不知道呢,憑什麼就和漢王坐同一輛車還監管我們,難道長得帥能上天。劉邦聽了不以為然,反而更寵信陳平了。劉邦用人,可謂是快狠准,而且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只要看中了,不管學歷經驗背景,也不用什麼基層歷練,直接就委以重任。其他人有意見,劉邦根本懶得去管,你爸爸我的眼光就是和你們不一樣,你爸爸我看中的人,事實會證明他就是比你們強。而事實確實驗證了這點,韓信也好,陳平也好,都是劉邦手下功臣的佼佼者。

從陳平看劉邦的用人之道



當然,劉邦不會平白無故的這麼看重一個人。重用是建立在對對方能力的基本了解和判斷的基礎上的。陳平與劉邦其實早有交集。早在鴻門宴的時候,陳平就觀察到劉邦的與眾不同,認為將來必成大器,所以之後暗暗幫了劉邦個大忙,當然這個幫助是收了好處的。當時劉邦被項羽困在咸陽,沒法脫身。就去問張良怎麼辦,張良自己也是被困其中,於是決定從項羽內部的人下手,找的這個人一是可以被收買;二是善謀,做事滴水不漏;三是在項羽面前能說的上話。於是張良想到了陳平,可見陳平重利的名聲早已在外。張良暗中去拜訪了陳平。兩人是一見如故,相見恨晚,在探討了一番人生後,張良拿出賄金說明來意。陳平想了想,說一定要把范增給弄開,他在項羽身邊不可能會放漢王到封地去。於是第二天陳平就跟項羽提議把楚懷王尊為義帝讓他回楚國老窩去,這樣您就可以號令天下了。此計正中項羽下懷,於是項羽跟范增說了這個想法,范增也極力贊成,並且認為事不宜遲馬上得去做,還得他老人家親自出馬。但是范增臨行前,再三叮囑項羽,說千萬別把劉邦給放走了。等范增一走,陳平就跟項羽說,大王啊,現在天下諸侯齊聚咸陽,每路手下兵馬都不少於四萬,每天都吃掉不少糧食,在這樣下去咸陽怎麼養的起。項羽一聽,這還了得,各路人馬速速散去,別在老子地盤上蹭吃蹭喝。於是各路諸侯紛紛回到自己的封地,唯獨劉邦被留了下來。這個也在陳平的意料之中。於是陳平授意張良來出雙簧,讓劉邦向項羽提出回沛縣省親,項羽猶豫不決,這時張良故意跟項羽說,不能讓漢王回到老家,會合了家眷說不定他就就地稱王了。還不如讓他帶著殘兵敗將到封地去,然後派人把他的家眷接到咸陽做人質。陳平接著上奏說,大王封了劉邦做漢王,天下共知。但是你不實踐承諾把他一直扣在咸陽,這樣天下人都認為大王不守承諾,那以後執行命令都是陽奉陰違,不如聽了張良的建議,兩全其美。項羽糾結了半天,終於答應了。劉邦馬上帶著他的人馬立即出發,奔著漢中去了。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陳平是有恩於劉邦的,如果沒有陳平用計幫著劉邦逃離了項羽的軟禁,也不會有後面的楚漢之爭。當然僅憑這點,是無法得到劉邦的重用的,經歷這件事後可能劉邦對陳平的印象就是有些本事,見利忘義。劉邦如此破格提拔陳平,是在面對面的溝通後,發現陳平確實是有真才實幹的,看問題分析局勢都非常對他的路,才會加以重用。當然也不排除張良對陳平的認可對劉邦產生了很大影響。


陳平一到漢營就受到劉邦的青睞,去哪都帶在身邊,而在外人看來他未立尺寸之功,自然會引起大家的不滿,時間長了,包括劉邦的親信周勃灌嬰都跟劉邦說,陳平這個人,長得雖然帥,但是品行卻很差。最初跟著魏王,結果跑了投奔了項王,沒多久又跑了,投奔了您。誰知道哪天又背棄了您投奔下一家呢。而且這個人德行也很差,盜嫂受金。在家裡常年蹭他哥哥的飯還勾搭哥哥的老婆,現在又收受將領們的錢財,收的多的安排好差事,收的少或沒收到的安排差差事,這種反覆無常的亂臣,您要小心啊。鑒於陳平受賄的前科,劉邦對此也將信將疑。於是他找來陳平的推薦人魏無知詢問,魏無知說您讓我推薦個有才能的人,又沒問他的品行,我就給您推薦他了。如果我給你推薦個道德模範,於勝負無益的,您也沒那工夫去搭理他們。劉邦又找陳平來詢問。陳平倒是理直氣壯的回答了劉邦的幾個問題。

第一,關於為什麼老換工作忠誠度堪憂的問題。陳平回答很直接,因為以前的老闆都不能用好我,我沒有發揮展現的舞台,所以我炒了老闆,我聽說您會用人,所以投奔您來了。拋開古代忠臣不事二主的觀念,這點在現代職場是再普遍不過的事了。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人,都不可能長時間待在一個無法發揮的平台,這與忠誠無關,而與人需要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有關。陳平這個觀念倒是很現代,而劉邦對陳平這個觀念也表示認可。但陳平確實做了違背職業道德的事。他幫劉邦離開咸陽的事,就是明顯的收受競爭對手的利益,做出有損公司利益的行為。當然劉邦作為受益者,這一點在他眼裡反而是證明陳平有眼光。劉邦並沒有被能出賣原來的主人就能出賣現在的主人這種觀念所影響,在他眼裡,陳平重私利,重個人發展,那正好是能為他所用之人,因為陳平雖然重利,但也不是什麼利都貪,從他掛印封金逃離項羽可以看出,他更看重個人的前途和發展平台,幫劉邦除了收受賄賂,更重要的是他看好劉邦,願意在劉邦身上押寶,如果換一個人,陳平未必願意接受賄金冒著風險去幹這種事。正是因為看透了這點,所以劉邦有自信,能夠給與陳平足夠的空間發揮並很好的駕馭他。


第二.勾搭嫂嫂的問題。其實這種私生活不檢點的問題,對於劉邦這種老流氓來說,壓根不是什麼問題。所以陳平也沒回答。


第三,收受將領賄賂,根據賄賂多少來安排差事的問題。這個陳平解釋的更理直氣壯了。我是裸奔過來投靠您的,啥都沒有,那點俸祿還不夠養活自己,不收點賄賂不好辦事。而且作為您重要的手下,出門沒個包裝排場的,也太給您丟臉了。再說了,我雖然受了錢財才把人推薦給您,但是還是有點節操的,起碼保證推薦給您的都是可以用的人。那些沒用的,給再多錢我也不會給您亂推薦。您如果覺得我給您的建議計策有值得採用的地方,那請您採納;如果覺得沒用,那些錢財還在,請讓我封存上交,然後讓我辭職吧。陳平的意思非常清楚,我就值這麼高的價,如果工資給不了那麼多,我就通過其他方法拿,如果你覺得我對得起這個價值,那我就留下來,當然這個價還是照收的。如果你覺得我不值,那東西退給你,我走人。陳平這番說法倒是有些無賴了,他是看準了劉邦的不拘小節用人唯才才敢這樣說。如果對著項羽這番話他是萬萬不敢說的,因為說完可能就被霸王扔到鍋里給煮了。果然劉邦聽完不但沒生氣,反而笑呵呵的向他道歉了,並給了他豐厚的賞賜,升了他的官。沖著這一點,陳平知道,當今世上,不會有比劉邦更適合自己的BOSS了,於是陳平更加全心全意的去輔佐劉邦。此後為劉邦獻計無數,雖然經常是劍走偏鋒,但是屢屢收到奇效。


從用陳平可以看出劉邦用人唯才是舉,非常務實,最高的原則就是「於勝負有益」,因此他既能用德才兼備近乎聖人的張良,也能用有才少德世俗功利的陳平,在需要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起用他討厭的儒生,也會大大方方封賞背叛過他的仇人。不拘小節,往往也出人意表,但是極少出現偏差,這也是與生俱來的天分。陳平跟著劉邦,充分的發揮了善謀的特長,屢出奇謀,立下大功。而重利的短板卻沒有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說明劉邦用人之巧妙。劉邦對陳平最後的評價是智有餘,然難獨任,這倒是非常符合陳平的性格特點,把他和厚重少文的周勃搭配在一起,最終二人誅滅諸呂。迎立文帝,也再次驗證了劉邦看人之准用人之妙。


中國自古以來用人的標準都講究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尤其是現在的企業,這條原則幾乎成了絕大部分老闆的用人準則,起碼是口頭上的原則。但事實上呢?德才兼備,有德無才,有才無德,無才無德這幾類人里,德才兼備這種完美的人不會很多的,就算真有這樣的人,各位老闆憑什麼覺得他一定會為你效力呢。就像錢多事少離家近這種工作,不是說完全沒有,但是憑什麼就會落到你的頭上呢?剩下那些不完美的,有德無才更容易受到老闆們的重視,但這種人能為公司帶來什麼呢?有才無德的人,比較容易招人反感。無才無德的人,或許因為表面功夫做的足而得到老闆的歡心。大部分人認為,德性是難以改變的,但是能力可以用過培養來提升,所以寧願要有德無才的人但絕不要有才無德的人。但事實上,一個人最難改變的不是後天逐步養成的性格品德,而是先天的天分和悟性。能力確實可以通過培養來提升,但是花多少精力能提升多少,不同的人之間區別可就大了去了。所有玩遊戲的人都不會留白將,原因很簡單——成長性差。人也如此,「才」是要看成長性的,沒有潛力的人,再怎麼培養空間也是有限。而大部分人認為難以更改的性格品行,卻是可以通過制度的監管和氛圍的感染及所處的位置加以控制和改變的,也就是這種不利因素,是完全有可能規避或控制的,只要不觸碰底線,小缺陷是可以容忍的。劉邦的用人之道,值得深思。

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作品文/滿天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百家爭鳴 的精彩文章:

大聖心猿 菩提樹下釋迦悟大道 花果山上佛祖識靈石
奇聞中的奇葩,姥爺繼位外孫造就最牛最順的統一
尋源中國之尋夢徽州——探尋中國文房本源
不談情商,說一說古代功勛統帥功於謀身的故事
史馬話西遊 | 悟空不悟:猴子為何被逐靈台山
您可能感興趣

看曹操、劉備、孫權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康熙的用人之道
劉邦得天下的六大用人之道
大耳朵劉皇叔的用人之道
驃騎府:東北王張作霖的用人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的用人之道
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
馬小秋:企業的用人之道
管理故事,孫權的用人之道
解讀丨曾國藩的識人用人之道
閻錫山的用人之道,分而治之,相互鉗制!
劉邦的一大愛好體現了他的用人之道
漢高祖劉邦的用人之道和領導藝術
中國古代帝王的用人之道:恩威並重
孟嘗君的綠帽子和保身用人之道
從蜀中無大將:解析歷史上諸葛亮失敗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不得不服!
毛主席的用人之道:唯賢,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