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中醫基礎學的特點

中醫基礎學的特點


中醫基礎學的特點



中醫學有數千年的歷史,是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醫學認為五臟六腑和皮、肉、脈、筋、骨等形體組織,以及口、鼻、舌、眼、耳、前後二陰等官竅組織之間存在著有機的聯繫,形成一個整體,共同完成人體統一協調的機能活動。

《素問》說:「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陽氣虛,氣門乃閉。」這說明了人體內陽氣的晝夜波動。這與現代生理學研究所揭示的體溫日波動曲線吻合,說明人體功能隨著晝夜的寒溫變化出現節律性的改變。晝夜晨昏的變化,同樣對疾病有一定的影響。《靈樞》指出:「夫日病者,多以旦慧,晝安,夕加,夜甚。」即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較輕微,從下午起逐漸加重,特別是夜晚更甚。這是由於晝夜陰陽之變化,人體正氣也有消長的緣故。而且臟腑組織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是相互分工合作,相互制約調節的不可分割的關係。在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形成了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的重要特點在於「整體觀念」。有三因制宜即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是指治療疾病要根據季節、地區以及人體的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而制定適宜的治療方法。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作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人體的生理機能和病理變化,不斷地受自然界的影響,人類在能動地改造和適應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


一、季節氣候對人體的影響


中醫學對人體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的認識有它的特點。它把人體看成是一個以臟腑經絡為內在聯繫的有機整體,認為人與自然界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繫;認識到「六淫」「七情」等在疾病發生上的意義,既不排除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均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據不同季節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為"因時制宜".一般來說,春夏季節,氣候由溫漸熱,陽氣升發,人體腠理疏鬆開泄,即使患外感風寒,也不宜過用辛溫發散藥物,以免開泄太過,耗傷氣陰;而秋冬季節,氣候由涼變寒,陰盛陽衰,人體腠理緻密,陽氣內斂,此時若非大熱之證,當慎用寒涼藥物,以防傷陽。《素問》說:「用寒遠寒,用涼遠涼,用溫遠溫,用熱遠熱,食宜同法」,正是這個道理。暑邪致病有明顯的季節性,且暑多兼濕,故暑天治病要注意解暑化濕;秋天氣候乾燥,外感秋燥,則宜辛涼潤燥,此與春季風溫、冬季風寒外感用藥亦不甚相同,風溫宜辛涼解表,風寒應辛溫解表,所以治療用藥必須因時制宜。更重視機體內因的作用。

中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人的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當然人體的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之間的關係,不一定像上述的那樣機械,但中醫學在二千多年前就能明確指出人類的精神活動和生理活動之間的內在聯繫這一辯證觀點,在今天看來仍是正確的。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即為「因地制宜」.不同地區,由於地勢高低、氣候條件及生活習慣各異,人的生理活動和病變特點也不盡相同,所以治療用藥應根據當地環境及生活習慣而有所變化。如我國西北高原地區,氣候寒冷,乾燥少雨。其民依山陵而居,經常處在風寒的環境之中,多食鮮美酥酪骨肉和牛羊乳汁,體質較壯,故外邪不易侵犯,其病多為內傷。東南地區,濱海傍水,平原沼澤較多,地勢低洼,溫熱多雨。其民食魚而嗜咸,大都皮膚色黑,肌理疏鬆,病多癰瘍,或較易外感。 醫生治病,同一病而治法各不相同,都能治好,就是因為地勢不同,而治法各有所宜的緣故。如外感風寒證,西北嚴寒地區,用辛溫解表藥量較重,常用麻桂;東南溫熱地區,用辛溫解表藥量較輕,多用荊防。這也是地理氣候不同的緣故,所以治病須因地制宜。


二、中醫基礎陰陽學說


陰陽學說是中醫學最基本的理論,它貫穿於整個中醫學中。它是多層次、多角度的一種認識方法,從小至大可以有無窮的演繹。《素問·陰陽離合論》說:「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陰陽之數雖可無限地計算,然其要約為一。張景岳註:「謂陰陽之道,合之則一。」這個「一」即是萬事萬物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整體而觀合之則一,即是「易」所謂「太一」。祖國醫學強調「形神合一」,「形神一體」,「形與神俱」,「形神相即」。在內,心身是統一的整體;在外,「人神」與自然是息息相通的。這種整體的認識又常常以陰陽的離合、消長、推移、互根、轉化等法則去討論。人體是由若干臟腑、組織和器官所組成的,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而這些不同的生理功能又都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就決定了機體的整體統一性,決定了它們彼此之間在生理上相互聯繫、相互制約,以維持其生理活動的協調平衡,在病理上相互影響而產生複雜的病理反應。這種整體的聯繫或影響,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系統的聯絡作用而實現的,具體表現在生理、病理、診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對於心理現象的認識也基於此,故中醫心理學首先以陰陽整體立論,它不僅貫穿於對心身發展的認識和醫事的各個環節,也貫穿於心主神明論、五臟情志論及七情學說等中醫心理學各種基本理論之中。


中醫學認為:人的精神充沛,心理活動正常是機體陰陽協調的綜合體現。故《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相反,陰陽失調則形病及神,或形志並病為各種心身疾病。五行學說之所以引進醫學,其關鍵不在這五種物質的本身,而在於它們的不同屬性和相生相剋的關係。年齡不同年齡則生理狀況和氣血盈虧不同,治療用藥也應有區別。老年人生機減退,氣血虧虛,患病多虛證,或虛實夾雜,治療虛證宜補,有實邪的攻邪要慎重,用藥量應比青壯年較輕。小兒生機旺盛,但氣血未充,臟腑嬌嫩,易寒易熱,易虛易實,病情變化較快,故治小兒病,忌投峻攻,少用補益,用藥量宜輕。《溫疫論。老少異治論》說:「凡年高之人,最忌剝削。設投承氣,以一當十;設用參術,十不抵一。蓋老年榮衛枯澀,幾微之元氣易耗而難復也。不比少年氣血生機甚捷,其氣勃然,但得邪氣一除,正氣隨復。所以老年慎瀉,少年慎補,何況誤用也。亦有年高稟厚,年少賦薄者,又當從權,勿以常論。」根據《內經》的記載,世間各種事物,包括四季氣候變化,人的生理、病理乃至精神情志狀態,都可以拿五行相配。


三、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

七情學說是中醫學的基本理論,也是中醫心理學的重要內容,有著理論和實踐的研究意義。它是祖國醫學對醫學心理學思想一個獨有見地的命題,體質體質有強弱與寒熱之偏,陽盛或陰虛之體,慎用溫熱之劑;陽虛或陰盛之體,慎用寒涼傷陽之葯。病理上的整體觀,主要表現在病變的相互影響和傳變方面。如臟腑功能失常可以通過經絡而反映於體表;而體表組織器官的病變亦可以通過經絡而影響臟腑。同時,臟與臟、臟與腑、腑與腑之間,也可以通過經絡而相互影響,發生疾病的傳變。體質不同,治療用藥常不同。此外,有的病者素有某些性病。


慢性病或職業病,以及情志因素,生活習慣等,在診治時,也應注意。綜上分析,因人制宜,是指治病時不能孤立地看病證,必須看到人的整體和不同人的特點;因時、因地制宜,則強調了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治療法則,充分體現了中醫治病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在實際應用上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只有全面地看問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善於因時、因地、因人制宜,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縱觀世界醫學心理學發展史,不曾見像七情學說這樣源遠流長自成體系的學說。中醫學非常重視人體本身的統一性、完整性及其與自然界的相互關係,它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構成人體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在結構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協調、相互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響的。同時也認識到人體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人類在能動地適應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鬥爭中,維持著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這種內外環境的統一性,機體自身整體性的思想,稱之為整體觀念。中醫學中的整體觀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二是認為人與環境之間有密切的聯繫。


中醫學是在中國古代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影響和指導下,通過長期的醫療實踐,斷積累,反覆總結而逐漸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醫學科學,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具有數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地凝結和反映了中華民族在特定發展階段的觀念形態,蘊含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是中國和世界科學史上一顆罕見的明珠。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學醫的八個誤區
十病九寒的道理,你聽過么?
危險!很多人已經喪失了「得病」的能力
看看《傷寒雜病論》序,就知道今人為什麼會學
常守道家「三寶」 可改變自身風水!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基礎課堂 |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
中醫學的基本特點.1
普通人都能學會的中醫基礎,中醫基礎與五行學說的聯繫
中醫學的哲學基礎,大有玄機!
中醫學是基於生命和人文的醫學
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中醫是偽科學?關鍵在於中醫理論和中醫的區別
如何學中醫?給初學中醫和中醫愛好者的一點建言!
中醫基礎篇:肺
撥開迷霧學中醫,這才是學中醫的重點!
科學探索神奇的中醫針灸
錢學森論中醫:人體科學的方向是中醫,不是西醫
中醫是偽科學嗎?
每天學點中醫:健康
以狹隘的科學觀、技術觀看中醫,看不到中醫的科學和進步
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的一堂中醫課
一個民間中醫的學醫之路
求賢 | 葫蘆中醫——一個有趣的中醫學堂
朱邦賢:中醫學的人文特質
中醫靠譜嗎 中醫科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