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講座主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語系統

主講嘉賓:巴莫曲布嫫 研究員


講座時間:2017年5月19日(周五)上午9:00-11:30


講座地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4樓6408教室


參加人員:藝術學系2016級全體博士/碩士研究生、專業碩士(MFA),2015級、2014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向博士/碩士研究生,歡迎其他班級同學參加。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藝術學系


【主講嘉賓簡介】


巴莫曲布嫫,彝族,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法學博士(民俗學專業)。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口頭傳統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學會副會長,國際史詩研究學會秘書長;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家組成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專家。2004年以來,深度參與了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實踐,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政策制訂、行動綱領和實踐方略有密切的學術跟蹤,2007年獲文化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個人」榮譽稱號。目前正與中國民俗學會非遺工作團隊一道,承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審查機構的項目評審工作(2015-2017,團隊負責人之一)。


【講座內容提要】


基於《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所指」和「能指」;圍繞《公約》約文釐清概念之間的關聯、錯位與對接,進而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基本領域及其保護措施等核心理念;從認識論和實踐論兩個層面詮釋《公約》及其概念工具、話語系統及遺產表述中的不當用詞。根據《操作指南》搭建的知識管理系統,分析地方、國家和國際層面的非遺保護工作實際;結合教科文申遺/履約工作機制、《公約》框架下的三類非遺名錄/名冊,說明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傳承人和實踐者)在定義、展現、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時結合《倫理原則》的舉要分析,討論中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進程中的橫向問題和主要挑戰。

圖文來源:轉載自「藝研院學生處」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民俗中國 的精彩文章:

馬鞍托起游牧文明
生態民俗鏈和北方民間信仰
李俊領:《天變與日常:近代社會轉型中的華北泰山信仰》
打算研究「宗教」的青年費孝通
「青年節」抑或「文藝節」: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五四紀念節問題探析

TAG:民俗中國 |

您可能感興趣

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根雕
歙硯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看楚文化的傳承
馬召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琺琅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海蠣子味大連話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繁峙秧歌
解讀非物質文化遺產紫砂壺
非物質文化遺產:巧手剪紙傳承非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麵食製作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戈梅拉島口哨語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舟山橄欖核雕
《延禧攻略》里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屬於甘肅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誰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愛老虎棒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製作技藝
旅遊風光:沙灣古鎮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御窯金磚製作工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葉脈畫:落葉遇知音,化腐朽為神奇的繪畫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