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摘要


戒律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道教約束修行者言行,規範其身心戒除惡行的行為規範,是道教信徒所尊奉的警戒條文。本文認為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應弘揚道教戒律的優秀思想,並從現代生活的角度論述了推動道教戒律不僅僅對道教修行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更於當代社會中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具有積極的教育和啟迪作用。挖掘道教戒律中的道德倫理思想,對推動建設生態型社會,更好地引導廣大道教修道者及信眾在現實生活中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提高服務和諧社會建設的能力,充分發揮道教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具有積極地意義。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關鍵詞:道教戒律;現代生活;和諧;節約


引言


道教戒律學一直是道教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道教戒律是道教信徒修持尊奉的警戒條文,是教門中人約束言行,追求生命修鍊境界,戒除惡行規範身心倫理道德的行為規範,並且認為持戒修行方能得道成真,早期天師道經典《正一法文天師教戒科經》:就有「人能修行,執守教戒,善積行者,功德自輔,身與天通,福流子孫。」的論述。〔注1〕

道教戒律是以「道德」思想為核心在道教的長期發展中建立起來的。最早源於齋戒儀規思想,歷史上曾形成多種道教戒律。早期在漢代道教創教初期最早形成道「誡」,《太平經》中存有所謂的道「誡」為道教最早文字記載的「道誡」,如「不孝不可久生誡」、 「七十二色死屍誡」、「貪財色災及胞中誡」等。早期的道「誡」多是與齋合在一起,合稱「齋戒」。早期的天師道在發展中更是對戒律尤為重視,如《老子想爾注》中認為「誡為淵, 道猶水, 人猶魚」 〔注2〕強調「道」、「誡」、「人」三者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道教最早的正式戒律應當是以「想爾九戒」等為典型的一類道教戒律。《道教義樞》卷二《十二部義》稱: 「戒之為義, 又有詳略」, 「略者, 道民三戒, 籙生五戒, 祭酒八戒, 想爾九戒」〔注3〕。魏晉南北朝時期,寇謙之改革天師道,道教先後又創製了《老君說五戒》、《八戒》和《女青鬼律》、《玄都律文》等戒規律文。至唐代.道教戒律學在張萬福等高道的推廣下道教戒律更加龐大複雜。張萬福本人就編著有多部道教戒經,如《三洞眾戒文》、《三洞法服科戒文》等。宋元時.隨著符籙派的興起,道教戒律更是得到廣闊的發展空間,天心派、神霄派等派都有對鬼神及道士法官制約行為的天律,如《無上三天玉堂大法》卷二《真師戒律品》〔注4〕、《道法會元》中的《太上混洞赤文女青詔書天律》〔 注5〕等。而像《雲笈七箋》〔 注6〕、《要修科儀戒律鈔》〔注7〕這些經籍中也出現了更多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等,此時道教戒律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規範體系。元明以後除了禁止性的規範外,還出現了大量的倡導和鼓勵作為的戒律及清規。這些戒律既規範了道教信徒的行為準則,又起到堅定道教徒信仰的作用,而同時又對推動道教發展,完善教制、教理,維護道教經籍、道教科儀、道教活動場所、道教組織等宗教要素的神聖、尊嚴和崇高性起到絕定性的作用。如明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的《道門十規》〔注8〕。清代龍門派高道王常月開壇傳戒後更推定了道教戒律的發展,重新樹立了道教戒律的嚴整規範性。從以上道教戒律發展的歷程可看出傳統道教戒律是隨著道教發展而建立起來的。而道教戒律思想更體現出道教對傳統社會倫理的認同與彌補。


道教戒律思想文化不僅僅是宗教倫理方面的道德規範,其內涵也包含著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思想,這些思想中蘊含著很多深刻的生活智慧。對現代人的生活啟發性很強。


21世紀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人們過著日新月異的生活。現代社會更應順應時代深入挖掘學習道教戒律的優良內涵,當今社會人們多盲目追求物質生活,而忽略精神方面的追求,傳統道教戒律中思想能起到制約人們思想意識,規範道德行為的作用,不僅僅是修道的道教徒也對於現代人能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而創建美好和諧的社會與人生有著積極的現代意義。

淺論道教戒律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


一、道教戒律體現出的「和同慈仁」思想能進一步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


道教從老子《道德經》 「上善若水」這一思想提出人都應該具有慈愛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對待他人,憫人之苦,濟人之危。像水一樣滋養萬物而平等一心,和同一切。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的,受到各種社會關係的制約。社會和諧有序,每個人才會有美好的人生。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同時首先要構建個人和善同愛的心靈。


道教戒律首先強調修道者自身應清凈無為,如道教早期戒律《想爾九戒》明確提出了「行無為,行柔弱,行守雌;行無名,行清靜,行諸善;行無欲,行知止足,行推讓」的要求〔注9〕。而在《玄都律文》《百葯律》一節指出:「律曰:柔弱去欲,寬和恭遜,葯之道德府。」〔注10〕在《戒頌律》一節中又有:「律曰:寬和忠孝,恭敬朝修,淡泊慈仁,畜孝篤信,思義所行」〔注11〕。這些戒條都明確指出道教徒應先完善自身人格,守清凈之道,去除俗欲,淡泊仁慈。


其次道教戒律強調在與他人交往中,道教徒要嚴格要求自己的言談舉止,不得搬弄是非和參與他人的糾紛,破壞他人關係,引人非議。更不得參與社會中的是非糾紛。如《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第五戒者,不得敗人成功,離人骨肉,當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注12〕。《雲笈七箋》卷三十九《修齋求道當奉十善》之第九戒:不得關亂口舌,評詳四輩,天人咎恨,損傷神氣。《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一百十一戒:不得多言弄口舌;第九十二戒:不得以縣官中傷人民。第一百二十七戒:不得為人作辭訟,知人官事。另外,道教戒律中多處還規定要尊重他人隱私,不得窺伺、泄露和宣揚他人的隱私,更要語言和善不得妄語惡言〔注13〕。《洞玄智慧十戒》第五戒「口無惡言,言無華綺,內外中直,不犯口過」等。還有如「不得妄言綺」、「不得兩舌邪佞」、「不得好言人惡」、「不得言人隱私」等戒條。《中極三百大戒》第八十四戒者:「不得說人親長過惡」〔注14〕。這些條文都規定道教徒應慎言慎行,對個人的道德修養起到規範的作用。現代生活中人們也應多檢點自身的語言,注重口德,加強自身文明修養,以道教戒律中的這些條文規範自己的言行,才能團結大眾,更好的服務社會,構建和諧社會。


二、道教戒律中的崇儉抑奢的生活信條對促進構建節約型社會起到一定作用

反對奢侈浪費,提倡儉樸是道教的傳統美德。道教戒律要求道士降低物質生活要求,摒絕追求過高物質生活慾望。如《真仙直指語錄》之「十勸」也說要「薄滋味、棄榮化」 〔注15〕。《全真清規長春真人規榜》說:「每一衣一食不過而用之,每計庵糧不可積剩,治身衣物不可貪求。」。《女真九戒》第五戒對「女真」要求「衣具質素,不事華飾」。《中極三百大戒》很多條文要求道士「不得羨慕富貴、希圖逸樂」、「不得用金銀食飲」、「不得營謀身後厚葬體骨」、「不得貪著滋味」、「不得擇美食」、「不得觀看妓樂」、「不得擇好房舍床榻息」、「不得評論人家飲食好惡」、「不得榮飾衣服華麗」、「當念遠聲色歌舞之術」 〔注16〕等等,都要求道士在個人生活上要求儉樸節約,反對追求奢華或者浪費。還有很多提倡節儉樸素,禁止道教徒追求奢華的戒律,如《老君二十七戒》第十三戒:「戒勿資身好衣美食」〔注17〕;《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十五戒:「不得以金銀器食用」〔注18〕等等。現代社會人們物質水平大大提高,但是隨之而來也有很多普漲浪費,奢侈講究場面的現象發生。在生活方面上道教主張的回歸自然,慈儉,愛惜物命的倫理思想是值得我們當代生活提倡的。


現代社會提倡建立節約型社會,然而,在現代社會中,不少人踏入了消費的誤區,以奢華擺闊為榮,以揮霍浪費為樂,以節儉樸素視之為寒酸。這種價值觀念嚴重影響了社會風氣,導致現代生活中一些人不僅僅浪費社會能源,也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緊張,一些人為了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而不擇手段,甚至是盜竊搶劫,或利用職權貪污受賄,最終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崇儉抑奢的古老道教戒律仍然有著不可忽略的教育意義。胡錦濤主席提倡的「八榮八恥」中就有「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現代人應多學習和發揚一些道教的崇儉抑奢思想,在現代生活中,如果能多一份節儉,少一分虛華,能更好的使當今社會和諧有序的發展。


三、道教戒律的天人和諧的生態智慧

道教崇尚生命與自然的和諧,認為人與自然是有機的一體,人類必須依賴自然界生存,人類作為萬靈之首,應當愛護自然,保持自然資源,珍惜大自然的給予,不能與自然規律相違背。《陰符經》說:「自然之道不可違」。


道教戒律中很多戒條主張對自然萬物都施以仁慈的愛心,主張尊重自然界萬物的屬性,愛護自然,愛護生命,保護資源資源禁止一切殘害生命的行為。「不殺生」列為道教的《積功歸根五戒》之首,《太上老君戒經》曰:「一切眾生 ,含氣以上翾飛蠕動之類,皆不得殺。〔注19〕」道教視萬物皆有靈性,所以道教戒律對保護植物也有很多規定,不能對植物亂砍濫伐,破壞水土資源否則會遭到禍殃。如《太極真人說二十四門戒經》第十八戒規定,人不能無故採摘花果,毀壞園林,否則就會下地獄,受吞鐵丸之苦〔注20〕。《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十四戒:不得燒野田草;第十八戒:不得妄伐樹木〔注21〕。


道教認為生命都是天地所賦予的,不論天上飛的雀鳥、水裡游的魚蝦、陸上走的動物以至螞蟻昆蟲,即使是植物花草樹木,不論大小,都是一個生命,修道人都應有愛護憐憫的態度,都應該珍惜,我們要有一種惻隱之心,不應有所殺傷。這除了勿存惡念,殺人害物,傷損生靈的行動外,還涉及我們的飲食習慣。上天有好生惡殺之德,天育萬物,喜其生而惡其死,道教徒體察天地之心,故以殺生為戒。要不殺生,持齋素食,勿放縱自己的口腹之慾。現代人為了滿足自己飲食的慾望,為吃得奇珍、難得的野味、海鮮而濫殺。


道教這些戒律對保自然環境起到了積極的保護作用。道教認為自然是一切生命產生的根源,道教在強調戒殺的同時,道教戒律還重視「慈」 慈及萬物,不僅僅是人,還有昆蟲鳥獸。「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第一百三十二戒:不得驚鳥獸;第一百二十九戒:不得妄鞭打六畜群眾〔注22〕。《中極三百大戒》第六十四戒:不得驚散棲伏;第一百七十二戒:不得驚懼鳥獸,促致窮地;第一百七十二戒規定:不得驚懼鳥獸,促致窮地;第三十四戒規定:不得鞭打六畜;第三十五戒規定:不得有心踐踏蟲蟻;第六十戒規定:不得便溺蟲蟻上〔注23〕。《虛皇天尊初真十戒文》稱:「夫禽獸旁生,性命同稟,有夫婦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飲食之念,愛憎喜懼,何異於人?能懷惻隱之心,不忍殺戮而食,以證慈悲之行,不亦善乎?」〔注24〕。


現代人們為求經濟發展,過度開採自然資源,嚴重破壞水土流失。而這些戒文都警醒人們應保護自然,愛護動植物,以慈悲之心來合理利用對大自然所給予的資源。


弘揚道教戒律環境保護思想,教育人們珍惜自然環境,保護水土資源,愛護生命從而對當今建設生態型社會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結語


道教戒律是道教教制教義重要組成內容,也是道教徒加強自身思想道德和提高信仰水平的有效手段,更與中國當代所提倡的「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相一致,現代人如果能從道教戒律中學習生活的智慧,則能更好的豐富自己精神信仰,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去對待生活,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促進自然和社會的進步。當前宏揚道教戒律中優秀的思想是促進道教事業的發展的一個關鍵,積極提倡道教戒律思想能為構建和諧有序的文明社會做出積極地貢獻。


註:


注1:《道藏》第30冊,第566頁。


注2:《老子想爾注》第三十六章


注3:《道藏》第24冊,818頁


注4:《道藏》第24冊,326頁


注5: 《道藏》第30冊,537頁《道法會元》卷之二百五十一


注6: 《道藏》第22冊,《雲笈七箋》卷三十八至四十


注7:《道藏》第6冊,992頁


注8:《道藏》第32冊,147頁


注9:《老子想爾注》


注10:《道藏》第3冊,457頁


注11: 同上


注12:《道藏》第3冊,404頁


注13:《道藏》第22冊,270頁


注14:《藏外道書》第12冊,32頁


注15:《道藏》第32冊,433頁


注16:同注14


注17:《道藏》第22冊,269頁


注18:同注13


注19:《道藏》第18冊,202頁


注20:《道藏》第3冊,413頁


注21:同注13


注22:同上


注23:同注14


注24:同注12


參考文獻


《正統道藏》


《藏外道書》


《碧苑壇經》


《雲笈七箋》


《老子想爾注》


《道法自然與環境保護》張繼禹主編 .華夏出版社.1998年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道教神霄派 的精彩文章:

佛教 道教本質的區別是什麼?

TAG:中華道教神霄派 |

您可能感興趣

當代道教戒律建設:現狀與對策
正確認識道教的發展史及各派戒律!
道教戒律與道德
道教戒律的意义与类别
依道奉行——道教戒律與道德的關係
道教正一派之戒律!
道教的戒律與禁忌
戒律對一名道教徒的意義
正确认识道教的发展史及各派戒律!
道教主要戒律詳解
玄德堂——道教戒律與道德
道教戒律的意義與類別
明清之際,道教中興靠重整戒律
早期道教戒律怎樣形成?
早期道教戒律怎样形成?
道教的五戒十善,道教的根本戒律!
道教的戒律有哪些?
關於戒律的相關開示
聽這位道長說 這個時代應該如何看待道教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