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READ

回味中國年俗,


一份《寶典》足矣!


本《春節過節寶典》共涵蓋12篇圖文,分別是:


1、春節的歷史淵源

2、春節的那些真相


3、春節的各路大神


4、文人筆下的春節


5、舌尖上的春節·食物篇


6、舌尖上的春節·語言篇

7、春節的習俗與禁忌


8、除夕到初一的儀禮


9、「八方」春節習俗·國內篇


10、「八方」春節習俗·國外篇


11、中國年俗「老四件」

12、中國年俗「新四件」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本《寶典》為小編私藏檔案,整整12篇文章!15000+字!本可單獨推送,但為饗讀者,不忍拆分。故願您也能將此看作資料存檔、分享,也不枉小編辛苦了!


一、春節的歷史淵源


春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宏大、最具狂歡性的節日。在過去和民間又叫年,是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慶活動,民諺所謂「百節年為首」,講的便是,年是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日,也是一年中第一大的節日。


相傳,「年」是我國古代時的一種怪獸。它頭長觸角,兇猛異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避其害。不料卻被一位乞討的老人設法趕走,於是後來人們便採用了這位老人驅趕「年」獸的辦法,沿襲至今。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不過這只是一則傳說而已,其實年的形成是來源於古人對季節、收成、天文、曆法的認識。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確定夏曆正月為歲首,此後曆法雖不斷修正變化,但歲首時間沒有改變,年節也就固定下來,期間朝代更替、時代變遷,「春節」的名字和習俗也逐漸有所不同,而人們對這個節日的重視卻延續了千年,喜慶、歡樂、飲宴、祭祀、祝福的過年景象,幾千年來也始終如一。


然而,春節的形成也有著較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現,如今我們口中的春節和古代的春節,其實並不是一回事。而我國現行的春節制度,其實時間卻僅有百年。


秦代至漢中期,歲首在夏曆十月,十月初一為新年,太初元年確定為夏曆正月,此後歷代沿襲。漢朝中期後,歲首在正月初一,成為正月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歲首稱為元正、元日、元會。據《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即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就是說正月初一是一歲之首、四時之首、一月之首。隋唐時期,稱為元日、歲日、元正,自唐時起,春節成了政府法定假日,元日、冬至各給假七天。元日七天假期是年前、年後各三天。宋元明清時期,春節稱為元日或元旦、新年,禮從前。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1911年,晚清覆滅,民國建立,中國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官方節日與民間節日出現分離。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引進西洋曆法,以公曆為標準紀年,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後,正式通電各省將1912年1月1日定為民國元年元旦。1914年,北京政府又定「陰曆元旦」為春節。從此,我國實際上有了兩個新年:一個是「民國新年」,在公曆(陽曆)的1月1日,也叫元旦,用了古代的年的名稱;一個是「國民新年」,在農曆(陰曆)的一月一日,改稱春節。公曆元旦由於是新立,沒有任何民俗內涵,農曆春節卻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民俗事象豐富。因而一般百姓並不理會公曆元旦,仍將農曆正月初一稱為新年。激進的民國政府曾一度不滿二元曆法結構的存在,試圖全部統一使用公曆,效果卻並不理想。1930年,政府還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於國曆新年」,甚至在春節期間,街上還出現了警察到關門停業的商店強迫其開門營業,並將元寶茶及供祀的果品搗毀的現象,更有甚者還要處以罰金、拘役,好在這種做法僅僅持續了一兩年。


到如今,元旦、春節,公曆年和農曆年,都為人們接受了,兩者並行不悖。但若要說在中國人的眼裡,這個兩個新年孰輕孰重,則是一目了然的。


二、春節的那些真相


關於春節,有些知識人們對此異常熟悉,而有些知識卻鮮為人知。比如春節從何時算起以何時結束?屬相是以除夕為界嗎?福字到底能不能倒貼?為何有人說羊年不吉利?除此之外,您知道春節是非遺項目嗎?您知道並非全國各族都在過「春節」嗎?而這些鮮為人知的真相,我們應該去了解。


從時間上來說,進入臘月,也就進入了臘祭的歷史傳統。一般來說,從臘月初八算起,也有地方從小年祭灶算起,經過除夕、初一等時日,直至次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可以算作春節。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2005年,《保衛春節宣言》出現,一時間民聲四起,由此還發生了著名的「保衛春節」運動。2006年,春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也並非我國所有的民族都過這個春節,比如羌族,他們的「年」實際上是在農曆十月一日。不僅如此,作為第二批國遺項目的羌年於2009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我們的「春節」卻榜上無名。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屬相以何為界?元旦,立春,還是除夕?一般來說,根據中國曆法,屬相應按立春劃分。立春的日期和時辰,是曆法學者根據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精確計算出來的,有準確的科學依據,傳統的命理學、占卜學等也均以立春作為生肖計算的依據。但也有人認為,在我國傳統農曆中,因為有閏月,有些年份一年裡有兩個立春,而下一年可能會沒有立春。因此,計算生辰屬相應以農曆大年為界線。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不過,自從國家採用公曆和公元紀年之後,干支紀時事實上已經成為一種廢歷。民眾已經習慣於看公曆辦公,憑農曆過節,而所謂的生肖屬相本來只是一種口頭的規定性,一種可隨曆法變更而變化的口頭傳統,把它從干支年移至農曆年,以正月初一作為屬相的界限,也沒有什麼不可以。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倒貼福字,取其「倒」和「到」的諧音,意為「福到」了。在我國傳統民俗中確有這種說法,但不是說所有「福」字都要這麼貼。倒貼「福」字主要應在兩個地方:一個地方是在水缸和土箱子(即垃圾箱)上,由於這兩處的東西要從裡邊倒出來。為了避諱把家裡的福氣倒掉,便巧用「倒」的諧音倒貼福字。用「福至」來抵消「福去」,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另一個地方是在屋內的柜子上。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里。至於大門上的「福」字從來都是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民間有「十羊九不全」、「女子屬羊命不全」的說法,其實這都是主觀臆斷,並沒有現實依據。比較流行的說法與慈禧有關。有人說,因為慈禧太后是屬羊的,所以說屬羊的不好,但是並非所有的人都恨慈禧太后,這樣的說法當然站不住腳。也有人說,羊品性善良、溫順、無害,往往結局還不好,要被人吃肉,所以屬羊的人命不好,在現代社會容易逆來順受、受人欺負,這樣的結論同樣是無稽之談。其實,覺得羊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信心不足,將自身的不順利歸結為命運。為何就不能想想「三陽開泰」、「洋洋得意」呢?


三、春節的各路大神


春節期間,各路大神頻現,有男神也有女神,司職也各不相同。您一定不希望新年減壽吧?您必須祭祀灶神。您希望新年不再受窮嗎?您可以送走「窮神」。您希望新年持續財運亨通嗎?您可以迎接「財神」。您希望新年保佑一家平安嗎?您可以求助「門神」。您希望提前預知新年吉凶嗎?您可以請教「廁神」。而如何與大神們溝通,卻是一門極大的學問。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灶神,是年節期間人們遇到的第一個大神。灶神,又稱灶君、灶王、灶王爺、東廚司命、張灶爺爺等。正所謂「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這一天俗稱小年,要祭灶送神。但也並非所有人都是在這天祭灶,也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即在祭灶的時間上,官家是二十三,百姓家是二十四,而水上人家是二十五。民間認為,如果祭祀時間有誤,則有減壽的危險。為什麼這麼說呢?是由灶王爺的使命決定的。據說灶王爺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間了解民情和是非善惡的神,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他都要回天上去彙報和述職。一旦告訴誰人誰家罪惡,玉帝對大罪者減壽300天,小罪減壽100天。人們為讓灶神能夠「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因此祭灶要用糖(多為麥芽糖、糖瓜)糊其嘴,甜其心,讓其在彙報工作時只說甜言蜜語,以免遭減壽。年三十那天,則還需將灶神接回,俗稱「接灶」、「迎灶」。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門神,是年節期間人們遇到的第二個大神。貼門神起源於古人的一種信仰觀念,古人認為人居空間是與外在的神秘空間隔離的自我保護空間,而門戶是唯一與外界交流的通道。為防入侵,驅邪避災,因而要貼門神。而我國都有哪些門神存在呢?其實,最早的門神是先秦時用桃木刻成的偶人,漢時已演變為神荼和鬱壘的人形圖像。因此,這二人便成了我國最早的門神。傳說兩兄弟住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上,專門負責捉拿禍害人間的惡鬼。隨後又出現了多位門神,如具有正義感的大鬼王——鍾馗,威震鬼邪的唐朝開國功臣——秦叔寶、尉遲敬德。至今,三位門神仍廣存於民間。單扇門貼鍾馗,雙扇門貼秦叔寶、尉遲敬德,也有人直接在門上寫「神荼」、「鬱壘」兩位門神的名字。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財神和窮神,是年節期間連續露面的兩位大神,而前者明顯更受人重視和喜愛。新年來到,也就意味著財神的降臨,人們對接財神習俗的重視程度也為年節祭祀之罕見。其實在我國,財神有許多化身,如文財神、武財神、五路財神、青龍財神等。文財神有比干、范蠡等;武財神有趙公元帥(趙公明)、關公(關雲長)等;五路財神指東西南北中五路,五路神是行神,即出門五路皆為發財之路。財不自來,必奔走四方而得之;青龍財神在山東、浙江一帶尤其盛行。而迎財神、祭財神的時間全國也各有不同,不變的是當日絕對不能出門。如四川初一「掃財神」,北京初二祭財神,江蘇南京初五為財神日,蘇州初五祭祀路頭神,上海初五接財神,也有在初四晚上設祭接財神等。之後便是「破五送窮」,所謂送窮,說的便是送窮神(「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這一天人們紛紛將家中的垃圾扔出去。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廁神,是年節期間出現的最後一位大神,也是唯一的女神。廁神,也叫紫姑神、姑娘、戚(七)姑、廁姑、坑三姑等。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雖名為廁神,但紫姑並非主廁事,而是能先知。明朝北京在正月十五前後夜,婦女扎一草人,穿上衣裙,號稱姑娘(此類活動不能出現男人)。杭州婦女人家在元宵節以卜問一歲吉凶。清時蘇州用紅布纏繞斗筲、銀簪劃灰方式接紫姑,問一年農桑、疾病、牲口情況。


四、文人筆下的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一直以來都是眾多文人墨客津津樂道的文學主題。那麼,春節在文人的筆下又是怎樣一番景象?文人與春節之間又有哪些奇聞軼事呢?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二十三日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綵排』。在舊社會裡,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從一擦黑兒鞭炮就響起來,隨著炮聲把灶王的紙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幾天,街上就有多多少少賣麥芽糖與江米糖的,糖形或為長方塊或為大小瓜形。按舊日的說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會向玉皇報告家庭中的壞事了。現在,還有賣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並不再粘灶王的嘴了。」這是著名作家老舍在《北京的春節》中用簡單的筆墨無比細膩的描繪了小年的祭灶習俗。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民俗學泰斗鍾敬文僅用寥寥數百字便將除夕前後的春節習俗描述殆盡。他在《歲尾年頭隨筆》中說「到了二十七八,已經忙著買菜肉,殺雞鴨,井邊灶前,要到夜晚十時才能夠斷絕人影。除夕,廳堂里收拾和陳設得像神殿一樣,燈燭的光彩直搖晃到明天…… 『開門炮』響過後,就是新正了。大人們忙著拜祖宗,接賓客,小孩子卻沉醉在他們的種種娛樂里。」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而莫言在《故鄉過年》中則記述了自己年夜飯時狂吃餃子的趣事。他說,「年夜裡的餃子是包進了錢的,我們盼望著能從餃子里吃出一個硬幣,這是歸自己所有的財產啊,至於吃到帶錢餃子的吉利,孩子們並不在意。有一年,我為了吃到帶錢的餃子,一口氣吃了三碗,錢沒吃到,結果把胃撐壞了,差點兒要了小命。」事實上,吃到帶錢餃子視為吉利的習俗如今依然廣泛存在。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梁實秋與冰心則不約而同的在記錄過年祭祖上花了些筆墨。梁實秋在《北平年景》中描寫了當時北平的祭祖年俗,他寫道,「祭祖先是過年的高潮之一。祖先的影像懸掛在廳堂之上,都是七老八十的,有的撇嘴微笑,有的金剛怒目,都在香煙繚繞之中。這時節孝子賢孫叩頭如搗蒜,其實亦不知所為何來,慎終追遠的意思不能說沒有。」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而冰心則是記錄了自己家中祭祖卻不祭神,卻將自己拿到的壓歲錢交給了母親保管的趣事。她在《童年的春節》中說,「記得我們初一早起,換上新衣新鞋,先拜祖宗――我們家不供神佛――供桌上只有祖宗牌位、香、燭和祭品,這一桌酒菜就是我們新年的午餐――然後給父母親和長輩拜年,我拿到的紅紙包著的壓歲錢,大多是一鋥亮的墨西哥『站人』銀元,我都請母親替我收起。」目前,我國仍有地區存在只祭祖、不祭神的習俗,而小孩子的壓歲錢也多由家長保管。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當然,由於處在春節期間,文人也自然少不了對財神下一下筆墨。豐子愷在《過年》中就說道,「正月初四,是新年最大的一個節日,因為這天晚上接財神。」並且還特意下重墨講述了人們對於接財神的重視程度,「別的行事,如送灶、過年等,排場大小不定,有簡單的,有豐盛的,都按家之有無。獨有接財神,家家鄭重其事,而且越是貧寒之家,排場越是體面。」如今,人們對財神的重視程度依然不減當年。


春節,作為中華民族最為重要節日,早已成為我國燦爛而優秀的傳統文化。文人們通過對於春節濃墨重彩的描繪,讓一幅幅精彩絕倫的民俗畫卷在世人面前逐一呈現,讓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在世人面前逐一上演,對於傳承、弘揚我國年俗文化,可謂是功勛卓著。


五、舌尖上的春節


食物篇


在我國北方地區,見面打招呼通常問的是「吃了嗎?」而在我國傳統年節期間,吃什麼、怎麼吃、為什麼這麼吃,都有一定的講究。在豐富異常的年節食物種類背後,每一種食物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象徵意義。那麼,臘八粥、餃子、年糕、湯圓、年夜飯等又都有哪些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呢?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吃罷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粥作為傳統的節令食物,它有著特定的食物配方與烹制方法。《武林舊事》記載了宋代杭州臘八粥的配方,寺院、人家都用胡桃、松子、乳蕈、柿、栗等烹制八寶粥。明清時臘八粥類似,用黃米、百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棗泥等,合水煮熟,再加入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子、松子,以及白糖、紅糖、葡萄等,以增色提味。西北有加入牛羊肉的,南方也有放入青菜、薺菜、黃花、木耳、火腿的。這些臘八粥的食料其實都有民俗寓意,桂圓象徵富貴團圓,百合象徵百事和睦,紅棗、花生比喻早生貴子,蓮心象徵恩愛連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徵大吉大利等等,人們以此期盼未來生活美好和睦。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好吃不過餃子」,餃子是北方春節飲食中的重頭戲。餃子,又叫交子、角餌、粉角、扁食、煮餑餑、銀元寶、水點心等。餃子的前身是「餛飩」,即帶餡的麵食。過去,人們在包餃子時還要在裡面包上銅板,吃上了新年裡可以發財。春節的餃子一般從除夕夜開始包,初一和初五均需食用。餃子的做法各地也大不相同,做餃子皮,北京、河北用擀麵杖擀,內蒙古、山西等地用手捏,西北地區的人是用茶杯在擀好的大面片上壓。餃子餡也很有講究,北京人愛吃肉丸的,天津人喜歡用水打餡,山西人肉少菜多。餃子做法也有單煮、混煮之分,一般為單獨煮法,而東北地區的達斡爾族將餃子與粉條肉湯同煮,河南、陝西等地將餃子與麵條同煮,開封人則將餃子與元宵同煮。西安著名的餃子宴,一桌能擺上二三十種形狀不同、味道各異的餃子,凡是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年糕是我國南方過春節時要吃的主要食品。《說文解字》說,「糕,餌屬。」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相傳,年糕是由於人們紀念著名歷史人物伍子胥而產生的。南北方、東西面,以及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年糕,如南方的水磨年糕、百果年糕、定勝糕、龍鳳糕、粉糕、米花糕,北方的黃米糕、棗糕,台灣的紅龜糕等。年糕吃法也很多,如蒸、煎、炒、煮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年糕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但年糕的美好寓意卻一直沿襲至今。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湯圓是南方過年時常吃的食品,北方一般叫做元宵,一般都在元宵節食用。湯圓象徵合家團圓更更好,吃湯圓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湯圓的做法與北方的元宵不同,是將糯米面用水攪合後報上各種乾鮮果、芝麻、桂花、白糖、紅糖、肉菜餡料,有甜有咸,味美意深。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年夜飯,又叫年更飯、團圓飯,是我國年節中最重要的一餐。河南南部一帶除夕的年夜飯要吃到午夜,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南京人則用規定的十種蔬菜以素油炒成「十景菜」,蘇州人年夜飯必有青菜、黃豆芽、芹菜做成的「安樂菜」,表示平安、如意、勤勞的寓意。安徽人餐桌上要備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不許吃,以敬祖並示「年年有餘」,一條鰱魚則可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廈門人吃年夜飯叫「吃廿九瞑」,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武漢人年飯要用「三全」、「三糕」、「三丸」,台灣年夜飯的每個菜則都有象徵意義,必須全部親嘗一遍。


六、舌尖上的春節


語言篇


年節期間,盤旋在人們舌尖上的不僅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流傳在人們口中優美的語言,春節期間的吉祥話,民間的古老歌謠、童謠等,有些至今仍在人們的舌尖上跳躍。而這些古老的歌謠、童謠,也是我國傳統年節的又一大特色。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河邊插楊柳;七九河凍開,八九雁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這首《九九歌》詳細記述了數九寒冬的記法,流傳較為廣泛,相信除了北京人也應該有許多地方的人們都比較熟悉。


南京歌謠《南京風俗景》內容涵蓋了臘八至除夕的習俗,「臘月初八吃臘八粥,『二十一』一過快過年,『二十三四』來送灶,我送灶爺上西天。玉皇來問凡間事,世間百姓真可憐,身靠灰堆頭頂著瓢,窮人太多怎過年?二十五,二十六,撣塵掃地磨豆腐。三十晚上鞭炮響,家家戶戶貼紅線,大門外貼下門神對,黑臉是尉遲恭,黃臉的叫秦瓊,把門將軍就是這二位。除夕晚上過新年,家家戶戶要團圓,全家上下來守歲,子子孫孫辭舊年。爺爺奶奶心頭樂,掏了一大把壓歲錢。」而北京童謠《正月歌》則完整講述了從正月初一至十五的食俗,「新春正月過大年,吃點喝點解了饞。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團團轉;初四吃米飯,初五的餃子要素餡;初六初七需吃雞,初八初九牛羊肉;初十吃頓棒子粥,十一吃魚,十二吃鴨,十三沒錯吃對蝦,十四大碗打滷麵;十五家家鬧元宵,打春要吃春卷炒雞蛋。」目前已經錄製成了音樂在網路上傳唱。


可惜的是,以上兩地放在一起才勉強構成了中國全年的年節習俗。那麼,我國就沒有一首穿年節始終的童謠嗎?當然有。流傳在天津河北區的《春節習俗歌》,詳盡的唱出了從臘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共計30餘天的春節習俗,內容基本涵蓋了我國春節普遍存在的所有民俗活動和食俗。童謠具體為,「二十三,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倒貼『有』;三十晚上坐一宿。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初四烙餅炒雞蛋,初五捏捏小人嘴(指包餃子),初六合子連成片,初七燉肉燜乾飯。合子加八兒,越過越發,合子加九兒,越過越有;初十合子拐彎兒。十五星星(指餃子)趕月亮(指合子),十六走百病兒,二十五填倉,乾飯熬魚湯。」


我國地大物博,自然也不缺乏角度獨特的童謠,但即便再獨特,也少不了對食俗的涉獵。吉林樺甸地區的《盼年》這首童謠十分形象的講述了年節期間不同的人、動物和植物對過年的不同期盼。歌詞如下:「老頭盼年,燒酒兩壇;老太太盼年,飯菜解饞;小媳婦盼年,穿花衣衫;小學生盼年,回家好玩;小姑娘盼年,絨線兩團;小孩盼年,鞭炮一聯;小巴狗盼年,骨肉雙全;小花貓盼年,鮮魚幾盤;小馬盼年,料美得閑;小鳥盼年,唱歌悠然;小草盼年,復生日繁;小蟲盼年,又到春天。」而流傳在山東棗莊地區的一首《大年初一開門歌》,則充分展現了當地人們重商的習俗。該歌唱道:「大年初一開大門,門裡門外有財神。門外有棵搖錢樹,門裡有個聚寶盆。搖錢樹上拴騾馬,聚寶盆上貼麒麟。紅孩小妖牽騾馬,觀音童子趕麒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流傳於民間的簡短童謠,基本上屬於對於當地春節習俗的簡單介紹,內容都離不開食俗,一般涵蓋祭灶、除夕、貼春聯、放鞭炮、祭祖、拜年、賞花燈等。如《豐年過春節》(甘肅清水)、《過年歌》(廣東鶴山)等。


七、春節的習俗與禁忌


春節是迄今為止流傳歷史最久、流傳地域最廣、過節人數最多的中國節日。它是名副其實的中華民族第一大節,也是最具世界影響的重大節日。春節節俗豐富、生動,充滿了人性倫理之美、情感之美、藝術和智慧之美。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按照年節順序來說,首先的春節習俗必是臘八。一首童謠便拉開了年節的序幕。臘八這一天,人們要吃節令食物臘八粥,因此又有「報信兒的臘八粥」之說。臘八節是上古時代最重要的年終祭祀日——臘日的前身,那時的臘日相當於現在中國人的大年。而臘八粥還與佛教有著重要聯繫,相傳臘八這天佛祖成道,其弟子為紀念並感牧羊女舍粥救佛祖之恩,特熬此粥以供佛祖。因而如今寺廟的臘八粥又被稱為「佛粥」,但實際上臘八食粥並不僅是受到佛教的影響,古時就有冬至以粥祭神的習俗。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臘八過了就是小年,小年在北方是臘月二十三,南方是臘月二十四。「二十三,糖瓜粘」,說的便是傳統小年的祭灶習俗。灶神俗稱灶王爺、司命等,是中國民間特別崇奉的神靈。這一天,為防灶王爺上天告狀,特意將糖瓜糊口,「粘其口,甜其心」,寓意上達天聽時說的全是甜言蜜語。「二十四,掃房子」,送走灶王爺,人們該清掃、洗涮,乾乾淨淨的迎接新年的到來了。平時人們對於屋內清掃是十分的小心謹慎,唯恐觸犯到神靈,而今在送走灶神後卻是百無禁忌,甚至連黃曆都不用看。「二十五,磨豆腐」,自此進入了年節食物的準備階段。磨豆腐過年是傳統社會年節的民俗項目,做豆腐乾、豆腐絲、豆腐圓子等。豆腐諧音「兜福」,閩南人稱豆腐乾為豆乾,諧音「大官」。當然也有其他的年節食物,如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之後依然是食物為先,「二十六,燉白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去拜年:您新禧,您多禮,一手的面不攙你,到家給你父母道個喜!」直至除夕與初一,這兩日是年節中最重要的日子,由此也出現了中國年俗中最重要的習俗與禁忌。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正月初一不動掃帚、不倒垃圾,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若非掃不可,則須從外掃向里。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新年要說吉祥話,即便打碎傢具也得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等。初二迎婿日,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初四祭財神,不宜遠出。初五是破五,春節期間有許多規矩和禁忌到了這一天全都打破了,所以稱「破五」。這天吃餃子,送窮神(「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接財神。初六商家開市,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初七人勝節,是人的生日。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初八穀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初九玉皇大帝生日,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初十地生日,又是石頭節,為石頭神生日。當日民間忌動石器,不搬石頭。十一「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元宵節),十六人完燈。除此之外,部分地區仍有正月里不動針線(怕扎了龍王眼,惹龍王不高興)、正月不剃頭(正月剃頭死舅舅,需等二月二那天才可理髮)等習俗,當然這只是一些舊俗禁忌,僅為表達人們對於習俗、神靈的一種敬畏之心,並無事實根據。


八、除夕到初一的儀禮


除夕和初一,是中國人過年氣氛最為濃厚、儀式最為隆重的兩天。俗語說,「就連叫花子,也有三天年。」這兩天的活動和儀式,是年節中的重中之重。


年夜飯的吃法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中國人自有「年」概念起,便有了年夜飯,古時的年夜飯來源於古代年終祭祀儀禮。中國人的年夜飯講究團圓,集豐盛、祭祀於一體,人神共進。舊時還需將逝去的先人、親人招呼、請回用餐後人們才可享用。年夜飯上的菜品、菜式也很有講究,如需有魚,寓意年年有餘。而在除夕夜期間,合家齊看春晚、靜候零點鐘聲響起,儼然已經成為了中國人過年的新民俗。


壓歲錢的寓意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吃完年夜飯,就發壓歲錢。壓歲錢是小兒新年最盼望的禮物,清朝時,有在晚輩睡下後放置在其床腳或枕邊的,意義在於壓勝。壓歲錢,是年俗節物之一,又稱押歲錢、壓祟錢、守歲錢等。壓歲錢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原本意義是表達長輩對晚輩的祝福,而今卻被一些人們用作攀比、收受年禮的手段,甚至成為了一種人情負擔,更有甚者還成為了不良之人受賄的借口。


守歲的習俗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年夜飯後,各家閉門守歲,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談話聊天直至五更天明,迎來新歲。這種通宵不寐守候新年的形式,即為守歲。舊時的除夕守歲,還有「燃燈照歲」的習俗,即在大年夜遍燃燈燭。而守歲的習俗至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守歲的目的是祈求長命,因此部分地區稱之為「熬年」。而今守歲習俗雖依舊普遍,不過一般人們大都不守到天明,而是零點新年鐘聲之後,便上床休息了。


搶年的方式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零點鐘聲想起,許多人們火速將大年初一的「開門炮」點燃,進行「搶年」活動,祈求來年有一年的好運氣。古時,爆竹源於驅邪祈福,於是人們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而今的人們燃放的則早已不是竹子,而是鞭炮。


拜年的儀禮


大年初一必然是要早起的,爆竹聲中一歲除。一覺醒來,已是清晨。人們穿新衣、戴新帽,然後是賀年、拜年。順序是先家內,後家外。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而拜年形式也分兩種,一種是跪拜。晨起後,由家長率家人先跪拜天地、祖先,再給上輩祝壽,然後互拜。另一種是投帖。就如同以前的賀年卡寄送形式,適用於官員之間往來,講究禮儀。而在影視劇甚至是新聞聯播中,也經常在過年期間出現拱手禮,但男女不同,因而用錯的話,卻是大為不吉的。我國拜年的拱手禮有兩種:一個為吉禮,一個為凶禮。以男子為例,左手在上為吉禮,右手在上為凶禮,女子則正相反。


而今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即便足不出戶亦能拜年,人們可以通過電腦、手機、PAD,手機簡訊,微博微信等移動通訊工具相互拜年,轉瞬間就能道上一句「新年好」。


九、「八方」春節習俗


國內篇


在春節這以傳統節日期間,全國各地都要舉行重大的慶祝活動。春節民俗文化活動如放鞭炮、貼春聯、吃團圓飯、拜年、給壓歲錢、逛廟會、賞花燈等長盛不衰,是中國年俗文化的經典符號。


陝北地區講究臘八粥要在天明前煮熟,人們一起床就吃。除食用外,還用來占卜年成的豐歉。陝南地區還用粥供奉祖先和糧倉,甘肅白銀地區,臘八粥煮熟後縣用來敬門神、灶神、土地、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再分給鄰居和親戚,最後全家人享用。北京民間則有泡臘八蒜的習俗。杭州人稱二十三日為「小除夕」,這一天要祭灶,家家換上新灶神,俗稱「交年」。老北京人用南塘、關東糖、糖餅等祭灶神,用清水草豆祭祀灶神所乘的神馬。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置辦年貨期間,陝西、山西、河南黃河流域盛行蒸棗糕、花糕,但得先敬神,然後再由人來分享神的恩賜。河南人臘月二十七開始蒸饅頭,除了自己吃外,還要待客,或者作正月拜年的禮品。湖南、湖北一帶,每至歲末,農家都忙著浸泡糯米製作糍粑,同時也腌制臘肉。閩台一些地區,過年用的雞鴨要在年前宰好,許多地方殺雞還有講究,拔毛時要留三根雞毛,寓意有頭有尾。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全國各地均有貼對聯、門神、年畫、剪紙等習俗。山東楊家埠、天津楊柳青、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福建漳州等地在過年期間均貼門神、年畫。天津一帶有一種貼「吊錢兒」的習俗,「吊錢兒」是用彩紙剪刻成的圖案,貼在門窗的玻璃和橫棱上,如在正月初五前損壞則意味著一年不吉利。成都地區春節前,一般人家大門上掛上紅燈籠,每道門上都要貼上不同內容的春聯、窗花。


山東萊蕪地區把守歲叫做「熬五更」,一般是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婦女找婦女,大家湊酒菜,一邊喝酒,一邊談笑,但酒不能喝醉。陝北一帶流行一種除夕打醋炭的獨特習俗,即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意為驅邪,實際上是一種科學的殺菌消毒方法。除夕在台灣叫「過年日」,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後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守歲,而台灣可加入則沒有守歲的習俗。安徽九華山一帶的居民在團圓飯後娛樂至新年鐘聲敲響,則帶上香火、煙花、鞭炮跑到附近寺廟進香,以求新的一年平安如意。據說如果燒得第一炷香,則最為吉祥。蘇州寒山寺、北京大鐘寺等也都會有「擊鐘分歲」的除夕民俗。


初一時,上海人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意為驅邪祈福,保佑一家平安。溫州地區有「接年」習俗,紹興民間有「早放(爆竹)早發(財)」之說,蘇州有「報旺鞭」送神活動。


從漢朝起,北方人就形成了包餃子過年的傳統。山東各地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餃子,且煮餃子時要放鞭炮,餃子里多包有錢幣,寓意吃到能發財。河南南部地區,初一早上則是將餃子和麵條同時煮著吃的,麵條代表著錢串子,為發財之意。而我國江南地區可以說是逢年必吃糕,蘇州、寧波、紹興等地不僅將年糕作為普通的節令食品,還用於新年貢品、饋贈佳品。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而春節間,各地的廟會活動也熱鬧非凡。如北京的東嶽廟廟會、地壇廟會、妙峰山廟會,上海的城隍廟廟會,山東的泰山廟會、青島嶗山廟會、蓬萊廟會,陝西的華山廟會,江蘇蘇州的虎丘廟會,浙江的杭州靈隱寺廟會、普陀山廟會,安徽的九華山廟會,四川都江堰二王廟廟會,江西南昌的繩金塔廟會等。


十、「八方」春節習俗


國外篇


春節是中國人合家團聚的日子,也是海內外中華兒女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尤其是對於海外華人來說。而在國外,華人的「中國年」究竟怎麼過呢?


新加坡


華人過春節,家家都要蒸年糕、貼春聯、逛花市,除夕全家吃團圓飯。春節那一天,晚輩紛紛給長輩拜年祝賀,孩子們從長輩那裡得到壓歲錢。年初一掃帚要統統收起來不許掃地,以免掃走吉祥福氣。新加坡華人在拜年時,一定拿著一個精緻的小紙袋,裡面裝著兩粒柑橘作為賀年禮,兩粒柑橘象徵著「大吉大利」、「兩粒黃金」和「好事成雙」等多重意思。柑橘成為新加坡華人農曆新年前必須採購的年貨之一,年節前往往供不應求。


幾乎在新加坡銷聲匿跡的春節廟會,近年來在韭菜芭城隍廟廣場重現,每年都會吸引數千人。廟會上別開生面的福建歌仔戲、現代歌舞秀、小吃攤和遊戲攤等,讓當地市民感受到春節的熱鬧和喜慶。


馬來西亞


在春節期間,馬來西亞的華人也跟別的國家的華人一樣,在一起拜年道喜,大人給孩子們「紅包」,許多人還要上廟燒香,求福求財,希望在新的一年裡「萬事如意」。


緬甸


華人在除夕之夜,全家人要一起吃年飯,飯後歡聚一堂,等待大年初一的到來。年初一也是這裡法定的公休假日,人們穿上新衣走親戚,分住各地的親戚朋友都利用這個節日團聚,共賀新年。


泰國


華人開的商店,春節期間一般都會停止營業。除夕,各家各戶都會舉行祭祖儀式,然後全家圍坐吃團圓飯。年初一,大家都穿上新衣服,親戚朋友互相拜年時,習慣拱手、合十,互致「吉祥如意」。


美國


中國年已成為北美各國越來越不能忽視的節日。穿紅衣,送紅包,放鞭炮,舞獅子,喜慶又溫馨的場面讓春節走出了唐人街,成為北美地區「眾樂樂」的節日。年初一,美國朋友只要與熟悉的美籍華人或在美國生活多年的華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春節愉快!」同時贈送賀年卡,祝賀春節。


近些年,每逢中國傳統節日春節到來之際,歐洲各國政府紛紛鼎力支持慶典活動,表現積極的各國政要們也早已準備就進入春節時刻。


法國


法國華人春節的慶祝活動非常熱鬧,舞獅助慶時,鑼鼓聲震天動地,吸引的不少法國人都來圍觀。


英國


倫敦的中國春節慶典已成為中國本土之外最大的春節慶祝活動,英國政要們向華人拜年也已成為春節期間的節日慣例,很多機構都會舉辦「中國周」、「中國月」等活動。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在向華人拜年時感言:「中國春節使我們有機會回顧華人社團對英國的繁榮、文化和社會多樣性所做的貢獻。」


十一、中國年俗「老四件」


每至春節,從臘月開始一直到元宵節,人們便一直在忙裡忙外。大人忙著收拾家裡、購置年貨,小孩便盼著穿新衣、戴新帽、收壓歲錢等,而在舊時我國的年俗中也有「老四件」,是年俗的必需品。


一、家中貼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在我國的年俗中,必不可少的則是貼在家中的對聯、年畫或窗花,也非所有地區年節期間家中都貼此三樣。春節是喜慶的時節,春聯也要喜慶。紙要大紅的,墨要黑亮的,字要寫得富態、豐美,聯語念起來也要吉慶喜氣。最早的春聯不是寫在紙上,而是桃木刻就,上面也多是威風凜凜的門神形象。年畫便起源於門神,舊式年畫除了有《蓮年有餘》、《麒麟送子》等納福趨吉的喜慶圖樣和《神荼鬱壘》、《鍾馗打鬼》等驅邪御凶的門神畫像,還有傳統戲曲中的人物故事,如《白娘子盜仙草》、《牛郎織女鵲橋會》等。年節期間,窗花也是少不了的,舊時農家的窗戶通是欞子窗,欞子上貼白紙,窗花就貼在窗紙上。如今,人們的日子越過越富裕了,老式的紙窗也紛紛換成了敞亮豁朗的玻璃窗,但貼窗花的習俗卻依舊。


二、手中拿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壓歲錢是年俗必需的節物之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時,長輩通常會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壓歲錢是長輩對晚輩的祝福。因「歲」與「祟」諧音,因而「壓歲錢」意味著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年。壓歲錢一般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更常見的是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發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中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病疫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祝願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而如今,給壓歲錢的形式雖變得十分多樣,但實物卻日漸簡化為錢幣,另外其驅邪祈福的寓意卻日漸減弱。


三、心中燃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對於孩子們來說,過年最興奮的除了能拿到壓歲錢,剩下的應該就屬燃放煙花爆竹了。過年時,燃放爆竹在舊時是為了驅邪避鬼,尤其是驅趕「年」這個怪獸,而爆竹一詞舊時確是燃爆竹子。南朝荊楚地方除夕夜有「爆竹、燃草」以避山鬼的習俗,清朝時的陝西合陽,也有在新年凌晨時於院中「焚草爆竹」以接天神的習俗。而如今,由於環境污染愈發嚴重,燃放煙花爆竹已逐漸被禁,爆竹也只能在人們的心中燃放了。


四、口中吃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提及節日,一定有吃。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春節的食物就更多了。臘八節的粥、好吃不過的餃子、年年高升的年糕、元宵節的湯圓和除夕的年夜飯,都是節令食物。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僅除夕晚上吃,初一、初二、初三、初五(破五)還要吃;而過年吃年糕則是南方人的習俗,可以說他們是逢年必吃糕,正如「年糕年糕年年高,今年更比去年好」民諺寓意一樣。而年夜飯中的魚則是重頭戲,有當日能吃與不能吃的魚,以示年年有餘。年俗中除了吃,自然不能少了喝,喝什麼呢?當然是酒。「春風送暖入屠蘇」,屠蘇便是年俗當中要飲用的酒類之一,漢代時人們春節飲用一種椒柏酒,這是一種「保健酒」。如今的人們已經逐漸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因此春節間酒風雖盛,但也會有所節制。


十二、中國年俗「新四件」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人們過年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過年的習俗也在不斷產生新的變化,同時新的年俗產物「新四件」也應運而生。如網路(買年貨)、手機(拜年)、紅包(微信等)、旅行(賀歲)等。


一、網路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以往的年節,從臘八起算正式進入了年關。而購置年貨一般也會從臘月二十三小年祭灶之後開始進行,時值北方四九前後,正是寒冬臘月之時,人們為求年貨質量,不惜捨近求遠,走街串巷,十分辛苦。而今隨著網購的興起,人們想買的年貨用品基本都能在淘寶上找到,衣食住行一應俱全。動一動滑鼠,就能在家坐等收貨了。甚至網路上還出現了DIY年貨的手工製作,如傳統年節的節物——春聯、剪紙、窗花、門神、年畫、紅包等等。有了網路,許多原本在年節期間不太容易做成的事情,在這裡卻變得易如反掌。如為大力倡導的文明祭祀而產生的網路祭祖,為滿足網民對春晚個性化需求而出現的「網路春晚」等等。


二、手機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舊時的拜年需要「說出口,走出家」才能實現,官員之間還需「投帖」(形式類似近些年的寄送明信片、賀卡等)。而今,隨著手機的廣泛普及和網路的大幅使用,手機已經成了人們生產、生活的一項必需品,人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甚至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話題。但對於如今的年節來說,手機的使用則顯得極為必要。人們已經可以通過手機,以電話、簡訊、視頻、微博、微信、QQ等多種方式向遠在異地甚至海外的親戚朋友們拜年了。一個手機,維繫了一個家族;一個手機,聯通了一個地球。拜年的形式,從一封家書到一則信息,隔著的已經遠不止一個時代。


三、紅包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傳統年節時的壓歲錢發放形式,一般是由長輩送給晚輩,或放在紅包內,或直接給現金。而今壓歲錢原有的壓「祟」寓意已經逐漸被淡去,從而轉變成了一些新的寓意,如大吉大利、恭喜發財、財源廣進等等。隨著微信、支付寶紅包的興起,單人紅包的發放形式和群紅包的「搶紅包」模式,不僅突破了人際交流原本存在的一些限制,甚至可以說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人們之間的溝通交流。傳統的過年發紅包方式和紅包寓意也逐漸被年輕人捨棄,即便是一個名為「壓歲錢」的紅包,年輕人也照搶不誤。甚至在2015年春晚直播中,官方還首次採用了「春晚搖一搖,微信搶紅包」的互動模式。


四、旅行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傳統年節中,團圓是主題。年節中,一同外出旅行則很少會被提及。一家人過年在一起,歡樂祥和,其樂融融。而能將全家人凝聚在一起的,不僅有「年」的寓意,還有「家」的鄉愁。「年」的寓意不必多說,傳統中國年是牽動億萬家庭的重要節日,是我國的第一大節。「家」的鄉愁,指的便是故鄉的風情民俗和繞樑百年的一縷縷鄉音。舊時由於交通不便,全家人於故鄉齊聚。而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快速發展,飛機、高鐵已經逐漸成為人們重要的出行方式,許多人趁著過年這七天假期,帶著父母一同以旅行的形式慶祝新年,或前往南方避寒,或遠遊國外,去見識和領略一下異地的風情民俗,這種形式已經逐漸成為了人們過年期間重要的年俗活動。










新年快樂HAPPY NEW YEAR

回味中國年俗,一份《寶典》足矣!



文章來源:蕭放《春節》、馮驥才《我們的節日·春節》、界面新聞等,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小年到底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
春節習俗漫畫全紀錄,值得收藏!
雞每日打鳴,原來是為了他們……
春節必知的10個民俗知識
應知應會飲食禮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從小年到正月十月五元宵節的年俗大全,你都知道嗎?(精美收藏!)
京味兒年俗,你知道多少?
盤點一下全國各地的奇葩年俗吧!
人民日報: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一定要看哦
品年俗尋年味《決戰沙城之熱血傳說》小年送驚喜
品年俗尋年味 《決戰沙城之熱血傳說》小年送驚喜
品年俗,尋年味 《決戰沙城之熱血傳說》小年活動送驚喜
春節七日花:大年初四聊年俗,三陽開泰迎吉祥
蘇州有個年俗,與唐伯虎有關,靠他,這個年俗聲名遠播
電商環境下的中國「新年俗」——集福字、搶紅包、網購年貨、年夜飯新吃法
非遺過大年 百姓品年俗
盤點幾個過春節的少數民族,每一個都有自己特殊的年俗
好看的年俗畫,勾起無數兒時美好的回憶
古代皇帝嬪妃如何過年?故宮實景展現皇家年俗
年俗 | 臘月二十八,貼花花把面發,生活蒸蒸日上!
小年年俗知多少——山西人的小年這麼過!
觀察|文化體驗助力「年味回歸」 春節旅遊晉陞「新年俗」
中國觀影用戶年度報告:春節觀影成「新年俗」
散文:難忘家鄉的年俗
那些漸漸被年輕人淡忘的臘月年俗,你都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