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中國哲學簡史》首次出版是在美國,在西方世界紅極一時,1985年由馮友蘭的弟子塗又光先生翻譯為中文版出版。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可以影響大眾一生的文化經典。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是廣大讀者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借鑒中國傳統智慧、啟迪現實人生的入門書。


《中國哲學簡史》並沒有那麼枯燥,看多了雞湯,不如讀一點真正的智慧。


孔子:教人快樂的儒者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天幕低垂,夕陽欲頹。孔子一行被陳蔡的勞役們圍著,絕糧,「從者病,莫能興。」而孔子卻講誦弦歌不輟。其弟子子路見此情景,略帶慍色,問道:「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依儒家看來,一個人不可能無為,因為每個人都有些他應該做的事。然而他做這些事都是「無所為」,因為做這些事的價值就在於「做」的本身,而非之後的結果。在乎結果,只能越努力越焦慮,因為怕結果非自己所想;在乎「做」本身,越努力越滿意,因為一心一意地儘力去做,就不會計較成敗,結果往往也不錯。


其實,這就是「知命」——承認世界本來存在的必然性。唯有如此,才能永遠不患得患失,永遠快樂。孔子本人便是如此。

關於孔子其人,無須贅述。他是一位「儒」,但又不是普通意義上的「儒」。他期望自己的弟子對國家、社會有用,即「成人」;在傳道授業時講究「述而不作」,儘可能忠於前人觀點,同時「以述為作」,加入自己的見解。


孔子強調仁與義。義是事之「宜」,即「應該」,它是絕對命令。仁,具體而言,就是「愛人」,「愛人」之關鍵在於推己及人,方略就是「忠」與「恕」,它們也是人的道德生活的開端和終結。


關於社會,他認為,要想有良好的社會秩序,關鍵在於「正名」。每個「名」都應該指向它的本質,也就是「實」。


墨子:反對孔子的俠客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按理說,孔子的學說很好,既能讓人不患得患失、永保快樂,又能使人懂得忠恕,學會愛人。可為什麼還是有人反對呢?而且反對者也是一位大家—墨子,姓墨名翟。


墨子認為儒家「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學不可以導眾」、「足以喪天下」。


但儒家的中心觀念仁、義,墨子並沒有批評。不過,儒、墨兩家對此的見解並不完全相同。墨子認為,仁、義指兼愛,這是墨子哲學的中心思想,即天下的每個人都應該同等地、無差別地愛別的一切人。

儒家、墨家並不反對努力,甚至,他們提倡努力。但有一家,卻認為或許努力才是焦慮之源。這一家,就是道家。


楊朱:一毛不拔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楊朱,楊姓,字子居,魏國(一說秦國)人,中國戰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主張「貴己」 「重生」「人人不損一毫」的思想,是道家楊朱學派的創始人。


不可否認,他的邏輯的確與眾不同—人人不奉獻,也就都自足了,於是,天下大治。然而,人皆不完美,是無法自足的。


楊朱學派在戰國時代獨樹一幟,與儒墨相抗衡,衛道之莊周,宗儒之孟軻皆曾加排斥與攻擊,大概正因為這種非議的影響,傳後世學者望而止步;更加之秦皇焚書,漢武獨尊儒家,因而秦漢時即銷聲匿跡。但這並不等於其學說及影響之亡絕,只不過沉隱民間而已,至東晉而又由張湛作注復行於世。


孟子:儒家的理想主義派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孟子認為性本善,但也承認每個人並非生下來就是孔子,因為人性中還有其他成分,若不適當控制,就會通向惡。這些成分,就是人與其他動物共有的成分。他認為人性中有「四端」,應當充分發展為「四德」,即仁義禮智。


儒墨之間存在根本分歧,孟子以「距楊墨」為己任,罵:「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楊朱學派反對仁義,孟子罵他不難理解,但為何要把墨子同等視之呢?


傳統的回答是,墨家主張愛無差等,儒家主張愛有差等。本質上,是因為儒家認為仁是人性內部自然發展而來,墨家認為兼愛是從外部人為地附加於人的。


孟子還獨創了一個名詞「浩然之氣」,至於它到底意指什麼,連他自己也承認「難言也」。雖然聽上去很神秘,孟子卻說這是每個人都能夠養成的,正如他斷言:「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是孟子的教育見解,歷來儒家都堅持這個學說。


別人肯定的我們偏要否定

馮友蘭:為什麼你越努力,越焦慮?



名家:名家是以辯論名實問題為中心,並且以善辯成名的一個學派,又稱「辯者」、「刑(形)名家」。「名」就是指稱事物的名稱,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概念」;「實」就是「名」所指稱的事物。


司馬談說名家「苛察繳繞」,別人否定的他們偏要肯定,別人肯定的他們偏要否定,名家以此聞名。名家兩個代表人物,公孫龍強調名的絕對性,惠施強調實的相對性。


惠施說「氾愛萬物」,公孫龍也「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可見這二人顯然認為他們的哲學含有「內聖外王之道」。但是充分運用名家對於超乎形象的世界的發現,這件事情卻留給了道家。道家是名家的反對者,又是名家真正的繼承者。


來源:明倫書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風大家 的精彩文章:

漸行漸遠,那些正在消失的老手藝
大暑:綠色歸於蒼然,眾生各安其命
大暑詩詞20首:俯人間,少清風,多炎熱
生命有4個層次,你願活在第幾層
人生這幾件事,一定不能湊合

TAG:儒風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馮友蘭:我是怎麼讀書的
馮友蘭:人生,就是吃飯
馮友蘭:人們為什麼好貴古賤今
馮友蘭:人這一生真的有命運嗎?
馮友蘭論蔡元培:君子的人格與氣象,極大地震撼了他
馮友蘭先生的終極關懷
哪些書值得精讀?馮友蘭:時間是最公正的評選家
馮友蘭:舊時的中國人為什麼好貴古賤今?
馮友蘭論蔡元培:君子的人格與氣象 極大地震撼了他
馮友蘭:我的讀書經驗
看懂了馮友蘭的人生四重境界,才可謂看懂了格局
馮友蘭:論命運
千秋功過:梁漱溟與馮友蘭
馮友蘭談讀書,絕對值得一看
馮友蘭:人生成功之因素
馮友蘭:儒家哲學之精神——求理想的生活
馮友蘭:對於人生問題的一個討論
大師馮友蘭,比《中國哲學史》更有史料價值的竟是他的檢討書?!
國館丨看懂了馮友蘭的人生四重境界,才可謂看懂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