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京劇神童」陶陽:京劇不存在過時一說

「京劇神童」陶陽:京劇不存在過時一說

「京劇神童」陶陽:京劇不存在過時一說



9月16日,大柵欄三慶園的演出後台化妝間,陶陽試著戴上一款演出用的髯口。

新京報記者 王嘉寧 攝


中秋節傳統,要吃月餅、賞月色、請送兔兒爺的同時,也得抽空聽聽大戲。


中秋期間,在有著220年歷史的老戲園子「三慶園」里,一群年輕人從《坐官》、《哭靈》唱到《羅成叫關》、《包公鍘駙馬》……其中,「台柱子」陶陽9月剛滿19歲,卻已與京劇結緣15年。


緣起

一開始因戲服好看愛上戲曲


1997年,陶陽出生在江西。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便在姥爺姥姥身邊長大。4歲,他就開始「自學」京劇,然而與京劇的緣分,卻並非起源於京劇本身。


在陶陽的印象中,最早接觸的是花鼓戲一類的地方戲。姥爺喜歡戲曲,在村中經常參與演戲導戲。陶陽的舅舅家有很多戲服,陶陽因為喜歡漂亮的戲服,而對戲曲產生熱愛並一發不可收拾。


隨著姥爺姥姥年紀大了,4歲時陶陽便被接去了大連。為了讓陶陽聽話,大人們哄他會給他一件戲服。到了大連之後,陶陽一見沒有戲服便嚷著要回江西,大人們最後只能給他做了一件。


在陶陽的要求下,戲服有了。父母不懂戲,買回的戲曲光碟並不是陶陽從小接觸的南方戲,而是京劇。看著光碟,陶陽一開始不大懂,但仍然跟著電視中的京劇演員唱戲,唱著唱著,漸漸就學會了。

見陶陽如此喜歡京劇,父母便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將他送進了大連京劇團少兒班。自此之後,陶陽很快嶄露頭角。


學藝


因嗓子「倒倉」無法唱戲淡出舞台


2003年到2007年,陶陽參加各種京劇比賽,並且開始在多家電視台演出京劇,其中包括中央電視台。父母也為兒子找了老師學習京劇。


陶陽出名甚早,曾被稱作「京劇神童」,然而學戲之路算不得一帆風順。2011年8月份開始,他進入了倒倉期,一度離開京劇舞台去學相聲。

「倒倉」即戲曲演員進入了青春期,嗓音開始發生變化。陶陽形容倒倉期十分「痛苦」,嗓子突然不好使了,過去能輕鬆上去的調子上不去了,有時候話都說不出來,對於京劇演員來說,嗓子不好使,演藝生涯意味著結束。


陶陽說,他喜歡京劇,連帶著和京劇有關的一切如畫臉譜、做道具他都喜歡,他從小學的也是京劇,如果不能唱戲,他不知道自己還能、還願意幹什麼。那段時間,他的情緒極度低落。


倒倉期不知道什麼時候結束,沒法唱戲了也不能幹等著,一段時間後,他開始學習相聲。


相比於從小就接觸的京劇,相聲學習起來困難更大,寫台本、背台詞、排練,一場演出要花很多心思準備。儘管如此,他也從不曾將京劇擱置。

陶陽說,雖然不知道自己哪一天能夠復出,但是為復出所做的準備一天也不曾間斷過,哪怕是相聲演出十分忙碌的時候,只要一有時間也會學習京劇。


演出


演員要介於「半夢半醒」之間


今年8月18日,歷經220年滄桑歷史的「三慶園」重返大柵欄。在仿古雕花門臉後,長廊、燈籠、屏風,其裝潢無不古香古色,但是在老戲園中駐演的麒麟劇社,卻是一支由年輕人組成的隊伍,而聲音條件趨於穩定的陶陽也加入其中。麒麟劇社的成立,也意味著陶陽在京劇演出上的正式復出。


麒麟劇社在三慶園固定每周晚場連演4天,每次演出1到3場不等,這一個月,陶陽唱了20來場戲。


復出不激動,演出也不緊張,而是「很平靜」,他把這歸因於漫長的心理鋪墊。他說,在京劇舞台上的復出已經在頭腦中上演過無數次,在他心裡,自己的復出一直是個必然事件,只不過不知道是哪一天——是幾年之後?是自己三十歲的時候嗎?現實比想像早來了一步。


雖然不緊張,演出中仍然面臨挑戰,在陶陽復出以來的這20場戲裡,最難的是《清風亭》。


《清風亭》講了一個悲劇故事,一對老夫妻將撿來的嬰兒撫養長大,後來孩子被生母接走,並且考上了狀元,然而及第之後,養子見養父母身為乞丐,便拒絕與他們相認,只給了養父母二百錢,老夫妻悲憤至極,死在清風亭中,而養子也被暴雷殛死。


在戲中,陶陽演的是狀元張繼保的養父張元秀。年輕人演老生,各個方面都面臨挑戰,張元秀說起話來應該是什麼樣語氣和腔調?走起路來又該是什麼模樣?為了演得「是那麼回事兒」,陶陽會觀察地鐵口周邊乞討賣藝的老年人,將他們的姿態記入腦海。


而在更難把握的老年角色心理上,陶陽說自己反而障礙不大,很多觀眾會抱著質疑的心態來看年輕人飾演老年人,《清風亭》演完之後反響卻很好,麒麟劇社演出了40多場戲,均無重複,只有《清風亭》不止演了一次。


陶陽說,在舞台上,演員必須入戲,不然無法將角色演活,但又不能完全入戲,不然無法控制場面,要處於「半夢半醒」之間。他說,三慶園最好的地方在於舞台離觀眾足夠近,在演出的時候,他能清楚地看見台下觀眾的表情。「那邊有人哭了,好,效果不錯,這塊兒有人沒入戲,那念白、腔調、動作上再加點兒,這就像是炒菜一點,要去把握一個火候。」


對話


京劇要消弭距離感就能重新贏回觀眾


新京報:現在聽京劇的人多麼?


陶陽:現在京劇的受眾是少了。8月份三慶園重張之前,整個前門地區沒有聽戲的地方,就算有戲園子,也沒有人去唱。


新京報:為什麼會這樣?


陶陽:有人說京劇老講發生過的事,已經過時了,但不是這樣。古裝片也講歷史上發生的事情,依然很熱門,大家愛看。京劇是以古喻今的藝術,不存在過時的說法,而是發展到現在,漸漸和觀眾有了距離感,所以大家不願意去看了。


新京報:距離感是什麼造成的?


陶陽:也有體制的原因。現在很多劇團不太關注觀眾想看什麼,排的戲大多都是經典老戲,比如《空城計》,演很多很多遍,最後調子一起來大家就知道下一句是什麼,心理上已經疲乏了。因為不太演出「新戲」,很多不熟悉京劇的人會認為京劇的表演方式很單一,就是一句話唱上一兩分鐘,注重唱和肢體演出,故事佔比少,但其實京劇有很多類型,比如南派京劇就比較側重起伏承轉的情節,這樣的戲大家看了覺得新鮮,很多故事能引發共鳴。


新京報:你們現在的演出是否會比較注意這一點?


陶陽:會,我們現在著重去挑選一些情節飽滿的、大家沒怎麼接觸過的戲,票房的反饋還挺好。其實京劇這種傳統藝術要漸漸回到現代人的眼中,不需要大刀闊斧的創新,像什麼京劇結合朋克之類的。只要把劇庫里原本就有但沒有經常演過的,大家能看懂而且覺得有趣的那些劇目,再搬回台上,觀眾其實很能接受。


新京報:現在觀眾群年齡結構是怎樣的?老人居多還是年輕人居多?


陶陽:其實年輕人居多,大部分是和我們差不多大的,二三十歲的。當然也不排除年紀太大的老人家他行動不便,不太方便上這兒聽戲,也有一些我們的粉絲會過來捧場。但還是我剛剛說的,京劇它不是過時的藝術,只要消弭距離感,現代人會願意接觸它,這種審美需求是不受年齡所限制的。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戴軒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搜狐社會 的精彩文章:

男孩擅自拿壓歲錢拒不認錯 被父母送進派出所
中秋一家七口團圓飯 吃蘑菇後全進搶救室
颱風馬勒卡華東沿海掀狂風巨浪 風暴潮警報拉響
「蓋亞」拍攝超11億顆恆星 將繪最精確銀河地圖
霍金談中秋稱必須吃月餅 網友:絕對不要五仁的

TAG:搜狐社會 |

您可能感興趣

《京劇貓》杜剛陽:耐住性子做原創,這步棋下對了
京劇大師馬連良像他的京劇一樣有戲劇性的死
他號稱「京劇小神童」,會用京劇砍價,還能用英語、日語唱京劇!
李舒:一霎時把七情俱已昧盡——悼念京劇名伶顧正秋
梅葆玖:不要稱「大師」 京劇是看角兒
北京烤鴨、京劇,北京兩大標誌性產品,但最初都不是起源於北京
慈禧太后寫了一字,賜給一京劇大師作為獎賞,對方看後尷尬不已
活捉一堆京劇迷
京劇《吳起》向話劇找靈感
李寶春的京劇「新老戲」玩「京昆混搭」,但創新只是點綴
戲曲還能這麼唱?京劇《征服》、晉劇《奔跑》,你聽過嗎?
王珮瑜:我不是小孟小冬,也不是程蝶衣,我只是京劇的一扇窗
京劇·牆頭馬上:鎖不住的惟惟情真
京劇乃當今國粹,胡適卻譏諷其為糞劇,其中有何隱情呢?
京劇的七大絕戀
從江青這則有關京劇改革講話中,可以看出她不但懂京劇而且很專業
劉曾復談京劇旦角
「王式」京劇,帶你「鵬」湃
京劇傳承:別一根筋「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