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官員喜歡資治通鑒,百姓愛讀他的書,而他寫起美食文章更有味

官員喜歡資治通鑒,百姓愛讀他的書,而他寫起美食文章更有味

向敬之

在日本家喻戶曉的陳舜臣,一生傳奇,原籍中國台灣,1924年出生於日本神戶。本是自然得以日籍,後經1945年日本戰敗,使得國籍更變,只好回台謀生。是時陳氏正讀王夫之《讀史鑒論》,感嘆於自身處在歷史與人生的轉折關頭,欲效仿杜少陵那般開始文學創作。在故里,陳氏遭遇二二八事件爆發,目睹民眾被槍殺,不由對社會現實失望,再次陷入生存困惑和悲哀的境地。後同蔡錦墩結婚,重返神戶,經歷長時間思想抉擇,終於在妻子的鼓勵下著手小說寫作。雖處女作入圍新人獎最終角逐,未曾獲獎,卻堅定了其從業文學的信心。第二年便有長篇新作問鼎日本推理小說界「登龍門」獎項——江戶川亂步獎,隨後接連斬獲直木文學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等,並有近兩百種作品相繼問世,暢銷兩千萬有餘,成為東瀛文學界大師級人物。

官員喜歡資治通鑒,百姓愛讀他的書,而他寫起美食文章更有味陳舜臣在推理小說、歷史小說與隨筆遊記方面,多有專重,輕鬆走筆,穩健行文,道之娓娓,言之鑿鑿。其偏重中國歷史研究,除在推理小說中融匯中國史料外,寫出的歷史小說,更是充分取材中國史尤其是近現代史元素。諸如《甲午戰爭》,以清末李鴻章、袁世凱與日本竹添進一郎、朝鮮金玉均為中心,紀實甲午海戰前夜的歷史背景,描寫中國和朝鮮的內部情況,基本上不予私人認識的褒貶。此後所寫《太平天國》、《耶律楚材》、《諸葛孔明》等,均是把中國歷史人物文學化的經典力作;《桃花流水》、《山河在》、《十八史略》等,則一方面對比中日近代史的發展,另一方面考察中國近代史走向的真實原因。

近年來,陳氏作品陸續在中國內地出版,頗受讀者喜歡與好評。讀者在賞析其流利文字、敏銳思想的同時,更欽服他雖長期生存在異國,於1990年重入日籍,卻始終對中國有著拳拳赤子心。自1972年中日兩國恢復外交關係始,多次訪問中國內地,深入西北考察古絲綢之路,即便訪問西亞、歐洲之地,也不忘途徑北京回國,且向日本國民推薦中國作品,或以「中國與日本」為主題,講說儒家文化對現代的影響與價值。

陳舜臣、蔡錦墩夫婦鸞鳳和鳴,錦瑟諧韻,聯袂而出的《美味方丈記》(余曉潮譯),只源於一次與《Sunday每日》總編高原閑談時的約稿,又有感中國先秦時代《孟子》對「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生活的鄙夷,及日本平安時期歌人鴨長明在《方丈記》中對一丈見方小屋的感受,借來為名。古意盎然,新語鮮活,陳氏夫妻圍著不大不小的餐桌、各式各樣的菜肴糕點與碗筷,詼諧而談,情趣相生。

作者以大家較為熟悉的中、日二式食品為引子,漫話山珍海味、平常菜肴、普通面點、調味作料、傳統食品、現代料理的選料、作法與不同口味。對於不同食品款式的理解,他們沒有停留在品味與創造的層面,而是結合物品的原產地和兩國飲食特徵,寫意不同國人對同一食物的不同感受。由於中日傳統文化的相近,都有過年吃年糕的習俗,而做年糕,二地方法相異。日人喜將糯米置入臼中,用杵一一搗碎;中土則是選擇水磨碾米,然後拿布袋包起米漿,壓以重物直至水分干去。中式磨碾場景雖不及日式舂米氣勢,但亦得陳府青睞,久有傳承。

在陳家丈夫看來,「君子遠庖廚」為古聖人妙語,當為效仿,但蔡氏夫人除了不滿意愛人事不關己的做派外,還年復一年地磨米制糕,並送與多往來、相關照的親朋好友。終於,勞苦功高的石磨在一次搬家途中摔壞了,使得勞累多年的老妻下崗了。對於孟夫子的那句至理名言,妻子曾一語勘破,那些言語不忍看禽獸被殺的君子們,面對鮮香的豬肉、羊肉、雞肉之類,無不大口咀嚼,大快朵頤。對於不屑一顧的廚房,素有君子為一飽口福,挖空心思地扮演饕餮角色,有將生靈活活悶死的、烤死的,手法千奇百怪,還不時道說良言善語,全然忘記自身的虛行偽飾。在陳、蔡二氏丈夫與妻子的輕鬆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在唾棄某些君子風範為,早已把廚房奉為人生修行的最高場所。

官員喜歡資治通鑒,百姓愛讀他的書,而他寫起美食文章更有味吃食各味海鮮水產,作者考察了中日兩地,哪處盛產,為何地民眾推重,甚至會在古籍傳說中找到一些證據,以更正今人之誤識。海蜇很難吸收調料味道,但清脆爽口,有助於消化,是一種理想的瘦身食品,頗受日本人歡迎,而此物主要產於浙江舟山列島至福建沿海。而中國的魚翅大量購自日本,此與熊掌齊名的奇珍美味,主要是蛋白質成分,卻難消化,不宜多吃,無論如何水煮、剝皮與水泡,都難抑腥膻。

今日提及生魚片,人們都會說是日本人的主要食品,而在中國古已有之。《楚辭》曾雲「懲熱羹而吹兮」,《論語》記載「膾不厭細」,前者說被熱湯燙著舌頭的人覺得生魚片方便入口,後者描寫孔聖人時代便有人愛吃生魚片而不嫌切得碎小。越霸王勾踐,雖創造了卧薪嘗膽的千古佳話,也留下了戰前未把生魚片吃完便作倉皇醜態的笑話。有時我想,勾踐嘗膽不畏懼腥臭,需何等毅力,然其喜食生魚片的愛好,看來吃那一點苦也不過是烘托他苦心謀略的障眼法而已。不論怎樣何理解,我都敬服陳舜臣對於中日歷史、傳統文化淵源的掌握如此熟稔。

雖然今日生魚片已從中國餐桌上,撤出了主菜單,但在陳氏夫婦俏皮對話中,我們對接到了其對各味美食及其傳統文化的認識。他們解讀不同風味的葷素,講說自家私房菜譜,一一介紹得具體清晰,讓人慾在其中偷學幾手真藝。不論是吃儲有鯊魚勇猛精力的魚翅、被禁的美味三錢烏冬面,還是吃粽子、絲瓜、豆腐、南瓜、西瓜皮與涼蕎麥麵,或是月餅之類的節日食品,及卓袱料理、沖繩料理、琉球料理,在作者流動的筆下,詮釋的都是翔實史料、真實觀察與平時思考。

平常我們對於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理解,莫過於紀念自沉汨水的愛國詩人屈原。買來艾蒿、菖蒲、雄黃一類,或高懸於門窗前,或泡酒待飲之,此中緣何,自有典故。陳氏據陰陽五行與歷史傳說為憑,說出此日在迷信的古人那裡,為大凶之日,需要辟邪。戰國時孟嘗君生於此日,其父欲殺之;北宋徽宗生於此日,終是亡國、但無論是有多少遺憾、怨恨、冤屈,後人不論何時何地,對於三閭大夫的崇敬與懷念,一直是強烈不減。今日端午已成傳統節日,有國家行為定作法令假日,人們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雖沒有多少物理上的用途,但足以滿足心理的快慰與安寧。類似此例,在書中,多處引史作據,並較之中日文化異同,使之文字清新有趣,思維出彩,同時散發出多種食物撫慰人心的力量。

官員喜歡資治通鑒,百姓愛讀他的書,而他寫起美食文章更有味餐桌能有方丈,可謂大矣,然在陳舜臣、蔡錦墩美食文字對談中,確是有些小了。《美味方丈記》中,四十五篇談吃與美食文化的文章,雖有不同的標題主旨,但互有或多或少的連接。尤其是以中日文化為背景,穿插古典詩文典章,憑藉夫妻自由漫談、平靜思索來串珠成鏈,很為新穎,毫無其他美食文章專門談吃、羅列選料、細說作法的繁冗和乏味。悅讀此類文章,除了看到他們於鮮啖、煮炒、蒸熬、燜烤、挑嘴、外食等方面食味選擇,更需在詳述各味美食、各色食材的身家故事、料理方式與私房心得時,帶給讀者許多歡欣、愜意與期待,當然,還有無法言喻的溫柔和慰藉。其中小品文筆墨,輕健而談,涉筆成趣,把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自然結合,使我輩在增長見聞知識的同時,發現不同文化細微處的精妙,也體會到工於文字、善於品味、樂於體悟的作者,在生活、飲食和文化傳播中攝取樂趣、弘揚普世的睿智與慧心。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以禮觀書 的精彩文章:

降臣連續獻策多爾袞不招待見,三朝忠臣被乾隆帝廁其名於貳臣傳
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擅到皇宮內院,未必可證太后下嫁是真歷史
光緒喊慈禧做「親爸爸」,是慈禧的政治用意,還是鑲藍旗舊俗?
順治寵愛再嫁的董鄂氏,導火索為太宗禁止後世亂倫、孝庄頂風作案

TAG:以禮觀書 |

您可能感興趣

司馬光著作等身,但他最得意的並非《資治通鑒》,而是這部奇書
司馬光自認為,他有一本書比《資治通鑒》更好
司馬光著作等身,但最得意的作品不是《資治通鑒》,而是這部奇書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樣的人能夠做成大事
讀《資治通鑒》之子思的用人理論!影響了幾千年!
細讀《資治通鑒》:什麼才是真正的國寶?
細讀《資治通鑒》:豫讓的故事,一名刺客的忠誠
讀史必讀《資治通鑒》,白話精解版助你輕鬆讀完
細讀《資治通鑒》:最早的陰謀家是個什麼樣子
《資治通鑒》中有這樣幾位母親
讀史明鑒,必讀《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與國家興衰》:史書不用講道理,自悟即可
《資治通鑒》為何值得一讀再讀
以《資治通鑒》的名義,給你講講……
細讀《資治通鑒》:秦國是如何得到商鞅的?
讀史讀故事,盡在資治通鑒十三之名將樂毅上
偉大的《資治通鑒》是這樣煉成的
細讀《資治通鑒》:魏惠王撿來的江山,並不是大人物就一定正確
細讀《資治通鑒》:「一鳴驚人」的齊威王為啥要烹殺自己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