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一代國醫大師熊繼柏:傳授你《黃帝內經》養生學

一代國醫大師熊繼柏:傳授你《黃帝內經》養生學

今日專家

熊繼柏

國醫大師

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終身教授

十三歲學醫,十六歲行醫,他天資聰穎;

上至非洲總統,下至黎民百姓,他一視同仁。

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有這樣一位醫生,心繫病患,是國內外著名的中醫專家,被授予國醫大師。

這輩子,他說他只做了兩件事:治病救人、教書育人。

8月8日,孫光榮、熊繼柏這兩位中國中醫界領軍人物、湖湘中醫的傑出代表同時受聘成為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終身教授。

6月底,在北京舉行的國醫大師、全國名中醫表彰大會上,熊繼柏被授予全國中醫最高榮譽:國醫大師。

他是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主任醫師。從醫59年里,接診病人近百萬人次,帶教全國各地中醫學徒100餘人。個人撰寫出中醫學著作10部,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00多篇,還有任主編、副主編的專業著作10部。而這位被譽為「當代湖湘中醫的最傑出代表」的老人,卻是從農村基層醫生中走出來的。

載譽歸來,他依然到醫院坐診,依然從早晨6點半抵達醫院的診室,開始為病人看診,一直忙到下午2點半。

其實,這位75歲的老人在閑暇之餘還有許多別的「天賦」,比如書法、音樂等。

[奇才]13歲學醫16歲當醫生,

37歲被調往湖南中醫藥最高學府教書

曾有人問他,是什麼派?熊老答,我既是學徒派,又是學院派。

「我的經歷比較特殊。」他用一堆數字總結自己的成長經歷,「我在農村當醫生工作了22年,13歲學醫生,16歲當醫生,37歲調往長沙,在湖南中醫藥大學(當時為湖南中醫學院)教了30多年書,學生好幾萬,碩士博士帶了100多個。在全國諸多大學作過200多堂學術報告,臨床看了將近100多萬人次。60年如一日從未間斷。」

上世紀50年代,熊繼柏小學畢業。那時,他的成績是最優秀的,卻因家庭原因輟學。當時,他的爺爺是當地一個有名氣的骨傷科醫生,想讓熊繼柏也來學醫。他便給熊繼柏找了一個清朝末年的秀才當老師,老師姓胡,古文功底非常深厚,一去,讓熊繼柏作一篇文章,一考,就把他收了。

16歲那年,熊繼柏開始在常德石門縣行醫。一開始,他一天看十幾號病人。到1963年,他一天要看100來號病人。1978年,中央56號文件發布,決定在全國考試選拔一批中醫藥人才。熊繼柏沒有意向,但石門縣的一位名老中醫用1塊錢幫他報了名。

他去問老先生,「這是要幹什麼?」老先生答,「叫你去考試。」

「考取了就是國家的公務人員是吧。可是縣裡的人離不開我,他們都對我很好。」

他舉例說道,第一,吃飯的時候,許多人都不要我的糧票;看電影時,也不愁買不到電影票;有一年,一個區就兩雙馬口膠鞋的指標,區里把第一雙給了一位老紅軍,第二個指標就給了我。一看要六塊錢,我沒錢不要了。

但這場考試,熊繼柏還是參加了。數十年後,回憶起改變自己人生的那一幕,熊老依然記得很多的細節,「我就這麼稀里糊塗參加了考試,稀里糊塗考了個最好成績,稀里糊塗調到湖南長沙來工作。」

調往長沙前,還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當時,調令下來近一個月,石門縣政府把它扣下來了。縣裡領導開會,「這個人不能放他走。」縣委副書記給他做工作,開出兩個條件:第一,把工資從40塊錢漲到45塊錢,第二,把全家人由農村戶口轉為商品糧戶口。

省里派人到熊繼柏家給他做思想工作。要調他到湖南中醫學院教書。那是湖南中醫藥的最高學府,熊繼柏以為自己聽錯了,「我以為是讓我到那裡去讀書,絕對是有同名同姓或者把名字搞錯了,他說我們沒錯,你的卷子都在我們這裡。」

卷子里,有一篇六個小時完成的3000字論文。熊繼柏此前從未寫過論文,但這篇論文,卻讓他獲得了最好的名次,裡面有大量的是引經據典,有理有據。如今,這篇論文被列印出來,在他的博士生研究生中間傳閱。

[刻苦]大學30多年教書生涯,

學生給他起了個外號「問不倒」

熊老學中醫的方法,是「下死功夫」。一是苦抄,二是背誦。

學醫時,因為買不起醫書,他學的書都是自己用毛筆手抄的。他的記憶力很好,看書看個三五遍就可以背下來。

他背的第一本書,是《雷公炮炙四大藥性賦》,四個早上把它背完,一個早晨背一個藥性,寒、熱、溫、平。背完了接著就是《藥性歌括四百味》,接著便是《醫學三字經》,第四本書是《脈訣》。

這也是熊繼柏當年苦抄和背誦下的中醫基礎,分為中藥學、三字經、診斷學三類。打下這三類書的基礎後,他開始學方劑,讀完方劑後開始讀內科學的書。「《傷寒論》讀完了,接著就是《金匱要略》,又是要求背。我一年內把這兩本書背完,半年背一本,其中《金匱要略》好背,就是《傷寒論》不好背,尤其是太陽篇,把人背得暈頭轉向。」背完這兩本書,熊繼柏就開始行醫去了。

與當年的入門基層相比,熊繼柏覺得,更重要的是大學30多年教書生涯。

在大學裡,熊繼柏開始講授《黃帝內經》,自己邊教邊學習。《黃帝內經》是西漢時期的文章,是中醫最高、最深奧的學問。它一不好讀二不好教,但熊繼柏講授《黃帝內經》卻是一炮打響,很受學生歡迎,他當了八屆優秀教師。

「因為我是下死功夫的,黃帝內經的原文我能背很多,教材上的原文可以全部通背下來。更重要的是,我上課的時候不拿書講,學生們回去都要翻書,看老師講的對不對,我給學生無形中樹立了讀書學習的榜樣。」

熊繼柏還有個稱號,叫做「問不倒」。他是香港浸會大學的榮譽教授,在全國許多大學講課時,學生提問,他張口就答,沒人能把他問倒。有個年輕老師拿著書問,但念錯了兩個字,熊繼柏就對他說:「這位老師,你可能由於緊張念錯了兩個字。」他把錯字指出來,這次之後,他被大家喚做「問不倒」。

問及熊老從醫60年的成功經驗,他說了八個字:「勤奮刻苦,堅持不懈」。

[行醫]摸脈看病不是藉助儀器,

靠的是辨證施治

「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在幾十年中醫臨床和教學中,熊繼柏尤擅長診治中醫內科、婦科、兒科等疾病,診療各種疑難病症及危急病症經驗獨特。只要是熊繼柏坐診的日子,來自全國各地的病人擠滿門診大樓。

熊繼柏看病不是藉助儀器,靠的是望聞問切,辨證分析。他的診室無血壓計,無聽診器,無體溫表,無化驗單;酷愛中醫的他從不開西藥,從不開中成藥;從不開無湯頭之方,堅持用地地道道的「純中醫中藥」治病。他自創的黃芪蟲藤飲、葛根薑黃散、玄貝止嗽散、散偏痛湯等名方,藥味精,見效快,救人無數。

熊繼柏說,醫者行善積德,要有菩薩心腸。因此,他看病特別照顧六種人:抬擔架或坐輪椅來求診的危重病人;殘疾人;八十歲以上老人和三歲以下小孩;各種癌症等重症患者;從外省來的;邊遠山區來的,尤其是農村來的,再苦再累也要看完。他常說「農民太辛苦,收入低,生病以後跑到城裡要路費,住宿吃飯要花錢,看病更要錢,能夠為他們減輕點負擔就應該盡量減輕一點。」

2006年,熊繼柏受國家某部邀請,為阿爾及利亞布特弗利卡總統治病,取得良好療效,是國內至今為外國元首看病為數極少的中醫專家之一。

[一問醫答]什麼是國醫?

國醫又稱為中醫,中醫在中國已經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中醫學有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的,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說「中醫有五千年的歷史」又有人說「中醫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西醫傳入中國還不到兩百年,所以中國的老百姓幾千年以來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全是依靠中醫。

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繁榮昌盛,中醫也有很大功勞,因此百姓相信中醫。儘管西醫進入中國以後優勢非常明顯,比如外科手術,急救手段等等,但中醫的根基有幾千年,經驗非常豐富,理論也很系統,博大精深。所以,中醫和西醫各有各的優勢。

乾貨

國醫大師告訴你,什麼是真正的養生秘方

現在的社會有點歪風邪氣,把養生帶偏了。「一會吃綠豆,一會吃生茄子,有人活了一百歲就找他去養生」不僅千篇一律,而且很多說話都是錯誤的。中醫的養生法則主要是四個字「順應自然」

71第一個層次就是要 順應大自然氣候的變化規律 。

人和自然是統一的,自然界有「春夏秋冬」「溫熱涼寒」,自然界中的生物有「生長收藏」,我們人就要順應這種規律。

夏熱冬寒,古人沒有空調,就講究 「動作以避寒,居陰以避暑」,這是出自《黃帝內經》,古人就是這樣養生的。 夏天該熱的時候,不能把室內的空調設置在18度以下,冬天該冷的時候,也不能調到30度以上。

第二個就是要 順應人的身體規律 ,從出生到成長到壯到衰。人開始成長的時候,就像植物剛剛萌芽,不能用生長激素去促進他成長,年老之後也要順應規律。

「五十歲肝氣始衰」,肝主筋,肝開竅於目,這個時候眼睛的光就差了,手腳也不靈活了。運動員為什麼30歲就稱老將了,因為這時他全身的筋膜已經沒有20歲那麼旺盛,靈活。「六十歲心氣始衰」,這時候人就多悲,多憂。老人就容易管閑事,說話重複,所以家裡有老人,這時候不要嫌他,這是規律所致的。「

七十歲脾氣始衰」,脾主肌肉,這個時候肌肉下垂 ,鬆弛了,吃飯就沒以前好了,食慾減小。「八十歲肺氣始衰」,呼吸氣短,中氣就不足。

「九十歲腎氣始衰」,腎藏精,精生髓(骨髓,腦髓)是相通的,「髓通於腦」骨髓、腦髓一空,人就容易頭暈,腰膝酸軟無力,看書寫字就不行了。「一百歲五臟皆衰」,人的生命就差不多走到盡頭,雖然也有高壽之人,但那是極個別的。這就是我們應該順應的規律。「養生可以長生不老」之說法,是不符合人的生長規律的。

第三個就是要 順應人的個體差異 。

「人有剛柔,人有強弱,人有短長,人有陰陽。」人除了性別、年齡不同外,體質也有很大差別。有的是陰體,有的是陽體,有的是剛體,有的是柔體,有的長得高,有的長得矮。兩個人同樣的時間,同樣受風雨的襲擊,同時患的感冒,就有可能一個是風熱感冒,一個是風寒感冒,這就是體質使然。所以不要千篇一律,如果有宣傳說吃什麼都可以不得病肯定是假的。人的生活要保持平衡,中和。

《黃帝內經》提出一個基本飲食原則即「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就是說穀物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所有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都是作為主食的輔助,補益和補充人體所需。 我們要綜合地服用,以補精益氣,決不能只專門地吃哪一種,這樣就錯過了真正的養生法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國醫大師孫光榮養生秘訣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石學敏:「三位一體」養生法
國醫大師張學文談養生
國醫大師薛伯壽養生秘訣
孔子論易+跟國醫大師學養生
中醫文化:必看!國醫大師孫光榮的學術精華
國醫大師王琦島城論醫
跟著國醫大師學養生
百歲國醫大師、中醫旗手鄧鐵濤老先生仙逝
劉德華國際國醫大師
跟第三屆國醫大師學養生——朱南孫:養生心態最重要
懷念我的恩師:國醫大師李振華教你如何養生防病
國醫大師孫光榮九九自振養生操 | 跟著名人學養生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楊春波:養生重在規律生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發唁電哀悼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
「跟國醫大師學養生」王世民:風輕雲淡,修身淑世
懷念我的恩師:國醫大師李振華對醫學發展的設想
第三屆國醫大師列傳——廖品正:光明使者,中醫「惠」眼
國醫大師熊繼柏:學中醫,一定要讀這幾本中醫書籍!
岳陽市中醫院弘揚國粹 4位中醫拜師國醫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