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教的起源、道術、典籍、教派詳解

道教的起源、道術、典籍、教派詳解

道教,又稱道家、黃老、老氏與玄門等,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深深紮根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


據道經記載,道教起於盤古開天闢地,元始立教說法。傳至世間則創始於黃帝崆峒問道、鑄鼎煉丹,闡揚於老子柱下傳經、西出函谷。故以黃帝為紀元計,道歷至今已有4700多年。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以丹道法術為修鍊途徑,以得道成仙與道合真為終極目標,追求自然和諧、國家太平、社會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積德者能夠幸福快樂長生久視,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識和信仰心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道教對中國的學術思想、政治經濟、軍事謀略、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國民性格、倫理道德、思維方式、民風民俗、民間信仰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魯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國根柢全在道教」。當代要論古人語彙中的黃老、道家即是道教。

道教是以「道」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它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


據道書記載,始於龍漢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說法度人,傳至世間,開宗演教於軒轅黃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與崆峒問道,闡揚理論於道祖老子(約前570—前400)函關授經和西行傳教,活躍民間於漢末建立太平道的張角(活動於約168—184年)和組織五斗米道的張修(活動於約178—191年)。故奉元始天尊為鼻祖、軒轅黃帝為始祖、太上老君為教祖。


1起源與稱呼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和結合本土儒教,如道教的音樂是模仿儒教祭祀的音樂並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但是道教與道家是不同的,因為道家是學問,道教是宗教。道教的科儀與祭祀最早可追朔於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人神溝通的占卜等多種方式,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商周時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到春秋戰國時期,古代宗教經歷了顯著的理性化演變,與社會文化知識的分化。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為「顯學」且當時的陰陽家、神仙家興起,在歷史有所的影響。至東漢,社會因為戰亂與漢朝崩潰導致對宗教產生急迫的需求,於是原本儒學逐漸宗教化,此時也於傳入佛教。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道教的主要創始人物張道陵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巫術並於與漢代所崇尚黃老道家的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7]。道教雖奉老子為教主,莊子為祖師,但其主張與老莊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

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由於受歐美文化影響,現在中文中的「道教」一詞,認為起源於西元142年東漢張道陵所創立的「五斗米道」。(註:這種歷史觀,不能被道教內部人士接受,道教內部一般認為道教起源於傳説中的黃帝。)。然而事實上早在東漢之前道教已有許多宗派,以史籍所載所曰,有關張陵、張魯的事蹪,來論述道教不創自三張父子,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蜀,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


又《三國志張魯傳》劉宋.裴松之注引《典略》[10]:熹平中(靈帝年號,西元一七二~一七七年),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中(西元一八~一八三年),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脩。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脩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咒)。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則為不信道。脩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實無益於治病,但為淫妄,然小人昏愚,競共事之[10]。后角被誅,脩亦亡。及魯在漢中,因其民信行脩業,遂增飾之。教使作義舍,以米肉置其中以止行人。又教使自隱,有小過者,當治道百步,則罪除。又依《月令》,春夏禁殺,又禁酒。流移寄在其地者,不敢不奉。在《典略》這段文獻的記載中,裴松之以為張脩是張衡之誤。姑且不論人名是否有誤;但可以很清楚看出當時的教派相當多;五斗米道與太平道一樣,都僅能算是道教的一個派別支流;在當時的道教,不僅僅是張陵張魯一家而已。而且或說張陵撰,或說張魯撰,常以「偽伎」一語,來攻襲其他教派,可以看出當時不僅道教的派別多,還常互相攻擊。又張道陵所傳之經,稱為正一經;而《雲笈七籤.卷六第四》:「《正一》者,真一為宗,大上所說。《正一經》,天師自云:『我受於太上老君,教以正一新出道法。謂之新者,物厭故舊,盛新,新出,名異實同,學正除邪,仍用舊文,承先經教,無所改造。亦教人學仙,皆用上古之法。』王長慮後改易師法,故撰傳錄文,名曰《正一新出儀》。」由張陵的標榜「新出」,可知當時舊經舊法固多。而通常宗教都是發展到某個階段後,才會定向分裂,成為多種不同的教派;由此可印證道教不創自張道陵。因而若以道教歸屬於張道陵所創不合乎於史實。因此,其他道教分支為了以示區別,也就不再以「道教」自稱。


道教的稱呼在形成初期有所不同,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中許多人都曾經以「道」來稱呼自己的理論和方法。儒家、墨家、道家、陰陽家甚至佛教都曾經由於各種原因自稱或被認為是「道教」。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詞,將堯、舜等先王之「道」和孔子的言「教」稱為「道教」。


2道術

道教的宗教活動十分龐雜,主要分兩大類,個人修行的五術和道教儀式。


此外,道教還有許多道術。例如內觀、守靜、存思、辟穀等多種,具養生之效也被人歸為氣功。


五術是中國古代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龐大複雜的道術(秦漢前稱方術、如以西方說法也就是所謂巫術)系統的最主要的分類,一般認為包括山(仙)、醫、命、卜、相五類,後三術又歸類於術數。五術的(山、醫、命、相、卜)基本構成,都是源自易經,易經涵蓋時空,宇宙的萬事萬物,都陰陽相互對立又能相互轉化,如冬去春來,夏去秋來,月升日落,老死少生等等。


包括道士的自身修行(稱為道術)和道教儀式,內容包括道教經法、懺法、齋、醮、符咒、禁咒、隱遁、乘、驅邪、伏魔、降妖、消災、祈禳、房中術、神仙術、辟穀、風水堪輿、占卜等。


道士的自身修行成為道術,包括內丹,外丹,服食,房中等內容。外丹是指燒煉丹砂鉛、汞等礦物以及藥物,製作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丹丸。現代所謂的科學認為這些丹藥大多有毒,古人也有很多服食不當致死的例子,外丹也被認為是現代化學的先驅。

內丹則是指通過行氣,導引,呼吸吐納,在身體里煉丹以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外丹和內丹的用語相同,但是所指代的含義完全不同,比如把人體比喻為燒煉丹丸的爐鼎,不過理論上還是具有相通性。古時煉丹術的傳授大多師徒相承,口口相授,外人很難了解。將人體的三丹田稱為「三元」是道教內丹術的說法。「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人亦法之,號為三焦、三丹田,以養身形,以生神氣。」亦有認為「三元」指元精、元氣、元神。


道教的儀式統稱為「齋醮科儀」,齋是清潔的意思,醮是指祈禱,又稱為道場。道教祭祀神仙,由於認為神仙清高潔靜,因此祭祀前需要沐浴更衣,不行房、不飲酒、不食肉,進行齋戒。進行祭祀活動稱為「醮」,道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吸取了許多佛教的內容(佛教儀式在發展過程中亦吸取了許多道教的內容)。道教認為通過這些儀式可以去災求福。占卜也是儀式的一部分,包括卜卦、抽籤、測字等。


3主要典籍


道教奉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為重要的兩部經典。另外有部分學者認為道教模彷彿教的大藏經創製了道藏,因為佛教在漢朝有叫朱士行僧人集合編撰當時的佛經的藏名《漢錄》,可是這部經歷滅佛後已經消失了。

收集歷代道家著作,不僅包括哲學和道家理論,而且包括煉丹、養生、治病、氣功等方面的著作。記載道教符錄、齋醮、科儀、修鍊方法的經典主要有《正統道藏》、《道藏輯要》、《萬曆續道藏》等,這些典籍有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科技等產生影響。現僅存明代《正統道藏》流傳,其它版本已失傳,現存歷代道教經典多收錄於此。道教的經書數量非常龐大,各派的主要經典也各不相同。


《周易參同契》是最早的丹經,稱為丹經之祖,此外《抱朴子》也是道教丹鼎派的基本經典。《太平經》和《老子想爾注》也是道教早期的主要經典。《黃庭經》和《上清大洞真經》則是上清經籙派的主要經典,茅山派也非常重之。《度人經》和《三皇文》則是靈寶派和三皇派的主要經典。《陰符經》和《常清靜經》也是道教兩部非常重要的經書,是道士必須誦習的經書。此外,《玉皇經》和《心印妙經》也是道教徒的日常功課之一。北宋後出現了《悟真篇》、《金丹四百字》等經典。


道教南宗正一派雖然以符籙、齋醮、科儀為主,但北宋以後也主張三教一理,修鍊內丹。


道教北宗全真派更主張三教合一,鍊氣全神,明心見性,兼融釋儒,以《道德經》、《孝經》和《般若心經》三家經典為主,提倡「孝謹純一」。


4教派


歷史上還有正一道(祖師張道陵)、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全真南宗(祖師張伯端)、真大宗(祖師張清志)、太一宗(祖師莫洞一)五大宗之分法,與天師道、全真道、靈寶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還有道德、先天、靈寶、正一、清微、凈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說法。


道教內部門派眾多,因分派標準不同而名稱各異。近現代最有影響的則是符籙派和丹鼎派,就純宗教方面分之,主要分為五個派別為:


積善(積善派):主張行善施仁,累積功德,安己利人,達到天人相感為目的。


經典(妙真道):主要為研究道教典籍,闡釋玄學哲理,推究天人奧秘。


丹鼎(金丹派):主張經由性命雙修、服食辟穀等方式,達到超凡入聖、羽化登仙目的,分外丹與內丹二脈。


符籙(符錄派):主要以進行飛符演法(符咒)、齋醮祈禳、拜章禮斗,以治病除煞、濟人度鬼為目的。


占驗(占驗派):主要修為以探究命、卜、相與五行數術、預測吉凶禍福,以趨吉避凶為目的。


道教的正式分派,一般認為是開始於宋、元。道教歷史上較有影響的有7個大派[22]: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靈寶派、天師道、閣皂宗、閭山派、六壬等。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葷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觀一般被稱作為「子孫廟」。


全真道:源於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很多,如龍門派、遇仙派、凈明派、南無派、隨山派、崳山派、華山派、清靜派等。


真大道教:胡金時創立,胡元以後逐漸衰微,逐漸歸併到全真道中。


太一道:胡金時由衛州〔即今河南淇縣〕人蕭抱珍創立,元末以後逐漸衰微。其教主要崇奉「太一神」。


凈明道:南宋時創建,明朝以後該教逐漸歸入正一道。


上清派及其支派「茅山宗」:在隋朝到初、盛唐、宋時成為當時道教的主要派別,傳道範圍也從南方延伸到了北方。以「元始天尊」為最高神,供奉三茅真君。


武當派:明代張三丰於湖北均縣武當山創立。供奉真武大帝為主神。


明朝以後,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二個宗派之下。現在北京的白雲觀藏有《諸真宗派總簿》,所列道派系譜共有八十七派,實際上有些只是系譜的續字,不是獨立一派。另外據教內所傳典籍,應為36天教及72地教,總共應108教派。


現今中國道教宗派以全真派為主流正一宗為分係為主。


在台灣道士派別門派所的祖師各有不同奉太上老君為祖師是「太一宗」。正一派奉祀祖師為張道陵天師,為台灣兩大道教宗派。另一靈寶派本該有祖師應該是葛洪,不過靈寶道士自期併入正一。而台灣道教還有小法派別,如徐甲、三奶、閭山、普庵、澎湖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醫 的精彩文章:

道教如何拜師以及拜師注意
中醫基本常識,不看你虧大了!
學道入門,關於道教的皈依問題
鬼仙為何也稱仙?.!
放不下這九種虛榮,修道終是水中撈月,霧裡觀花!

TAG:道醫 |

您可能感興趣

道教經典文化典籍詳介紹,修仙的各位道友莫錯過
道教各門派修真典籍名錄,想修道就看看吧!
揭秘:古代性教育典籍《素女經》,養生、治病、求子都沒問題,怎麼做到的?
8本歷史典籍里的成語故事,傳統文化的精髓
佛教典籍是釋迦摩尼寫的嗎?
中國古代佛教典籍中記載的外星人
佛教典籍的基本分類有哪些
傳統中醫典籍《衛生簡易方》內的治傷暑方法
水書典籍繪畫藝術
古琴典籍《太古遺音》
中越典籍中的南越國與安南國關係
喉症總論,中醫典籍《尤氏喉科秘書》選薦
典籍翻譯研究‖《論語》在西方的前世今生
致力於中華典籍保護的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十周年記
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月宮傳說
從歷史典籍中看風水,風水的起源
汪榕培:中國典籍英譯要放眼世界,立足本土
古代的詩文典籍中,對女子有哪些動人的稱呼?
甘肅修復珍貴手抄本古涼州藏文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