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策略與態度的訪談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策略與態度的訪談研究

作者


文秋芳 林琳


本文原載於《外語界》2017年第1期(總第178期)

提要


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調查探析了14名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的評審策略與態度。研究發現,受訪專家在社科基金項目評審的總體標準指導下,主要採用兩類評審策略:一類是「一點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關鍵標準,課題就被否定;另一類是「比較法」,即在同等條件下根據自己制定的優先順序標準優中選優。在評審態度方面,所有受訪專家均視評審為「神聖」任務。他們態度認真,儘力做到客觀、公平;碰到不熟悉課題時,他們會查閱資料,防止誤判。最後,受訪專家還為項目申請者提出了中肯的建議。


關鍵詞:國家社科基金; 通訊評審; 評審策略; 評審態度


1

引言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以下簡稱「社科基金」)作為我國人文社科領域最高級別的研究基金,在哲學社會科學中起著導向性、權威性和示範性作用(周麗琴 2015)。2016年社科基金項目有效申報28053項,公布立項課題3917項,平均立項率為14%,比上一年增加140項(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 2016)。雖然社科基金的立項數量和資助經費逐年增加,但是項目申請成功並非易事。首先,項目要通過5個評委「盲評」,即通訊評審,才可進入「會評」。根據往年規定,盲評通過率只有25%左右,會評通過率為50%—60%。由於立項項目與職稱晉陞、崗位聘任、科研獎勵緊密掛鉤,不少項目申請者迫切希望能夠更多了解「盲評」專家的評審標準及方法,以便提高項目申請的成功率。也有少數多次項目申請失敗者抱怨評審過程不夠透明,期望能有相關研究打開「黑箱」,助力項目申請。遺憾的是,現有少數研究僅聚焦社科基金的立項現狀與分布(張永汀,劉風才 2014)、學術資源配置(王永斌 2011)、項目規劃與管理(張國祚 2009)、青年項目培育(周麗琴 2015)等方面,與社科基金評審直接相關的研究尚未出現。有鑒於此,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調查了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專家,探討了解他們的評審策略與態度,以期為項目申請者提供指引幫助,為研究者的學術論文撰寫、科研工作等提供啟示。


2


研究設計


2.1 研究問題

本研究主要探討以下問題:


(1)盲評專家採用什麼策略進行評審?


(2)盲評專家對評審持有什麼態度?


(3)盲評專家對項目申請者有何建議?


2.2 受訪對象

本研究通過方便抽樣選取了14名受訪對象,其中男性12名,女性2名。他們均為教授、博導,具有豐富的社科基金盲評經驗,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研究。除各有1名受訪對象來自日語和俄語語種,其餘均來自英語語種。從地區分布來看,8名來自華北地區,3名來自華南地區,華中、西南和東北地區各1名。受訪對象信息具體如表1所示。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策略與態度的訪談研究



註:訪談前未知受訪對象是否有「盲評」經歷,因此實際受訪對象超過14人。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訪談問題的順序,並對受訪對象進行追問(Brinkmann & Kvale 2015;Bryman 2015)。由於受訪對象來自不同地區;研究者採用電話和面談兩種訪談形式。訪談問題共15個,涉及4個方面:


(1)評審經歷(如:您參與過幾次盲評?);


(2)評審過程(如:拿到申請書後,您會怎麼做?);


(3)評審標準(如:您會從哪幾個方面評審?);


(4)評審建議(如:您對項目申請者有何建議?)。


2.4 數據收集與分析


訪談前,研究者得到受訪對象的錄音許可,並承諾數據僅用於研究。每次訪談持續35—50分鐘不等,總計約9小時。訪談結束前,研究者對訪談的重要信息進行總結,供受訪對象查漏補缺。數據收集歷時3周。


訪談數據逐字轉錄後生成131643字文本。數據分析是循環、遞歸的過程。研究者反覆研讀轉寫文本,採用內容分析法(Patton 2015)對數據進行深度加工,通過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提煉主題,並進行一、二、三級編碼,再根據編碼選擇代表性訪談片段作為支持例證。


3


研究結果與討論


通訊評審社科基金項目時,評審專家須根據國家社科辦提供的評審意見表(見表2)給每份申請書逐項打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3分,然後基於分數綜合決定項目是否「入圍」,即項目是否能夠「出線」,參加「會評」。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通訊評審策略與態度的訪談研究



盲評專家如何解讀評審標準? 在具體評審過程中,他們如何使用這些標準? 以下聚焦探討受訪對象在評審過程中解讀評審標準的策略、態度及其對項目申請者的建議。


3.1 評審策略


訪談數據顯示,所有受訪專家對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意見表中的標準都非常熟悉,他們採用的策略大致可歸為兩類。一類是「一點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們認定的關鍵標準,課題就被否定;另一類是「比較法」,即對看似同等條件的申請書,專家根據自己制定的優先順序標準進行篩選,優中選優。


3.1.1 一點淘汰法


11名受訪專家在首輪評閱時,採用「一點淘汰法」。他們根據什麼關鍵標準來淘汰? 根據訪談數據中主題的出現頻次,涉及的標準主要有:選題新穎度、問題凸顯度和參考文獻質量。


「一點淘汰法」的採用在情理之中。評審專家一次通常要評審30份左右的申請書,只能從中選擇25%「入圍」。要淘汰75%,評審專家必須要有「狠心腸」,要有「剛性」標準。


1)選題新穎度


受訪專家認為,選題使他們獲得對申請書的第一印象。所有受訪專家強調,如果選題新穎、前沿,他們就有興趣繼續往下看,而已被研究過、缺乏創新性的選題一般會被直接淘汰。所謂新穎度,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目前尚未被研究過的問題,或者是對已有研究問題的新解讀,如使用新理論、新方法、新視角、新材料等。7號受訪專家這樣解釋新穎度:


新穎度可從幾個方面來看。比如理論研究,第一要看理論框架,是不是使用新理論;第二要看視角,是否有新角度,如果大家都已經用過這種視角,我就擔心做不出什麼新東西;第三要看新方法;第四要看新材料,當然這個由項目本身決定,例如做史的研究必定需要新材料。


有3名受訪專家特彆強調,課題創新不等於「趕時髦」。有些選題為了吸引眼球,高談闊論,並無實際內容,第一遍閱讀就會被淘汰。最後,專家特別指出創新性有三點就足夠了,寫得過多既不現實,也會影響對課題可行性的判斷。


選題不僅要新,還要遵循「需求原則」,即應「學術之需」和「社會之需」,具備理論創新意義和社會應用價值,這是社科基金項目應當遵循的首要原則和基本要求。11名受訪專家明確表示,一個課題可以側重理論或應用價值,不一定兩者兼而有之。但是,3名受訪專家堅持認為,課題必須同時具有理論和應用價值。例如,10號受訪專家強調:


一是要有新意,但是新意出來以後,如果一點用處沒有,這個項目也不能支持。另一種是應用性很強,有社會經濟效益,但是學術性不強,也不行。所以說,作為社科基金項目要有兩個條件:一個是學術意義,另一個是社會應用價值,兩者缺一不可,每個項目需兩者兼備。


簡言之,選題不僅要「求新」,更要「求價值」,申請者可以「新題新做」,也可以「舊題新做」、「老題深做」。選題要考慮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意義,但是否需做到10號受訪專家所說的兩者兼而有之,我們認為主要由研究課題的性質決定,不能一概而論。


2)問題凸顯度


14名受訪專家強調如果申請者沒有問題意識,申請書未列出研究問題,就會直接出局。例如,4號受訪專家強調指出:


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的靈魂……如果沒有研究問題,便無法知道要研究什麼,這樣印象就很不好。懂得課題申報的人,一定懂得在一開始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研究問題置於申報書最凸顯的位置,因為它最重要、最核心。有的研究問題是隱含的,會使課題質量大打折扣。


對於研究問題,受訪專家通常從「科學性」和「邏輯性」進行細緻考察。所謂科學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研究問題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果問題缺乏理論基礎,會被直接淘汰。所謂邏輯性,受訪專家認為是指所提研究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問題之間不僅要有銜接,還要有層次。4名受訪專家強調,提出的研究問題需具體,申請者要洞悉研究問題的實質,分析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繫,而不是主觀臆定層次。問題只有做到層次分明,才能有條不紊。有專家建議,申請者可提煉出主要研究問題和研究子問題,使研究問題之間的邏輯更加清晰,層次更加分明。


概言之,研究要以理論或事實為依據,以「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根本任務。研究問題要層次性地展現,做到「主次分明」,客觀反映彼此之間的秩序。


3)參考文獻質量


9名受訪專家提到參考文獻質量是重要的篩選標準,能夠反映申請者的知識儲備和對已有研究的掌握程度。根據受訪專家提到的標準,參考文獻出現以下情況課題就有可能被淘汰:參考文獻陳舊,與申請課題相關的國內外重要文獻缺乏,文獻級別低等。例如,6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近3年的參考文獻一定要有,經典的文獻可以不是最新的,但一定要有。另外,文獻要在國際上比較前沿,發表級別較高,不能只有國內的。


這表明參考文獻的時效性、經典性、權威性和全面性都是盲評專家評判課題的重要標準,缺一不可。


3.1.2 比較法


在申請書看似同等優秀的條件下,受訪專家採用「質量優先」比較策略。根據訪談數據中主題的出現頻次,受訪專家比較課題的依據主要包括:前期成果質量、研究設計精細度、文獻綜述詳實度、語言規範等。


1)前期成果質量


受訪專家指出,前期成果是申請者學術積澱的外在表現,藉助前期成果能夠考察申請者是否具備承擔項目的能力。所有受訪專家特彆強調,和單純的數量相比,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相關性、前期成果的發表級別等更為重要。相關性不僅要求前期成果與申請課題的內容相關,成果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承接也十分重要。對此,3號受訪專家進行了解釋:


主要是看前期成果和申請課題有沒有關聯性,不一定題目完全相同,但是起碼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有的前期成果確實不少,但從邏輯上看不出成果之間是否關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看不清申請者的學術方向,似乎在若干個領域裡面,又不知擅長哪個領域。如果申請者一直在某個相對固定的領域,不管是在大雜誌還是小雜誌上發表成果,我就知道這位申請者在某個領域已有心得了,有發言權了,說明這是位有能力的研究者。


發表級別反映前期成果的質量,是申請者學術能力的表現形式之一。受訪專家指出國內外主流刊物發表的文章或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專著會獲得更高的認可。7號受訪專家還提到對研究型和綜述型成果的看法:


有時候從題目大致可以判斷前期成果是綜述,還是實質性研究。如果5篇文章都是對某個話題的綜述,還是一個很小的問題,看起來都很泛,沒有解決什麼具體問題,那麼課題的前期基礎是不夠的。如果前期成果和申請的課題有很大的關係,而且都是實質性研究,判斷結果就會好一些。


這說明,受訪專家更加看重成果的研究性和解決的實際問題。此外,我們詢問了他們對成果數量的看法。絕大多數受訪專家認為4篇和5篇同等級別的文章並無實質區別,與課題相關的成果數量更為重要。2名受訪專家還提到如果課題特別新穎,即使只有1篇級別不高的成果也會得到認可。目前外語類學術期刊數量較少,受訪專家認為如果要求過高,會扼殺新思想。1名專家特別談及如果申請者出現研究轉向,他們會根據申請者過去承擔項目的級別、已發表文章或已出版專著的質量來推斷其科研能力。這也反映了盲評專家會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研究設計精細度


研究設計是課題的整體規劃,是開展研究工作的方略。訪談發現,受訪專家一般會從研究的總體設計出發,對研究項目構成部分之間的邏輯性進行細緻比較。4名擅長實證研究的受訪專家在談及研究設計時強調指出,研究對象、樣本數量、抽樣策略、數據採集方式、資料分析方法、預期結果等核心要素都應一一論述清楚。其中,12號受訪專家特彆強調在描述研究方法時,需要體現針對性,具體說明使用什麼方法解決哪個研究問題:


應具體說明數據收集及分析方法。如果研究設計比較粗糙,沒有明確說明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關係,只是籠統地介紹研究使用某某方法,這種寫法可以套用於任何一個實證研究,是無意義的。因此,需要具體說明什麼方法解決哪一個研究問題,做到有針對性,也可繪製技術路線圖,讓專家一目了然。


這位受訪專家的言語說明了研究設計內部要素之間明確邏輯關係的重要性,同時研究方法的選用要與研究問題相匹配,要有所指向,不能泛泛而談。嚴謹的設計才能確保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減少研究誤差。


3) 文獻綜述詳實度


文獻綜述是學術研究的基石。在文獻切題的基礎上,受訪專家強調文獻綜述要對重要的學術流派、學術觀點、爭論焦點、存在問題等進行梳理和歸納,簡單羅列文獻是遠遠不夠的。2名專家特彆強調要對前期文獻進行評價,分析前期研究的不足之處,找出研究空白,與前期研究對接。例如,14號受訪專家這樣說道:


文獻綜述不是簡單的介紹,而是立足於前期研究,做出自己的判斷:他們的貢獻在哪裡,不足又在哪裡?然後,從前期研究的不足入手來論述提出的問題,這就是以問題為導向,也是推進學術創新。否則,研究是什麼呢?正因為前期研究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新的課題研究能往前推進所屬領域的研究。


好的文獻綜述應當包含「綜」、「梳」、「述」、「評」,做到「綜中有述」、「述中有評」。申請者須對前期研究以及該領域的新動態、新發展進行全面深入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


4) 語言規範性


受訪專家強調申請書填寫應使用學術語言,做到簡潔、準確和客觀。然而,學術語言並不一定就是晦澀難懂。有10名受訪專家認為,如果申請者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將意思表達清楚,會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1號受訪專家指出:


我通常會比較誰的語言更加細緻、準確,誰的表達更具體。


4號受訪專家說道:


首尾連貫,思路清楚,選詞用句都很重要。


還有1名從事語言本體研究的專家建議,語言本體研究比較抽象,在表述語言現象時需要使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可通過語例來解釋抽象的語言現象。


最後,專家還會對申請書的排版、文獻格式、行款格式、錯別字、標點等進行比較來判斷申請者態度是否認真、嚴謹。例如,3號受訪專家提到:


有的申請書內容亂七八糟,連做學問的基本格式要求都沒搞清楚,這反映科研還沒有起步,是不可能過的。


再如11號受訪專家強調:


字體大小、行間距、全形半形也蠻重要……有些申請書很乾凈,就像看見一個乾淨的人,你會覺得很舒服……我會藉此判斷申請者做學問是不是很細緻、認真、嚴謹。


受訪專家的這些意見表明,好的申請書要經過反覆打磨,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首尾連貫,同時語言還要簡潔,不拖泥帶水。這些細節都能反映申請者的學術態度和學術水平。邏輯不清、語言漏洞百出的論證材料很難令人相信申請者能夠做出優質的學術成果。


3.2 專家對項目評審的態度


訪談數據主要從兩方面揭示了盲評專家評審項目認真、嚴謹的態度:(1)完成評審任務的過程;(2)處理「不十分熟悉」的課題,即屬於自己領域又與自己研究路子不完全相同的課題。


3.2.1 評審過程


雖然絕大多數受訪專家採用三輪評審制,但他們的評審過程並不完全相同。8名專家採用「排除法」,按照自己的標準首先淘汰最不符合要求的申請書。3名通過「擇優法」篩選出優質項目。2名使用「分類排除法」,按照項目的新穎度將其劃分歸入「高」、「中」、「低」組,然後逐個淘汰。1名使用「排序法」,根據質量對項目從好到差進行排序。評審的過程儘管不完全一致,但相同的是:他們態度都很認真,一絲不苟。例如,10號受訪專家參與過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後期資助項目及重大項目評審,具有10年評審經驗,他坦誠說道:


我從心底佩服老師們花了這麼多的力氣做科研項目,給學術做貢獻,為國家服務。但是,國家的項目名額有限,不能都給予資助,因此必須要格外慎重、認真。……評審都是匿名的,作為專家,不能有護犢子的心態。如果有偏見,長此以往會影響學術生態平衡,那麼就連評委本身都應該被淘汰。雖然有時很難抉擇,很糾結,也很痛苦,但是確實是哪個項目合適就給哪個。


12號受訪專家特別提到:


作為專家,我總是想著人家寫一份申請書很不容易,我不能莫名其妙把人家斃掉。我盡量看得仔細一點,認真一點,尊重人家的勞動,不會馬虎對待。


事實上,受訪的所有專家都與10號、12號專家一樣,把評審看成一項「神聖」的任務,充分認識到課題申請與申請者的「命運」緊密相連,應慎而又慎,對每位申請者給予應有的尊重。


3.2.2 「不十分熟悉」課題和研究方法的處理


受訪專家坦言,在評審材料時,時而會碰到屬於自己研究領域但不是最熟悉的課題。在這種情況下,12名受訪者表示他們會查閱相關資料,把問題搞清楚,以防誤判。他們也為自己在這一評審過程中學到新知識而感到高興。


至於研究方法,受訪專家指出,有時課題申請者可能對自己採用的方法並不熟悉或者並不擅長,但研究方法無好壞之分,以解決研究問題為根本要務。7名專家傾向使用混合法,通過多維數據揭示研究問題的不同側面。1名專家在談及質化法時強調,如果社科基金項目只有一兩個個案作為研究對象,顯然是不夠的。還有2名專家提及有的申請者對量化法存在錯誤認識,以為研究只要有了數字的裝點就是量化法。


3.3 對項目申請者的建議


受訪專家基於他們多年的評審經驗,飽含深情地對項目申請者提出諸多建議。限於篇幅,我們從中歸納出6個主要建議,望能有益於項目申請和科學研究。


1)做真學問,真做學問


科學研究以追求真理為根本目標。做真學問就是要把問題作為研究的起點,以問題為導向。「真」是指與學科緊密相關的重要問題,是能促進我國學術發展的問題。真做學問是指不嘩眾取寵、追趕時髦、急功近利,不東拼西湊、粗製濫造。真做學問要以創新為永恆的主題,否則研究就會顯得蒼白無力。


2)持之以恆,孜孜不倦學術


研究有耕耘才會有收穫。科學研究需要研究者首先有一個持久的研究興趣和一個相對穩定的方向,堅持不懈地在自己的研究領域鑽研下去,厚積薄發。項目申請同樣如此,不能因一兩次失敗而放棄,要堅持申請,謙遜求實。


3)適當選題,量力而為


在選題時,申請者需要把握好課題的廣度和深度,要與學位論文有所區別。選題的廣度即問題涉及的範圍,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選題過大,需要組織的內容繁多,研究重點、難點難以駕馭,最終會因力不勝任而導致課題中途流產或失敗。如果選題太小,則容易被同類課題涵蓋,影響力受限,課題難以申請成功。選題的深度是指課題的難易程度。申請者應根據自身客觀條件量力而為。選題如果過難,脫離實際,會無法完成。當然,選題也不能降低要求,選擇一些隨手可得的題目,可預見的結果是第一輪評審就被淘汰出局。


4)開門見山,提出問題


為了便於盲評專家快速抓住課題的核心內容,寫好申請書的第一句話、第一段十分重要。申請者應開門見山提出研究問題,簡要說明研究意義及新意。研究問題需明確陳述,不能泛泛而談。除此之外,專家還指出有的課題研究問題列了六七個,歸納起來就3個左右,由此建議研究問題一般不超過5個,並注意研究問題之間的層次性。


5)有備而來,成竹在胸


項目申請應早做準備,不能臨時抱佛腳。社科基金項目的周期一般為3年,項目從構思、設計到數據收集需花費大量精力與時間,因此需要提前準備,早做計劃。填寫申請書時,建議具體寫明前期已做的準備工作、收集的數據和當前的初步發現,這樣不僅能給評審專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為研究爭取更多的時間。


6)注重細節,認真對待


填寫申請書時,語言要簡明,各部分的比重要合理,段落之間要有層次感,不建議出現大段文字。一般一個段落控制在10行以內,否則會顯得臃腫。段落組織要設有小節和標題,重點內容可用粗體標示,一目了然。項目的重點、難點盡量不超過3個,重點太多就不再有重點,難點太多則會降低課題的可行性。



結語


本研究通過對部分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領域社科基金盲評專家的深度訪談,調查了解他們在盲評過程中採用的策略、持有的態度和對項目申請的建議。研究表明,受訪專家的評審策略和態度體現了社科基金評審標準,他們對評審標準的詳細解讀有助於項目申請者理解盲評過程和標準,提高項目申請的成功率。回顧研究的全過程,令我們感動的是,受訪專家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我們的訪談,與我們無私交流和分享了他們關於學術研究的認知、態度及選題與寫作的寶貴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對課題申請實有裨益,更是對如何成長為優秀學者具有重要啟示。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有兩點不足之處。第一,訪談對象覆蓋面欠廣。研究只訪談了14名專家,且來自同一學科。未來研究可以進一步擴大訪談對象範圍,同時調查不同學科的專家,再將新的研究結果與本次結果進行比較,進一步將盲評專家策略和態度概念化。第二,訪談獲得的只是專家自我報告數據,而研究對象的自我描述不一定能夠百分百反映真實情況。要得到準確、客觀的數據,最好採用「有聲思維」,即讓盲評專家邊評審邊說出自己的想法。不過這種方法實際實施起來會有一定難度,因為盲評專家須遵循保密原則。但是,就本研究獲得的數據而言,受訪專家所談內容發自肺腑,不存在故意「拔高」或「裝飾」自己的現象。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外語學術科研網 的精彩文章:

TAG:外語學術科研網 |

您可能感興趣

博弈心理學中的最優策略
基因捕獲技術在高通量測序中的研究策略
專家觀點︱曹雲霞教授:複發性流產的病因學研究及防治策略
《中國科學:生命科學》發表中國糖尿病策略報告
雜質研究與控制的基本思路與策略
對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發展的策略建議
鄒逸 殷玉新:國外網路欺凌研究的熱點內容及應對策略研究
多組學聯合分析——疾病研究的必備策略
學校管理決策中的常見問題和解決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特點及策略研究
講座:美國大學本科提前申請策略
設計細胞靶向的策略研究進展
識記有方,背誦有法——文學常識備考建議與策略匯總
新研究為結腸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療策略
「互聯網」背景下陝西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策略研究
周淑惠:探究性學習——教育的本質與高品質幼兒教育的特點及發展策略
《麥肯錫精英的談判策略》詳細分解談判策略和技巧
「清晨健康危機」的科學應對策略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