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上期內容粗談了《溪山琴況》之「和」,「和」為二十四況之首,之後會講到的各況都是在 「和」況的引領之下,延伸出的、更為具體的一些審美要求。

緊跟在「和」之後的第一位便是「靜」況,靜在儒釋道各家的注釋里都有闡釋。比如儒家的樂記中有言,人聲而靜,天之性也。道家老子有言,致虛極,守靜篤,為天下正。由此可見,老子把靜作為治理國家、維持社會秩序的一種必要手段,他主張人世的紛擾和喧囂,最終要返回到清凈的狀態。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我所理解《溪山琴況》的「靜」,分為兩方面,一是心要靜,二是指要靜。

心要靜,安靜、明凈、恬淡、平和。文中有講到,政在聲中求靜耳。靜由中出,聲自心生。此話是講心是聲的源頭,若談靜,那必要從心始之。那麼,如何才算是心靜呢?


文中有提到,淡泊寧靜,心無塵翳,雪其躁氣,釋其競心,這幾句話就是我們要達到靜的目標和要求。彈琴使心靜下來的方法,調息是關鍵。文中講到,調氣則神自靜,已是清晰明了。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清代蘇璟、戴源、曹尚炯合編的《春草堂琴譜》,古琴八則中有講,彈琴要調氣。氣者,餘生合并而出者也。每見彈琴者,當其慢彈,則氣鬱而不舒。快彈,則氣促而不適。在我們指法第一課就會強調,要慢下來,關注留白。慢,又究竟多慢?過慢不可。從簡單的指法「勾」而言,在每落指音一聲,有一個完整的呼氣和吸氣,再落指下一個音。

在學樂曲時,可多哼唱樂曲的旋律。在哼唱的過程中,樂曲和呼吸自然就能夠合二為一了。我認為這是一個在初期習琴,特別受用的方法,從初期就結合到呼吸。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指要靜」指法是運動著的。而此處的靜,則要求動中求靜。雖然聲由心生,但實際彈奏中,音聲是從手指發聲的。正所謂,指動而求聲,聲厲則知指噪,聲粗則知指濁,聲希則知指靜。心雖安靜,但指還未靜。


上周在「和」況中講到,【弦與指合,指與音合】,與「靜」況中這句【指有餘閑】是相同狀態。通俗來講,指法嫻熟,才可從容的將所想於指上同步,且乾淨利落,力度恰好,沒有雜音。照原文解讀,即是音聲不燥,不濁。【指下掃盡炎囂,弦上恰存貞潔】是為靜也,這也恰恰是練指的具體要求,此處的靜不是指音量大小,而是要遵循規律。該動則動,該靜則靜。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巫娜老師在一次雅集中有講,同學們看老師示範彈奏時,不僅要看指動的部分,更重要關注指不動、靜止的部分。這也我們一直所強調的在聽琴曲時,不僅聽有聲的部分,更要聽無聲的部分,關注音與音之間留白。則是同一道理。


總結今天分享的內容為 【心靜、指靜、境靜】 這三個點,若能達到這三方面,那便是三合的最佳狀態了。

本文來自殷悅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主題分享。



古琴傳習-《溪山琴況》之「靜」



殷悅


殷悅,自幼學習民樂,後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音樂教育專業,曾在中央音樂學院研修兩年,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至今。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兼考級比賽評委,曾多次獲中國音樂學院優秀教師獎和園丁獎。現為巫娜古琴傳習主課老師。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巫娜古琴 的精彩文章:

古琴是我尋找安靜的器物
古琴不僅僅是一支曲子,更是一段歷史
內心淡定造就真正的寧靜
隱士寄託—會得無弦琴上意,水流雲在已多時
藝術之事,在才氣,在功力,在學問

TAG:巫娜古琴 |

您可能感興趣

溪山琴況之「古」
溪山琴況之「清」
溪山琴況
溪山琴況之「遠」
《溪山琴況》第三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