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鐘樓建設與長期經濟增長

鐘樓建設與長期經濟增長

本文為「量化歷史研究」第133篇推送

鐘樓建設與長期經濟增長


比薩斜塔是義大利比薩城大教堂的鐘樓,建造於1173—1372年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通用型技術進步非常重要,但對經濟增長的具體效果不易衡量。1987年,索洛發現現有經濟核算方式無法完全反映信息技術進步帶來的影響,指出計算機無處不在,但難以估計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回答這一問題的難點在於技術擴散需要時間,此時不易將微觀層面的技術擴散與宏觀層面的經濟進步關聯起來。


Boerner和Severgnini的工作論文「Time for Growth」以量化歷史視角回答了這一問題。在整理1283-1450年歐洲地區所有城市鐘樓建設時間的基礎上,利用「到最初建成鐘樓城市距離」和「當地在8-12世紀經曆日食次數」作工具變數,他們發現鐘樓對16-18世紀間經濟增長有顯著正面影響,幅度達30%。類似影響在國家層面也存在。

在時鐘發明之前,歐洲人依靠時漏或日晷等方法計時,但這些量具的準確性受自然條件影響很大,本身也不夠精確。民間生活中,時間概念更加粗泛,常常是用太陽的位置來定時。比方說有城市約定:集市在日出時開始,到日中結束。直到13世紀,歐洲人才開發出時鐘的關鍵部件——重力驅動的擒縱裝置,這使得建設走時準確的鐘樓成為可能。


經濟史學家Landes非常看重時鐘對經濟增長的意義。在《時間的革命》中,他認為14世紀鐘錶在歐洲鋪開,不啻於今天電腦的全面應用。Mokyr也在1992年的著作《富裕的槓桿》中將鐘錶歸於「上一個1000年最偉大的發明」之列。偉大的歷史學家Le Goff則認為時鐘的應用「開創了一個新紀元(1982)」。時鐘、蒸汽機和計算機都屬於通用型技術進步,重塑了之後的整個生產方式。


在能夠準確衡量時間之前,交易約定只能是比較粗略的,比方說,「明天日落之間,我們在這兒見面交易」。交易過程可能因此出現摩擦,浪費雙方時間。有了鐘樓這樣的公共品,城市管理當局、參與交易的商人和消費者都可以很容易地確定市場開放和關閉時間,免去了這些麻煩。 鐘樓能更好的協調交易。


時鐘的另一重要功能是實現對勞動的有效監督。作坊主和工廠主可以划出起點和終點,然後根據工人在單位時間內的產量來觀察績效。蘭德斯在《時間的革命》一書中詳細描述了清楚衡量時間對紡織業興起的影響。同時,教會也利用新建的鐘樓來協調和監督教堂建築工人。


時鐘對生產力影響的方向與社會中佔主導的工作文化有關。在14世紀,時鐘也被行會用來限制工作時間,協調工作產量以抬高價格。但時鐘也會潛移默化地改變工作文化。新教即認為時間非常珍貴,要有效利用,來實現世俗生活的目標和道德價值。14-15世紀鐘樓的興建也推動了家用鐘錶在16-17世紀的擴散。歷史發展使我們能看清時鐘,作為能準確衡量時間的通用技術進步,逐步擴散並塑造人們觀念的整個過程。

作者整合了多個資料庫以反映13世紀末至15世紀中期歐洲各城市鐘樓建設的完整情況,其中包括Bilfinger 1892年對法國、德國、英國及義大利的研究、Ungerer 1931年對歐洲整體的記錄、Dohrn-van Rossum 1996年對時鐘技術採納的研究及部分未發表手稿、Glennie和Thrift 2011年對英國的研究,以及兩位著名經濟史學者Cipolla和Landes整理的材料。他們同時核對了原始資料,基本構建了歐洲鐘樓建設時間的完整資料庫。

鐘樓建設與長期經濟增長



圖1:1450年歐洲的鐘樓分布


經濟增長方面,由於16世紀前城市地區GDP沒有數據,作者用經濟史研究中常用的城市人口指標反映經濟水平。數據源來自於歐洲經濟史研究「標配」的Bairoch-Batou-Chevre及De Vries,同時用Malanima 1998年的研究補正了義大利地區的城市人口。作者同時考慮了各城市是否靠海、是否靠近河流、是否是地中海或波羅的海港口等自然因素變數。

經濟增長水平可能反過來導致鐘樓建設,同時也可能有其它原因同時影響兩者。作者首先引用一些研究資料說明,13-15世紀鐘樓多屬富裕貴族捐建,經濟動機不強。為解決內生性,作者進一步使用了以下兩個工具變數:一是城市到最初建設鐘樓的距離,二是城市在8-12世紀間經曆日食的次數。


鐘樓建設需要熟練工匠,離已建成鐘樓地區比較近的城市可以比較方便地邀請他們。作者指出:日食在歐洲文化中有特別意義,經曆日食更多的地區對天文學更感興趣,可能建設更多儀器、培養更多天文學家。這一點對研發和建設時鐘都有幫助。作者用GIS繪出了歐洲所有在8-12世紀,至少經歷1次以上大於等於60秒的日全食或日偏食的地區,如下圖所示。

鐘樓建設與長期經濟增長


圖2:黃色區域為至少有一次日全食或日偏食的地區


作者接下來用兩階段回歸考察了鐘樓建設對1100年後各世紀內經濟增長率影響,以人口為代理變數,發現1283-1450年間建設鐘樓的城市,1500-1700年間整體的經濟增長率高出32%,這一作用在之前不顯著。他們同時構建了一個國家層面的鐘樓擴散程度指數,發現鐘樓擴散程度每增加10%,同期經濟增長速度提升約30%。


利用Littmar對印刷術研究中類似的方法,原文用雙重差分對結論做了穩健性檢驗,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通過對歷史作量化分析,兩位作者發現:儘管經歷了漫長的擴散時期,鐘樓建設在長期內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這一研究同時也對我們思考當代的通用型技術進步在社會中的作用多有裨益。


文章來源:Boerner L, Severgnini B, 2015, Time for Growth[J], LSE Economic History Working Paper.


原文鏈接: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是由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量化歷史研究所組織,由陳志武(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和管漢暉(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及其團隊負責。以嚴肅而又不失活潑的方式,向廣大學界和業界朋友,定期推送有關七大洲五大洋的量化歷史研究經典文獻和前沿文獻。本賬戶同時作為「量化歷史講習班」信息交流平台,向大家及時發送講習班的最新信息和進展。喜歡我們的朋友請搜尋公眾號:QuantitativeHistory,或掃描下面二維碼關注。


關注訂閱號的同時,我們也誠邀八方學人發送電郵建言獻策。「量化歷史研究」旨在凝聚一批對歷史研究有激情、有熱情的朋友,共同推動以量化的方法研究經濟史,金融史、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各類歷史題材,分享觀點,共享資料。我們的郵箱:lianghualishi@sina.com。期待您的聲音!


輪值主編:林展 責任編輯:彭雪梅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英文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量化歷史研究 的精彩文章:

近代早期的全球化:來自1600-1800年荷蘭亞洲貿易的新證據
可置信承諾、政黨政治與國家融資能力
公共政策能否削弱對宗教的虔誠?來自1878-1902年法國學校選擇的證據
歷史沉澱:制度的工具變數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請出示證明!20世紀初美國出生登記對童工和教育的影響

TAG:量化歷史研究 |

您可能感興趣

德國春季經濟增長加速,全年或將保持增長態勢
驅動長三角區域經濟增長,創意產業園聯盟籌建中
專家:消費升級將長期成為中國經濟增長驅動力
上海財大成立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
敘利亞經濟重建恢復往日繁華還有長長的路要走
德國經濟部長:特朗普在摧毀經濟增長
新加坡今年經濟將保持穩健增長
新經濟公司成經濟增長新引擎
阿聯酋經濟部長:中國的開放舉措有助於世界經濟實現穩定增長
經濟增長面臨風險,韓國央行維持主要利率不變並下調今明兩年經濟增長預期
日本迎來了戰後為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增長時期
任澤平:中國經濟即將迎來新一輪增長周期
荷蘭第二季度經濟繼續增長
賽事經濟漸成忠縣經濟強勁增長「新引擎」
德經濟部長:中美貿易摩擦正影響歐元區經濟增長
經濟穩步增長強化美聯儲加息預期
中國斥巨資建超長鐵路,全長2300公里,將貫穿長江經濟帶!
經濟走勢跟蹤「去槓桿」與經濟增長
經合組織調升英國經濟增長預測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去槓桿」與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