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徒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慈善?

佛教徒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慈善?

儒家說「有心為善,雖善不賞」。但儒家說這句話的前提是,儒家提倡人發自本能的善,如惻隱之心是人所本具的,由本具的惻隱之心,而引發的善是一種天良的流露。如果經過後天的比較,覺得「做好事可以贏得大家的尊重」、「做好事能給我帶來社會財富」,以這樣的心態對比之後再去行善,就是一種後天的善,很有可能是偽善。發自本能的善與經對比而產生的善,兩者相較,肯定是本能的善更具正能量。


我們把本能的善稱為「感性的善」,把後天對比產生的善稱為「理性的善」,這兩種善社會都需要。「感性的善」是人為善的最初本能,以「感性的善」為動機,保護這種善意的本能,然後延續它,使它變成理性的,變成一種為善的堅持,進而把為善制度化,使其成為有規劃、有組織、有計劃、可實踐的「理性的善」,這樣才能在更大範圍造福社會。當我們實施「理性的善」時,不要忘了:我們為什麼要做?我當時的動機是什麼?這即是佛教所講的「不忘初心」。

佛教徒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慈善?


所以「理性的善」要不斷地用「感性的善」來修復,讓「理性的善」能回歸到為善的初心。「感性的善」要通過「理性的善」去實踐,形成規模化、組織化,進而利益社會、造福社會。


佛教徒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所展現出來的佛教修養、智慧,乃至佛教全然利他的慈悲情懷,會感動受施者和所有的參與者。


慈濟並沒有以佛教的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但是,前幾天印尼地震,造成幾百人傷亡,慈濟第一時間為災民送來大米、飲料等生活必需品。當這件事被新聞報道出來的時候,所有看到新聞的人,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被這個行為所感動,無形當中就已經彰顯了佛教的特質。

佛教徒應該以怎樣的心態做慈善?



訂閱本刊:


查找公眾帳號:namobud


或者關注本刊新浪微博:@六度佛學周刊

以往連載可以查看歷史消息


或者將您的問題直接提交給微信,我們會儘快給予解答,隨喜感恩


投稿信箱:foxue@namobud.com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學周刊 的精彩文章:

每日慧語-笨有笨的活法,傻有傻的出路
每日慧語-人這一輩子,乘願而來
我們現在還有機會創造更好的未來
夢參老和尚:為什麼持咒不能間斷

TAG:佛學周刊 |

您可能感興趣

嫉妒自己的好朋友怎麼辦?應該如何排解?
養心護心,你應該這樣做
挽回愛情應該保持怎樣的心態
真正的好朋友應該是怎樣的?
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
聽說你們最近都在擔心奧莉弟弟的頭髮,更應該關心的不應該是這些嗎?
想要培養孩子的興趣,應該怎麼做?
自己的育兒理念與長輩不同,應該怎麼協調?
不會教孩子畫畫,應該怎麼辦?
正信道教徒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師父
美好的愛情應該是怎麼樣的?
孕媽的這些疼痛應該怎麼緩解?
面對教育孩子的問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到既不嚴厲又不嬌縱呢?
媽媽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的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以及新環境呢?
我們應該擁有怎樣的健身心態,事關重大!
面對孩子的叛逆期,做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麼辦?
脾氣不好的父母應該這樣做!
父母反對的感情,應該怎麼辦?
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