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教育職能

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教育職能

博物館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教育職能



原標題:如何更好地發揮公共教育職能

編者按:我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一直在摸索中前行。其中,面對未成年人的公教活動也是各美術館的重要工作內容。但是如何擺脫漸趨同質化的模式,從激發潛能到拓展思維再到課堂內外互動,實現從「教育活動」向「教育課程」轉變?本刊特邀中國國家博物館社教部主任黃琛撰文,講述該館在博物館系列課程開發中的思考與實踐。


中國國家博物館自2011年3月恢復開放以來,接待觀眾近3300萬人次,舉辦陳列展覽260餘個;組織以「國博講堂」為代表的學術講座、文化論壇、藝術沙龍、非遺演出共計320餘場;提供講解服務超過22萬小時;開發博物館課程1248課時,年接待前來上課的中小學生達到18萬人次。可以說,已初步形成了以提供文化服務為核心的新國博公共服務體系。


完善手段


增強觀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公共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政策。這一舉措提高了人民群眾享受公共文化成果的熱情,同時也給博物館展品的保護和公共服務帶來新的課題。面對每年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我們在2011年新館試運行伊始,依託「雲數據」技術建立了「實名+預約」的門票領取系統,有目的地採集觀眾數據,對觀眾構成成分和行為數據進行比對性研究,在方便觀眾參觀的同時探索博物館免費開放帶來的大流量觀眾的控制、疏導與管理,也為有針對性地開展博物館公共教育提供了條件。


為了培養觀眾在博物館參觀的文明習慣,我們每年暑期都會抽調百餘名館內職工和社會人員共同作為「文明參觀督導員」,在館內開展以「參觀文明,文明參觀」為主題的志願服務活動,引導觀眾文明參觀,規勸、提醒觀眾的不文明參觀行為。2011年暑期共糾正觀眾不文明行為多達1.2萬餘起,到了2014年這一數字則降低為4000餘起。這一舉措進一步喚起了公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對促進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文明風尚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完善內容


培養觀眾學習思考和研究能力


教育是博物館服務社會的重要職能,它以陳列展覽為主要陣地,通過多種手段向公眾提供文化服務。國博在做好傳統人工講解的同時,十分重視數字技術在博物館教育中的應用。2007年,我們就開始組織專業人員專門研發基於移動數字技術的導覽方式。2009年底,先後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和中國移動三大電信運營商建立合作關係,依託新媒體和自媒體手段建設為觀眾提供文化增值服務的「數字國博」展示平台。2011年7月國博導覽APP(中文版)上線,同年11月英文版上線。目前導覽APP內容總量超過120小時。

與此同時,我們圍繞「歷史與藝術的體驗」這一主題,開發建設了獨具特色的三大課程體系,不斷深化博物館的公共教育。一是面向以家庭為單位的兒童群體,開發了「陽光少年」系列課程。二是面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人觀眾,開發了「文化博覽」系列課程。三是面向以班級為單位的學校群體,開發了「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


不僅如此,博物館老師和學校教師還通過實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比如「雙師授課」,博物館老師以幫助學生在展廳尋找、發現、探究為主,學校老師則在課堂上總結、歸納,幫助學生梳理規則。「漢字的起源與統一」一課為例,博物館老師帶領學生在展廳中觀察新石器時代的稻紋陶缽、人面魚紋彩陶盆、刻畫符號陶尊、商代刻辭牛骨、西周的虢季子白青銅盤、秦代的琅琊刻石6件珍貴文物,引導學生去發現漢字發展不同階段的具體形態。回到教室後,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歸納出漢字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比如陶尊上的刻畫符號是古代文字的萌芽,刻辭牛骨上的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最早成熟的漢字;最後,總結出漢字是如何從圖畫誕生,一步一步發展成熟,最終變成規範統一的文字這個過程。


此外,有意打破學科壁壘,強調多學科知識的交叉運用,有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漢字的起源與統一」這堂課就涉及小學義務教育階段的多種學科,如語文、書法、美術、勞技,即漢字構造、漢字字體演變、欣賞史前圖畫文字以及動手體驗畫陶片、刻甲骨、編竹簡……可以說,在博物館裡完成一節綜合實踐課程,是增長多學科的知識積累乃至培養生活中需要的其他經驗和見識,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都具有深遠的教育意義。


三大課程體系的開發和實施,進一步加深了公眾對國博展覽主題和重點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和提高了他們對中華歷史文化學習研究的興趣與能力。


完善機制

培育資源融合與重組模式


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是博物館自身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時代對博物館更好融入社會發展的呼喚。博物館作為社會教育的組成部分,要不斷提高其教育水平,特別是對青少年觀眾的教育水平,除了開發利用自身資源外,還應以開放的姿態,與其他教育資源特別是學校教育資源進行融合。這種融合不是簡單的「1+1=2」,而是基於各自特長之上的優勢互補。從這個意義上說,博物館與學校合作,是充分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徑。


國家博物館通過與學校的密切合作,推動了博物館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經過長期的合作與探索,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北京市著名的史家小學組織40多名業務骨幹,共同編寫了《中華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系列教材。這套教材包括8冊學生用書和4冊教師用書,引領小學三至六年級學生結合博物館資源學習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內容以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精品為依託,以史家小學多年教學實踐為基礎,內容涵蓋「說文解字」「美食美器」「服飾禮儀」和「音樂辭戲」四大主題,共100餘課時,成為國博社會大課堂系列課程的核心內容。這套教材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得到北京教育界的肯定與好評。一年來已有近200所學校以年級為單位組織學生集體到國家博物館上「中華傳統文化——博物館綜合實踐課程」。


這一系列博物館課程的陸續推出,體現了國家博物館獨特的文化資源優勢和社會價值,也使國博公共教育完成了從「教育活動」到「教育課程」的轉變。這也是博物館教育從「同質化」向「個性化」轉變的實踐。國博課程注重內容上的獨創性,所有內容來源於對國博豐厚藏品資源的深度挖掘和重新組合,各系列課程在內容上相互關聯、相互補充,同時,各系列課程環環相扣,資源共享,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彰顯了課程教學體系的「個性化」。事實證明:國家博物館系列課程的推出,受到北京學校師生的歡迎,也得到社會特別是學生家長的關注。三年來,參與博物館系列課程的學生觀眾逐步增加,2018年預計達到18萬人次。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報 的精彩文章:

這裡的音樂有著「太陽般的光彩」

TAG:中國文化報 |

您可能感興趣

興利除弊 真正發揮教研組職能
神遊公司職能發生轉變,已轉為「研發」方向
樂視電視銷售職能獨立,手機等硬體業務面臨發展困難
起步於資本聚集、成長於市場運作、壯大於服務職能——論通航產業發展必須具備的三大境界!
軍機處都有哪些職能?他們又在哪裡辦公呢?
庫克:政府職能失靈 企業有責任貢獻社會
職能治療師光光老師:游具變安全,卻不利孩子發展
量子意識——地球宇宙職能中心
政府、村集體、開發企業、農民利益關係和職能分配
航天復興和環境調整 有待政府監管職能轉變
神遊職能由銷售轉向研發 任天堂或將加大中文遊戲研發力度
企業管理會計職能定位與實現路徑
首爾:從工業職能疏解到發展新行政城市
裝修公司經營內耗中管理層不理解管理職能產生的內耗
宋朝的地方政府設有哪些職能部門?
南昌鐵檢分院:宣傳鐵檢機關民行職能及知識
俄媒析中國國產航母特殊職能:護衛戰略核潛艇
物聯網的下一個職能:支持客戶體驗的技術個性化
市場部職能「悄然轉變」,市場部人員如何求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