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醫生要如何保護患者隱私?
在這傳播變得輕而易舉的互聯網時代,隱私也隨時可能被暴露在大眾的視線中。
在網上看見自己的病歷?有可能
幾個月前,某明星由於睾丸受傷入院,而手術通知單被流傳到了網上,瞬間傳遍大街小巷。
按道理,這種醫療文書是不能流傳的,因為這份通知單上除了遮蔽掉了患者的病房、床位、住院號等次要信息外,主要的姓名、年齡、診斷、手術方式等均未做任何處理。
而另一份內部流通的完整病歷的內容更多,年齡、聯繫方式、住址、婚育史、個人病史、手術史……(還有什麼史,作為醫生,你懂的)
可以想像,對於一個明星來說,這些個人隱私的泄露是何種嚴重。即使當時手術的不是明星,而是你我的親戚朋友,大概也不希望看到個人的資料被這樣公開。然而遺憾的是,對於患者的隱私保護,我們目前還差得很遠。
類似的,是去年西安的手術室照相事件。儘管事後衛生局儘快做出了處理當事人和領導的決定,而且病人也原諒了醫生的拍照行為。但是就其本質來說,仍是嚴重侵犯患者隱私的行為。若手術不成功,或者患者沒有那麼好說話,恐怕就不只是簡簡單單的處理了事。
在醫療環境難以言喻的今天,我們都應該學習如何保護每個患者的醫療隱私。這同時,也是保護我們自己。
他山之石
美國從 1991 年就頒布了 HIPAA 法案(健康保險攜帶和責任法案)。
這項法案規定了患者在入院之內的各種權利和義務,並在公布後的二十年內不斷進行更新與發展。隨著互聯網的興起,也加入了有關的內容。
同時美國國家聯邦醫學倫理委員會也頒布了 Model Policy Guidelines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Networking in Medical Practice(社交互聯網時代如何適當的利用社交媒體進行醫學實踐準則)。
在英國,也有類似的法令頒布。
而我國,儘管互聯網或各種媒體(微博,微信,其他網站或 App)已經佔領了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但有關這部分的管理仍處於空白狀態。
有些微博大 V、微信公眾號為了吸引眼球,採用了分享醫學故事和圖片、在線醫療等方式進行推廣。而其中,很多內容是有可能觸犯患者隱私,甚至可能引起糾紛的。
丁香園版醫生互聯網隱私建議
丁香園作為負責任的醫學媒體,自然要倡導各位醫生尊重及保護患者隱私。我們綜合了國外各大機構,各大醫學專業網站有關患者隱私保護的條例,並結合國情,提出了「接地氣」的保護患者隱私的醫療倡議。
同時,丁香園旗下的丁香診所,也將嚴格踐行這些準則。
這個建議稿可能很淺顯,可能還不夠完善,但我們相信所做的這一切是有意義的,如果你有更好的建議,我們將樂於接受並採納。如果你能在日常的臨床工作中推行,並推薦給你的上級、同事或學生,我們將非常感激。
1、不要隨手在醫院內拍照上傳
特別是手術室、ICU、急診科等「容易惹麻煩」的科室。也許今天就診的是個帥哥,或者是兒科可愛的孩童,或者是平時難得一見的明星,但是自從穿上白大褂起,你應該更專業地面對這些。
2、不要隨便加患者為好友,把工作和生活分開
在中國現在這樣的人情社會,有著良好人脈確實是通往成功的所謂捷徑。
但是,我們建議你最好不要給患者電話,也不要加患者為微信或微博好友。如果非要加的話,建議使用專門的公用電話及號碼,永遠不要把工作上的糾葛帶到生活之中。
3、保護你的 HIS 賬號
大部分醫院都採取了 HIS 系統,同時進行了院內的聯網,影像資料,病理資料等均可通過 HIS 網路進行傳輸。這一系統一般不和外網相連,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患者隱私的安全。
然而在實際中,很難保證你的個人賬戶完全沒有泄露。進修醫生,或者實習生,都有可能利用你的賬號查看病人信息。更可怕的是,在離開電腦時,大部分的 HIS 系統不能自動退出鎖屏,這一切都可能會帶來潛在的威脅。
4、不要在病房以外談論病情,特別是電梯、知乎、微博、微信
大部分中國的電梯永遠是人滿為患,病人家屬和醫生擠成一團。這時候最不適合的話題就是你管理的病人病情,特別是病重、病危病人——你不知道是否有他的親屬或者同病房病人聽到了這一切。
而在網路上,一切只會變得更糟。很多人,特別是微博大 V 或者是知乎達人,都願意分享自己在醫院各種驚心動魄的故事,以此展示自己的水平高超,或者人生經歷豐富。
但是,如果你是患者的家屬,當你在網路(有意或者無意)看到你的家人的信息,你又會怎麼想呢?設身處地的想一想,也許保護別人的隱私就不會那麼困難。
5、病案討論要謹慎
不管是疑難病例討論,或者科室查房討論,還是患者的死亡討論。我們都需要保護患者的個人信息,這裡的保護並不只限于姓名。作為病案討論時,任何可能直接推到出患者的個人信息(身份工作信息、個人地址等)都應當避免。和診斷無關的信息,都應該去掉。
在網上參加專業討論更應嚴格要求。對於醫生來說,複製粘貼或者是用手機照相可能很方便,但是這些信息發布到公開的網路上後,可能幾年、十幾年後仍然能被搜索到。而在只有認證醫生可以看到病例討論的社區(例如丁香園論壇),無疑要安全許多。
6、臨床研究做到知情同意
中國的醫生除了臨床工作,科研也是醫院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而在臨床科研中,不管是病案報道,還是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都需要明確告知患者,並得到同意授權。不管是患者的影像、化驗,或者是病史資料,都必須在患者知情同意下才能發布。
同時在採集資料時,還要避免患者個人信息的泄露。而現在大部分的中國基層醫生,還沒有這方面的意識。發表論文很重要,但是保護患者的個人隱私同樣重要。
7、出現泄密,妥善處理
最好的方式是坦誠面對,其次是儘快進行補漏。
如果是由本人在社交網路發布的,儘快進行編輯或者刪除。如果已經造成影響,這時候不應當隨意說話,而是由專業機構發聲(如科室、醫院宣傳部,或者丁香園等)。快速、高效、透明的信息發布,才能把影響和損失減少到最低。
義不容辭的責任
社交媒體仍存在許多潛在的漏洞,比如缺少對隱私泄露的保護等。但是,在今天,社交媒體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這些技術性問題也遲早會得到解決。
現在我們探索未知的步伐,正與世界縮小的速度一樣快。作為人類生命守護者的我們,更需要始終走在科技的前端,不能因網路環境的紛雜而鬆懈了醫生的原則。
作為醫療領域的有擔當、有良心的社交媒體,無論是倡導醫生保護患者隱私,還是保護醫生的從業環境,丁香園都責無旁貸。
丁香園,更懂中國醫生。
責任編輯:劉冬宸






TAG:丁香園 |
※產房裡,產婦的隱私,醫生如何保護?
※醫生手記—— 要向癌症患者隱瞞病情嗎?
※腫瘤科醫生 你該如何應對患者自殺?
※「肺癆」是不治之症嗎?醫生教你如何防治
※醫生的建議:如何保護聽力
※孕婦接生,主治醫生不在,看奇葩護士如何接生?
※拿什麼保護你,急診醫生?
※她不孕,為啥婦科醫生讓她治療甲狀腺?
※醫生該如何應對住院病人自殺?
※擔心痣或胎記惡變:應該何時看醫生?
※吃了藥效果不好患者埋怨,醫生和患者如何面對疾病進展
※身患癌症仍心系患者的「暖男醫生」——申宏
※「產科」男醫生給患者看病時,都在想什麼?
※胃炎患者該選哪種胃鏡?如何避免感染和意外?醫生道出心裡話
※患者因棉球誤吸窒息而死當事醫生被追刑責:為何醫院沒有替醫生擔責?
※醫生為何如此冷情?
※醫生應不應該視患者如親人??
※「睡不好」,神經科醫生如何看待?
※兒科醫生媽媽:如何保護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