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丘本人,「少也賤」,做過倉庫管理員,放過牛羊,充當過吹鼓手,他的理想是恢復堯、舜、文、武時期的禮樂,絕對是一個有志青年。

一直以來,這個有志青年的很多名言因名氣過盛、解讀過多而常為人誤解,甚至成為顛撲不破的真理。然而這些名言的真相卻會讓你大吃一驚。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後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小史表示,這句話並非歧視女性,孔子也並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而此處的「養」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係很難處理好;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係很難處理好。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裡的「為」是動詞,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自己的德行,那麼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並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問,並不是結論,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報怨」,以正直的態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度去解決。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幹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讀」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民眾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就要去教育感化,讓人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父母在,不遠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彆強調「遊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並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讚一個叫寧武子的人,他說:「寧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國很有名的大夫,經歷諸多變故,但寧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於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願贍養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麼,孔子的意思是什麼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後又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用網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麼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凄涼者,莫過於英雄末路,美人遲暮。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硜硜然小人哉」。

真相:後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史來告訴你真相是什麼。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於禮。」(《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所以立的不是事業、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後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學而優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員!」「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經驗,從中學習,取得進步;學習學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做事中。「優」指的是悠閑,學有餘力。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習」不是複習,而是演習,實習的意思。出仕就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係。

被誤讀的孔子名言,真相竟是這樣的!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我們現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麼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熱誠歡迎廣大微友投稿,我們將在最顯著的位置註明作者姓名、來源或作者的微信打賞二維碼等。投稿信箱:2076458511@qq.com(回復「投稿」,可查看投稿事宜)■有問題請添加小編微信(lishibuluo)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您的贊是小編持續努力的最大動力,動動手指贊一下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讀史 |

您可能感興趣

「狸貓換太子」的真相原來是這樣的,一直被我們誤讀了!
被世人誤讀幾千年的劉邦,真實的他竟然是這樣的!
被誤讀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來說的不是愛情
被誤讀的和珅:真實的他可能和我們想的不一樣
那些年,被我們誤讀的《論語》,你躺槍了么?
那些被誤讀的《論語》句子,你知道嗎?
伙呆!原來這些經典名句被如此誤讀……
它,是最被誤讀的一首詩經!
了解那些被人誤讀的心理疾病,也許你可以從這些故事開始
清代宮廷:被誤讀的珍妃,不僅僅是惹了慈禧太后,而是因為犯了大忌諱才被處死!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老話已被誤讀兩千年
被誤讀的成語:「愚不可及」原來竟是褒義詞!
你所知的我其實只是哪面?——被誤讀的張國榮
那些被古人誤讀又訛傳至今的經典名言
父母費盡心思給孩子起的名字,被人誤讀後笑話一輩子
五大被誤讀音標,這些音你能讀對一個么?
同居多年方知「她」本是男兒身,是同性迷離還是對文化的誤讀?
被誤讀的俗語:女人真的能「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被誤讀千年的5句著名古詩詞,你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