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楊絳(1911-2016)

百年過後看楊絳


文|朱小棣


(財新文化專欄作家)


年過百歲的老人楊絳去年逝世了。如今我手捧一本她的《雜憶與雜寫》,讀的不僅僅是文字,更是一位歷史人物的身世地位、來龍去脈、過往喧囂、雜陳往事、處世品味、人格深淺。想的是她百年來的文化貢獻,以及從今往後她與塵世人間的親疏遠近。

她那蜚聲中外的《幹校六記》出版於1981年。那年她剛好七十歲,處於她長壽一生的三分之二節點。與許多人生不同的是,那剛巧也才是她的第二春。無論是從作家的寫作生涯,還是世俗人生的榮耀輝煌來看,那都是她的第二次高潮。甚至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講,楊絳是一株晚開的薔薇,儘管早就綻放過蓓蕾。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幹校六記》


楊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4月1日


說起來,出生於1911年的她,成名不算太晚。三十剛剛出頭,就已經嶄露頭角,因喜劇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遊戲人間》等相繼在上海公演,受到大眾和專家們熱捧。當年的夏衍,就曾為之讚不絕口:「你們都捧錢鍾書,我卻要捧楊絳!」


可是說來也怪,1949年至1966年之間,這位才女雖然供職於北京的「翰林院」,卻受到無形打壓,活得並不春風得意。創作型寫作都已基本停止,翻譯也屬於旁敲側擊式的打游擊。抽空自學西班牙文以後,她翻譯了《唐吉訶德》,可是尚未出版,便遭遇「文革」風暴。譯稿能夠倖存,實屬僥倖。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堂吉訶德》(上下)


塞萬提斯 著 楊絳 譯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7年2月1日


反倒是「文革」結束以後的她,捷足先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率先佔領了文壇的制高點。正當她那一輩的老知識分子們剛剛從九死一生中緩過勁兒來,腳跟尚未站穩,她的《唐吉訶德》就已破土而出,得以出版,倍受好評。若是「文革」中遺失了譯稿,一時半會兒也來不及重譯,如果「文革」前就已出版,這會兒怕是也搶不到風頭。剛剛好,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就是「命」與「運」。聽說1978年鄧小平出國訪問時,還帶去送給了西班牙國王。


隨後,她又以一批新舊散文的陸續問世與重印,獲得了老中青三代讀者們的歡迎,遂奠立了她作為文化人、翻譯家、散文大家的基本形象。再後來,因丈夫女兒的相繼生病逝世,她暫時放棄了寫作。邁步21世紀跨入九十高齡後,她竟又以《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等散文著作,獲得第三度輝煌,重新享譽文壇極盛。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我們仨》


楊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2年9月1日


作為散文家,她有一篇《讀書苦樂》,將讀書比作串門,深得吾心。我在一本現代漢語散文精選100篇里讀到它,曾讚歎它是為數不多的好散文,「萬綠叢中一點紅」。今日里又從這本《雜憶與雜寫》里,看見一篇寫於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聽話的藝術》,驚為當今泛濫網路成災的心靈雞湯的文學祖母。


「假如說話有藝術,聽話當然也有藝術。說話是創造,聽話是批評。說話的目的在表現,聽話的目的在了解與欣賞。不會說話的人往往會聽說話」,「聽話不像閱讀能自由選擇。話不投機,不能把對方兩片嘴唇當作書面一般拍的合上,把書推開了事」。「聽話而要逞自己的脾氣,又要不得罪人,需要很高的藝術。可是我們如要把自己磨揉得海綿一般,能盡量收受,就需要更高的修養」。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雜憶與雜寫:一九三三—一九九一》


楊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4月1日


「責怪人家說話不真實,等於責怪一篇小說不是構自事實,一幅圖畫不如照相準確」。「假如一位女士嘆恨著說,『唉,我這一頭頭髮真麻煩,恨不得天生是禿子。』誰信以為真呢!」,因為可以「推知她一定自知有一頭好發」。「假如有人說:『某人拉我幫他忙,某機關又不肯放,真叫人為難。』他大概正在向某人鑽營,而某機關的位置在動搖,可能他的鑽營尚未成功,認真在為難」。


「假如一個人過火的大吹大擂,他必定是對自己有所不足,很可能他把自己也哄騙在內,自己說過幾遍的話,便信以為真」。「假如一個人背後太熱心的稱讚一個無足稱讚的人,可能是最精巧的諂媚,準備拐幾個彎再送達那位被贊的人,比面諛更入耳洽心」。


「聽話而如此逐句細解,真要做到『水至清則無魚』了。我們很不必過分精明;雖然人人說話,能說話的人和其他藝術家一般罕有」。「我們欽佩羨慕巧妙的言辭,而言詞笨拙的人,卻獲得我們的同情和喜愛」。

朱小棣:百年過後看楊絳



《雜憶與雜寫:一九九二—二0一三》


楊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5年4月1日


要知道,楊絳當年寫出這麼多人生妙語時,也還剛剛只是三十齣頭的年紀。她所處的社會究竟是比我們今日的社會更為複雜還是簡單?她對人性的洞察,究竟比我們深刻幾許,才能有著這樣的成熟或早熟?難怪她能在70歲時寫出那樣透徹的人物寫生,例如《老王》和《林奶奶》。她的這批小人物造型,很可以和汪曾祺筆下的民國人物比肩。所不同的是,她寫的還都是真人真事,不是小說。她比汪要年長將近十歲,寫的反倒是後來發生的歷史故事。


說到底,正是因為她對那一段歷史,特別是知識分子以及社會小人物的冷靜觀察與描寫,為她自己奠定了身後的地位。正如黃永玉點評《十日談》,說它的作者也寫過其他許多不錯的作品,可是不錯的作品在世界文學裡漫山遍野。如果不是《十日談》,他只能活在那漫山遍野里,而不能享受獨特的地位。


而楊絳,則會由於《幹校六記》等作品流芳,原因是她為後代人留下了信史,可信之史。當那一歷史階段的記錄正在不斷地被刪除、遺忘、篡改、歪曲、偽造、以及不懷好意地利用,楊絳的筆,讓這段歷史倖存,可信的留存。


刊於財新網文化頻道。


特別聲明財新文化由財新傳媒出品。財新文化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新傳媒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歡迎在朋友圈分享,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財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李大衛:蓬皮杜中心的不惑之年
於曉丹:冒天下大不韙之皮草
押沙龍:生活在虛擬世界裡的李白
王競:在熊出沒的地方——第67屆柏林電影節觀影記
財新文化招實習生啦

TAG:財新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朱小濤:回到揚州,讀懂祖父朱自清
朱小棣:石康的經驗
朱小棣:丹青「話」魯迅
朱小棣:詩歌銜白話,散文斷古今
朱小棣:有緣千里未相會,相識何必曾相逢
針聖故里—衢州筆記 朱小寶
《陳翔六點半》英雄聯盟大賽,茅台和朱小明準備嬴手機,一人一部
周國平×朱小棣:由范雨素談到寫作的真實與虛構
周國平×朱小棣: 由范雨素談到寫作的真實與虛構
從針法到外治 朱小寶
朱小棣:語中畫 域外音
清華大學教授朱小燕:人機協同最重要 避免冬天就要快速落地
朱小地:一種新的建築形式正在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