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我們腳下的地球似乎堅不可摧,並且大部分時間都一成不變。但這僅僅是由於我們的感知能力有限產生的幻覺而已。


地球每過23小時56分鐘零4秒便會以地軸為中心自轉一圈。它還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與此同時,太陽系也在圍繞銀河系中心旋轉。而銀河系呢?它也在圍繞宇宙中一片名叫「巨引源」(Great Attractor)的區域旋轉,轉速快得令人頭暈目眩。


就算拋開這些不談,地球本身也極不穩定。在我們腳下,大塊大塊的岩石相互擠壓、推搡,構成峽谷和山脈;或是被「五馬分屍」,形成河流和海洋。地表無時無刻不在變化和顫動。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無需為此擔心。但隨著我們對這些現象的理解愈發深入,我們也對地球內部的運作方式有了更好的了解。對於宇宙飛船的追蹤和著陸而言,這些信息也有很高的利用價值。本文列舉了7條使地球不停搖擺的原因。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壓力

地球儀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因此可以沿固定的軸心平穩地旋轉。但地球並不是球形,質量分配也不均勻,所以旋轉時容易晃動,地軸、南極和北極也會隨之不停移動。此外,由於地球的旋轉軸與質量分布的中軸線並不在一條線上,地球在旋轉時會不停地抖動。牛頓早就預言過這一現象的存在。而更精確地說,地球還包含幾種不同的振動模式。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錢德勒擺動」(Chandler Wobble),最初由美國天文學家賽斯·錢德勒(Seth Chandler)於1891年發現。在它的作用下,地球兩極的位移幅度約為9米,每14個月左右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20世紀,科學家為該現象提出了五花八門的解釋,包括大陸儲水量的變化、大氣壓的變化、地震、以及地核與地幔交界處發生的種種反應等。


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地球物理學家理查德·格羅斯(Richard Gross)於2000年解開了這一謎團。從1985年到1995年,他利用最新的氣象與海洋模型對錢德勒擺動進行了監測。格羅斯的計算結果顯示,錢德勒擺動的三分之二是由海床壓力的變化引發的,剩下的三分之一則與大氣壓變化有關。「這兩點原因的相對重要性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改變,」格羅斯指出,「但現在大多數人都相信,這一現象是由大氣壓與海底壓強的變化共同引起的。」


季節是地球擺動的第二大影響因素,因為它們會引發降雨量、降雪量和濕度的變化。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自1899年以來,科學家一直在用恆星的相對位置判斷南極和北極的準確地點,上世紀70年代之後,衛星也成為了一種判斷工具。但即使去除了錢德勒擺動和季節的影響,相對地殼而言,地球自轉軸的南北兩極依然會不停擺動。


在今年四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蘇倫德拉·阿迪卡里(Surendra Adhikari)和埃里克·艾文斯(Erik Ivins)發現了導致地球擺動的兩點關鍵原因。

2000年之前,地球的旋轉軸是偏向加拿大一邊的,且每年都會位移幾英寸。但在此之後,自轉軸開始逐漸回移,並漸漸偏向了另一邊的不列顛群島。一些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格陵蘭島與南極冰蓋的快速消融導致的。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裏海的水量已經大大減少

這一地區的地下蓄水層正在枯竭,並飽受乾旱困擾。但研究人員一開始認為,這些水量太少,不足以造成這麼大的影響。不過,他們後來又把該地區的位置納入了考慮範圍。「根據旋轉物體的基本物理法則,兩極對緯度45度附近地區的變化非常敏感。」阿迪卡里指出。而這正是歐亞大陸損失了大量水源的地方。該研究還發現,大陸的儲水量或許還能解釋地球旋轉中的另一種擺動模式。


地球旋轉軸每隔6年至14年便會變化一次,總體向東或向西偏移0.5至1.5米。整個20世紀,研究人員一直為此困惑不已。而阿迪卡里和艾文斯發現,在2002年至2015年間,每逢歐亞大陸遭遇乾旱的年份,地軸便會向東傾斜;而當該地區較為濕潤時,地軸便會朝西傾斜。「我們發現兩者剛好對得上號。」阿迪卡里說道,「這是我們首次發現,全球的乾濕水平變化與地軸的偏移方向之間存在一對一的匹配關係。」


人為因素


雖然水和冰層的移動是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的,但其它影響地球擺動的因素則完全是人類自己所為。


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中,同樣就職於噴氣推進實驗室的菲利克斯·蘭德爾(Felix Landerer)通過計算髮現,如果2000年至2100年間的二氧化碳含量增長一倍,海洋就會迅速升溫和膨脹,導致在下個世紀里,北極每年會朝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的方向移動1.5厘米。


2007年,蘭德爾還通過模型估算了海洋升溫對海底壓強和洋流的影響。他發現,這些變化會導致地球質量向高海拔地區轉移,還會使每一天的時間縮短0.1毫秒,也就是一萬分之一秒。


地震


不僅大量的水和冰在移動時會對地球的旋轉造成影響,岩石如果體積夠大的話,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當某一地質板塊突然與其它板塊剮蹭時,就會發生地震。從理論上來說,這會使地球的旋轉發生一定的改變。


格羅斯研究了2010年發生在智利海邊的8.8級大地震。他通過計算得出,地質板塊的移動使地球的質量分布軸線偏移了約8厘米。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不過,這僅僅是以模型為基礎進行的估算。在此之後,格羅斯和其他研究人員一直在跟蹤每次地震後的GPS衛星數據,試圖觀察地球的旋轉是否真正發生了偏移。他們目前尚未取得成功,因為很難完全去除其它影響地球旋轉的因素。「我們的模型並不完美,有其它因素掩蓋了小規模地震造成的影響。」格羅斯說道。


當地質板塊與其它板塊剮蹭時,地球質量分布的變化也會影響每一天的長短。這有點類似滑冰運動員旋轉時的情形:如果想加速旋轉,運動員可以將手臂收回,讓自身質量更加貼近身體;而如果想減慢速度,則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格羅斯的計算結果顯示,2011年發生在日本的9.1級地震使每一天的時間縮短了1.8微秒。


風暴


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傳播能量。地震波分為兩種。「P波」會在傳播時拉伸和擠壓周邊的物質,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相同。稍慢一些的「S波」則會使岩石來回搖擺,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成直角。


劇烈的風暴也會產生類似於地震的微弱地震波,被稱作微震波(microseisms)。一直到前不久,科學家才剛剛弄清了微震波中S波的來源。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在今年八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東京大學的Kiwamu Nishida和東北大學的Ryota Takagi報告稱,他們利用日本南部的202台探測器對P波和S波展開了追蹤。結果發現,這些地震波源自一次劇烈的北大西洋風暴。在這種名叫「天氣炸彈」(weather bomb)的風暴中,風暴中心的大氣壓會異常地迅速降低。通過這種方式追蹤微震波,有助於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地球的內部構造。


月球


不僅僅是地球上的現象會對自身造成影響。近期研究顯示,大規模地震在滿月和新月前後發生的可能性更高。這是因為太陽、月球和地球構成了三點一線,導致地球受到的引力增強。


在今年九月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東京大學的Satoshi Ide和同事分析了過去20年間、每一起大型地震發生前兩周的潮汐應力。8.2級以上的嚴重地震總共12次,其中有9次都發生在新月或滿月前後。但規模較小的地震則沒有體現出這一規律。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Ide總結稱,這一時期地球受到的引力增強,地質板塊受到的力也隨之加強。這一變化本身微不足道,但如果這些板塊本就受到了巨大的壓力,額外一點力就足以造成大規模的岩層破裂。雖然這一說法看似說得通,但許多科學家仍持懷疑態度,因為Ide僅僅分析了12次地震而已。


太陽


還有一種更具爭議的理論認為,來自太陽內部的振動也能解釋地球上的許多振動現象。當氣體在太陽內部運動時,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波。由壓力產生的波名叫p-模式波,由引力產生的波則叫做g-模式波。


p-模式波需要幾分鐘便能完成一個振動周期,而g-模式波則要花費數十分鐘、甚至數小時。上述時長便是這兩種波的周期。


1995年,由加拿大皇后大學的戴維·湯姆森(David Thomson)帶領的研究團隊分析了1992年至1994年間太陽風的表現規律。他們發現,太陽風出現波動的周期與p-模式波和g-模式波相同,說明太陽的振動會通過某種方式影響太陽風。2007年,湯姆森又發表報告稱,海底電纜的電壓波動、地球上的地震波、甚至手機掉線的頻率,都符合這兩種太陽波的規律。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更厲害



然而,其他科學家認為湯姆森的理論依據並不牢固。計算機模擬顯示,這兩種太陽振動波、尤其是g-模式波,在傳播到太陽表面時,已經變得極其微弱,無法對太陽風造成影響。就算能造成影響,在向地球傳播的漫漫長路中,這些規律也會被行星之間的各種作用力破壞掉。


「他在不同時期內識別出的頻率一直在變化,而若真為g-模式波,這一頻率應該相對穩定才對。」加州Predictive Science公司的彼得·萊利(Pete Riley)指出。早在1996年,他就在一項研究中質疑了湯姆森的最初研究結果。「我們採用同樣的方法分析了戴維·湯姆森使用的數據,但並未找到任何p-模式波或g-模式波影響了地球振動的證據。」顯然,湯姆森的理論也許並不成立。但還有許多原因能夠為地球的振動和搖晃提供解釋。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24小時 的精彩文章:

跟補牙說再見!
人禍造「天災」
屠呦呦:「中國神葯」的締結者
NASA擬建「火星冰屋」 解決宇航員居住問題
2016:影響這一年的科學事件

TAG:科學24小時 |

您可能感興趣

地球不僅會旋轉還會振動和搖擺:幅度比你想像的還要厲害
雙腳螺旋轉動訓練的時候盡量不要讓膝蓋彎曲、轉動幅度也要大一點
打籃球變向幅度不要太大……
【活動】扭轉的幅度越大越有效?這樣想就錯了!
怪不得你越來越丑!睡不夠,小心顏值大幅度下降!
血糖的大幅度波動,比高血糖的危害更大?你有必要了解下哦
關於亞洲蹲,你的深蹲幅度不夠深?需要依靠這種蹲法來鍛煉
權志龍演唱會,動作幅度太大,網友吐槽:看著好像我們村二傻子
市場短期或再有調整,不過我感覺調整幅度不會太大,調整幅度有限
能大幅度提高PB的訓練方法,堅持下來的都不是一般人
動作幅度過度,鍛煉上腹效果不如卷腹,而且容易傷背、脊柱
艾弗森只會大幅度變向?你是在逗我嗎!
搞笑GIF:哥們,你這個扭得幅度太大了
大盤上漲幅度令人「堪憂」,「慢牛」節奏能否被打破?
史上最讓人尷尬的穿幫鏡頭,女星露啥了,真的是動作幅度太大了!
印度想出一個辦法可讓解放軍戰鬥力大幅度降低:其實不管用
大學生情侶在湖邊上演「椅震」,動作幅度大讓人不忍直視
只需3招就讓你的球感大幅度提升!
注意,男人腎虛竟然會大幅度縮短壽命?腎虛應如何調理才能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