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宇航員DNA發生神秘突變 科學無法解釋

宇航員DNA發生神秘突變 科學無法解釋

宇航員DNA發生神秘突變 科學無法解釋



克里斯·馬森(Chris Mason)從未見過斯科特,但他了解後者DNA的所有秘密。馬森是紐約市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遺傳學家,也是參與美國宇航局雙胞胎研究的專家之一。他們研究的重點是太空環境對人體產生的影響。2015年,斯科特前往國際空間站執行340天任務,而他的雙胞胎兄弟馬克則留在地球上工作。幾個月來,兩兄弟定期接受抽血測試。斯科特的血液樣本會搭乘俄羅斯聯盟號被送回地球。馬森說:「晚上睡覺前,我會看下Twitter,發現斯科特上傳了更多從太空拍攝的絕美地球照片。這時,我不禁笑著想,他放在我冰櫃中的DNA肯定感覺很舒適。」

事實上,凱利兄弟首先提出要對他們自身進行研究的建議,並向美國宇航局申請。他們是同卵雙胞胎,或許分別在太空或地球上時,可以在他們身上進行某些科學實驗以進行對比。美國宇航局同意了這個請求,並推出研究建議。2014年,美國宇航員挑選了10個團隊,並向他們提供3年總額為150萬美元的資金扶持。2016年3月份,斯科特重返地球。從那時開始,研究人員不斷收集他的各種樣本,尋找其因在太空極端環境中生活和工作,體內基因發生改變的證據。


然而,這項研究屬於「單病例隨機對照試驗」,為此可能存在許多未知影響。任何可察覺的變化可能都是隨機機會的結果,或者是試驗差異的結果。但是無論這項研究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它們不可能對宇航員進行一概而論,更不適合推及到地球上的全部人口中。到目前為止,得到的結果都是初步的。10支團隊將利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分析和對比他們各自的數據集。馬森、范伯格(Feinberg)等人正研究基因活動,其他科學家則在研究視力和免疫系統反應。遺傳學家已經獲得凱利兄弟的部分數據,並保留髮布任何信息的權力。畢竟,DNA攸關個人最核心的隱私。


一項驚人的發現與太空旅行無關。凱利兄弟以為,他們完全是愛爾蘭血統。但基因組測序顯示,他們的根也在英國。其餘的發現讓研究人員感到困惑。負責為凱利兄弟的基因組進行排序的馬森認為,微重力可能誘使斯科特基因表達信號中出現某些分子變化,這些信號的「開關轉換」會指引基因行為。當人類經歷睡眠、壓力以及飲食變化後,通常會出現類似改變。馬森表示,出乎意料的是,多少類似變化能被記錄下來。馬森及其團隊目前正對比斯科特的RNA排序數據,目標是發現「太空基因」存在的證據。研究人員認為,只有人類進入微重力環境下,這種DNA才會被激活。


科羅拉多州立大學輻射細胞遺傳學家蘇珊·貝利(Susan Bailey)正在研究凱利兄弟的端粒,也就是染色體末端的「保護帽」,可以確保細胞分裂時,染色體被正確複製。貝利認為,長期暴露在輻射、微重力以及其他太空相關壓力下,可能會導致斯科特的端粒變短。在地球上,端粒會隨著人體衰老而損失,在壓力增加時加速損失。而在太空中,人體受到壓力更大。沒有重力牽引,骨密度會下降,視力下降。當體液上浮時,人的大腦會有阻塞感覺。貝利還人為,太空飛行會讓斯科特的端粒在壓力條件下萎縮。

然而,這些現象都沒有發生。相反,斯科特的端粒有增長趨勢。在返回地球短短几個月後,他的端粒長度又重新回到前往太空前的狀態。貝利說:「這是真的嗎?我認為,這可能是你腦海中首先產生的疑問。」貝利不清楚斯科特的端粒為何違反了邏輯。對其他10名美國宇航局宇航員進行測試顯示,他們的端粒也有所加長。或許在某些細胞中的短端粒,對太空環境非常敏感。人類進入太空後,它們就會消失,而更長的端粒則會保留下來。或許微重力導致端粒酶活躍起來,加入更多核苷酸,促使端粒延長。貝利表示,這些說法都存在爭議。通過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端粒的長度可以維持,比如良好的飲食和鍛煉。但是延長人類身上的端粒從來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


更長端粒也是長壽的標誌。貝利表示:「你可能首先會想,這是好事兒啊,我們可以更加長壽。但硬幣總有正反面,端粒延長也會增加患癌風險,因為惡性腫瘤首先要做的就是讓端粒邊長,並維持端粒長度,以便於延長他們的生命。」


對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遺傳學家安迪·范伯格(Andy Feinberg)帶領的團隊來說,他們對凱利兄弟DNA甲基化進行研究也獲得了神秘發現。DNA甲基化實際上就是細胞控制基因表達的機制。在斯科特前往太空前,凱利兄弟的DNA甲基化都很正常,且十分相似。但當斯科特進入太空後,他的DNA甲基化平均水平就開始下降,馬克的反而在上升。但在太空任務結束後,他們的DNA甲基化水平都回到常態。范伯格本人也曾申請過宇航員,但他不清楚DNA甲基化變化的影響,包括攝取營養、暴露於輻射或中毒等因素,都可能影響DNA甲基化,但底線是特定基因處於正確水平,無論是你的眼球或腸道細胞。


馬森、貝利以及范伯格都謹慎地指出,他們的研究不合適推向普通大眾,也無法完全解釋清楚,畢竟有太多影響因素。范伯格說:「你怎麼知道在太空、微重力環境或被關在盒子里1年會改變睡眠模式?」儘管如此,這項研究還是首次發現了在普通實驗室中無法發現的特殊之處。舉個例子來說,運送取樣設備成本非常昂貴,因為每向國際空間站運送1千克的貨物,都可能需要數萬美元。在空間站中,除了斯科特及其同伴,沒有專業的醫務人員進行血液分析。研究人員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大量抽取斯科特的血液,讓他在無法坐下的環境中處於眩暈狀態。


2015年6月份,美國太空科技探索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火箭起飛後爆炸,摧毀了大量補給品,包括馬森和范伯格的設備。但這些研究人員擁有特權:當聯盟號飛船將樣本帶回地球後,會被立刻送上政府的飛機,從哈薩克運到休斯頓,中間無需停留。范伯格說:「我們從太空中獲得血液的速度,比美國任何地方都快。」

無論是美國宇航局進行的研究還是監督宇航員的健康狀態,科學家們必須了解人體對長期太空飛行的反應,然後才能支持人類前往火星。如果科學家找出引發表觀遺傳改變的原因,或許就可以阻止或逆轉它們。范伯格說:「如果要將馬克·沃特尼(Mark Watney)放逐到火星上,他可能需要種些新的東西吃,或感染些某些可能殺死他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神秘未知的世界 的精彩文章:

在太空中懷孕出生與在地球上有何不同?科學家也無法解釋
駕駛UFO的矮人,有種特異功能就是能夠飛
宇宙大爆炸只是一個灼熱的小球?宇宙本是個智慧生命體,你敢相信嗎!
天空將有兩個太陽,木星極有可能華麗變身升級為恆星
這個人被UFO綁架時候腦袋一片空白,有人猜測他可能被洗腦

TAG:神秘未知的世界 |

您可能感興趣

PNAS:科學家闡明參與癌症發生的DNA的可能性突變
Nat Commun:囊性纖維化治療新希望 科學家有望利用CRISPR-Cas技術剔除致病基因突變
科學家發現在太空待了340天NASA宇航員的DNA發生突變
《自然醫學》雙重磅:科學家首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動物體內修複線粒體DNA突變,線粒體遺傳病終於迎來治療希望|科學大發現
JVI:中加科學家聯合揭示埃博拉病毒自然優勢突變的生物學功能
Nature:中國科學院、川大合作新成果!DNA鹼基編輯器或能誘導大量脫靶RNA突變!
《自然》重磅:BRCA1突變真是乳腺和卵巢的「致癌炸彈」嗎?科學家利用CRISPR終於揭開了數千種變異的意義|科學大發現
浙江大學彭金榮課題組《Nature》破解生命應對基因無義突變之謎
NASA雙胞胎宇航員DNA發生永久突變!人類在太空待久了真的會「變異」嗎?
IDH突變的生物學作用和治療潛力
日本發現治療ARID1A基因突變癌症的新方法
探尋基因突變:「ALK學院」引領肺癌精準防治
Genome Res:科學家們深入闡明誘發癌症突變的起源
Nature子刊:新方法!科學家解鎖多種癌細胞突變,可開發更具針對性的治療
重磅!中國科學家利用CRISPR技術成功修復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突變
科研人員研發出新型c-KIT激酶耐葯突變選擇性抑製劑
《NEJM》發表山大生殖團隊新成果:腫瘤易感基因BRCA2突變導致卵巢早衰
PARP抑製劑:BRCA基因突變型乳腺癌延長生命的新希望
JAMA:TTN基因LOF突變與早發性房顫
Blood:NFE2突變可促進AML特異性遺傳突變的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