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文/汪立庚

···


崑崙丘與中華文明源頭考證


「赫赫我祖 來自崑崙」。昆崙山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史上具有「萬山之祖」的顯赫地位,古人稱昆崙山為中華「龍脈之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崑崙之丘就成為周王朝及下屬各國的精神之地,他們認為自己的祖先來自於西北方向遙遠的崑崙。


第三章、夏王朝考證

《山海經》裡面關於夏王朝的記載:


(1)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後啟。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2)大樂之野,夏後啟於此儛九代,乘兩龍,雲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佩玉璜。在大運山北。一曰大遺之野。


(3)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人請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乃執之。是請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陽南,丹陽居屬也。


周天子到達崑崙丘後南巡,參觀了夏後啟的宮殿,還進去宮殿裡面看了看。其所謂西南海,與描述崑崙丘方位時的西北海不同,說明西南海和西北海不是同一個海。以此分析,夏王朝位置如下: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中亞土庫曼於上世紀70年代發現了一個未知文明,其年代為公元前2300—1700年,位於赤水以南,裏海以西,興都庫山以北,在昆南丘的西南方向,前蘇聯考古學家稱之為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又叫阿克瑟斯文明體(漢時此時稱為「大夏國」,本文稱其為「夏國」)。至今為止,古方考古學界尚無阿克瑟斯文明體的任何傳說或神話故事,也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建立,他們是什麼語言,為什麼消亡。我認為這裡就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夏王朝。


(1)此地符合《山海經》和《穆天子傳》關於夏國地理方位描述。


夏國西面有裏海,符合「西南海之外」;北面有鹹海;在阿姆河中游南面,符合「赤水以南」,裏海與夏國首都哥諾爾之間,確有沙莫,符合「流沙之西」;夏國南面有大運山,雲「在大運山北」,從地圖上看,其南面有興都庫山。

(2)媯姓與媯水及夏國


傳說夏王姓媯,故中國境內有數條河水均叫媯水,而阿姆河古為媯水,見在《史記?大宛列傳》中有此記載:「大夏在大宛西南二千餘里媯水南。其俗土著,有城屋,與大宛同俗。無大長,往往城邑置小長。其兵弱,畏戰。善賈市。及大月氏西徙,攻敗之,皆臣畜大夏。大夏民多,可百餘萬。其都曰藍市城,有市販賈諸物。其東南有身毒國。」


媯水的名字可能緣於夏王的姓氏,因夏王姓媯,所以謂媯水。


(3)夏國存緣時間與傳說夏朝時間基本相同

據碳14鑒定結果,中亞古夏國時間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而中國傳說中的夏王朝時間為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700年,中間差異有200年。然我們知道,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確定時間,缺少可靠的證據,而夏國宮殿遺址,可能還包含著夏啟之前的故事。


(4)周人自稱為夏人後裔,地理上能符合


公元前1700年,中亞夏國神秘亡國;幾乎同時,印歐人滅了古印度文明。在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期間,印歐人橫掃整個亞歐大陸,古夏國與古印度國應當同為印歐人所滅。


歐印人消滅夏國後,一部分夏人在姬姓族人帶領下退入易守難攻的崑崙丘,一部分為逃避印歐人襲擊,繼續東遷,進入新疆,逃河而下,入黃河,進中原。


(5)大夏國之名稱


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對於媯水以南的希臘人所建立的白人國家巴克特里亞稱之為大夏國。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西漢時期大夏國


西漢時,包括新疆在內的整個中亞都被印歐人控制,大月氏、大宛、善善國等都系印歐人分支吐火羅人,張騫不能通曉當地語言,所謂「大夏」的發音,很可能來自吐火羅人的轉譯。有一種可能性,無論是古夏人,還是希臘人或其他民族佔領了那裡,人們仍叫那裡「大夏」,其發音無論是用吐火羅語,還是用希臘語,或古漢語,發音基本相似。


(6)安諾古印章


在2000年6月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希伯爾特(F.T.Hiebert)博士,在土庫曼安諾遺址中發現的。安諾遺址屬土庫曼。該石印為黑色青金石印章,碳14測定為距今4000年之物,印製與中國早期印章相似。


無獨有偶,唯一與安諾印章圖案相符的是來自泥雅(今民豐縣)的一個印章,其形狀幾乎完全一致,但在西漢時期。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7)古宮殿遺址


位於哥諾爾北部的宮廷面積達150米乘140米、托戈洛克(Togolok)的聖殿面積達140米乘100米、克勒里(Kelleli)的堡壘面積達125米乘125米、阿吉一個地方統治者的宅邸面積達25米乘25米,這些巨大的建築物都已經被發掘出來。它們全部都有圍牆、閘門及扶壁的保護,至於如何將建築物歸類為宮廷或聖殿則仍未得到確切的答案[10]。學者馬洛里指出,哥諾爾及托戈洛克等地的防禦性建築物類似一種名為加拉的要塞,要塞的形狀或呈圓形或呈長方形,三面都有圍牆包圍,要塞內有民居、工坊及聖殿[11]。(維基百科: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


哥諾爾宮殿位於古媯水南面,距今媯水(阿姆河)約150公里,距崑崙丘約650公里,這裡很可能就是古代的夏啟宮殿。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疑似夏啟宮殿航拍照片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疑似夏啟宮殿復原圖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疑似夏啟宮殿遺址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疑似夏啟宮殿挖掘現場

《山海經》中關於夏王朝的考證藤枝投稿



疑似夏啟宮殿挖掘現場


宮殿布局,基本算是正南正北方向,內城與外城格局皆與中國式風格幾乎相同。而且,這種布局,只有後來的東亞繼承了最多,或者說東亞宮殿和城市布局受其影響最大。


(8)東亞地區無夏朝存在確切證據


目前東亞地區未發現夏朝存在的確切證據,夏商周斷代工程並不能平息關於夏朝是否存在的爭議,國外學界並不認可夏商周斷代工程的成果。而中國傳說中的夏朝信息卻非常豐富,先秦著作《山海經》和《穆天子傳》均有夏朝方位和歷史記載,而在東亞地區所找的夏朝遺址證據,根本就不符合《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關於夏朝方位的記載。


(9)《山海經》中史前記載無黃河


《山海經》中關於史前中華文明記載,其距離不可謂不長,東南西北,各延萬里,但無黃河的任何記載。此書形成於西周晚期或東周初期,周人對黃河方位已經非常了解,且自稱來自黃河源頭,但《山海經》並無黃河任何記載,只能說明《山海經》所載事項,其發生地均與黃河無關,也進一步印證三皇五帝時代和夏朝時代,不是發生在黃河流域,與黃河無任何關係。


綜合以上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與《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的信息進入相互考證,大夏國既能證明崑崙丘的方位,反過來崑崙丘也能證明大夏國的存在。而且《穆天子傳》中穆天子南巡觀夏後啟宮殿,從位置上分析很可能就是參觀的哥諾爾宮殿。


此中亞的古大夏國很有可能是中國古代第一個王朝夏。


需要繼續考證的是軒轅之丘在何處,穆天子還參觀了黃帝之宮,黃帝之宮可能確實存在,需要等待考古學家進一步考證。


想投稿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騰飛 的精彩文章:

康有為為變法建草堂,「貌孔心夷」批六經
如何評價歐洲列強侵略中國,辯證看待資本主義侵略
《穆天子傳》中亞路線考證及崑崙丘再考證藤枝投稿
王安石變法——「犟相公」王安石的古怪性格
《山海經》中關於崑崙丘記載之考證藤枝投稿

TAG:袁騰飛 |

您可能感興趣

《山海經》中關於崑崙丘記載之考證藤枝投稿
《穆天子傳》中亞路線考證及崑崙丘再考證藤枝投稿
南朝興廢事之劉宋藤枝投稿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三)藤枝投稿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二)藤枝投稿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四)藤枝投稿
最後的江湖——大刀王五與中國俠義精神藤枝投稿
蘇美爾文明對中華文明的影響(一)藤枝投稿
中歐歷史上的劍與劍術淺談藤枝投稿
日本的啟蒙者——福澤諭吉藤枝投稿
封印的帝國野望——靖國神社藤枝投稿
中國歷代盛世之我見藤枝投稿
王子復仇記——從淮南王劉長看西漢同姓王的生存狀態藤枝投稿
凄婉一曲《琵琶怨》,大雁紛紛落平沙——王昭君藤枝投稿
中國歷代亂世之我見(下)藤枝投稿
三國演義·狂人志——夷陵之戰·劉備藤枝投稿
開啟漢末亂世的霸氣土豪——董卓(三)藤枝投稿
開啟漢末亂世的霸氣土豪——董卓(七)藤枝投稿
開啟漢末亂世的霸氣土豪——董卓(五)藤枝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