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資治通鑒》為何值得一讀再讀

《資治通鑒》為何值得一讀再讀

《資治通鑒》可謂代表中國古代史學的最高成就,是認識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經典讀物。不過,《通鑒》又不同於一般的史籍,是一部以「資治」為目的,講述治國理政之道,總結歷史經驗與教訓的政治史典籍,其影響遠遠超出傳統意義上的史學領域。司馬光生前曾多次為皇帝講讀《通鑒》;從北宋到清朝,《通鑒》一直是帝王經筵上經常使用的歷史教材,因而被梁啟超稱為「皇帝教科書」。時至今日,《資治通鑒》仍然是一部值得重讀的經典。

今日之中國,距離司馬光修《通鑒》的時代幾近千載,告別帝制已逾百年。《通鑒》事君的價值,早已光芒不再。但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歷史作品也因時代不同而需要不斷反思和解讀。今天重讀《通鑒》,不僅需要重溫那些生動傳神的記載,更應該重視從中汲取歷史智慧的滋養,賦予新的時代意義。

首先,不妨將《通鑒》還原到歷史語境當中,正視其「垂鑒資治」的功能,以求「跡得鑒失」。司馬光曾說,歷代史書「文字繁多,自布衣之士,讀之不遍,況於人主,日有萬機,何暇周覽」,故「欲刪削冗長,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通鑒》的取材及編修秉持了傳統史學「經世致用」的思想。「垂鑒資治」雖不能涵蓋《通鑒》的全部價值,卻是該書最突出的特點。今日讀此書,不宜忽視。

其次,今日讀《通鑒》,應將其置於史學語境中,重視其特有的編纂方式和敘事特色。「歷史」一詞,通常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過去實際發生的事情,二是指對過去發生事情的記述和研究。相比第一層含義,第二層含義更為重要。因為很大程度上,我們所了解的「歷史事實」,都是理解、書寫、闡釋的結果。《通鑒》作為一部編修的史學作品,字裡行間難免帶有書寫者的主觀態度和價值取向,甚至有記載舛誤和評論偏頗之處。當然,其中不少問題已被學術研究訂正。今日讀《通鑒》,一方面應結合學術研究成果,查疑訂誤,以求準確的歷史知識;另一方面更應把握《通鑒》編纂歷史的原因、書寫方式及文字背後的政治寄託。

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有斷裂,也有延續,歷史的經驗教訓並不因時代久遠而陳舊落伍,經過歲月的滌盪反而歷久彌新。《通鑒》通過對宋以前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深切思考,總結了決策、用人、吏治等治國理政方面的得失。這些規律與當今管理各類行政機構、企業、社會組織實有相通之處,不無借鑒價值。同時,歷史長河中,不變的還有人性的善良與醜惡。閱讀《通鑒》里那些鮮活的人物形象,閱讀他們在時代浪潮中的掙扎與糾葛,對個人亦是反求諸己的自我教育。

人們常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讀史不僅要知人論事,更要知人論世。否則,讀畢《通鑒》,只知一部帝王將相明爭暗鬥的相斫書,何談資治?卡爾維諾在《為什麼讀經典》中曾說:經典作品是那些你經常聽人家說「我正在重讀」,而不是「我正在讀」的作品。就此定義而言,《資治通鑒》確實是一部值得重讀,需要重讀,也應該重讀的經典。

歡迎在文末發表留言評論,

也請別忘了動手點贊支持哦!

點擊展開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中英對照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宋代團扇畫,精思巧構,美到極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梁漱溟:冷靜與勇氣
趙法生:大眾儒學的鳳凰涅盤

TAG:大道知行 |

您可能感興趣

難讀的《資治通鑒》該怎麼讀
我們為什麼要讀《資治通鑒》?
凡讀書之人必讀《資治通鑒》
怎麼輕鬆讀通《資治通鑒》?
讀《資治通鑒》有什麼參考書嗎?
《資治通鑒》品讀之君子見幾而作
讀《資治通鑒》,讀懂三種處世大境界
毛澤東讀了一輩子《資治通鑒》,到底讀出了什麼?
《資治通鑒》是如何修成的
和我一起讀歷史,資治通鑒開篇語
「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資治通鑒》讀後感
馮唐:如果只讀一本書,我就選《資治通鑒》
毛主席為何將《資治通鑒》讀了17遍?
讀完《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有什麼感覺和領悟?
三家分晉國,也許司馬光說錯了——讀《資治通鑒》
姚堯精讀《資治通鑒》第一冊 前言
《資治通鑒》心讀 周紀
「鑒於往事,資於治道」 讀《資治通鑒》第二天 《圍魏救趙》
品史煉心——試讀《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里為何沒有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