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文 |唐映紅

大約兩年前,一名移民加拿大,定居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市(Mississauga)的大學同學憂心忡忡地告訴我,她和其他的許多中國家長一起,準備去市政廳向安大略省的省長韋恩表達抗議。抗議什麼呢?反對加拿大安省當時通過並計劃推行的新性教育課程。


參與抗議的人群除了來自中國的移民家庭,其他大多是西班牙裔以及印度、巴基斯坦裔的移民家庭。這些憂心忡忡的家長們聚集起來,質疑省政府推行的新性教育課程並未充分地徵詢民意,只是將一小撮人的生活態度,強加給其他人身上。安省政府在計劃推行新性教育課程前,向大約4,000名家長發問卷徵詢意見,但參與抗議的幾百名家長卻表示毫不知情,無一知曉有過被徵詢意見這回事。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資料圖:2015年3月份在密西沙加市市政廳外抗議的中國移民家庭父母。


圖片來源:《今日加拿大》


此前,參加密西沙加市市議員補選的一位候選人,甚至用手推車蒐集了幾千封家長的請願信到路邊郵箱投放,以反對該新性教育課程作為競選主張以吸引選票。


事實上,抗議新性教育課程的活動在整個安大略省各個城市都有展開,他們通過寄發請願信、在公共場所聚集抗議、在聽證會陳述反對意見以及通過媒體發表對新性教育課程的批評等方式來試圖阻止新性教育課程落地。


那麼,這些家長們反對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根據安省前一年通過的關於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修訂草案政策法規(ACB和ACB R-1),安省政府要求學校教師在兒童性別社會化過程中不要為孩子預先設定目標,應該保護兒童自主選擇性別並對兒童的性別選擇保密。

用通俗的話來講,按照我們日常的經驗,家長和學校教師都會根據孩子的出生性別來為他們的性別社會化設定預先的目標,男孩就培養成男孩的樣子,女孩就培養成女孩的樣子。但是,安省的新性教育課程則告訴教師和家長,讓兒童自主選擇自己的性別。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男孩(生物性別)想像女孩(心理性別)一樣生活,使用女廁所而不是男廁所,那麼學校教師將不會幹預、矯正他,而是順其自然並為他保密。


兩年後,北京師範大學編寫並在國內一些小學校實施的性教育教材也引發了家長們的爭議。一些家長通過在微博上吐槽的方式,對這本性教育教材的內容表達了憂心忡忡。一位小學二年級學生的媽媽在微博上發了教材的部分截圖並吐槽說:「現在小學二年級就開始學習了嗎?這本書這樣編輯真的好嗎?確定這學校里發的不是一本假書?」


這位家長的吐槽得到更多家長的共鳴,很快就在微博上掀起爭議。也有評論者發表文章附和了家長們的擔憂,認為這套教材的問題是「太把性教育當回事了」,認為性教育應該是「實踐」,而不是「理論」。「理論」講得太多,有時候就誨淫誨盜了。


這兩年我在高校向心理學專業學生開設了《性心理學》課程,性教育也是課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按照我課堂講授的觀點,北師大編寫的這本性教育教材是相當不錯的一本教材,它不僅向孩子們普及了淺顯而科學的性知識,關鍵是其中的性觀念很贊。


例如,教材中告訴孩子們,「選擇不結婚是個人的自由」;告訴孩子們同性戀也是正常的,不能因為性傾向對他人歧視;告訴孩子們「人生而平等,不因性別不同而不同」等等。

事實上,不僅北師大編寫的這套性教育教材我會點贊;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所推行的新性教育課程我也持贊同態度。當然,我會理解許多孩子家長們的擔心。無論是身居加拿大的中國移民的家長,還是在國內學生的父母,他們的擔心都如出一轍,即對超過他們經驗的性教育內容可能對自己的孩子帶來的影響而不安。


其實,我們每個人對超越自身經驗和見識的東西都會產生疑慮、不安乃至恐懼。家長們對性教育中超過他們經驗和見識的那些內容當然也會產生同樣的反應,何況這會影響到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長。我相信,每一個站出來吐槽、質疑、批評、反對性教育中的這些內容的父母,都是出於對孩子樸素的愛,無論他們是在加拿大,還是在國內。


那麼,為什麼我個人會對教材或課程中那些讓家長們感到不安的內容點贊呢?道理其實很簡單,並不是我有多麼權威或者正確,而是因為專業的原因,這些內容我能夠理解而且了解它們對孩子們來說是積極的,是有益的。


比如,我在生活中聽到許多家長表達類似的觀點: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同性戀。那怕他們表示自己並不憎惡,也不歧視同性戀,但就是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問題是,無論家長們願意還是不願意,也無論家長夫婦倆是否是典型的異性戀,他們的孩子都可能是一個與生俱來的同性戀者,這是一個概率問題。關鍵是無論家長願意還是不願意,一旦他們的孩子是同性戀,如果他們沒做好準備接受,就必然會給自己孩子帶來困擾、誤導甚至壓抑,輕則影響孩子自然的性發展,重則導致嚴重的人格及其他精神障礙。

而一個孩子是否是同性戀,在幼兒期,兒童期是反映不出來的;一個人的性取向通常要經過青春期的發展才能顯現出來。如果一個兒童從小接受的性教育就是異性戀是正常的,同性戀是不正常的,那麼他成人後一旦發現自己其實就是一個同性戀者時,他的自我及人格發展都會受到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像去年在美國邁阿密槍擊同性戀酒吧的阿富汗裔槍手,就很可能是一個典型的不接納自己性取向的同性戀者。


換言之,一個家長沒做好接納自己孩子可能是同性戀的準備,那麼這對父母將有5~15%的概率可能會誤導甚至戕害到自己孩子。人群中同性戀者的概率大約在5~15%左右,取決於評定的標準。現代生物學以及心理學的研究已經揭示,決定一個人性取向的是多組基因,所以幾乎每一個人都可能兼具不同程度和比例的同性戀與異性戀傾向。近年,更是有研究證據表明同性戀很可能是優勢異性戀(即在生育競爭中取得優勢的性吸引特質)的副產品。從生物學的角度,決定胚胎性別的主要是來源於Y染色體的性別決定基因SRY;而決定個體未來性取向的是其他的基因,二者並無必然關係。也就是說,母親傳承給女兒的優勢性吸引基因(如對男人的強烈傾慕傾向),也同樣會傳承給兒子;反之亦然。


不僅一個孩子未來反映出的性取向如是,他的其他性發展維度上的性特質也如此。從現代性心理學的角度,衡量一個人性特質的重要維度,除了性取向之外,還包括性別取向,以及性慾取向。而且,後兩者與性取向一樣,都受到基因或者先天的因素決定和制約,從人群分布上呈現出從典型的一端到另一端的連續譜系,而不是簡單地劃分為幾個範疇。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資料圖:著名性學家金賽通過大規模調查提出的性取向連續譜。


圖片來源:唐映紅《性心理學》課件


性別取向決定了一個孩子是否認同以及如何看待自己的出生性別,這也與基因以及在母體發育過程中的胚胎激素環境有關。也就是說,一對普通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同樣有一定的概率會像金星老師那樣不認同自己的出生性別。而這也正是加拿大安省新性教育課程引發爭議的焦點之所在。人們所習慣的,傳統的性別社會化引導,必然會給那些與生俱來有著跨性別傾向的孩子帶來困擾、誤導甚至壓抑。而要善待這些孩子,就不能在性別社會化過程中給每個孩子根據他們的出生性別設置預先的目標。


潛在的性慾取向決定了一個孩子成年後對性的渴望程度,從無性戀——似乎沒有性慾,但又並非任何病理因素所致,在人群中佔大約1%的比例——到性慾亢進也是一種漸進的連續譜系。不同的性慾取向會影響個體接受怎樣的性價值觀,傾向無性戀方向的人會自然而然地接受相對保守的性價值觀而不感到壓抑,但性放縱的主張更可能帶給他們困惑而不是釋放;相對地,傾向性慾亢進方向的人會更可能接受自由的性價值觀,保守的要求對他們無疑就是對人性的壓抑而不是保護。


客觀地說,中國社會大多數,甚至絕大多數父母哪怕他們生兒育女了,卻也並沒有具備這些性知識以及建立在科學性知識基礎上的積極性觀念。他們更多地依據他們的有限的性經驗以及性偏見來影響他們的孩子。因此,在面對一本反映了科學性知識以及積極性觀念的性教育教材或者一門新性教育課程時,他們的既有的經驗和見識遠遠不足使他們理解以及接受。

唐映紅: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是父母



既此,不難看出,我們社會不僅需要對兒童普及科學的性知識,積極的性觀念,更需要向更多的父母普及這些知識和觀念。畢竟,無論學校怎樣用這些知識和觀念來教育孩子,也無論有多麼優秀的性教育課程和教材,回到家裡,如果父母對科學性知識一知半解,甚至充滿性偏見和性迷信,或者持有狹隘、退縮的性觀念,那麼學校的性教育對孩子的積極影響也只能微乎其微。畢竟,家庭性教育比學校性教育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更大。


從這個意義上,中國社會最需要接受性教育的恐怕是父母,而不僅僅是孩子們。


本文題圖為:國內校園性教育課


【作者簡介】


唐映紅| 騰訊·大家專欄作者,高校心理學教師,自由撰稿人。


【精華推薦】


·END·


大家∣思想流經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見 · 價值 · 美感


※本微信號內容均為騰訊《大家》獨家稿件,未經授權轉載將追究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聯繫ipress@foxmail.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楊早:罵「地鐵渣男」的時候也要想想怎麼應對陌生人騷擾

TAG:騰訊·大家 |

您可能感興趣

現在的社會,最需要教育的是家長,而不是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知道的原則有哪些?
歐洲小國曾是中國最鐵盟友,在中國最需要時背叛,現在對中國免簽
做岳父岳母的需要知道的
孩子脾氣大?與父母有關!家庭教育需要心平氣和
讓青春燃燒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什麼是中國家庭式妻子最需要的能力?
好的教育需要給孩子「留白」
家庭教育中的「引導」是需要有技倆的技術活
做了父母,需要有儀式感的愛,孩子更有安全感
信任和自由,才是孩子最需要的愛
中國有了互聯網,還需要教育做什麼?
俄羅斯真的需要中國幫忙造航母嗎?更需要的中國早幫忙了
科幻迷需要社群,他們是培育者
傳統文化教育需要什麼樣的教師
最尷尬最窮的歐洲國家:曾是世界的強國,如今需要國際援助!
大數據背景下父母教育的新思維,你需要了解,請跟上教育步伐
父母和孩子的生活,也需要有「儀式感」
愛,最需要的是舒坦!
安全教育——你最需要的暑期「補習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