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工作以後很多人都會感慨:「越來越難找到能隨便說說話的人了」。那些與工作無關的、與自己有關的閑話,越來越少有機會說出口。至於那些負面的情緒、生活中遇到的困難、或者關於人生的感悟——小時候最喜歡傾訴的那些東西——都似乎變得難以啟齒。


可很多時候,我們都並非不願意暴露自己,而是擔心這種暴露會造成的影響。Ta想知道么?Ta有時間么?會不會其實我們沒有那麼熟?會不會讓ta覺得尷尬?即便我們並不懼怕他人看到自己,但卻會擔心他們是否願意了解我們。


今天我們要來聊聊關於「自我暴露」的話題:

我們為什麼應該向他人暴露自己,它會讓我們獲得什麼樣的好處?它會需要我們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如何暴露自己才是健康而適度的?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什麼是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

「自我暴露」的概念最早由Jourard於1958年提出,它指的是一個人告訴他人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讓自己被他人了解的過程。它既存在於個人之間,也存在於組織之間,可以是一對一,也可以是一對多或者是多對多。這些信息可以是描述性的,或者是評估性的,也可以包括感受、想法、渴望、目標、成功、失敗、恐懼、夢想、喜好和厭惡(Jourard, 1958)。(他也編製了一個量表來測試一個人的自我暴露程度,回復【暴露】給公號,可以提取測試。)


自我暴露擁有兩個基本維度,一個是廣度,即談論的話題範圍有多廣;另一個是深度:指暴露的內容有多私密和個人化。當一段關係剛剛建立的時候,自我暴露的廣度是比較容易拓展的;相比較而言,深度的拓展更加困難,因為它往往包括一些負面的、創傷性的內容和痛苦的記憶,是我們更難以向他人開放的。


Altman和Taylor 則將自我暴露的深度進一步分為3個層次:外圍層,往往是一些個人信息,比如年齡、體重等等; 中間層,包括一些態度、價值觀和觀點;核心層,包括私人的信念、需求、恐懼等等 (Joinson, 2007)。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自我暴露有哪些重要的作用?


適度的自我暴露可以減輕我們的孤獨感,增進信任感。不止一個研究得出了結論:孤獨感量表得分的下降,與自我暴露的程度成正向關係。特別是,當一個人的自我暴露得到了積極的響應和接受時,孤獨感的減輕會格外顯著(Chelune, 1980)。Derlega(1984)認為,這是因為孤獨感的核心是一種「不被理解」和「不被接受」的感覺,因此當自我暴露得到積極的相應時,就能夠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接受和關心的。這也是為什麼,當我們處於青春期的時候,自我暴露的需求會格外強烈——因為那是一個格外孤獨的時期(Franzoi, 1985)。


同時,自我暴露能夠在人們第一次見面時就讓彼此增進好感;是鞏固人們的友情或者親密關係的紐帶(Jourard, 1971)。它還能夠使人們獲得群體身份和歸屬感,特別是關於負面經歷的自我暴露,比如在互助組裡承認自己的酒癮(Galegher, 1998),如果你在一群人中暴露了自己的負面經歷,同時被這個群體接納,你就會對這個群體產生獨特的歸屬感。


神經科學家Tamir(2012)的研究認為,自我暴露幾乎是我們的一種本能動力,因為它能激發大腦的獎賞機制:核磁共振掃描顯示,我們大腦中負責獎賞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系統,會在自我暴露的時候被激活,引發獎賞,獲得當我們因為食物、性而得到獎賞時同樣的反應——也就是說,當你談論自己的私事時,可能會獲得類似高潮一般的體驗。


當我們談論與創傷有關的經歷時,還會有益於我們的生理健康。實驗證明,當人們分成兩組進行4天的寫作時,其中一組進行與創傷、痛苦經歷相關寫作,會比另一組進行非創傷寫作的小組,表現出了免疫系統的增強(Pennebaker, 1988) 。

自我暴露也是有代價的。其中,最顯而易見也最容易影響到我們的就是,它會使人感到脆弱。社會滲透理論(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認為,在個體之間從表面化的溝通到親密的溝通的發展過程中,自我暴露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交往的深度越大,人們越容易產生脆弱感和不受控制感 (Rubin, 1975)。


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最經常感到脆弱的一刻,就是在主動做出了自我暴露,卻沒有得到回應的時刻。此時人們最容易感到「對方在這段關係中比我有著更多的掌控權」。一些本身存在不安全依戀的人,在這一刻最容易被激發強烈的負面情緒,會想要回撤、逃跑、攻擊、操縱、甚至「報復」等。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哪些因素影響了自我暴露的程度?


1. 不同的人生階段


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我們自我暴露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當我們從童年進入青春期,一個標誌就是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增加了,我們樂於和朋友吐露自己的私人信息,也在自我暴露的過程中建立起自我意識,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而在成年早期,我們自身的安全感會增強,價值觀會逐漸固定,對私人信息的吐露減少,但更愛和他人分享自己的觀點。而當我們度過了三十歲,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都會降低,有限的時間、對邊界的尊重、工作對自我形象經營的需要、注重禮貌等等都影響了我們的自我暴露(Beck, 2015)。


2. 性別


性別也是自我暴露程度的影響因素。研究發現,女性更多地使用自我暴露來增進或鞏固一段關係,而男性則更多地會考慮脆弱和控制感。男性更傾向於在異性戀關係中自我暴露,而女性則會在同性的關係中有更多的自我暴露(Farber, 2006)。需要指出的是,我們認為這種差異更多受到社會期待和社會學習的影響。社會對於男性氣概的刻板認識顯然加重了男性自我暴露的困難。


3. 群體的大小


在群體中自我暴露的難度,與群體的大小成反比。Solano(1985)的實驗分別設定了2個人、3個人和4個人的群體,發現總體來說,在2個人的群體中,人們自我暴露的意願最高;4個人的群體中,自我暴露意願最低。但在這裡也存在性別差異:男性在兩個人的群體中會比女性感覺更拘束;女性則在多人的群體中更拘束。


4. 依戀類型


Mikulincer(1991)研究了依戀風格對於自我暴露程度的影響,發現總體來說,安全型、痴迷型的人比迴避型的人更容易自我暴露;而且,他們也更傾向於被高度自我暴露的伴侶所吸引、產生好感。而迴避型的人不僅自身自我暴露的程度較低,他人的自我暴露程度也對他們來說沒有影響。(回復【依戀類型】給公號後台,可以做依戀類型測試)很多痴迷型在面對迴避型的人會感到挫敗感與這一點有關,他們既不喜歡談論自己,也對你的自我暴露不感興趣。


同時,安全型的人對於自我暴露的靈活性、互惠性的掌握都更好,他們往往會採取一種「響應式的自我暴露」,即不僅期待他人對自己的暴露產生響應,也能夠響應他人的自我暴露。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安全型的人更能夠給予和接收關心和注意,也具有較高的自尊水平,不會過度在意自身需求的滿足,而是抱著更加無私的態度。


5. 互聯網時代的自我暴露


在這個時代,互聯網給自我暴露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為研究提供了新的議題。研究者發現以下一些互聯網時代人們自我暴露的特點:


a. 在社交網路上,我們更願意和陌生人進行自我暴露。社交網路的用戶體現出了這樣的行為特質:我們更願意將與自己相關的信息暴露給那些陌生人,而不是熟悉的人;更願意在弱關係,而不是強關係中暴露自己。研究者認為,原因和非互聯網時代的自我暴露其實非常類似:前面我們已經提到過,自我暴露會伴隨著脆弱感和不受控制的感覺。如此,我們便不需要承擔那些在強關係中需要承擔的脆弱感和不確定感——因為不知道聽眾是誰,也不需要擔心「需要因此而調整和他人的關係」,而得以「用一種低成本的方式來獲取關注」(Joinson, 2007)。


而且,在暴露私人信息時,吸引注意的功能超過了真正的互相暴露和關心Nadkarni(2012) 認為,當人們在使用Facebook進行自我暴露時,主要是被兩大驅動力推動的,一是尋找歸屬感,二是自我表現的需求。當他們在發布自己的私人信息時,其實是想要確保他人在關注自己。人們都需要被看見,在社交網路上發布信息時,無論是否真的被人關注,我們都會有一種「我已經被看見了」的錯覺,而這種錯覺是令人滿足的(一對一的自我暴露則需要直面對方的反應)。


當Seidman(2014)對Facebook上發布的每一條動態進行分析時發現,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傳達那些希望被他人看到的信息,這些信息有時候會被以一種迂迴的、戲劇性的方式表達出來,比如,當我們發布了某一首歌的歌詞時,可能連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它是想說明「我是多麼敏感」。這些信息並不是為了與他人建立連接,或者和他人交換關心和期待,它僅僅是為了說明和自己有關的一切,並帶來一種自己在被關注著的幻想和滿足感。


不幸的是,這已經與自我暴露作為增進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的功能背道而馳了。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如何科學地進行自我暴露?


前面已經說到,自我暴露能提高吸引力,增進關係,但前提是它是適度的。如果一個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進行過度的自我暴露,會對關係不利;而一個完全不自我暴露的、過度的自我保護者,也無法與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


那麼,如何能找到那個「剛剛好」的暴露程度呢? 適度的自我暴露需要具備兩個特性:互惠性漸進性


1. 互惠性指的是:


自我暴露應該是相互的,是雙方都不斷響應的。一段長期單方面自我暴露的關係不太可能深度和持久。在自我暴露的過程中,雙方都應該注意根據對方的回應來調整暴露的節奏。你在給出一定的自我暴露後,的確需要等待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不給予你任何響應,那可能意味著你們之間自我暴露的廣度和深度都無法得到提升。如果你單方面執意在更廣泛和更深入的層面進行自我暴露,對方就很有可能感到不適。


2. 而漸進性則指的是:


通常不要在一開始就進行猛烈的、深刻的自我暴露,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完成。我們在遇到吸引自己的人的時候,容易有一種渴望,想把自己的一切都迅速掏出來給對方看——尤其對於那些生活中比較缺乏各種人際關係,相對自我封閉的人來說,這種渴望反而會更強烈——這是因為,自我暴露是一種能夠在瞬間拉近人際距離的武器,而且這份武器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


我把我的一切都告訴你,那個時刻感覺很多隔閡都被強行突破了,至少在暴露的當時會給暴露者帶來一些滿足感和靠近感。只不過,這種不考慮互惠性和漸進性的暴露方式,可能會讓對方感到壓力、或者尚沒有那麼有興趣,反而再暴露過後再次主動拉遠與你之間的距離。


不過,那些遵守了互惠和漸進原則的自我暴露,能夠在短時間內把陌生人關係或者流於表面的「熟人」關係,變成一段更深度的關係。


Sprecher(2013)用「12分鐘約會」的實驗來檢驗這件事。研究者將156名被試分成兩組,分別嘗試「互惠、漸進」和「非互惠、非漸進」的自我暴露模式,其中一組在12分鐘的時間裡,完全由一個人來講述與自己有關的事,另一個人聽;另一組則依據3個層次的問題,循序漸進地進行互動,雙方彼此響應;結果發現,後一組的關係增進明顯更快,他們對關係的評估是距離更近的。


如果你有興趣接近某個人,不如約個時間和ta一起坐下來,引導一段包含三個層次的對話。其中,第一個層次的問題是一些普通的破冰問題,比如「你的愛好是什麼?」第二個層次會更深一些,比如「你想做的工作是什麼?」要注意提問的方式,你可以在分享完自己的答案後再詢問對方,或者在對方回答之後給出回應。第三個層次則更深,往往和情緒有關,比如「什麼是你童年時期最快樂的記憶?」


如果你能夠巧妙地在一次談話中,讓你們雙方有這樣互惠、漸進的自我暴露發生,雙方的好感、親密感、(他們主觀感受中的)彼此相似度、對這段互動的享受程度都會在短時間內達到非常高的程度。(KY:年度最佳助攻)

長大了,為什麼說真心話變得越來越難?



以下是廣告時間:


就像我們在文章一開始提到的那樣,在互聯網時代,在成人的世界裡,自我暴露越來越小心,有時候,即便我並不懼怕他人看到自己,但我卻會擔心他們是否願意真的了解我。


如果有一個機會,能夠讓你做一次放心的自我暴露呢?


「三萬英尺的光合作用」——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主題策劃時,就覺得很迷人。在飛行的途中,在唯一你被迫離開互聯網的時間,用一種最古老又最新鮮的方式,給陌生人手寫一封信,說出那些可能你在平時從來無法說出,也不會想到要說的話,然後期待著它會被交到某個陌生人的手裡。


從15歲到18歲,我花了時間在寫信這件事上,青春期那些激烈的、難以啟齒的、糾糾纏纏的心情,都被寄到了信任的人那裡保管。我現在也仍然維持著偶爾寫信的習慣。那是一種又安心又鄭重的體驗,對我來說,光是在信紙上把自己想說的東西認認真真寫下來,就是一件對於現在的生活來說很奢侈的事了。所以這個活動,我要參加


如果你在最近幾天(9月20-22日)有出行計劃,在北京首都機場和上海虹橋機場,你都可以向航班管家的工作人員領取筆和信紙,在飛行的途中寫一封信。當然,你也可以直接手寫一封信,寄到航班管家的辦公室(快遞、閃送到付亦可),他們也會將你的信件交給某個機上的旅客。


9月23-25日,他們會將所有收集的信,投遞到三萬英尺的高空中,給那些匆忙的旅人閱讀且回信。而那些陌生人,會無比認真的對待你寫下來的這封信,一種真正的看見。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KnowYourself 的精彩文章:

一場跟情色沒太大關係的成人立體書博覽會
研究說:社交網路是你孤獨的一個原因
測試:你有「彼得潘綜合症」嗎?
「開車的是准男友,去世的是最好朋友,我一夜長大」
「過去的慾望已變成記憶」 KY哄你入睡牌午夜電台 Vol.1

TAG:KnowYourself |

您可能感興趣

狗狗突然變得越來越瘦,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你為什麼越長越難看?日本人居然是這麼說的!
我們為什麼越長大越不容易快樂?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女人不想結婚?看圖說話!
志願軍在入朝之初仗打得那麼漂亮,為什麼後來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為什麼有些狗狗越長越丑?尷尬期又是什麼鬼!
為什麼你過得這麼難?就是因為脾虛
剛剪完頭總覺得自己變醜了,這是為什麼?
那是什麼?很好你已經引起了朕的注意!
你為什麼活得越來越沒意思
為什麼你會覺得時間流逝得越來越快?
為什麼吃的越好 大便越臭?
「沒什麼感覺,怎麼就心衰了呢?」
你們真的是貓嗎?都吃什麼長大的?
我們為什麼不敢說真話?
你為什麼這麼窮?看了就不會窮了!
大師不愛惜小命,讓我們永遠錯過了什麼
一覺醒來為什麼會頭痛?你可能睡得太久了
疫苗為什麼會起作用?很多寶媽都不了解的真相!
為什麼男人會越來越不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