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吃細糧不吃粗糧,更容易患上糖尿病,這是為什麼呢?
生活條件改善了,我們的嘴也變得越來越挑剔,對食物的口感要求也越來越高,糧食也是越吃越細膩,可是大家沒有意識到細糧可不一定健康。
那麼什麼是細糧什麼是粗糧呢?以前的人碾磨糧食後根據粗細程度分撥開,顆粒細膩的就是細糧,粗糙的就是粗糧。人們雖然不懂得兩種糧食具體有哪些營養成分,但知道吃了粗糧不容易生病。粗糧中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吃起來口感很差,所以現在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吃粗糧,因此也引發了很多疾病,許多人得糖尿病就與此有關。
細糧是經過精細的加工,把糧食最外層的粗糙部分去掉,剩下的中間最柔軟細膩的部分。細糧口感好,讓人百吃不厭,並且其所含的成分很容易被機體消化吸收。細糧中主要的成分就是澱粉,而澱粉主要就是由葡萄糖構成的,因此細糧能夠很快地被吸收並供給身體所需的能量。
除此外,細糧中還含有人體所必須的蛋白質、氨基酸,所以細糧在飲食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也正是因為細糧的這些特點,只吃細糧就會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另外細糧中營養成分比較單一,完全不能滿足人體對多種營養物質的需求,常常會造成身體某些元素的缺乏。
粗糧加工粗糙或完全未加工,保留有糧食外層的粗製部分,蕎麥、燕麥、高粱、糙米、黑米、玉米、小米等雜糧類以及各種豆類都屬於粗糧。相對於細糧,粗糧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能夠與細糧互補來供應人體所需微量元素。不僅如此,粗糧中的膳食纖維還可以延長食物在胃裡的停留時間,延緩葡萄糖吸收速度,促進腸道蠕動和排毒,促進脂質的溶解,從而達到預防和輔助降低血糖的功效。
雖然粗糧有如此多的好處,但有些人為了降糖只吃粗糧也是不合適的。糖尿病飲食其實就是用含糖最少的食物來填飽肚子,與多吃菜少吃飯一個道理,多吃粗糧可以使人產生飽腹感而又不至於攝入過多葡萄糖。但是粗糧中的纖維可以減緩腸道的吸收能力,引起腹脹、大便增多等現象,長期大量食用可以引起身體營養吸收的障礙,反而造成營養缺乏。
宋金時期的名醫劉完素曾說過「人乃純陽之體。而油脂細糧乃生熱之物,故健者食之病也。病者食之甚也」。食物在中醫中也是有寒熱溫涼屬性的不同的,細糧相較於粗糧偏溫熱性質,長期單純食用細糧容易生熱傷陰,形成陰津虧損、燥熱偏盛的病理狀態,產生消渴的一系列癥狀,消渴也就類似於現代的糖尿病了。如此看來,現代人置若罔聞的道理,古人早就有了深刻認識,我們豈不是應該重拾古訓。
日常飲食中最好的方式就是粗細合理搭配,既可以適當吃些傳統的粗糧,又可以增加一些加工精度比較低的細糧。這樣粗細搭配才能夠既滿足身體所需,又預防疾病產生。
作者:沈紹功,國家級名老中醫,著有《大國醫講了你才懂》,內含600年養生良方。
?名醫傳承,壹號專家(微信公眾號:壹號專家健康說)旗下中西醫養生頻道


※國醫大師沈紹功:家有遺傳史的人不控制體重,早晚要控制血糖!
※得了肝病,重在調氣養血!養肝祛病,老中醫推薦這味中藥!
※做人別太累,否則身體這個地方虛了,想補都補不回來!
※注意:心情不好的時候吃東西,更容易讓你患上胃潰瘍!
※每天早起一小時,能讓你更健康也更幸福,這是為什麼呢?
TAG:名醫傳承 |
※大家通常吃的精米細糧,也不要錯過那麼好的粗糧
※粗糧強迫症和細糧恐懼症,你也有嗎?
※粗糧與細糧結合,促進腸胃,更有瘦身效果!
※粗糧功效多,也需細糧搭!
※孔子的「食不厭精」並非指吃細糧
※ 事實上,「白富美」的米面要少吃,粗細糧搭配更健康。
※粗細糧搭配有什麼原則
※中老年人少吃精細糧面,用雜糧溫潤滋補身體,十分有必要
※被關押的日本戰俘不吃粗糧絕食,周總理下令全部換細糧加營養顧問
※中德學者研究稱,國人糖尿病流行,吃細糧多難逃其責