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濕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濕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濕證無處不在,聽聽傷寒大家怎麼論治!



小編導讀

濕證,你以為它離你遙遠嗎?NO!春秋時節的霧露雨濕、夏日的生冷酒酪、冬天的冰雪風霜,這一切,都是每個人生活中可能會經歷的,而這也都是可能導致濕證的根源呀!濕證,仔細觀察一下,那真是無處不在!但這濕證要怎麼治療呢?不妨聽聽傷寒大家時振聲先生作何說!


「濕證」是指具有濕之特性的各種不同證候。濕證的產生,可以外來也可內生,如霧露雨濕、居住卑濕、涉水淋雨等,觸感其氣而發病者,是屬外因;多吃生冷及酒酪之品,傷害脾胃而引起濕證,是屬內因;不論內濕及外濕,皆是脾氣虛弱以後,濕邪乘虛而入所致,故陳無擇云:「可見內外所感,皆由脾氣虛弱而濕邪乘而襲之。」除內外因以外,濕亦可由體內自生,如脾胃虛弱,脾陽不能施布,胃陽不能消化,水谷停留,津液不運,皆可生痰生濕,發生各種疾病。同時濕再與風、寒、暑、熱、火等各種因素互相結合,更造成治療上的複雜和困難。


濕證的特點,根據濕之特性而來,如濕性重濁,凡臨床上所見身重頭重、肩背沉重、四肢沉重、無力上舉者,均與濕有關。濕性瀰漫,故可見頭昏頭脹,如裹如蒙,胸悶痞塞,脘腹脹滿等癥狀。濕性趨下,故足跗腫滿,腿軟腳氣,大便濡泄等,亦與濕有關。濕性穢濁,故在癥狀上凡淋濁、帶下、赤白下痢、瘡瘍膿血等穢濁者,均屬濕證範圍。濕性留著,故疼痛固定不移者屬濕痹,濕溫、濕熱亦多纏綿難治,不易痊癒。


脾喜燥惡濕,濕多則脾土被困,以致運化失常,水濕停於胸腹而彌散,故胸悶痞塞,脘腹脹滿。因脾胃不能運化水谷,致不思飲食。水濕陰邪停留,氣化失常,致渴不喜飲或即飲亦不多。胃蒸脾濕上潮,而致舌苔厚膩。濕性濡滯黏膩,阻礙陽氣,故脈現軟緩。頭為諸陽之會,濕邪困郁,清陽失宣,濕濁彌散,乃至頭重如裹如蒙,均為濕證之表現。

《內經》病機十九條中,有關濕證者,如「諸濕腫滿皆屬於脾」「諸痙項強皆屬於濕」,由於脾被濕困或脾不制水,水濕貯留,以致形成腫滿。痙為筋強不柔和狀,此指風濕之氣閉於筋膜,經脈失去濡養所致,故《傷寒論》云:「太陽病,項背強,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即是指風濕之氣客於太陽經而引起項強痙證,用桂枝加葛根湯解肌發汗,風濕去,經脈得以濡養,則痙自愈。


濕證之治療,倪松亭云:「治濕之道非一,當細察表裡上下,為用藥之準的,如濕氣在於皮膚者,宜用麻桂二術以表其汗,譬如陰晦霏雨不睛也,亦有用羌防白芷等風葯以勝濕者,譬如清風薦爽濕氣自消也。水濕積於腸胃,肚腹腫脹者,宜用遂戟芫丑之屬以攻其下,譬如水滿溝渠非導之不去也。寒濕在於肌肉筋骨之間,拘攣作痛或麻痹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屬以溫其經,譬如微濕以灰糝之則濕自燥也。濕熱在於小腸膀胱,或腫或渴或溺閉不通,宜用二苓車前之屬以滲利之,譬如水溢溝澮,非疏通其竇不達也。」大致上已將濕證的各種治療原則加以說明。


茲將各種濕證病機,分述如下,其中風濕相搏見於風證,寒濕傷表見於寒證,暑熱夾濕見於暑證,溫熱夾濕見於熱證各章內,此處不再重複。


1.傷濕於表


病因:霧露雨濕,乘於肌表,觸感其氣,乃致發病。又稱「冒濕」。

癥狀:頭重身重,如裹如蒙,身熱無汗,遍體不舒,四肢倦懈,甚則胸悶痞滿,噁心嘔吐,腹脹便稀,舌苔薄白而滑,脈象浮軟。


治法:疏風利濕,如除濕羌活湯、神術散,祛濕發汗,如藿香正氣散。夏月傷濕無汗,可用香薷飲以祛濕發汗。


2.痰濕阻遏


病因:素體脾胃陽虛,濕濁不化,濕郁於中,壅結為痰;痰濕阻遏於內;或過食生冷、瓜果、膏粱厚味,傷害脾胃,陽虛不能運化,以致痰濕停積。


癥狀:胸痞脘痛,嘔吐泛惡,肢體睏倦,食欲不振,大便溏瀉,小便短少,口不幹渴或渴喜熱飲,又不能多飲,舌苔白膩,脈象濡緩,如痰濕中阻,以致清陽不升者,亦可引起眩暈不適;痰濕阻滯胸中,胸中陽氣被郁遏,則可見胸膈滿悶,甚則胸痛徹背,胸痹氣塞,呼吸不利。

治法:健脾化痰,方如二陳湯、平胃散、理中化痰丸、香砂二陳湯、香砂六君子湯等。眩暈者,可以半夏天麻白朮湯以健脾平肝化痰。胸痹氣塞者,宜理氣寬胸,用栝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以理氣通陽。


3.寒濕發黃


病因:脾胃陽虛,寒濕內蘊,不能運化,發為陰黃;或陽黃過服苦寒清熱之劑,傷害脾胃陽氣,亦可寒化轉為陰黃。


癥狀:黃色晦暗,畏寒少食,神思睏倦,脘腹脹滿,小便不利,大便不實,舌白質淡,脈象沉細無力,甚則脈伏肢厥。

治法:宜溫運祛濕,方如茵陳術附湯、茵陳理中湯、茵陳四逆湯等。


4.水濕內停


病因:脾腎陽虛,不能化濕,上不制水,濕聚成水,水濕內停。


癥狀:面目浮腫,身腫肢腫或腹部腫脹,食慾不佳,便溏尿少,口和不渴,舌苔薄潤,脈象沉遲,如水腫勢急,可致遍身水腫,腹脹。如水濕下行,則兩脛腫大,腰腳重著,或行動不便,麻痹走痛,則為濕腳氣之症。


治法:溫運祛濕,如實脾飲以溫脾利水;真武湯、金匱腎氣丸以溫腎利水。水濕下行成濕腳氣者,亦宜溫運祛濕,可用雞鳴散以健脾祛濕。


5.濕熱內蘊


病因:先傷於濕,日久郁而化熱,乃至濕熱內蘊;或素體肥胖,酒食不節,脾胃鬱熱,濕熱蘊蓄,以致發生各種癥狀。


癥狀:濕熱鬱蒸不得外達,以致身目發黃,黃色鮮明,身熱煩渴,腹滿便秘,小便赤澀,中痞噁心,舌苔黃膩,脈實有力,甚則腹脹有水,小便不利。


濕熱蘊結,氣機壅滯,三焦決瀆無權,亦可發生身腫腹滿,胸痞腹脹,煩熱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濕熱走注下焦,以致足脛日漸腫痛,小便黃赤,苔黃質紅,而成濕熱腳氣之症。或兩足覺熱,得涼則舒,筋脈弛緩,痿弱無力,不能行動,舌苔黃膩,脈象濡數,而成痿躄之症。


濕熱內蘊,夾雜飲食積滯,脾胃氣機阻滯不得宣通,乃成下痢滯下之症。


身熱,腹痛,下痢赤白,膿血夾雜,里急後重,口渴煩躁,納差溺赤,舌苔黃膩或黃厚,脈濡滑而數。


濕熱壅滯,腸胃痞塞,運化不通,氣血凝滯,亦可發生腸癰之症。症見惡寒發熱,右下少腹腫硬,按之疼痛,小便黃赤,脈象洪數。


如膀胱氣化不清,濕熱內阻下迫膀胱,可致小便欲行而不暢,如淋如瀝,尿道澀痛,尿頻尿急;甚則膀胱濕熱煎熬成砂石自尿道排出,疼痛難已;或見尿白如油脂狀,而成膏淋之症。


治法:濕熱發黃者,治宜清熱利濕,方如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陽黃而腹脹有水者,可用茵陳五苓散、二金湯以清熱利水。


濕熱腫滿者,亦宜清熱利水,方如苓桂甘露飲;溫化清滲如大橘皮湯;攻逐利水如舟車丸、十棗湯。


濕熱腳氣,宜用防己飲以清熱利濕,濕熱痿躄,宜用加味二妙散、虎潛丸以清化濕熱。


濕熱下痢,熱痢下重者,宜清熱消滯,用葛根芩連湯、香連丸、白頭翁湯等,苦以燥之,寒以泄之;清熱消導,可用芍藥湯、枳實導滯丸。


濕熱壅滯,氣血凝結而成腸癰者,宜活血瀉下,用大黃牡丹皮湯,或清熱活血,用新訂仙方活命飲,多能迅速消散。


濕熱淋濁,宜清熱利濕,用五淋散、八正散;如屬濕熱導致石淋,可用八正散加金錢草以利之;如屬膏淋,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飲以分清去濁。


新媒體編輯:王丹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還在為消化不良苦惱?現成的中成藥有良效!
婦科病的十大治療原則,老中醫傾囊分享!
山楂不僅能消食,更多功效你可能都不知道!
口腔潰瘍反覆發作,中成藥解決嘴上的痛!
補腎、補血、補鈣,進補的學問不可不知!

TAG:悅讀中醫 |

您可能感興趣

經脈辨證論治對針灸的影響有多大,很多人都估量錯了!
老年痴呆症真的可以治癒嗎?中醫辨證論治
不為病名所惑,切記辨證論治
中醫所說的辨證論治到底是什麼?
辨證論治 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失眠那麼苦惱,國醫大師論治有訣竅!
劉完素「火熱論」論治脾胃病二:葯偏寒涼,不宥寒涼,兼顧脾胃
辨證論治—辨證用藥,不再是中醫的「專利」
痔瘡百般苦,國醫大師論治經驗在此處!
根據胃鏡結果辨證論治治療胃炎
國棟解傷寒:「六經」與「六病」是兩種不同的辨證論治體系
最新消息:中醫對痛風如何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的背後
中醫取效的關鍵是什麼?從溫陽健脾治癒便秘案例,思考辨證論治!
耳鳴看不好?看國醫大師干祖望「瀉離填坎」法論治耳鳴
醫案:論治療中耳炎到底有多少想不到的辦法
發汗祛濕,內外同治,分經論治,協調表裡的,這個中醫方,值得收藏
看病誤區:中成藥抗癌也要「辨證論治」
長孫無忌論打仗一般,論治國也一般,為何卻排名凌煙閣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