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古琴授徒與擇師

道家古琴授徒與擇師

道家古琴授徒與擇師



伯牙鼓琴

列子*湯問: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琴師授徒,要在所傳得人。古人曾有「琴不妄傳」說:「琴之為道大矣,為物貴矣,凡為人師者,必擇慈祥溫玉、天資挺秀、文雅卓然者,方可以雅稱聖人之器而授之。不然,雖購千金之資,不可一顧也。」

其實,人無定性,「俗夫」可由研習、體悟琴道而轉成聖賢,「薄德非仁者」也可因改過遷善而成為「仁義道德」者,即便是「根性下劣」者,只要人一己十、人十己百,同樣能成為「文雅卓然」者,因此不能以定見視人;


本文也強調琴不妄傳,但前提是不以定見視人,也不僅僅從學琴者著眼,而是以一種發展的眼光從師弟關係入手進行探究。


作為琴師,首先應該確立一個基本認識:世界上沒有不堪造就的弟子,只有自己在某一個階段能否傳授的弟子。原因在於,任何一個琴師都不能說自己圓滿通達了琴道,而是處於不斷擴展和提升技藝、道德乃至智慧的過程中,因此肯定會因德行、學養甚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而與一些人交臂失之。那麼,是不是在這些方面兩相投契就可以收為門徒呢?一般來說這沒問題,事實上大多數琴師也是按這些標準收弟子的。但是,如果從傳承琴道的高度看,我以為應該以能否為對方體悟琴道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為根本標準。如果自覺有這個能力,就將對方收為門徒;否則,就不要浪費對方的生命。


琴師通過什麼方法可以知道自己是弟子體悟琴道之路上的良師?最重要的當然是研習傳統經典。《太古遺音》中載「學琴有四句」一項,文云:「左手吟猱綽注,右手輕重疾徐,更有一般難說,其人須是讀書。」傳統經典是往聖先賢智慧的結晶,自然也是琴師們開啟和圓滿智慧的最佳方法,只要我們深入經典,勤奮研修,日久功深,就越來越能「知人」和「自知」,就能看清哪些人可以成為自己當時能教授的弟子。其次,還要對學琴者進行一定時間的考察。


道教的師傅收弟子,都要對候選人進行考察,考察期滿後,如果因緣契合才收為弟子。琴師授徒,也應先對準弟子的真實狀況有所考察和了解,這樣才能更好地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成為他(她)的老師。每見琴師對欲學琴者一無所知便草草納為門徒,伺後師弟反目,便又相互抱怨、指責。出現此種局面,弟子固有罪過,但主要還是由於琴師沒有知人之智。如果琴師不斷提升自己的學養,同時又對欲學琴者多加考察,就可盡量避免這種局面;即使出現類似情況,琴師也會側重反省自己,而不是怪罪對方。

琴師與弟子結成師弟關係後,還存在如何落實師道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宋儒錢時(1175~1244)曾有精闢論述,不妨徑錄於此:「若夫師道,則甚不易也。何謂師道?直、寬、剛、簡是也。直者,無所回曲之謂。欲明師道,豈可不直?然直則易於不溫和,但峻直而不溫和,則難親矣。寬者,優柔樂易之謂。欲行其教,豈可不寬?然寬則易於不庄栗,但寬而不庄栗則易玩矣。震厲奮發,足以策偷而警惰,非剛不可也。或太剛,則未免反有戕賊之患,剛而無虐可也。靜重端默,足以正浮而格躁,非簡不可也。或太簡,則未免反有高亢之患,簡而無傲可也。玩此四語,如五味相濟、五色相受而師道備矣。故舜先明此事,方論及樂。師道欠缺,而徒欲以聲音感人,則無是理。」錢時的論述,歸納起來就是直仁並舉、寬庄相得、剛柔適度、簡謙兼濟 「十六字真言」。直仁並舉謂老師一方面對弟子真心相待,不護短回曲;另一方面仁慈相加,如春風化雨。寬庄相得謂老師一方面寬懷大度,能寬容弟子之不足或過失;另一方面莊重嚴肅,不容弟子因循苟且。剛柔適度謂老師對一方面嚴加鞭策,無使弟子懶惰懈怠;另一方面濟剛以柔,不令弟子緊張惶恐。簡謙兼濟謂老師一方面如泰山簡靜堅實,誡弟子輕滑浮躁;另一方面似大海廣闊淵深,納弟子於懷中。琴師若能如此為師,何愁不能建立和保持良好的師弟關係?


琴道無門無派,而體現為琴學、琴藝則有門有派,絕大多數習琴者體悟琴道必須從琴藝、琴學入手,拜師由是不可或缺。學人擇師,重在道之所在。韓愈云:「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人的成長,無論肉體精神,都離不開師長的教育,肉體的健康成長需要父母養育,精神的健康成長則需要老師教育。學人擇師,標準不是看他是否與自己的興趣愛好相合,也不僅僅是看他有多大學問或名聲,最重要在看他是否「道之所存」。只要琴藝高超而又有道,就算他沒有淵博的知識和顯赫的聲名,就算他的年齡、地位都比自己低,也應當拜為己師。因為拜了這樣的老師,我們就能聞(悟)道,我們的生命就能得到徹底安頓。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何樂而不為?學琴者拜師同樣要明白,我們拜師根本上不是以某個琴家個人為師,而是以道為師。


如何辨別一個琴師是否致力於參悟、傳承琴道的明師呢?琴道至於廣大精微處固非一般人所能測,但其淺近處則有跡可尋,方法就是觀察他對待名利的態度。明代琴家汪芝(1522~1566)說:「琴之為道大矣,所以宣五音之和、養性情之正而通神明之德也。苟非宅心沖曠、契真削墨、超然自得於林風水月之間者,其孰能與此哉!」修習和體悟琴道,首先要求琴人宅心林下、淡泊名利,如果深陷名利場中,縱然琴藝很高,也不過一介琴匠,與琴道了不相干。有志於琴道者,慎勿近之!


既拜師,則應尊師。尊師之理由何在?有人說,不尊師就得不到老師的真傳;有人說,不尊師就不符合倫理道德,如此等等說法,不一而足。應當說,凡此種種看法都不錯,但並沒有觸及尊師的根本所在。從根本上說,琴弟子尊師,是因為琴師是已聞琴道者或致力於聞琴道者,是琴道的某種體現或化身。弟子為道而尊師,才能心悅誠服地尊師,也才稱得上真正尊師。這就是琴學中尊師重道的根本理由。因道之故,不特能尊師,舉凡與師有關的一切無不能尊敬,如北宋代音樂理論家陳暘(生卒年不詳)所說:「聞道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不特見其人而尊敬之也,雖見其載道之書策、樂道之琴瑟,亦必尊而敬之。」

或許有人會問:琴師也有自己的不足或缺點,難道弟子對此應當視而不見,甚至同樣採取尊敬的態度?這樣問問題,其實是混淆了琴師的修養與弟子的道德兩個不同的概念。現實中的琴師不是聖人,自然都存在或這或那、或多或少的不足或缺點,敏於琴道的弟子不可能看不見,也不應視而不見,更不應「尊而敬之」。竊以為,面對這種情況,有能力的弟子應當善巧地加以勸誡,以幫助琴師進步。有道是,「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傳統中也常常可見弟子點化老師的例子。如果弟子能力不足,儘管老師的不足或缺點不言而喻,而自己也洞若觀火,還是不必掛懷,更不可計較,而應始終保持對老師的恭敬心,因為志求琴道者理應如此。


我們有時候認知不了世界,那是自身智慧的不足,所謂學到的知識學問,有時候就是通向智慧的障礙需要堪破!(吳圓康)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的精彩文章:

古梅花觀告訴您諸天神仙都住在哪
古梅花觀和您談談喝茶四宜
古梅花觀告訴您家中要有字畫
中秋,回家
古梅花觀略談秋季養生

TAG:江南道教全真嗣龍門派 |

您可能感興趣

道家之謂尋師、拜師、尊師
古琴藝術與道家精神
道家思想與古琴美學
玄德堂——道家與道學
他是謀略家、兵法家、縱橫家、陰陽家道家祖師鬼谷子
儒家、道家的哲學
金庸武學中的佛家與道家
南公懷瑾《禪宗與道家》修鍊丹道神仙家們
琴與道家養生
密宗與道家是兄弟
道家琴探跡
他長得奇醜無比,卻被兵家、道家、縱橫家尊為祖師爺!
道家與葯膳
南公懷瑾《禪宗與道家》陰陽家與方士
師父是上天對你的恩賜,淺談道家師徒的緣份!
儒家、道家、佛家、法家、墨家文化
玄门正宗,道家阳宅家居风水网络授课班招生启告!
神奇道人:道家內丹開宗祖師,創作《封神演義》,晚年學佛
道家哲學:莊子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