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道家是以先秦時期老莊關於「道」的學說為中心的學術派別,道教則是兩漢時期神仙方士把老莊思想宗教化、神秘化的結果。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道教文化中的許多重要的思想觀念與教義修為,對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道教獨特的服食煉養方式,促進了茶的發現、利用和向民間普及的過程。道家思想和道教的教理教義,不僅為中國茶文化注入了生機和靈氣,而且是國人飲茶之「道」的最直接的來源。這就是說,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釋、道三教中,道家與後來的道教最早與茶文化發生關聯,其加於茶文化的影響、作用也最深。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一、道教與飲茶習俗的形成


歷史表明,道家或道教與茶的關係,比儒、佛二教更為久遠。在中國茶文化萌芽期的兩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同時也是老莊思想大行其道的時代。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在四川創立「五斗米道」,是為道教定型化之始。道教信徒為了修道成仙、長生不老,創造了辟穀、吐納、胎息、導引、服餌等修行方法。所謂的服餌,就是通過服食藥餌來攝生養命,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起初,道教服餌以服食金石丹藥為主,然而這一類丹藥須通過鼎爐煉製出來,所採用的原料以金、銀、鉛、汞及各種礦石為主,成本非常之昂貴,且服食的風險很大。草木類藥餌則恰恰與之相反,雖然它的功效沒有金石類藥餌那樣神奇,但是在養生延命方面依然可以達到可觀的效果,於是,真人道士大都改服自然界生長的草木類藥餌。


在道教徒們長期的研究、服食過程中,數以百計的草木類藥物被道教人士所發現和認識,包括茶在內的大多數藥物的功效也得到了確證。漢魏六朝的數百年間,談到茶的功效的典籍很多。如《神農食經》言:「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悅志。」三國時張揖《廣雅》說:「其飲醒酒,令人不眠。」晉張華《博物志》載:「飲真茶令人少眠。」華陀《食論》言:「苦茶久服,益意思。」上述數則史料大都是從醫學的角度來談論茶的藥效的,認為飲茶之功效包括有力悅志、令人不眠、增進思維及醒酒等,由此表明人們對茶作用於人精神的功效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這種背景下,道教對茶這種用作服食的神奇植物寄予相當大的希望,把茶視作輕身換骨、羽化成仙的「上藥」,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如《壺居士食忌》言:「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陶弘景《雜錄》稱:「苦荼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天台記》雲:「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


丹丘,是道教傳說中的的神仙所居之地。丹丘子、黃山君、壺居士,據說都是漢代的仙人,從他們都愛好飲茶來看,此三人應當屬於茶文化史上有最早的道教人物。雖然這些記載有些荒誕不經,但畢竟道出了道教與茶之淵源關係。在普通的道教人士看來,茶既然是天上神仙服食之靈藥,其功效自是不同凡響,凡人食之,便可以上通仙靈了。後來,茶這樣一種草木類藥餌,在真人道士的服食過程中的漸漸日常化、嗜好化,並逐漸在社會上擴散開來,於是,茶從一種功能性的藥物,演變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嗜好品。這是漢魏六朝時期飲茶習俗出現的一種較為合理的解釋,同時也為飲茶的藥用起源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隨著道教對茶這種植物的認識不斷加深,冀望長生不老的道士們開始在自己修鍊之處種茶、飲茶。俗話說:「自古名山出名茶。」道徒們的隱居修鍊之處,大都是人跡罕至的名山洞府、人間仙境,獨特的僻靜幽深地理位置和雲霧繚繞的氣候條件,使這些洞天福地具有茶樹生長的優越條件,非常適宜種植茶葉,於是,在這些道徒們修行煉丹之所在,一批有影響的名茶被製造出來。如東漢末年,著名的道教理論家葛玄就曾在天台山植茶。其後裔東晉葛洪在《抱朴子》追述:「蓋竹山(天台山) 有仙翁茶圃,舊傳葛玄植茗於此。」此外如青城山、峨眉山、廬山、武夷山、四明山、天目山、君山、羅浮山、衡山、逍遙山(南昌西山) 等地,既是道教理想修道場所,又是著名的茶葉產地。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其時,道教神仙、真人道士與茶相伴的故事,也連篇累牘地出現在各種道教典籍和志怪小說中。漢代的《神異記》中,就有一則這樣的故事:「餘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牽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聞子善具飲,常思見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給,祈子他日有甌犧之餘,乞相遺也。』因立奠祀,後常令家人入山,獲大茗焉。」故事中的丹丘子,與陶弘景所說的丹丘子,顯然同是同一位神仙。其中說丹丘子為餘姚虞洪指示大茶樹,恐怕並不是空穴來風。因為,陸羽《茶經·七之出》有「餘姚縣生瀑布泉嶺,曰仙茗,大者殊異,小者與襄州同」的記載,表明至少在唐代或唐代以前,浙江省餘姚縣瀑布山中確有茶葉出產。


《晉書·藝術傳》言:「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藥有松、桂、蜜之氣,而飲茶蘇而已。」單道開,姓孟,晉代敦煌人。幼好隱棲,曾學習辟穀,修行七年後,冬能自暖,夏能自涼。後趙武帝時,他在河南臨漳昭德寺坐禪,經常用茶來驅除睡魔。從此人的事迹來看,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道教中人。另據《宋錄》記載:「新安王子鸞、豫章王子尚,詣曇濟道人於八公山,道人設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新安王劉子鸞是南朝宋孝武帝的第八子,豫章王劉子尚是其第二子,這兩位皇子到安徽壽縣八公山曇濟道人處飲茶,說明了此地的曇濟道人是一位善烹茶的道士。此外,東晉干寶《搜神記》、陶潛《續搜神記》以及《異苑》、《廣陵耆老傳》諸書,均載有道教鬼神飲茶之奇聞異事。

從道教信徒們讚譽茶為仙茗、仙茶、甘露這一點來看,道教對茶這種植物的重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


從中不難發現漢魏六朝時飲茶風俗出現與道教的深刻淵源。當時,各種典籍中如此眾多的道教茶事典故,既


是道教人士熱衷於飲茶之確證,又是飲茶風習開始向民間普及的一種表徵。


作者:江西省中國茶文化研究中心胡長春


掃描二維碼,關注武漢長春觀公眾微信號!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的精彩文章:

三伏天也要防體寒 多喝熱水能否逼出寒氣
道教中無、有的哲學意義與現實意義
拜師時注意事項及禮儀《收徒八不收》

TAG:武漢長春觀道學堂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茶文化——茶臼
玄德堂——道教與茶文化
淺談中國茶文化
茶文化之 各國茶道
道教與茶文化,我國飲茶與道教有什麼關係?
茶文化知識: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區別
《中國普洱茶文化》沈培平
茶道 亞洲茶文化
《創意@茶道》亞洲茶文化
中國四大名著中的茶文化
神仙也貴茶:道教與茶文化
感受中國茶文化魅力 走進雲南茶文化博物館
首屆中國藏茶文化發展論壇在雅安舉行 中國藏茶文化研究中心成立
茶道|閩南茶文化的精華
中國茶文化中的「客來敬茶」
有孚茶書院:致力傳承餘杭徑山禪茶文化推動中國茶文化走向世界
韓國、日本的茶文化都是古時中國傳入
博大精深:中國飲茶文化中所蘊含的人文哲學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茶藝與茶道的異同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