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夏季養生應注意 遠離中風高發期

夏季養生應注意 遠離中風高發期

中風往往發病急、病情變化快和死亡率高,即使保住了性命致殘率也高,也會留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肢體麻木和語言不清等問題。所以,中風的預防和急救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非常重要。而當遇到家人或朋友中風了該怎麼做呢?

夏季養生應注意 遠離中風高發期


腦中風的發病機制


雖然中風是中醫名詞,但是現代所說的中風也是指腦中風,簡單的理解指是由於腦部血管的血液循環出現障礙影響了神經功能,導致身體的局部因為神經功能的缺失而出現疾病。


一般腦部的血管阻塞、破裂、血液循環障礙、血栓等都容易引起中風,同時腦中風分為缺血性和出血性兩種,其中缺血性中風的發生率較高。


發生腦中風之後怎麼辦?

當家人或朋友突然出現一則肢體無力、活動不靈活、面部歪斜、叩齒不清甚至意識模糊、暈倒時,可能出現了中風,除了撥打急救電話之外,急救措施可以挽救生命和避免病情加重。


1.避免傷害性動作


避免對病人進行搖晃、太高頭部、轉動頭部、彎曲身體等動作,容易加重腦部出血或缺血。


2.進行常規的急救措施


檢查生命體征:對於呼吸和心跳停止的病人進行心肺復甦急救方法,爭取等到救急車的到來。

注意通風和保暖:寒冷會導致血管的收縮,所以要注意病人的體溫和室內的空氣流動。


3.清理病人口腔


當病人出現嘔吐昏迷時,先將頭轉向一側,清理口中嘔吐物,避免堵塞氣管。對於昏迷但不沒有嘔吐的病人,應維持其昏迷體位,保持空氣流暢。


4.不宜進食、喝水或用藥


在專業醫生到達之前,不宜給腦中風患者喝水或餵食。另外,在沒明確病因之前不宜用藥治療,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用藥不同。

引起腦中風的病因


1.高血壓


高血壓極容易引起腦中風,高血壓會導致心腦血管結構的改變,進而容易出現腦出血或腦缺血現象。腦出血患者中有90%以上的高血壓病史。


2.心臟方面的疾病

心臟病、高血壓、風濕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硬化等疾病,容易導致血栓的形成,繼而血栓流至腦動脈而出現中風。


3.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糖等代謝性疾病也會引起腦部血管的病變。


4.外傷或其他疾病


腦部外傷、腦部腫瘤、血液疾病、白血病等也會引起中風。


5.情緒波動


生氣、過於憤怒、興奮過度、過度緊張、疲勞等容易導致血壓的突然改變,引起中風。


6.飲食導致


飲食沒有節制,如高鹽、高脂肪、高糖飲食,加之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也增加中風的發病率。


7.外界環境影響


所處環境氣溫的降低或升高等也會影響血液的循環,誘發血栓或腦缺血。


為何夏季容易發生中風


首先,夏季氣溫高容易誘發血壓波動、情緒緊張,導致血管破裂,人體應激反應強烈。


其次,夏季人體出汗多,血液黏稠度高,易形成血栓。同時空調、電扇等設備的使用會導致血管突然收縮,易引起缺血性中風。


如何預防腦中風的發生


1.消除中風因素


把中風的危險因素降到最低,如控制血壓就是預防中風的重要因素。隨時監測血壓,避免引起高血壓的因素。並預防高血脂症、肥胖症,按時服藥。


2.留意腦中風前兆


及時發現中風的前兆可以挽救生命,中風前一般有血壓升高、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口吃、經常打哈欠、視力模糊和眼前發黑等徵兆。


3.按時服藥


按時服用降壓藥、降血糖葯和降血脂葯,避免進一步加重心腦血管疾病。


4.飲食調養


改變飲食結構,以低脂肪、低鈉鹽、低糖飲食為主,可以多食用豆製品、蔬菜和水果,同時改變吸煙、飲酒等不良習慣。適量多吃魚肉可以調節血液狀態,預防血栓。


5.注意天氣和情緒因素


夏季避免出汗後洗冷水澡,空調溫度不宜過低,避免電扇、空調對著頭部和頸部吹。進行戶外運動,但要注意避免摔倒和便秘發生。


結語:腦中風的發生是有前兆的,做好預防和急救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的挽救生命、減輕病情,對飲食和疾病的控制更是降低中風風險的關鍵。上文我們簡單的給大家介紹了關於中老年中風的原因、癥狀以及急救方法,同時也體積了中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希望能引起你對中風的警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波廣電網 的精彩文章:

這些養生方法同大暑最配喲!
夏季莫貪涼 養生好方法
吃了幾大口冰箱里的西瓜,這對小姐妹被緊急送往醫院!
三分飢與寒才能身體安 養生也有度

TAG:寧波廣電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夏季養生應該注意活動起來
芒種季節養生應注意防暑防熱
秋季養生應該注意哪些?
秋季養生應注意防燥 多吃五寶變水潤
夏季養生應該注意哪些小常識
夏季遊樂宜清幽養生應注意4大宜
夏季養生應該注意這些方面
春季養生應該多注意起居規律
秋季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三大要點應牢記
春季養生應避免這些禁忌
春困秋乏 春季養生應早睡早起
夏季養生應該如何進補?
冬季寒冷,養生應講究「收藏」
夏至養生應注意調息靜心
春季養生應遵循哪些原則?
立春後養生應忌暴怒憂鬱
初秋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春季養生應多吃黃色食物,才能更好地明媚心情
秋季養生應以養陰為主,衣食住行應注意這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