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代科舉社會相關研究讀書筆記系列(3)

宋代科舉社會相關研究讀書筆記系列(3)

宋代科舉社會相關研究讀書筆記系列(3)



【編者按】提起宋代科舉制,不免是幾人歡喜幾人憂。科舉有利有弊,借鑒挑好撿優。今天這五篇論文是從宋代東京士人的交遊方式與門生關係的生成、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科舉取仕的歷史嬗變與現實觀照、科舉制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以及李約瑟,韋伯對現中國的經濟疑問來解說經濟奇蹟發展的中國這五個角度談宋代科舉制的一些方面,含有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交往。公眾號後續將推出宋代科舉研究的相關論文,敬請關注。

十一、《北宋東京的士人拜謁-兼論門生關係的生成》


梁建國


這篇主要講了北宋時期東京的士人為實現科舉、仕宦等理想而積極採取的一種交遊方式——拜謁,以及討論了門生關係的生成。


參加過科舉考試或曾出仕做官,為宋代士人的重要身份特徵。在北宋東京這一特定的時空背景下, 士人帶著「或崇飾紙筆以希稱譽,或邀結勢援以干薦舉,或丐祿粟之餘以免困餓,或借威柄之末以欺愚弱」 的各種動機游謁於權貴之門。拜謁活動的主體、內容以及方式等具體情形在這一時期呈現出其特殊性。

宋初沿襲唐、五代舉子向知舉官行卷的風氣,及第者與知舉官形成「門生」與「座主」的關係。隨著科舉改革措施的頒行,考前的行卷基本消歇。東京城內名宗宿儒雲集,士子熱衷於投獻贄文,拜訪名師,並以「門生」或「門下士」自居。薦舉法是宋代任官制度中的重要內容,入仕之後,通過薦舉得以升遷是官員最為關心的要事,故而奔走權門以求舉狀遂成為他們熱衷的活動,被舉者對舉主也自稱「門生」。


感想:由此看來,「門生關係」也是基於拜謁動機而衍生的一種特殊關係,特殊關係的存在又促進這種交遊方式的久存。這讓我想到「人是多維度的,你的每一個優點都是發動機,推動你向上拉升,而每一個短處,都是包袱,拽著你向下滑落。這兩者的合力,決定了你最後的高度。」,在北宋時期,士人拜謁交遊的方式與能力是發動機,特殊的時空背景與士人的群體特徵等是其包袱,而兩者的合力就決定了士人能否成功入仕取得晉陞機會。


門生關係的產生與存在無疑印證了下邊一段話。社會認知有兩個基本維度,即熱情與能力。高能力的人必會低熱情,能力越高,為了顯示自己的能力與地位,會降低自己在社群里的「出鏡率」,而低能力的人必會高熱情。當一個人的能力不夠時就會多發言來刷「存在感」表現自己,當一個人地位低時也只能為了「迎合」上級來收斂能力,爆發小熱情。當士人為拜訪名師、奔走權門以得薦舉,以得升遷就會「提高自己的熱情」,以門生自居贏得高層官員的「認可」。


十二、《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


蘇力

主要講了在古代農業大國,通過形成和建立全國統一的選拔制度;為保證選拔的可比較性,藉助標準化,容易偏重於知識考察的文字考試作為補充,制度性地、公道、準確和有效地選拔精英,使其參與政治過程,實現實踐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


感想:什麼是精英政治,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精英政治或專家政治是一種由被認為精英的階層主導的政治。對精英政治的考量,貫徹了中國古代憲制。而由於中國古代的農業大國屬性,如何實現精英政治的現實則變成了如何制度性地、公道、準確和有效地選拔精英的問題。


古代中國選拔政治文化精英,為什麼不同於古希臘社會,反而需要一種憲制架構? 而且是一種有關精英政治的憲制呢?究其原因,最主要的還在於一個「大」字。眾所周知,中國自古地域遼闊,各地區、各民族、各文化相互融合的中國,儼然是一個大雜燴。她不像希臘羅馬那樣的小國寡民,也與現代的各地政治經濟相互聯繫的這樣一種狀況無法相比。正是由於大國原因,精英政治的管理模式也是歷史所趨。也由於是大國,無論採取何種制度性選拔或推選方式,在總體精英政治體制下,政治高層還必須兼顧多種政治性考量,做出精細得當的制度安排,包括政治參與的綜合性制約和平衡,各地域、族群和民族的利益代表等等。還是由於大國,在古代,任何理想規劃設計的精英選拔制度都不可能同時建立,這個精英選拔制度一定得是循序漸進的。這就是精英政治選拔由推舉制再到察舉制最後到科舉制的原因所在。


但是這些具體的制度都是完美無缺的嗎?很顯然,它們不是。作者也提到,推舉制中有「舉秀才,不知書; 舉孝廉,父別居」的情況;察舉制下存在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弊病;而科舉制下也有僵化的八股文和眾所周知的「范進中舉」。因此才需要與時俱進,不法古,不修今,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說到這些制度就自然而然想起了現如今的高考制度。高考制度和上述的三種選拔制度雖形式不同,內容有別,但仔細一想,耐人尋味,它們本質上都是為精英政治所服務的選拔制度,不過服務對象不同罷了。而在文末,作者也強調了在把科舉制與高考制度聯繫起來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了科舉制穿過歷史構建和塑造了政治和文化中國的憲制意義。而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

由於現實存在的種種原因,精英政治與政治參與在很長時間內還是主流的選拔制度。存在即合理,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它是有存在的價值的。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前人之事,後人之師,相信中國一定會走出一條符合自己發展的道路。


十三、科舉取仕的歷史嬗變與現實觀照


楊朝仁


一、歷史嬗變:科舉取仕的興亡及原因,包括該制度的緣起、確立、興盛與衰亡;衰亡的原因分析。

二、理性思考:科舉取仕的合理要素。既包括賢能治國、為我所用;競爭公平、標準客觀;立法保護、穩定連續的合理要素,又談論了歷史價值:促使中國建立了世界上最早、比較完善的文官治國政治制度,向世界展示了一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促進了學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使中華傳統文化得以完整延傳,造就出無數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其它領域的學問家;對現代文官制度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為世界文明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三、現實觀照:科舉取仕的啟示,包含有(一)國家幹部人事制度必須隨社會發展要求不斷深化改革與發展,(二)科舉制的合理要素和衰亡教訓的現實啟示。


感想: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非常重要的一項創造,其歷史地位堪比四大發明,甚至尤有過之。直到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它的存在為歷代王朝培養了數不盡的人才,那現在我們就來看一下其對現代社會發展的借鑒意義。


科舉制度貫穿一個朝代發展的始終,正像文章談到的那樣,一個好的文官制度不能決定一個朝代的興盛,但一個繁盛的朝代一定有一個優秀的選拔機制。站在現代的角度,我們先用辯證的觀點來分析一下科舉制度的優劣。首先其中一個優點就是它為統治階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通過科舉選拔,大量知識分子開始入朝為官。相比以往的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它更能保證整的官僚隊伍的知識層次,從而對一個國家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其次,科舉制度大大緩和了社會矛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氏族」,這是推行察舉制時期時社會的真實寫照。但是實現科舉制度之後,下層人民有了上升的機會,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大大增加。也正因如此,統治階級與下層農民的矛盾大大緩和。那我們再來認識一下科舉制度的缺點。缺點之一就是它內容僵化,不能考察知識分子的個性化發展。無論唐朝的明經、進士科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都不全面的考察一個人的發展,這是其局限性之一。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其對現代幹部選拔任免制度的借鑒意義及經驗教訓。


現在社會的考試制度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源自古代的科舉取士。研究科舉制度我們就可以憑此來儘可能完善現在的機制。首先,我們應該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為所有的人提供一個同等的機會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意義所在。做到了這點,我們不僅可以緩和階級內部的矛盾,還可以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另外,考試制度是選拔之本,但並不能代表全部。我們要合理運用考察、舉薦等手段的作用,從多方面多個途徑選拔、考核人才。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就讓我們借鑒科舉制度,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美滿的社會。


(或論科舉考試中的人才管理)


提起科舉考試,大家都會說科舉考試有利有弊,公平競爭的同時僵化了思想,其實,科舉本身並沒有問題,只不過根據國家形式與政策的不同,科舉作為一種選官制度也越漸發展,到最後發展到了極端,才出現了八股取仕。


科舉制並沒有消失,無論是當下的學生考試,還是政府、公司人力資源的篩選,都存留有科舉制的影子,考研中的筆試,上崗時的面試,都活用了科舉制中某些選拔因素,並且被各國靈活運用。


縱覽古今,所有老祖宗留下的東西,我們都是本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精神去傳承,所以現在拋開科舉制中的弊端,始於隋唐的科舉制對現代社會人才的管理還是有很多借鑒之處的。


科舉制首先是公平的體現,在古代使身在下層的貧苦子弟可以有機會憑藉考試進入到上流社會,促進了社會上各階層之間人才的流動,也穩定了社會結構,而今天也是一樣,現今大部分人還會憑著「鬥不過官二代,比不過富二代,唯有讀書才能殺出一條出路」的信念去努力讀書,憑藉應試教育下的應試考試來獲得出人頭地的機會,其公平因素穩定社會結構,也促進了人力資源在各個階層的流動。


科舉考試同時也發揮了人才的創造性,雖然科舉制給人的印象是僵化,但不能忽略其中某些積極因素,像明清前期的「懷柔」政策,對前朝人力資源的靈活運用,使人才各為其用,各司其職,在嚴格的管理體系下,亦有讓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給予他們適度的自由。


當然了,科舉考試的消亡文中也提到了:考試內容的僵化、監管制度的弊端、文體形式的極端……,既然發現了這些漏洞,那麼在如今的人才管理中,必要改進的地方還是要改進的,對於歐洲國家的一些靈活運用在適當的時候也可以借鑒一下。


我們今天回顧科舉制的歷史嬗變過程,目的之一就是要從中挖掘出有效的東西,為今日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尤其是為深化我國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服務。因此,析辟科舉取仕制度的合理要素和衰亡教訓,古為今用,無疑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十四、科舉制的起源與進士科的起始


劉海峰


本篇主要講了關於科舉制起源的諸家觀點回顧,有始於漢代說、始於南北朝說、始於隋代說等;廣義和狹義的科舉定義;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有關煬帝置進士科的一段為:「煬帝嗣興,又變前法,置進士等科。於是後生之徒,復相仿效,因陋就寡,赴速邀時,輯綴小文,名之策學,不以指實為本,而以浮虛為貴。」)以及進士科的起始:大業元年這四方面的內容。


感想:中國的科舉制歷史十分悠久,但依我所見,早期科舉制的雛形可以追溯到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徵辟制,然而真正確立科舉制是選官制度是在隋朝。


察舉制即選舉是一種由下而上,選舉人才為官的制度是兩漢選舉官吏最主要的途徑。徵辟制是自信漢武帝,以至於東漢相沿成例,它是一種自上而下選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徵聘與公府去、州郡辟除兩種方式。九品中正制又稱為九品官人法,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從曹魏始到隋唐,科舉制的確立,在期間存在了四百年之久。科舉制是根據國家的需要設立若干科目舉行公開而統一的考試,你考試成績作為主要標準的選官制度。科舉制度創始於隋,形成於唐,中經宋遼金元明一直延續到清末,與,封建王朝相終了,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1300多年。


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開國皇帝隋文帝開創了科舉考試。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為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明經、進士兩科是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科舉中殿試的開始。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


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元朝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在明清時代,科舉制進入了鼎盛時期。明代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明朝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1905年9月2日,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立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咸趨實學。清廷詔准自1906年開始,所有鄉會試一律停止,各省歲科考試亦即停止。


關於科舉制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理由不一,但就如那一句名言所說一千個觀眾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很多人關於科舉制的起源也眾人也並非一致,但是不可否認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促進了中國歷史的發展。


十五、李約瑟之謎、韋伯疑問和中國的奇蹟——自宋以來的長期經濟發展


林毅夫


主要講了李約瑟之謎:為何在前現代社會中國科技遙遙領先於其他文明?為何在現代中國不再領先?韋伯也有「工業革命為何沒有首先發生在孕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中國?」的疑問。


本文也回答了兩人的疑問: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在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發明方式方面佔有優勢,這是其經濟長期領先於西方的主要原因。之後,由於科舉制度的阻礙而未能及時實現向以科學與實驗為基礎的發明方式的轉變,中國和西方的技術、經濟差距迅速擴大。為趕超發達國家,新中國選擇了違反當時要素稟賦結構所決定的比較優勢的發展戰略,試圖在資本極端稀缺的條件下優先發展資本密集型重工業,導致優先發展部門中的企業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缺乏自生能力,並以價格扭曲、資源計劃配置等來保護補貼這些企業,資源配置效率低下。


除此之外還講了中國在不斷的「試錯」和「改錯」中,摸著石頭過河卻遵循著一定的內在邏輯,採取了一些漸進改革措施使中國經濟自宋以來發展起來,並且允許計劃外資源配置和市場價格兩種要素的存在,使得資源配置效率提高,新增資源和計劃外的市場配置比重越來越大,最終實現價格並軌和配置方式統一,趨近帕累托改進。因此,漸進改革不僅具有內在邏輯上的有序性和不可逆性,而且使分兩步跨越一條鴻溝成為可能,雙軌制的漸進改革使中國在過去二十多年來獲得了奇蹟般的經濟增長。在這篇論文最後,作者進行了小結,並對中國經濟未來發展進行了展望:通過對經濟增長主要指標的測定,中國目前的發展階段跟日本1960年代早期非常相似,中國應該有像1960年代早期的日本一樣巨大的增長潛力。如果中國實現了這一潛力,那麼,正如安格斯·麥迪遜(AngusMaddison)在他的《世界經濟:千年展望》中文版序言里所預測的,中國將成為21世紀早期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中國將會成為第一個經歷從鼎盛到衰弱、再從衰弱到鼎盛的主要文明。


感想:科技強國,偉大復興是我們所有中國人兒的夢。文章在摘要中就提到技術的不斷創新是一個國家經濟持續增長的基礎。經濟長期的增長取決於技術的不斷創新是既有模式,但是擴散方式卻有模仿(分為主動學習和被動跟流),創新(或自主發明)等不同形式。方向重要,形式亦重要。


在西方工業革命以前的一千多年的時間裡,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科技最先進,經濟最繁榮的國家:最高水平的農業生產力、新的生產技術的發明,地理優勢和氣候條件,數量多的工人和農民……在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前,技術發明主要來自於工人或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偶然發現,中國人多,工人和農民的數量多,因此,在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發明方式上佔有優勢,這是中國經濟在前現代社會長期領先於西方的主要原因,此時的中國需要的是自行創新,因為它是別人「模仿的發明者」。


隨著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這種以經驗為基礎的技術發明的空間越來越小,技術創新的速度減緩,經濟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停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也無法深化。西方世界在15、16世紀出現了科學革命,18世紀中葉開始新技術的發明轉向了以科學為基礎的實驗,技術發明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加速,中國未能自主進行這種發明方式的轉變,因此,在很短的時間裡,和西方國家的技術差距迅速擴大,國際經濟地位一落千丈。此時的中國走向模仿別人的道路,不免道路有些曲折,沒有找准正確的方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節節敗退。


最後中國自主創新,採取雙軌制漸進改革這一創新發明實現了中國經濟奇蹟般增長。正如作者在展望里說的那樣,中國是有潛力的,是有很大發展潛力的,只要中國認準方向,走好道路,拿好工具箱,就一定能再開文明新篇章。


在中國實行漸進改革時,我看到了另一個要素的存在——政府。在如今時代,政府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與細節都影響著經濟的發展。政府的手觸到哪,哪就會有反應,應該與市場經濟體制中的價格競爭聯合發揮作用,共同採取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資源最大化利用,在生產可能性邊界內儘力做到帕累托最優。


中國的經濟是值得我們期待的,也是我們所期待的。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管學術之家 的精彩文章:

TAG:政管學術之家 |

您可能感興趣

讀書筆記(3)外交史相關
《霍金的宇宙》讀書筆記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
羅素《悠閑頌》讀書筆記(八)
《學習之道》讀書筆記
《醫間道》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旅行與讀書》
團隊合作是魔咒 讀書筆記(1)
《堂吉訶德》 讀書札記
《內在革命》讀書筆記
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讀書筆記(二)
《漢武帝-皇權的邏輯》讀書筆記
《模仿的技術》讀書筆記
竹青讀書筆記
《社群營銷:方法、技巧與實踐》讀書筆記
《國學常識》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第③輯
《七堂極簡物理課》讀書筆記
【中華詩詞】《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