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養生學說:李東垣「護脾胃保元氣」說

養生學說:李東垣「護脾胃保元氣」說


養生學說:李東垣「護脾胃保元氣」說



[金]李東垣「護脾胃保元氣」說

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後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注釋]


元氣:又稱「原氣」,指人體組織、器官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質與活動能力。


充:補充;充盈;充沛。

[譯文]


保障體健萬千條,元氣充足最重要,


一要脾胃無傷害,二要營養滋補好,


倘若胃氣本就弱,飲食過量找霉倒,


脾胃元氣不能充,諸疾雜症會病倒。

[名家簡介]


李東垣(1180—1251),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金元四大家」之一。又名李杲,字明之,晚年自號「東垣老人」。早年從師習儒學,因母病無治而去,發誓習醫,拜張元素為師。李東垣精通醫術,並不行醫,因為家室極富有,然而他樂於治病救人,儘管皆為疑難雜證,但多獲奇效。李東垣屬易水派,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於內傷脾胃的理論和治法均有貢獻。主要著作有《脾胃論》、《內外傷辯惑論》、《用藥法象》、《醫學發明》、《蘭室秘藏》、《活發機要》等。詳情參閱本書第九編《歷代名家小傳》「李東垣」。


[養生旨要]


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樸素的「元氣論」認為「元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本質、最原始的要素,其源頭可認為是老子的「道」 。按照元氣論,萬物的產生、滅亡和發展變化都是元氣循「道」(即自然規律)而運動的結果,氣為萬物之精微,完全連續而無處不在。氣聚而成形,變為有形色的實物,氣散則復歸於太虛,表現為實物的消亡。


道家認為,元氣是人體的生命活動的根本能量,也是生命根本的所在,所以元氣本質上支持者生命的存在,沒有元氣,就沒有生命。所以莊子提出「氣聚則生,氣散則死」的觀點。道教講究修鍊,追求長生,其關鍵就在於保護和滋養這個「元氣」。

現代醫學認為,人誕生伊始,其元氣量是最為強大的,也是最足的。隨後,隨著身體生長、人體活動和災病之類,其元氣逐漸耗散,漢體內的元氣終於耗盡,則生命將終止。元氣強弱與耗補,不僅直接決定著人的健康與否,甚至關係於生命的長短,所以必須高度重視元氣的保護和補充。


中醫學認為,元氣稟於先天,藏於腎中,又賴後天精氣以充養,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與原動力,主要功能是推動人體的生長和發育,溫煦和激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能力。元氣是由元精(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後天水谷精氣和自然清氣結合而成陰氣(精、血、津、液)與陽氣(衛氣、宗氣、營氣、臟腑之氣、經脈之氣),「氣聚則塞,氣散則通」。「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陰氣主物質,陽氣主功能,陰陽二氣相互轉化。


那麼如何保護和補充呢?脾胃為生命根本,胃為「倉廩」,脾主運化,一臟一腑為後天之本,生化氣血,充養四肢百骸。李東垣認為,一是必須保護脾胃,要做到脾胃無傷害,二是必須注意飲食,要做到合理營養滋補好,因為飲食能養人,亦能害人。李東垣對此特別重視,《脾胃論》第20篇《大腸小腸五臟皆屬胃胃虛則俱病論》、「脾為死陰,受胃之陽氣能上升水人人谷之氣於肺,上充皮毛,散於四臟」,指出生活方式失調而致脾胃病,如第9篇《飲食勞倦可傷、始為熱中論》、第七篇《胃氣下消五臟氣皆亂其為病互相見論》、第24篇《忽肥鐵瘦論》、第34篇《陽明病濕勝自汗論》、第29篇《調理脾胃經驗》、《論飲酒過傷》、第32篇《飲食傷脾論》、第34篇《脾胃損在調飲食適溫》、第35篇《脾胃將理法》也重視脾胃病與飲食調理之間關係。書中第36篇《攝養》、第37篇《遠欲》、第38篇《省言箴》為攝生保健。(《李東垣〈脾胃論〉臨床研究探索》)


附錄1:

[金]李東垣「傷脾胃百病生」論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李東垣《脾胃論》)


附錄2:


[金]李東垣「脾陰胃陽」論


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


(李東垣《脾胃論》)


附錄3:


[戰國]《黃帝內經》 「脾胃通精氣」論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論》)


附錄4:


[戰國]《黃帝內經》 「腸胃養氣生神」論


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律液相成,神乃自生。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


附錄5:


[現代]元氣養生恢復七法


一、兩人互背


慢性疲勞容易出現腰背酸痛,長時間坐著辦公,很容易出現以上癥狀,那麼加強對背肌的鍛煉就有助於緩解以上癥狀,其方法有多種,現介紹一種較理想的方法--兩人互背法。做法:二人靠背,兩臂相挽,一人將對方背起,慢慢彎腰,然後對方也按此法背起前者,反覆多次,這樣可使周身血液循環加快,消除因久坐造成的腰部疾勞或疼痛感。


二、濕毛巾敷腦後


當你感到疲勞時,將毛巾用冷水浸後冬季用熱水擰乾,放於小腦上枕骨左右兩側,兩側可同時冷敷或左右交替敷,毛巾重複浸水次數,每次進行3分鐘左右。能醒腦,提高反應和思維能力,對高血壓引起的頭暈也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三、打哈欠


大腦勞累過度,氧氣供給不足,人常出現頭脹、思維下降,如張開嘴打哈欠,就等於進行了深呼吸,這有助於促進腦細胞重新活躍起來,打哈欠後再施以頭部按摩,效果會更佳。


四、挺胸彎腰


站立時先深深吸一口氣,然後挺起胸膛,接著呼氣並向前屈身彎腰,做10—20次,每天做2—3次。不僅能鬆弛頸背肌肉,還可增強肺活量。


五、全身搖擺


身體直立,向上舉起雙臂也可以兩臂自然下垂,然後雙肩放鬆,使全身癱軟般地左右搖擺,可以站著做,也可以坐著做,每次3—5分鐘,做時雙目輕閉,口自然微張,自我感覺舒適為好,可解除周身疲勞和減輕腰背疼痛。


六、眼保健指壓法


雙目輕閉,用中指按住上眼瞼向上輕提,連做3次,再用中指將下眼窩向下按3次。做完後,用左右手的中指,從左右外眼角向太陽穴按去,經太陽穴再向耳邊按去,反覆3—4次。最後閉上雙眼,用中指輕按10秒鐘即可。這是你會覺得眼睛的疲勞感能立刻消除。


七、穴位按揉抗瞌睡


當你出現打瞌睡時,可反覆揉摩中沖穴中指尖正中,左右手交替按揉,出現疼痛感時,便可逐漸擺脫瞌睡的糾纏。另一方法是:當昏昏欲睡時,用中指或鉛筆端扣打左右眉毛中間處,連扣2—3分鐘,也有上述效果,還可消除眼睛疲勞。(百度網「元氣」)


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


附錄4:


[戰國]《黃帝內經》「腎者藏精」說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


附錄5:


[戰國]《黃帝內經》「腎主水」說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


(《黃帝內經?素問?六節臟象論》)


附錄6:


[戰國]《黃帝內經》「陰虛則精不藏」說


腎為陰,主藏精。肝為陽,主疏泄。陰器乃泄精之竅,是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若遇陰邪客於其竅,與所強之陽相感,則精脫出而成夢矣。所謂陽強者,非臟之真陽強也,乃肝臟所寄之相火強耳。蓋水為陰,火為陽,故通言火為陽,然分言之,則為二。若火盛不已,反消亡其臟之真陽也。肝乃魂之居,藏之真陽虛,則遊魂為變,變則為夢,與肝虛病者多夢亡人無異。


(《黃帝內經?靈樞?淫邪發夢》)


附錄7:


[明]張介賓「命門水火」說


命門之火,謂之元氣;命門之水,謂之元精。


(張介賓《景岳全書》)


附錄8:


[明]養生家「擦腎法」


老人夜起頻詡,亦一病也。昔林某頻詡,一道人教以擦腎法,每卧時,坐閑垂足,解衣閉氣,舌柱上齶,目視頂,提穀道,以手擦兩腎俞穴各三十六,少息至四十九,至四百一;多多益善。行之旬日,果稱奇妙。


(明代佚名《養生秘旨》)


歡迎訂閱【傳承網】微信號:iccwcn,傳承中華文化,分享南師智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正修行之路——觀心法門
夢參老和尚:要想修行,必須先清凈你的心
南懷瑾老師:真出家者是心出家,不是剃光頭吃素的
南懷瑾老師:真正學佛不應該著相,也不應該不著相
文化視角:學好書法很重要

TAG:傳承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養生學說:陳紀「養生誡食患」訣
養生學說:養生家「腦保健口訣」
養生學說:朱錫綬「四不濁妙語」
養生學說:陸遊「食粥壽仙」詩
養生學說:龍繪堂「慎補歌」
養生學說:汪昂「飲食四勿訣」
養生學說:邵雍《善飲酒吟》
養生學說:冷謙「飲食要旨」
養生文化:喝茶養生學問多,看看中醫「三張表」
養生學說:養生家「腳字歌」
太素:各家養生學說的延伸——祝由(二)
養生學說:石成金「飲食須慎歌」
話說雞蛋與養生學問
喝茶養生學問多 看看中醫「三張表」
養生學說:高濂「飲食八少八多」訣
名醫李時珍的飲食養生學理論
宇宙大律誕生了傳統醫學、養生學理論
中醫養生學的文化
一代國醫大師熊繼柏:傳授你《黃帝內經》養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