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豈之:何謂「經典」?
張豈之 西北大學名譽校長
「經典」是指古今中外,各個知識領域中那些典範性、權威性的著作,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那麼,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哪些書籍可稱之為「經典」呢?其判斷標準是什麼呢?張豈之先生認為,經典是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精髓,能夠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質和價值理想的作品;經典具有獨特性和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難以複製和模仿的;經典是歷史長期檢驗的產物,歷久不衰,歷史、時間是經典最公正的評判者。所以,「經典」一詞不宜泛化。
經典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經常使用的辭彙,其內涵與外延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實際上,往往不是這樣,不少以「經典」命名的事物卻常常使人產生疑竇:什麼書才是「經典」呢?
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經典」本有明晰的所指,大多指典範的儒家典籍,如:「周公上聖,召公大賢。尚猶有不相說,著於經典,兩不相損。」(《漢書·孫寶傳》)「後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號曰『諸生』。」(《後漢書·皇后紀上·和熹鄧皇后》):「自聖賢述作,是曰經典。」(《史通·敘事》)「祭祀之理,制於聖人,載於經典。」(《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四》)當然,有些道家道教或佛教以及其他宗教的作品,也被視為經典。但是,「經典」單獨使用,指儒家類的文化元典,意義雖然失於狹隘,但至少內涵是明晰的,不至於產生混淆和名實不副的現象。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奔騰不息,具有百家之學的優秀傳統和日新不已的創造精神。在今天,將「經典」僅局限於儒家元典並不符合時宜,但是,如果泛用「經典」也會導致「經典」一詞名實不副,在客觀上妨礙「經典」的文化意義和獨特價值。「經典」如果被降低標準,會導致人們對真正「經典」精神價值的誤解,所以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上個世紀初,著名學者梁啟超、章太炎、朱自清等對「經典」都有很精到的闡發與謹慎的使用。梁啟超對胡適列舉的「國學最低限度」的書目中寧列《三俠五義》、《九命奇冤》等卻不列史部的《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大發微詞,原因是容易混淆「人人必應讀之書」與「應該知道的書」,這給人們區分經典提供了重要參考。梁啟超撰寫《要籍解題及其讀法》一書,不用「經典」而代替以「要籍」,就顯示了可貴的謙虛謹嚴的治學態度和治學精神。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涉及的經典包羅面較廣,經史子集都有,視野開闊,但基本是已有的經過時間檢驗的重要文獻。朱自清在《經典常談》的《序》中說,他使用的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以及一些集部的作品,即使字書《說文解字》在該著中也被列為經典,而且作為入門首要閱讀的書籍。他強調「經典訓練」不完全等同於「讀經」,範圍可以廣些,但目的也是使人親近經典,從更廣闊的方面提升人們的學識、見解、學力和經驗。朱先生列舉的「經典」雖有全與不全(乃至節選的篇章)等,但也都是經過思想學術史印證有恆久學術價值的典範作品。從以上舉例可以看出,前賢們的治學實踐和學術主張,有助於我們反思對「經典」的衡量標準。
什麼是「經典」?我的淺見是,至少應該有以下三項標準:
一、經典是民族與國家的文化精髓,能夠集中反映其文化本質和價值理想的作品;
二、經典具有獨特性和無可替代的代表性,是難以複製和模仿的;三、經典是歷史長期檢驗的產物,歷久不衰,歷史、時間是經典最公正的評判者。
在這種意義上,經典無疑是人民精神家園的寶貴財富。它們像等待人們不斷開掘的礦藏,能夠在每一個時代閃爍出耀眼的光芒,激發人們不斷地繼承創新,促進中華文化可持續地發展。
至於今日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的精品、傑作,有的學人認為,可以經過現在的某種「評審」將它們確定為「人文經典」。我覺得同時代的任何評審都不可能推出真正的「經典」,這是未來歷史要做的事,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歷史評價,對「經典」一詞使用不宜泛化。
轉載自網路






TAG:儒風大家 |
※何謂喜歡?何謂愛?
※何謂佛?
※遊俠劉邦的迷茫期:何謂俠之大者?
※何謂楷書之根?
※何謂出家?何謂入道?何謂舍凡?
※何謂妄語?何謂方便語?
※何謂道!何謂全真!
※何謂清刀?
※烏龍茶,何謂清香,何謂濃香?
※何謂「了生」?何謂「脫死」?
※做功德有用嗎?何謂功,何謂德?
※陳從周:何謂梓翁?木匠而已
※何謂書法之「骨」?
※何謂書法之「肉」?
※蓮花生:何謂覺醒心?何謂本然面目?
※何謂和尚?和尚是如何產生的?其職責有哪些?
※太極拳道之——何謂空?師曰:虛者,空也!
※何謂茶人?
※他,拚命賺錢為慈善,即使是「爛片之王」又有何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